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炷深奧品〉第五十七
這《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一共有九十品,有叁十卷,也有分二十七卷的。那麼,這裏現在是第十九卷,這個〈燈炷深奧品〉,這是品的名字;而這個經的題目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是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
這個「摩诃」翻個「大」,這個大的意思,就是有多、有勝的意思,就是具足了無量無邊的功德,叫做「多」。它是特別殊勝的,能勝過世間、能勝過二乘,所以叫做「勝」。因爲無量無邊的功德,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叫做「大」。
這個「般若波羅蜜」,「般若」翻個智慧,這個智慧就是通于叁乘人── 初果得了無我的智慧,也是般若;二果、叁果、四果阿羅漢也有這個般若的智慧;但是阿羅漢和辟支佛這兩種聖人,也能夠通達一切法空,但是因爲沒有大悲心,不能廣度衆生,他的智慧就停留在那裏。那麼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能夠無量劫的……他得入聖道之後,他又無量劫的去親近十方諸佛,聽佛說法,也會增長智慧;他能到衆生的世界去廣度衆生,那麼在衆生的世界,他也會學習世間法、世間上的事情,那麼,所以菩薩的般若的智慧高過了阿羅漢。阿羅漢他不發無上菩提心的話,他就那一生得了阿羅漢以後,他就入無余涅槃了,那麼他不能度衆生,他的功德不能和菩薩比,所以稱之爲小乘是對的,並沒有錯,是對的。那麼唯有菩薩和佛有大悲心,廣度衆生,弘揚佛法,所以叫做「大乘」,他能無窮無盡的普度衆生,所以他這個「車」是大的、大車,是這個意思。所以菩薩的般若波羅蜜,就叫做「摩诃般若波羅蜜」。
這「波羅蜜」是「到彼岸」,就是成功了,得無上菩提了。成功了,得無上菩提以後,這個「摩诃般若」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了,那麼這就是「摩诃般若波羅蜜」的大概的全意,大概的意思。
這個〈燈炷深奧品〉,這「燈炷」是個譬喻,這個和「深奧」……這是經、這一品裏面說的。這個「燈炷」就是我們舊時代── 現代是用電燈,古時代都是用油燈,油燈當然有一個燈炷,然後裏面有油,你把這個燈炷點著了,點著了就放出光來。放出光來嘛,這個燈炷逐漸地逐漸的就燒燋了,那麼那個燋的部份去掉了,它繼續地燃燒,到最後把這燈炷燒光了,燒沒有了,那麼這叫「燈炷」。
那麼這裏說一個譬喻,是用它做譬喻,譬喻這個菩薩行菩薩道、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事情。這個義在下文有解釋,我們在這兒不多說。
〈深奧品〉,這個「深奧」在經文有兩個意思,就是經文上說這個須菩提問佛,須菩提問佛:「何等深奧處?」佛就回答:「空、無相、無作、無起、無生、無染,離、寂滅、如、法性、實際、涅槃」,這叫做深奧處。這是一個地方說「深奧」;另外說那個「燈炷」的譬喻那個地方,也說是「深奧」,有這麼二個意思。
那麼就說一個大意──「燈炷」和「深奧」的大意,就這一品的大意,就是這一品裏面說,這個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他的德行的內心的境界是非常深奧的,是這麼意思。我們現在就講這個文。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阿鞞跋致菩薩摩诃薩大功德成就;世尊!是阿鞞跋致菩薩摩诃薩無量功德成就,無邊功德成就!」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這時候須菩提啊── 我們大家都知道,他在佛的阿羅漢弟子裏面是解空第一,他有大乘菩薩的氣氛。那麼他對佛說:「世尊!是阿鞞跋致菩薩摩诃薩大功德成就!」這個須菩提尊者,經的前面五十六品,就前面這一品,佛贊歎這個阿鞞跋致菩薩的功德,那麼須菩提尊者心裏歡喜了,他就贊歎,他就對佛說:「是阿鞞跋致菩薩摩诃薩大功德成就,無量功德成就,無邊功德成就。」說這麼叁句,贊歎阿鞞跋致菩薩這叁句話。
「阿鞞跋致」翻到中國話,就是不退轉,不退。這個「不退」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他成就的這個功德不失掉了,不退。譬如說我們現在,說這個人能夠把《華嚴經》背下來,或者是把《法華經》背下來了;但是背了幾年以後,不背了,這功德就停下來了,就是「退」。說是我昨天靜坐,坐的境界很好,但今天靜坐沒有了,這好的境界沒有了,就失掉了。就是我們這個凡夫成就的功德不堅固,會退失,那麼什麼時候才不退呢?你一定要到入聖位以後,入聖位以後才能不退。入聖位以後這個「不退」也是有限度的,不是無限度。有限度是什麼呢?就是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的智慧不退,他得到的禅定也可能會退,也可能會退的。
在這個《阿含經》裏和阿毗昙論上提到這些阿羅漢,有的阿羅漢得了神通,但是失掉了,沒有神通了,有這種事情。但是他成就那無我、無我所的智慧不退,他還是阿羅漢。所以說這個阿羅漢有退,不是阿羅漢果退了,是他裏面有的功德失掉了,不是說他那個無我、無我所的智慧失掉了,那個智慧是永久也不失掉的。
