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学是十地已,非初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离初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后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非离后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言:世尊!是因缘法甚深,所谓非初心,非离初心;非后心,非离后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言:世尊!是因缘法甚深,所谓非初心,非离初心;非后心,非离后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菩提果。从这一品开始到现在,是说了两大段。第一段说菩萨修因,在因中── 因果的因,在因中修学般若法门。第二段就是得菩提果,这两科讲完了。
现在是第三科,是释疑,解释疑问。解释疑问,有两个疑问:一个是声闻人的疑问;第二个是小菩萨的执着。现在先说声闻人,就是小乘佛教学者的疑问。
须菩提先提出来,先称叹生疑。须菩提说:「世尊!是因缘法甚深」,前面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因缘是很深奥的,这个话是赞叹的意思。怎么叫做「深奥」呢?「所谓非初心,非离初心;非后心,非离后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种道理说得很深,这个意思也就有点难解,不容易明白的意思,那就是有了疑惑了,这样意思。
昨天我是解释了这个「非初心,非离初心;非后心,非离后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道理,解释过。这个解释过,其中的主要的一个地方,就是熏习的问题,熏习的种子的问题。就是发了菩提心,你学习佛法,从开始修行、得悟圣道,悟了圣道以后,又继续的修行,道理都是一样,都是不断地在修、熏习。
这个熏习,分两部分:一部分就是我们自己感觉到的。感觉到我在心里面在修奢摩他、修毗钵舍那,是自己能感觉到的。自己感觉到的这一部分,都是剎那剎那生灭变化的,剎那剎那的就过去了,就没有了,就像那个灯焰燋炷似的。但是,第二部分,就是在剎那变化中,你在努力的学习、修行般若法门的时候,它熏习了、造成了一种清净的力量,储藏在阿赖耶识,这样的就是属于善根了。这个善根,它虽然是剎那剎那的,也是剎那生灭,但是它不失掉,这个功能不失掉。所以你继续不断地修行,这种功能就逐渐地逐渐地壮大起来,等到功德圆满的时候,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
你像就拿我们现在这个静坐来说,道理是一样。说静坐,我们就拿奢摩他来说,使令这个心明静不动,或者是三十分钟、或者是一小时、或者二小时。过了时候,你就不坐了,或者是坐五个钟头、坐六个钟头,就不坐了,去做其他的事情。做其他的事情的时候,心里面是散乱,那么静坐时候,那个明静不动的境界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你过一个时候,自己又坐,时间到了,自己又坐。坐的时候,说是功夫进步了,这一坐,坐一小时内一念不生,一点妄想没有,心里面明静不动。不但是一小时,乃至很多个钟头,二十四小时寂然不动。但是你不坐了,等到放了腿子以后,去做其他的杂事,心里面还是散乱,是散乱的。
那么,这里面我们就知道,这是两件事。那两件事呢?由表现于外的,我们自己知道,这个心用功的时候,相应了,明静不动;不相应的时候,就是杂乱的妄想。等到不静坐的时候,当然都是妄想,这是一件事。
第二件事,但是你的功夫成就了多少的话,虽然隔了几个钟头以后,你再坐,心里还是明静不动。为什么能呢?就是你以前熏习的那种功能在阿赖耶识里面,你那个正念一提起来,摄心不乱的时候,那个功能就发出来,它就能够定,就能定。不但是距离几个钟头,距离几千年、几万年还是这样子。你几千万年以前,你静坐过,你栽培过……在佛法里面栽培过奢摩他的善根,以后你没有再熏习,你遇见恶知识,遇见的恶知识引诱你到天上去享天福去了,享了天福的时候,不可能修行的;或者是以前也造过罪,又跑到地狱去了,一下子中间距离了几千万年;现在又来到人间了,又遇见三宝了,有人提倡打禅七、提倡静坐,你就参加,去静坐。你若一坐,就和别人不同,坐那里,他的心就定。这什么原因呢?就是你以前的熏习,熏习的那一点奢摩他的力量,它现在还发生作用,就是距离了几千万年,那个功能不失掉,功能不失掉。虽然是散乱了几千万年,但是你熏习成就的善根不失掉。就是造恶业也是一样,距离了几千万年没得果报,但是有因缘的时候,他还有力量得果报,它不坏。就是善法、罪业、福业、不动业、有漏业、无漏业,道理是一样的,都是一样。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从表面上说,我在修奢摩他、修毗钵舍那,这么用功。等到过了钟点,人家维那师父一开静的时候,我就没有修了。没有修了,你的心理上表现于外的这个相貌里面,没有奢摩他、毗钵舍那,没有,奢摩他、毗钵舍那都没有了。都没有了,所以这就是都过去了,就是「非初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也不离初心,就是为什么不离呢?因为你开始用功的时候,熏习的那个功德,在你的身心里面储藏在那里了。那一点力量,虽然说,初开始用功的时候很微弱;但是,它就是成佛的开始了,就从那里开始了,所以也不离初心。那么,就是这样子一点一点的增长。那么到最后,是非后心,也不离后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
