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3

  〈灯炷深奥品〉第五十七

  

  这《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共有九十品,有三十卷,也有分二十七卷的。那么,这里现在是第十九卷,这个〈灯炷深奥品〉,这是品的名字;而这个经的题目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

  

  这个「摩诃」翻个「大」,这个大的意思,就是有多、有胜的意思,就是具足了无量无边的功德,叫做「多」。它是特别殊胜的,能胜过世间、能胜过二乘,所以叫做「胜」。因为无量无边的功德,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叫做「大」。

  

  这个「般若波罗蜜」,「般若」翻个智慧,这个智慧就是通于三乘人── 初果得了无我的智慧,也是般若;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也有这个般若的智慧;但是阿罗汉和辟支佛这两种圣人,也能够通达一切法空,但是因为没有大悲心,不能广度众生,他的智慧就停留在那里。那么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能够无量劫的……他得入圣道之后,他又无量劫的去亲近十方诸佛,听佛说法,也会增长智慧;他能到众生的世界去广度众生,那么在众生的世界,他也会学习世间法、世间上的事情,那么,所以菩萨的般若的智慧高过了阿罗汉。阿罗汉他不发无上菩提心的话,他就那一生得了阿罗汉以后,他就入无余涅槃了,那么他不能度众生,他的功德不能和菩萨比,所以称之为小乘是对的,并没有错,是对的。那么唯有菩萨和佛有大悲心,广度众生,弘扬佛法,所以叫做「大乘」,他能无穷无尽的普度众生,所以他这个「车」是大的、大车,是这个意思。所以菩萨的般若波罗蜜,就叫做「摩诃般若波罗蜜」。

  

  这「波罗蜜」是「到彼岸」,就是成功了,得无上菩提了。成功了,得无上菩提以后,这个「摩诃般若」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那么这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的大概的全意,大概的意思。

  

  这个〈灯炷深奥品〉,这「灯炷」是个譬喻,这个和「深奥」……这是经、这一品里面说的。这个「灯炷」就是我们旧时代── 现代是用电灯,古时代都是用油灯,油灯当然有一个灯炷,然后里面有油,你把这个灯炷点着了,点着了就放出光来。放出光来嘛,这个灯炷逐渐地逐渐的就烧燋了,那么那个燋的部份去掉了,它继续地燃烧,到最后把这灯炷烧光了,烧没有了,那么这叫「灯炷」。

  

  那么这里说一个譬喻,是用它做譬喻,譬喻这个菩萨行菩萨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事情。这个义在下文有解释,我们在这儿不多说。

  

  〈深奥品〉,这个「深奥」在经文有两个意思,就是经文上说这个须菩提问佛,须菩提问佛:「何等深奥处?」佛就回答:「空、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染,离、寂灭、如、法性、实际、涅槃」,这叫做深奥处。这是一个地方说「深奥」;另外说那个「灯炷」的譬喻那个地方,也说是「深奥」,有这么二个意思。

  

  那么就说一个大意──「灯炷」和「深奥」的大意,就这一品的大意,就是这一品里面说,这个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他的德行的内心的境界是非常深奥的,是这么意思。我们现在就讲这个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大功德成就;世尊!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无量功德成就,无边功德成就!」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这时候须菩提啊── 我们大家都知道,他在佛的阿罗汉弟子里面是解空第一,他有大乘菩萨的气氛。那么他对佛说:「世尊!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大功德成就!」这个须菩提尊者,经的前面五十六品,就前面这一品,佛赞叹这个阿鞞跋致菩萨的功德,那么须菩提尊者心里欢喜了,他就赞叹,他就对佛说:「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大功德成就,无量功德成就,无边功德成就。」说这么三句,赞叹阿鞞跋致菩萨这三句话。

  

  「阿鞞跋致」翻到中国话,就是不退转,不退。这个「不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成就的这个功德不失掉了,不退。譬如说我们现在,说这个人能够把《华严经》背下来,或者是把《法华经》背下来了;但是背了几年以后,不背了,这功德就停下来了,就是「退」。说是我昨天静坐,坐的境界很好,但今天静坐没有了,这好的境界没有了,就失掉了。就是我们这个凡夫成就的功德不坚固,会退失,那么什么时候才不退呢?你一定要到入圣位以后,入圣位以后才能不退。入圣位以后这个「不退」也是有限度的,不是无限度。有限度是什么呢?就是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的智慧不退,他得到的禅定也可能会退,也可能会退的。

  

  在这个《阿含经》里和阿毗昙论上提到这些阿罗汉,有的阿罗汉得了神通,但是失掉了,没有神通了,有这种事情。但是他成就那无我、无我所的智慧不退,他还是阿罗汉。所以说这个阿罗汉有退,不是阿罗汉果退了,是他里面有的功德失掉了,不是说他那个无我、无我所的智慧失掉了,那个智慧是永久也不失掉的。

