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22▪P2

  ..续本文上一页读经论、深入经藏的人,那你很难蒙蔽他去,你说出来的话;你若不说话,他可能不知道,你若说出来,他就知道,就知道你的深浅的。那么对于般若的熏习完全没有的,没有的。

  

  若是你依据经论,依据般若法门去熏习奢摩他、毗钵舍那,就是不但是有奢摩他的熏习,还有毗钵舍那、般若的熏习。因为有般若的熏习,你能不断地观这个色受想行识,照见五蕴皆空,观察它即空、即假、即中,这么不断地熏习,这般若的智慧逐渐地、逐渐地增长、逐渐地增长,加上禅定的力量,那你有一天真是得无生法忍,那真实是圣人!这样子和经论上、和佛说的修多罗是相合的,是相合的。说是不修毗钵舍那,只修一点止,那是和修多罗是不合的。不和佛说的法语相合,那怎么能算是佛教徒呢?你怎么能说你得圣道了?不对的!所以这就是你只看话头,和修奢摩他,修止观的不同的地方。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若心灭已,是心更生不?不也!世尊!

  

  这底下,佛为他解释。前面须菩提赞叹这个因缘法甚深,含藏在里面的意思就是难解,我还是有一点不明白。那么,这底下佛就解释。

  

  「于汝意云何?」说:你心里面怎么想呢?「若心灭已,是心更生不?」就是我们不管修行人也好、不修行也好,这心都是在变、变动。这个心灭了,说是这一念的贪心,或者是一念慈悲心生起来;生起来── 灭了,那么这个贪心也好、慈悲心也好,「更生不?」是不是还会再生出来呢?会不会再复活呢?「不也!世尊!」说:不是的!说是将来他再会有贪心、再有慈悲心生起,那是另有因缘,不是那个灭的心再起来,不是!灭了就是灭了,不会再生了啊!如果那个心若是它已经灭了,它还会生,这个没有道理。佛法是主张因缘生法,要有因缘才生,没有因缘是不能生的。若是灭了,说是再有因缘还是那个心生起来?不是的!灭了就是灭了,不会再生的。如果那个灭了的心再生,那等于是常住了,变成常。常见、断见,等于是常见了,那么佛说没有这回事,没有这个常的意思的。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心生,是灭相不?

  

  前边是「若心灭已,是心更生不?」这指过去的心说的。现在这个地方「心生,是灭相不?」是现在说,现在。现在有因缘,或者好因缘、或者坏因缘,生出来一念心。这个生,它还没有灭,但是它是不是会灭呢?过去的心已经灭了,我现在这个心正在活动的时候,它是不是也要灭呢?要息灭呢?

  

  世尊!是灭相。

  

  那么须菩提回答佛说:是的!这个心是因缘所生法,有生亦有灭;现在虽然是正在生,但是它终究是要灭的,它要灭,是要灭的,就是不能常住的,是灭了。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心灭相是灭不?

  

  现在这个文,和前边那个如灯焰燋炷的意思一样。这个修行,刚才也说了,修奢摩他、修毗钵舍那的时候,维那一开静,你就不修了,那个奢摩他、毗钵舍那心里面的活动的境界就过去了,没有了。现在一开静以后,不修奢摩他、毗钵舍那了,就是一般的散乱心了,那就是息灭了。那么现在正在修的时候,维那还没有开静,还在这儿静坐的时候,这个心灭不灭?这个心也是要灭的,因为有生必有灭。

  

  那么现在是:「于汝意云何?心灭相……」,这是第三段。前面那两节文,一个是过去心、一个是现在心。现在第三段,佛又招呼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心灭相是灭不?」这个心的灭,就是过去心灭了,现在这个心它终究也是灭,这个灭相。这个灭相,是有真实的心灭了吗?

  

  不也!世尊!

  

  须菩提回答佛说:不是的!这个心的生灭变化都是虚妄的,观察它都是觅心了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生的时候,也并不是真实有一个心生起来,那生起来那一念心是假的;灭的时候,也是假的。观察那一念心的自性是不可得的,那一念心的分别,观察它的自性是没有的,那就没有生、也没有灭了。所以是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

  

  所以我在想,我们《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祖师的公案上也提到:「觅心了不可得。」「与汝安心竟。」我心里有点儿不安,请师父给我安心。他说:「将心来与汝安」,你把心拿过来,我给你安。说:「觅心了不可得。」「与汝安心竟。」用这种话来说。

  

  那么这个地方我多说几句。我们其他的深奥的事情,我们不知道;但是说这个自己的心,这个觅心了不可得,这句话,我们想一想,怎么叫做觅心了不可得?