那麼現在「是阿鞞跋致菩薩」,就是這個不退轉的菩薩,就是到了初得無生法忍以後,就可以名之爲阿鞞跋致菩薩,就是不退了。但是初地、初地菩薩,初地、二地、叁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到第八地是最殊勝了,他成就無量功德都是不退的。若是初地、二地、叁地、四地,那有的功德還是不一定牢固,只是聖人那個清淨的智慧不退。那麼現在這裏面贊歎這個菩薩,應該是八地菩薩以上的大菩薩。
「是不退轉菩薩摩诃薩大功德成就」,他成就了大的功德。這個「功德」這兩個字,當然這指無漏的功德說的,不是有漏的功德。這個「功」就是努力的意思,你在佛法裏面,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有大慈悲心、又有禅定的功德,你有這麼好的基礎,再努力的、深入的學習佛法,你所成就的功德,你有一個殊勝的成就叫做「功德」──就是你努力以後有很好的成就,叫做「功德」,這樣講好了。現在說的是出世間的大菩薩的大功德成就。
「世尊!是阿鞞跋致菩薩摩诃薩,無量功德成就!無邊功德成就!」這個「大」是總說的,底下「無量、無邊」是別說的,就是解釋什麼叫「大功德成就」?就是「無量」和「無邊」。這「無量」和「無邊」,下面這一品裏面,本文有解釋,有解釋什麼叫做「無量」?什麼叫做「無邊」?有解釋的。
但是,我現在姑且作另外一個解釋,什麼叫做「無量」呢?就是這個大菩薩他過去無量劫做了很多功德,現在又成就了很多功德,未來又還繼續栽培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叫做「無量」,這功德太多了,這樣講,就是功德多的意思。
「無邊」功德成就,「無邊」怎麼講呢?就是他在這個世界廣度衆生、弘揚佛法、成就功德;還不只于此,也在他方世界,東西南北,上下四維,十方世界都做功德,功德也是太多了,沒有邊際的。「無量」是約時間說,這個「無邊」約空間說,姑且這麼樣解釋,下面還有解釋。
所以稱之爲「大功德成就」。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是阿鞞跋致菩薩摩诃薩大功德成就,是阿鞞跋致菩薩摩诃薩無量、無邊功德成就。何以故?是阿鞞跋致菩薩摩诃薩得無量無邊智慧,不與一切聲聞、辟支佛共故。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是阿鞞跋致菩薩摩诃薩,大功德成就」,這底下佛認可他。須菩提這樣贊歎菩薩的功德成就,贊歎的對不對呢?「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是的!你說得對!是的!是的!「是阿鞞跋致菩薩摩诃薩大功德成就,是阿鞞跋致菩薩摩诃薩無量、無邊功德成就」,是的!這是簡略的認可,底下才正式說出它的原因來。
「何以故?」什麼原因呢?「是阿鞞跋致菩薩摩诃薩得無量無邊智慧,不與一切聲聞、辟支佛共故」,爲什麼他的大功德,無量、無邊功德成就呢?原因就是:他成就了智慧,有無量無邊的智慧的關系。這個無量無邊智慧,其實就是摩诃般若了,他有這個智慧。
「不與一切聲聞、辟支佛共故」,和這一切聲聞、和一切辟支佛共有的這個智慧,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有,他們沒有。這個《華嚴經》的〈十地品〉第八地裏面有那麼幾句話:「法性真常離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不以此故爲世尊,但以甚深無礙智」,那麼這四句話裏面,我認爲很有意思。
「法性真常離心念」,這個「法性」,諸法的體性,或者說是真如,它的體性是真、是常──真常。「離心念」,我們的心、我們的念不能緣,緣不到它的,達不到那裏。我們凡夫這個心也是不可思議的,能造出來電燈、電話,現在很多很多,這都是我們凡夫的心力所成,也會說出來很多很多的道理來。但是這個「法性真常」,你這個心緣不到它的,所以是這個真常的理性是離心意識的。《楞伽經》說:這個涅槃是離心意識的── 就是心意識緣不到那裏,你怎麼樣思惟也好、怎麼樣觀察也好,你都緣不到那裏,是這樣意思。
「法性真常離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這阿羅漢、辟支佛,他也能得到這個「法性真常」這個境界,這個理性他也能得到;就是佛得到了、菩薩也得到了,阿羅漢、辟支佛也得到了。這樣的說話,在這們中國的傳統的佛教來說,不常見這種話。
其實那個晉譯的《華嚴》詞句不大同,意思也是一樣;我說這個是唐譯的《華嚴》,八十卷的《華嚴》,意思也是一樣。
「法性真常離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能得,那麼那個誰呀?這個清涼國師《華嚴疏鈔》上解釋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意思呢?因爲清涼國師他的思想也是認爲:二乘人所見的法性,不是佛菩薩所見的那個法性,二乘人不能見。我們中國佛教,不管天臺宗也好,華嚴宗也好,都是這樣說;但是《法華經》有不同的意思:叁乘同入一法性,有這種意思的。那麼這個地方,清涼國師他怎麼解釋呢?他說:這是貶斥八地菩薩,貶斥他的意思,就是你所悟的這個理性,阿羅漢也得到了,你沒…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