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25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诃薩如是行,爲何處行?

  

  前面說,爲破小菩薩的執著,這個小菩薩就是容易生:「我們智慧高過你們,你們是小乘人。」這就是有點高慢心了。現在說「無念處,亦無念者」,這高慢心沒有了,就把這高慢心破了,不應該生高慢心的。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诃薩如是行,爲何處行?」前邊這個「無處所行」,你若執著,這也是不對的,所以這裏佛又重提這個問題。前面佛已經問:「須菩提!于汝意雲何?若菩薩摩诃薩如是行,是何處行?」這底下佛又問:「若菩薩摩诃薩如是行,爲何處行?」又重複問這個問題,就是前面還有不圓滿的地方。

  

  須菩提言:世尊!是菩薩摩诃薩如是行,爲第一義中行,二相不可得故。

  

  「須菩提言:世尊!是菩薩摩诃薩如是行」處,「爲第一義中行」,他若是這樣子行,無能、無所,心無所住,他就是在第一義那裏面行。

  

  這個「第一義」,怎麼講呢?這個「第一」就是殊勝的意思。譬如說這個學校裏面,一班學生有六十名,他考了第一名,考試,其中有一個人考第一名,第一名就是他勝過那五十九個人,那五十九人的成績都不如他,所以第一就是殊勝的意思。

  

  這個殊勝指什麼說的呢?就是聖人的那個無分別的、清淨的智慧,叫做「勝」。這個「義」,就是那個清淨無漏的無分別智慧所緣的境界,叫做「義」,就是聖人的無分別智慧境界。而那個境界,給我們凡夫講話就是這麼講,他那個無分別智慧的境界,叫做「第一義」。我們凡夫這樣聽才能懂,不然的話,就是不太懂了。沒有能所的時候,是什麼境界?我們很難懂的。所以你若能夠這樣的修行,「無如是念,無念處,亦無念者」,能這樣修行,那就是「第一義中行」。

  

  「第一義中行」,是怎麼回事呢?「二相不可得故」,就是所緣相、能緣相都是不可得的。也就是不著于有,也不著于無,也是「二相不可得」。這樣說,兩個二相──一個能、所是二相;有、無是二相。你若是「無如是念,無念處,亦無念者」,本來這樣也就是契合了,但是你若執著,那就是執著空了。用空破有,有破了以後,空也不要執著的,所以有不可得,空也是不可得的,所以「二相不可得故」。

  

  須菩提!于汝意雲何?若菩薩第一義無念中行,爲行相不?

  

  這是詳細的來形容這個修行人、這個聖人內心裏面的境界。說菩薩若是在第一義無念中行,「爲行相不?」他心裏面是不是還有一個相?有相呢?有個所緣相呢?

  

  不也!世尊!

  

  不是的!他心裏面是離一切相的。

  

  于汝意雲何?是菩薩摩诃薩壞相不?

  

  說是他心裏面能離一切相,本來這相是有的嘛── 我們的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乃至六道生死,乃至到聲聞、緣覺、菩薩、佛,這都是相,這相都是有的。那麼他說無相,這些相是不是壞了呢?把這相都破壞了嗎?

  

  不也!世尊!

  

  不是的!他並沒有破壞這些相。

  

  這個壞相,破壞這個相,這個話怎麼講法?就是觀這一切相都是無常的,那就是「壞相」。我們凡夫直接觀一切法空,不容易;但是你先觀無常,再觀一切法空,就容易。無常是空的門,你想要觀一切法空,先觀無常。

  

  我們那一天講的十二因緣的事,生老病死。生老病死,你觀察自己死掉了,前一剎那死了,後一剎那不生,這個時候,我們是無色、無受想行識了,那麼不就是猶如虛空了嗎?就是這樣境界。所以用死亡、用這老病死的無常,觀察色受想行識是空無所有的,這樣觀。這樣觀,就是由有而空,也容易一點。如果它還在這兒存在,你觀察它是空無所有,就難,就是難了。

  

  所以,壞,壞這個相,然後就無相了,是這樣子嗎?佛這麼問。「不也!世尊!」須菩提回答說:不是的,不是的!這個菩薩他不是壞相。

  

  佛告須菩提:雲何名不壞相?

  

  佛又告訴須菩提:怎麼叫做不壞相呢?

  

  須菩提言:世尊!是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不作是念:我當壞諸法相。

  

  修行般若無相法門的這個菩薩,他心裏面不這樣想,說:「我當壞諸法相」,我要觀察一切法都是無常的,逐漸地、逐漸地一切法都滅了,沒有相了。不是的,這菩薩沒有這種想法,所以他不壞相。

  

  世尊!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未具足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這地方加上這麼一句,說他不壞相,這種修行,還要繼續修行的。這種第一義中行,這個第一義,不是一下子就圓滿了的,他還是要繼續修行。修行到什麼時候呢?要具足佛十力。具足了就是圓滿的成就了佛的十種智慧── 十種智力── 智慧的力量、四種無所畏、四種無礙智、佛的大慈大悲、還有十八不共法,要具足這功德,你才得無上菩提的,你這個修行就是圓滿了。如果沒有具足,你還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所以,這第一義中行,還很長一段時間的,還要繼續修行的。

  