「非初心,非离初心;非后心,非离后心」得了无上菩提了,这个道理只有佛、菩萨大智慧,能够演说出来,其他的宗教没有,所以这是甚深、不容易明白的。所以须菩提提出来这个问题,就是赞叹;但是里面有疑惑的意思在里面。
我在这里顺便再说这个话头,这个话头的意思。我们不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我们愿意参话头。当然,这也是我们中国的古代的祖师发明的一种方便,也有很多人就是欢喜这样子学习。如果和奢摩他、毗钵舍那来对论的话,有什么不同呢?有一点不同。
你修这个参话头,就是疑,提出疑情。提出疑情的时候,能够使令你的妄想都停下来,所有的妄想都能停下来。如果你用得好的话,妄想停下来,也能使令你的心能明静而住,也有止的作用,有止的作用。止的作用,因为如果你这个参禅的人不读经论的话,对于佛法完全不明白,那么你只靠话头来修行的话,将来会怎么样呢?这就要完全凭你以前的善根。善根是什么?也就是前多少生,在佛法里面栽培的戒定慧了,凭那个善根。如果那个善根栽培得很不及格的话,那你参话头,我看很难有成就,就是最多就是修一个止,修一个止。修止的时候,如果是有好的善知识引导,那么会出现什么境界呢?就是能得到欲界定、或者未到地定,或者是若是能得色界定,那还是真不容易,也有可能。
得了定以后,这个时候,我头几天说过,因为到了未到地定的时候,会出现一种事情。就是什么呢?就是这个身体没有了,所坐的座位也没有了,就是空空的。空空的,但是,你知道没有的那个,还是有,所以这个时候,所以百丈禅师说出一句话:「迥脱根尘,灵光独耀」,迥脱根尘。
这个「灵光独耀」,就是你在未到地定的时候,那一念清净、明了,那一念灵明的自性、灵明的心性。那一念灵明的心性,湛然常住,因为是在定中,在未到地定才能明静相续,相续而住的;但是这实在是不感觉有身体、有房舍、座位,这些都没有了,那么他就可以从这里推演:万法皆空,就是一念真性,湛然独立。说是经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法都是空的,他这个时候就疑惑。
百丈禅师是唐朝的人。在天台智者大师的开示录里面说:南北朝时就有这个问题,就是有的人修行到这个时候,自己认为自己得无生法忍了。在智者大师的《法华玄义》上说过这种话。这可见这不是唐朝的时候,不是禅宗兴盛的时候;就是在南北朝的时候,那个时候禅宗还不是盛,坐禅的人就有这个问题。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是不讲经论,禅师一点也不去……认为那都是戏论,而不去学习经论的话,就是看话头的话,那么,他就会这样子:喔!他已经开悟了,他已经得无生法忍了── 就会这样子。所以,在唐朝这些大德的著作里面,诃斥这个禅的人暗证,他就是……他在那里自己认为自己怎么怎么的,其实是无明的境界,就是这样子。这不是说是我们一般人随便云云,那不算数,古代的大德……。妙境说的话不足为凭,但是你看古代的大德说的话,应该参考参考,就是这样批评这件事,批评不读经论的修行人容易有问题!
那么这个时候,若是和止观── 奢摩他、毗钵舍那来对论的话,这个修止的人,他只能参话头的话,得到了一点。譬如说是:「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我的本来面目?」这一下子诸法皆空,我的本来面目出现了,就是这样子。其实般若的智慧没有,一点般若智慧没有,那顶多是相似的。
那么这时候论修行、论熏习,他就是熏习了止的善根,在他的身心里面,熏习了一点奢摩他的力量,这是属于定。他若是从欲界定到了未到定地,那么就是这个定的力量,熏习在他的阿赖耶识里面,那么他继续如果能够努力,如果他没有……不去做方丈,可能会好一点。他就不要管事,他继续努力,能够由未到地定可以到初禅,初禅、二禅,可以,也可能的。那么,他这个奢摩他的力量更深了── 只熏习了这个,只此而已,这谈不到般若波罗蜜,这是共于外道的境界。外道也能够由欲界定、未到地定,到四禅八定,都能得到的;只有佛教里面的般若波罗蜜不共于外道。那么,这样子看话头的话,他的善根只此而已。他若到这个境界,虽然没读经论,因为定力高深,他也会说出几句,说几句有意义的话,我们若不读经论的人听,就不得了!这真是高深,不得了!就是这样。若是你也是广…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2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