  

  那么现在「是阿鞞跋致菩萨」,就是这个不退转的菩萨,就是到了初得无生法忍以后,就可以名之为阿鞞跋致菩萨,就是不退了。但是初地、初地菩萨,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到第八地是最殊胜了,他成就无量功德都是不退的。若是初地、二地、三地、四地,那有的功德还是不一定牢固,只是圣人那个清净的智慧不退。那么现在这里面赞叹这个菩萨,应该是八地菩萨以上的大菩萨。

  

  「是不退转菩萨摩诃萨大功德成就」,他成就了大的功德。这个「功德」这两个字,当然这指无漏的功德说的,不是有漏的功德。这个「功」就是努力的意思,你在佛法里面,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有大慈悲心、又有禅定的功德,你有这么好的基础,再努力的、深入的学习佛法,你所成就的功德,你有一个殊胜的成就叫做「功德」──就是你努力以后有很好的成就,叫做「功德」,这样讲好了。现在说的是出世间的大菩萨的大功德成就。

  

  「世尊!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无量功德成就!无边功德成就!」这个「大」是总说的,底下「无量、无边」是别说的,就是解释什么叫「大功德成就」?就是「无量」和「无边」。这「无量」和「无边」,下面这一品里面,本文有解释,有解释什么叫做「无量」?什么叫做「无边」?有解释的。

  

  但是,我现在姑且作另外一个解释,什么叫做「无量」呢?就是这个大菩萨他过去无量劫做了很多功德,现在又成就了很多功德,未来又还继续栽培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叫做「无量」,这功德太多了,这样讲,就是功德多的意思。

  

  「无边」功德成就,「无边」怎么讲呢?就是他在这个世界广度众生、弘扬佛法、成就功德;还不只于此,也在他方世界,东西南北,上下四维,十方世界都做功德,功德也是太多了,没有边际的。「无量」是约时间说,这个「无边」约空间说,姑且这么样解释,下面还有解释。

  

  所以称之为「大功德成就」。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大功德成就,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无量、无边功德成就。何以故?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得无量无边智慧,不与一切声闻、辟支佛共故。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大功德成就」,这底下佛认可他。须菩提这样赞叹菩萨的功德成就,赞叹的对不对呢?「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是的!你说得对!是的!是的!「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大功德成就,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无量、无边功德成就」,是的!这是简略的认可,底下才正式说出它的原因来。

  

  「何以故?」什么原因呢?「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得无量无边智慧,不与一切声闻、辟支佛共故」,为什么他的大功德,无量、无边功德成就呢?原因就是:他成就了智慧,有无量无边的智慧的关系。这个无量无边智慧,其实就是摩诃般若了,他有这个智慧。

  

  「不与一切声闻、辟支佛共故」,和这一切声闻、和一切辟支佛共有的这个智慧,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有,他们没有。这个《华严经》的〈十地品〉第八地里面有那么几句话:「法性真常离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不以此故为世尊,但以甚深无碍智」,那么这四句话里面,我认为很有意思。

  

  「法性真常离心念」,这个「法性」,诸法的体性,或者说是真如,它的体性是真、是常──真常。「离心念」,我们的心、我们的念不能缘,缘不到它的,达不到那里。我们凡夫这个心也是不可思议的,能造出来电灯、电话,现在很多很多,这都是我们凡夫的心力所成,也会说出来很多很多的道理来。但是这个「法性真常」,你这个心缘不到它的,所以是这个真常的理性是离心意识的。《楞伽经》说:这个涅槃是离心意识的── 就是心意识缘不到那里,你怎么样思惟也好、怎么样观察也好,你都缘不到那里,是这样意思。

  

  「法性真常离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这阿罗汉、辟支佛,他也能得到这个「法性真常」这个境界,这个理性他也能得到;就是佛得到了、菩萨也得到了,阿罗汉、辟支佛也得到了。这样的说话,在这们中国的传统的佛教来说,不常见这种话。

  

  其实那个晋译的《华严》词句不大同,意思也是一样;我说这个是唐译的《华严》,八十卷的《华严》,意思也是一样。

  

  「法性真常离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能得,那么那个谁呀?这个清凉国师《华严疏钞》上解释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清凉国师他的思想也是认为:二乘人所见的法性,不是佛菩萨所见的那个法性,二乘人不能见。我们中国佛教,不管天台宗也好,华严宗也好,都是这样说;但是《法华经》有不同的意思:三乘同入一法性,有这种意思的。那么这个地方,清凉国师他怎么解释呢?他说:这是贬斥八地菩萨,贬斥他的意思,就是你所悟的这个理性,阿罗汉也得到了,你没…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