  世尊!菩薩摩诃薩以方便力故,于諸法亦不取相、亦不壞相。

  

  須菩提就對佛說:菩薩摩诃薩以方便的力量,以方便的力量,這個「方便」是什麼呢?其實在這裏來說就是止觀。這個菩薩不斷的止,不斷的修奢摩他、也不斷的修毗缽舍那。這樣地精進不懈怠的力量,于諸法也不取著色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一切法相都不執著,不取著它。「亦不壞相」,不取著,但是也不破壞它,也不要觀察它是無常的,也不這麼觀。

  

  何以故?世尊!是菩薩摩诃薩知一切諸法自相空故。

  

  因爲,這個菩薩觀察這一切法是因緣所有,所以它自相空;自相空故,就無相可壞,也無相可取,就是不取也不舍。這樣講,這個「壞」有個舍的意思,棄舍的意思。不取不舍。但是這是要用觀,就是心裏要這樣思惟觀察的,去思惟、去觀察,要這樣修行的。

  

  菩薩摩诃薩住是自相空中,爲衆生故入叁叁昧,用是叁叁昧成就衆生。

  

  前面從這一品的開始到這裏,這一大段是贊歎菩薩自己修行的功德無邊,自己修行的功德無量無邊。這以下,就說明菩薩教化衆生的功德無量無邊,是這樣意思。

  

  「菩薩摩诃薩住是自相空中」,這菩薩若說「住是自相空中」,這話就是得無生法忍以後的事情,他安住在那個自相空裏面,不退轉了。

  

  不退轉了,他不但是自己用功修行,他還「爲衆生故,入叁叁昧」,他爲了要教化衆生,他也要入空叁昧、無相叁昧、無願叁昧。這個「無願」或者說「無作」,無作叁昧,有這叁種叁昧。

  

  這個「叁昧」就是定,叁昧是定。就是這個空,觀一切法空、無相、無願── 空、無相、無作,這叁種是屬于智慧的,是屬于智慧。屬于智慧嘛,這文上是說叁昧,叁個叁昧:空叁昧、無相叁昧、無作叁昧。它是智慧嘛,爲什麼說叁昧呢?這地方有點問題了。什麼意思?就是如果你不修止,如果這修行人只修這叁種智慧而不修止,這叁種智慧就作用很小,作用不大,他就不能斷煩惱,不能有大作爲的。如果只是修禅定,你不修這空、無相、無作,不觀一切法空、無相、無作的話,你只是修禅定,你得了禅,也能成,也能得禅定。得了四禅八定── 先是得欲界定,由欲界定進步到未到地定,再進步到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乃至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無色界的四空定,也能得到。得到了這四空定,但是還是不行,因爲你這個我、我所的執著還是沒有斷。沒有斷,你還有能所。還有能所,這個禅定還會破壞的。破壞,這個人就死掉了,死掉了,又回到色界天或者是欲界天,也可能一下子就到地獄去的,還是在六道裏輪回,還不能得解脫的,所以叁昧也不行,光有智慧也不行,只是有禅定也不行。就是也要有智慧,還要有禅定;有禅定,還要有智慧,再加上戒,就是戒定慧都具足了,這時候你才能得解脫,才能夠了生死,得聖道,才行的。所以這個智慧,這叁個智慧叫叁叁昧,是這樣意思。

  

  「用是叁叁昧成就衆生」,這個菩薩入在叁叁昧裏面,用叁叁昧去教化衆生,去成就聖道。

  

  須菩提言: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入叁叁昧成就衆生?

  

  怎麼樣成就法呢?這是須菩提問佛。

  

  佛言:菩薩住是叁叁昧,見衆生作法中行,菩薩以方便力,教令得無作。

  

  那麼,這時候佛就回答,佛就回答他的問題,就說:菩薩安住在叁種叁昧裏面,他看見一切衆生「作法中行」。這個「作」,這是舊的翻譯;唐叁藏翻個「願」,就是「願法中行」。這個衆生就是老有希望:我希望發財,希望造一個好房子,希望有好的車,有好的享受,希望生天。做一點功德:我希望有名,希望有崇高的地位,有廣大的財富,就是老是希望,希望這些事情,希望生天、生天福,希望。

  

  如果真實有多少同情心,做一點利益衆生的事情,當然,可以在人天中享福,沒有一個人是想要下地獄的,沒有人想到餓鬼道,沒有這種事的;沒有這種事,也實在還有這種事。怎麼呢?這個世界上,這個人若做了很多的惡事的時候,他福報大,他想要做,就能做成,做成了,別人也無可奈何,有這種事情。可是臨命終的時候,他身體冷,這個身體冷得很厲害!冷得很厲害嘛,他就想要到暖的、有火的地方去。他那麼一想,就到火的地方去了,到那兒去,就是地獄,那火就是地獄呀!所以,你說:「誰也不願意到地獄去。」實在是願意到地獄去的。

  

  有的時候,做惡事的人臨命終的時候身體熱,熱得厲害。哎呀,不得了!就希望到冷的地方去。他希望,就出現了這個大冰啊!很多的寒冰就出現,他就去了,到那兒就是到了寒冰地獄去了。所以,結果還是願,願意到地獄去的,就是願。是到餓鬼道去、到畜生的世界,就是人投…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2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