  

  譬如说是你自己在想:什么叫做心?心是什么?什么叫做心?这句话应该怎么回答?就是明了性的东西,叫做心。有明了性的东西,叫做心。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个识有明了性,它能够去明了色声香味触法,它去明了。这个灯,它有光明,它能照物,能把这个……在光明之中── 喔!这是窗户、这是门、这是人、这个人在走路、这个人在坐着,在光明中能显示出来。但是,我们这个心与境界相对的时候,有个明了性,这明了性:喔!这是水、这是乌鸦、这些……,有个明了性,这个时候就知道,这是我现在的心正在活动,是有心;如果睡着觉了的时候,就是没有明了性了。这个意思,因为前六识,第六识……眼识也不活动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意识也不活动了,所以自己不知道了。如果你做梦,那就是第六识还在活动;如果不做梦的时候,前六识都停止了,也没有活动,但是还不是死人。不是死人的原因在那里呢?就是阿赖耶识还在,所以这个「眠」,睡眠这个眠,过去了,从阿赖耶识里面又发出来了,又发出来识来了。

  

  所以我们现在自己反省自己:怎么叫做不可得呢?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来心可以不可得,因为没有生,是不可得;过去心已经灭了,是不可得;现在心── 你自己在反省:我这个明了性还在存在,怎么能说不可得?怎么叫做不可得呢?所以,应该说我们的心是可得,就是可以知道这心还在,不是没有;说有,为什么说不可得呢?这道理在那里呢?它的自性不可得,现在心的自性不可得,就是离开了因缘,它没有自己的体性。就是这一念的贪心生起来了,这个贪心没有自己的体性,它一定是有个可爱的境界出现。这个眼识所见、耳识所闻也好,这第六识的妄想也好,总是有个可爱的境界引发这个贪心的,要有这么一个境界,这是一个:所缘境。

  

  第二、要有一个不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就是不是佛教徒,不是佛教徒,他没有经论的这种佛菩萨的法语的思想。没有这种思想的时候,见到可爱的东西:「这东西是可爱的!」就去爱,贪心就起来了。所以,要有不如理作意。

  

  有个所缘境,有个不如理作意,还要有一个贪的种子── 在我们的心里面,有个贪心的种子,这三样。这三样:有贪心的种子在阿赖耶识里面,要有个不如理作意,要有个可爱的境界,就这样,这样子,这个贪心就来了。

  

  如果说:没有这些因缘,不需要有因缘就有贪心的话,这是有自性,是有自性。没有这因缘的时候,虽然是个凡夫,他贪心也没有,他也没有贪心。所以,我们自己在观察自己,这一天虽然很多烦恼;但是,有的时候也没有烦恼,贪心也不起来、瞋心也不起来,也有这个时候,不是老是有烦恼的。如果一直有烦恼,那我们不可能成佛了啊!不可能修行了,那就叫做烦恼障了。我们有烦恼,但是不妨碍我们修行,这烦恼不障,不障碍我们修行,是那么回事。

  

  这样子看,这个贪心是无自性的,是无自性。如果这因缘不对,譬如说,我那天说过,我们佛教徒── 在家佛教徒也好、出家佛教徒也好,我是凡夫,但是你有如理作意,佛菩萨告诉你,观一切法是无常、无我的、是不净的。那虽有可爱的境界出现,但是你有如理作意,这贪心不起来,就是因缘不够嘛,因缘缺少个不如理作意支持它,这贪心就不动;你有如理作意,瞋心它也不动。这就看出来:贪心也好、瞋心也好,没有自性,它要靠因缘,没因缘就没有这件事。

  

  所以知道,就是:过去心不可得,也可以这样解释。不是说它已经灭了,不可得,而是说它本身的自性也不可得。现在这一念心,明明了了的在这儿活动,还在贪、还在瞋,还是不可得,因为它自性没有,所以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是还没有生起,不可得,生起了也是不可得,也还是无自性的。所以,这是这样意思。

  

  这样意思,现在我们……现在说佛教徒了,佛教徒,我们现在用心修行的时候,观这一切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说是有的人说:我们小乘佛教,《阿含经》也好,什么论也好,说修行法门清清楚楚的,很多的法门,大乘又不说修行的法门。什么?没有修行的法门?有人说出这种话来,真是说的太差劲儿了!《金刚经》都是修行的法门嘛!就告诉你: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这不是告诉你修行吗?告诉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这不是修行的法门吗?你观察一切法都是虚妄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很高深的修行法门!怎么能说没有修行法门呢?这不对劲儿嘛!所以就是,我认为,小乘佛教学者可以批评大乘佛教,但是你学一学大乘佛法,你好好努力地学一学,然后你再说、你再发表意见,可能会有几分……也可能你就投降了,你向大乘佛教投降了,还是大乘佛教好,就不致于乱说话了。

  

  所以这个地方:「若心灭已,是心更生不?」说前一念心修止观、后一念心修止观,我昨天修止观、我今天修止观,我自己感觉到也没什么不同── 其实有,还是不同了。因为「是心灭已,是心更生不?」就不会再生,再生就是另一个因缘了,就是另一个因缘了。所以,也正好是如灯焰燋炷的意思,它烧了,烧燋了。

  

  「心生,是灭相不?」这里面就是更深一层了。观察这个这是现在心生,是它有灭相;虽然是生,但是它有灭的,它要灭的,有生必有灭。

  

  这第三句是:「心灭相,是灭不?」过去心的灭、现在心的灭、乃至未来心的灭,是真有心灭了吗?「不也!世尊!」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有心可灭呢?「不也!世尊!」不是的!没有心可灭,觅心了不可得嘛!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22》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