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什麼了不起,就是貶斥的意思、貶斥他的意思,那麼這是也有可能有這個味道。
「法性真常離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不以此故爲世尊」,不因爲你覺悟真如理性你就是佛,那麼怎麼樣才是佛呢?「但以甚深無礙智」,你要能夠成就甚深無礙的智慧,你才能夠成佛的,不然你沒有得到這個智慧,你還沒成佛,那麼是這樣說法。
這樣說法,這個地方說:「菩薩摩诃薩得無量無邊智慧,不與一切聲聞、辟支佛共故」,那麼這無量無邊的智慧是什麼?就是甚深無礙智。甚深無礙智這是聲聞、辟支佛所不能有,他沒有這個智慧。那麼這個智慧是什麼?就是一切種智,就是這個智慧,這個就是能通達無量無邊的佛法,能通達衆生無量無邊的根性,能夠應機說法,廣度衆生。阿羅漢他沒能夠去發無上菩提心,他沒能去親近十方無量諸佛,廣學佛法,也沒有能去廣度衆生,所以他沒能成就這個甚深無礙智。他沒能成就,說菩薩能成就,所以菩薩所得的無量無邊的智慧「不與一切聲聞、辟支佛共」,聲聞、辟支佛所還沒有,不是同他共有的。
這樣事情,在《阿含經》上也能看出來,也能看出來的,是阿羅漢所不能及的,也能看出有這個意思。
阿鞞跋致菩薩住是智慧中,生四無礙智;得是四無礙智故,一切世間天及人無能窮盡。」
「阿鞞跋致菩薩住是智慧中,生四無礙智」,這前面說菩薩成就了大功德,無量、無邊功德,是因爲菩薩有這個智慧的關系,所以他成就了那麼大的功德。那麼阿鞞跋致菩薩住在這個智慧中,生四無礙智。「生四無礙智」,這個菩薩所得到的智慧,我們從經論上看,很明顯的說,菩薩所得到智慧就是兩種:一個是根本智,一個後得智。這兩種智慧,唯獨佛究竟圓滿了,菩薩還沒有圓滿,但是超過了阿羅漢,那就是要到八地菩薩── 六地菩薩與阿羅漢齊,那麼七地菩薩、八地菩薩都是超過阿羅漢。那麼這樣說,也就是他成就了這兩種智慧。現在這地方說「住是智慧中,生四無礙智」,他安住在這無量智邊的智慧裏,生出「四無礙智」。這個四無礙智就是四無礙辯才:義無礙辯、法無礙辯、辭無礙辯、樂說無礙辯,這四種無礙的智慧。
這義無礙、法無礙、辭無礙、和樂說無礙,這應該說是後得智── 後得智就由根本智生出來。就是得了根本智,其實就是無分別智,得到無分別智的時候,他從定裏面出來,他去廣學佛法,廣度衆生,他就成就了四無礙智。
這個四無礙智,第一個就是義無礙智,就是通達諸法實相的智慧,那麼通達諸法實相的智慧或者說就是根本智也可以。第二是法無礙智,這個法是什麼呢?就是他通達了諸法的真理之後,他要安立諸法的名字,來表達他所覺悟的真理,那個安立的名字,叫做法無礙智。譬如說《華嚴經》,有那麼多的品,有那麼多的名言,那都是法,都叫做法。所有的經論、語言文字的佛法,那都是法;法裏邊有義,通達義,叫做義無礙智,表達義的法,你能夠通達,那麼叫法無礙智。這個辭無礙智呢,就是這個法和義,你要爲一切衆生去講解,你要會說話,你要會說衆生的語言。所以我們凡夫的世界有語言的問題,聖人的世界也是有這個問題。那麼就是這個菩薩他要學習一切衆生的語言,才可以,這樣子。我們看《十地經論》,到第九地,過了第八地,到第九地才成就四無礙智,到第九地菩薩能通達一切衆生的語言,可見這四無礙智成就了,可不簡單。樂說無礙智,就是他有義無礙、法無礙、辭無礙,他就歡喜爲一切衆生說法,因爲這個能力夠了,有這個能力了。沒有這個能力的菩薩,你要爲一切衆生說法,有的時候不會說,因爲你不懂得那個語言,你不能說;有的能說、有的不能說,所以他還不是太快樂。成就了四無礙辯:法無礙辯、義無礙辯,也是不容易成就的,然後又要成就辭無礙辯,然後才能樂說無礙辯,當然這時候也能夠應機說法,所以是樂說無礙。
「得是四無礙智故,一切世間天及人無能窮盡」,說是這個菩薩成就了四無礙智以後,他爲一切衆生說法的時候,一切衆生對他有什麼難問,你難不住他,你不能夠使令他不能說了、窮盡了── 你到此爲止了、不能再說了,不會的。菩薩是無窮無盡的演說佛法,廣度衆生的,那麼這是贊歎菩薩的智慧廣大的意思。
我所以選這一品和大家來學習的原因,就是後面有說到修行的事情,其他的事情我們就順順文就好了,不要說太多,耽誤時間。今天就講到這裏。
問:禅七何以要拜願呢?要拜就拜一佛,何必要拜多佛、多菩薩?拜一佛,心不更專一?
答:你說的也是對!這個禅七何以要拜願呢?我昨天說過,我說到功課表的時候,我說出個理由來。這個理由就是:我們坐禅可能不是很順利,可能不是那麼順利的,坐坐地呀……如果只是內心上你想要修奢摩他,修得很順利,也可能,但是頭一支香很順利,第二支香不一定;我修觀也可能順利,也可能不順利,這就是有障。也有些人打禅七打到中間不能打了,頭疼、腳疼、肚子疼:「我不能了,我要走了。」不能參加了,這也是一種障礙。那麼我們若是拜願、拜佛,向佛忏悔,就能夠消除這一切的業障,使令我們用功能順利一點,這個原因就在這裏。
說是我沒有障,我打禅七、我靜坐很順,我不管怎麼樣都是很順,那更好,那是好,那是非常好!但是你若肯拜佛,可能是更好。不過是這個……譬如船在海裏面走,你若有順風,不是更容易嗎?不是更容易?所以拜佛是對的。所以我們看這些佛菩薩,看這《華嚴經》,看這些經論上,那些大菩薩都是拜佛。《華嚴經》上說:「一者禮敬諸佛」,其實就是拜佛。
那麼拜佛還有一個意思:我們靜坐,我們現在是個生死凡夫,這四大有的時候調和、有的時候不調和。我們在這兒坐在這裏啊,你用功用得好,假設你的奢摩他修得很成功,那你一坐七天也沒有關系,他自然這四大還是調和的。但是你若沒成功,你沒能得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沒到那個程度,未到地定也沒成就,你坐久了,那個身體就有問題,你就有問題的,所以一定要跑香,跑香就是調一調。但是我們拜佛呢,拜佛也有這種作用,也能調一調。
調一調,加上我們拜願的時候,我們出點聲音,尤其是我們的常在法師真是功德無量,他舉這個腔的時候不高不低,我們出一點聲音,不管是在心情上、在心理上也好、在生理上也好,能夠通暢,能使令幫助你氣血流通,那麼心情也能好一點。因爲常坐在這裏,假設你修這個止觀修得不合適,或者多數人不願意修觀,只修止,修止又修不大好,這心理上也不快樂,心理上不快樂影響生理,生理又影響心理,就是這麼展轉地使令這個身體有問題。那麼你這一唱念呢,你就能夠心理上的毛病也好、生理上的毛病也好,能幫助你疏解,所以唱出聲音也好;但是不要太高,太高的時候傷氣,你靜坐的時候還是不行的,也受影響。所以這個修行的事情,說容易也可以,說不容易也可以。
問:這個要拜就拜一佛,何必拜多佛?
答:我們只拜釋迦牟尼佛嘛!沒有拜別的佛嘛,其他是菩薩。
問:那麼何以拜多佛、多菩薩?
答:其實拜一佛也是可以,也不是不可以,就拜一位菩薩也是可以。我的意思,我們是禅淨雙修,拜阿彌陀佛、拜觀世音菩薩、拜大勢至菩薩。但是也不必執著,我拜釋迦牟尼佛、拜文殊菩薩、拜普賢菩薩、拜彌勒菩薩,照樣可以回向阿彌陀佛國嘛,這也就是禅淨雙修啊,也不是非要拜阿彌陀佛才是禅淨雙修,也不必那麼執著。
這樣子嘛,我們拜文殊菩薩拜叁拜。我們凡夫,你說如果我同意,你就拜一位佛、一位菩薩也可以;不拜佛,就拜一位菩薩;或者是就拜佛而不拜菩薩,也都可以。我們現在是拜了五位:拜本師釋迦牟尼佛、拜文殊菩薩、拜普賢菩薩、彌勒菩薩、十方菩薩,我們多拜幾位也好嘛!也是很好啊!
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在我們中國佛教裏面,是地位非常崇高的大菩薩。《法華經》也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華嚴經》還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所以我們中國佛教來說,不但是觀音菩薩和我們有緣,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和我們一樣是因緣特別殊勝的。那麼我們拜文殊菩薩,然後再拜普賢菩薩,不是很好嗎?
那麼彌勒菩薩將來成佛,我們更應該禮拜他嘛!將來我們願生阿彌陀佛國,也可以回來這個世間來拜彌勒佛,也是可以啊!所以多拜也是好。我同意,拜一佛、一菩薩也是可以的。多拜佛,有很多很多的好處,我只是說這麼一點。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3》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