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3▪P2

  ..续本文上一页有什么了不起,就是贬斥的意思、贬斥他的意思,那么这是也有可能有这个味道。

  

  「法性真常离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不以此故为世尊」,不因为你觉悟真如理性你就是佛,那么怎么样才是佛呢?「但以甚深无碍智」,你要能够成就甚深无碍的智慧,你才能够成佛的,不然你没有得到这个智慧,你还没成佛,那么是这样说法。

  

  这样说法,这个地方说:「菩萨摩诃萨得无量无边智慧,不与一切声闻、辟支佛共故」,那么这无量无边的智慧是什么?就是甚深无碍智。甚深无碍智这是声闻、辟支佛所不能有,他没有这个智慧。那么这个智慧是什么?就是一切种智,就是这个智慧,这个就是能通达无量无边的佛法,能通达众生无量无边的根性,能够应机说法,广度众生。阿罗汉他没能够去发无上菩提心,他没能去亲近十方无量诸佛,广学佛法,也没有能去广度众生,所以他没能成就这个甚深无碍智。他没能成就,说菩萨能成就,所以菩萨所得的无量无边的智慧「不与一切声闻、辟支佛共」,声闻、辟支佛所还没有,不是同他共有的。

  

  这样事情,在《阿含经》上也能看出来,也能看出来的,是阿罗汉所不能及的,也能看出有这个意思。

  

  阿鞞跋致菩萨住是智慧中,生四无碍智;得是四无碍智故,一切世间天及人无能穷尽。」

  

  「阿鞞跋致菩萨住是智慧中,生四无碍智」,这前面说菩萨成就了大功德,无量、无边功德,是因为菩萨有这个智慧的关系,所以他成就了那么大的功德。那么阿鞞跋致菩萨住在这个智慧中,生四无碍智。「生四无碍智」,这个菩萨所得到的智慧,我们从经论上看,很明显的说,菩萨所得到智慧就是两种:一个是根本智,一个后得智。这两种智慧,唯独佛究竟圆满了,菩萨还没有圆满,但是超过了阿罗汉,那就是要到八地菩萨── 六地菩萨与阿罗汉齐,那么七地菩萨、八地菩萨都是超过阿罗汉。那么这样说,也就是他成就了这两种智慧。现在这地方说「住是智慧中,生四无碍智」,他安住在这无量智边的智慧里,生出「四无碍智」。这个四无碍智就是四无碍辩才:义无碍辩、法无碍辩、辞无碍辩、乐说无碍辩,这四种无碍的智慧。

  

  这义无碍、法无碍、辞无碍、和乐说无碍,这应该说是后得智── 后得智就由根本智生出来。就是得了根本智,其实就是无分别智,得到无分别智的时候,他从定里面出来,他去广学佛法,广度众生,他就成就了四无碍智。

  

  这个四无碍智,第一个就是义无碍智,就是通达诸法实相的智慧,那么通达诸法实相的智慧或者说就是根本智也可以。第二是法无碍智,这个法是什么呢?就是他通达了诸法的真理之后,他要安立诸法的名字,来表达他所觉悟的真理,那个安立的名字,叫做法无碍智。譬如说《华严经》,有那么多的品,有那么多的名言,那都是法,都叫做法。所有的经论、语言文字的佛法,那都是法;法里边有义,通达义,叫做义无碍智,表达义的法,你能够通达,那么叫法无碍智。这个辞无碍智呢,就是这个法和义,你要为一切众生去讲解,你要会说话,你要会说众生的语言。所以我们凡夫的世界有语言的问题,圣人的世界也是有这个问题。那么就是这个菩萨他要学习一切众生的语言,才可以,这样子。我们看《十地经论》,到第九地,过了第八地,到第九地才成就四无碍智,到第九地菩萨能通达一切众生的语言,可见这四无碍智成就了,可不简单。乐说无碍智,就是他有义无碍、法无碍、辞无碍,他就欢喜为一切众生说法,因为这个能力够了,有这个能力了。没有这个能力的菩萨,你要为一切众生说法,有的时候不会说,因为你不懂得那个语言,你不能说;有的能说、有的不能说,所以他还不是太快乐。成就了四无碍辩:法无碍辩、义无碍辩,也是不容易成就的,然后又要成就辞无碍辩,然后才能乐说无碍辩,当然这时候也能够应机说法,所以是乐说无碍。

  

  「得是四无碍智故,一切世间天及人无能穷尽」,说是这个菩萨成就了四无碍智以后,他为一切众生说法的时候,一切众生对他有什么难问,你难不住他,你不能够使令他不能说了、穷尽了── 你到此为止了、不能再说了,不会的。菩萨是无穷无尽的演说佛法,广度众生的,那么这是赞叹菩萨的智慧广大的意思。

  

  我所以选这一品和大家来学习的原因,就是后面有说到修行的事情,其他的事情我们就顺顺文就好了,不要说太多,耽误时间。今天就讲到这里。

  

  问:禅七何以要拜愿呢?要拜就拜一佛,何必要拜多佛、多菩萨?拜一佛,心不更专一?

  

  答:你说的也是对!这个禅七何以要拜愿呢?我昨天说过,我说到功课表的时候,我说出个理由来。这个理由就是:我们坐禅可能不是很顺利,可能不是那么顺利的,坐坐地呀……如果只是内心上你想要修奢摩他,修得很顺利,也可能,但是头一支香很顺利,第二支香不一定;我修观也可能顺利,也可能不顺利,这就是有障。也有些人打禅七打到中间不能打了,头疼、脚疼、肚子疼:「我不能了,我要走了。」不能参加了,这也是一种障碍。那么我们若是拜愿、拜佛,向佛忏悔,就能够消除这一切的业障,使令我们用功能顺利一点,这个原因就在这里。

  

  说是我没有障,我打禅七、我静坐很顺,我不管怎么样都是很顺,那更好,那是好,那是非常好!但是你若肯拜佛,可能是更好。不过是这个……譬如船在海里面走,你若有顺风,不是更容易吗?不是更容易?所以拜佛是对的。所以我们看这些佛菩萨,看这《华严经》,看这些经论上,那些大菩萨都是拜佛。《华严经》上说:「一者礼敬诸佛」,其实就是拜佛。

  

  那么拜佛还有一个意思:我们静坐,我们现在是个生死凡夫,这四大有的时候调和、有的时候不调和。我们在这儿坐在这里啊,你用功用得好,假设你的奢摩他修得很成功,那你一坐七天也没有关系,他自然这四大还是调和的。但是你若没成功,你没能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没到那个程度,未到地定也没成就,你坐久了,那个身体就有问题,你就有问题的,所以一定要跑香,跑香就是调一调。但是我们拜佛呢,拜佛也有这种作用,也能调一调。

  

  调一调,加上我们拜愿的时候,我们出点声音,尤其是我们的常在法师真是功德无量,他举这个腔的时候不高不低,我们出一点声音,不管是在心情上、在心理上也好、在生理上也好,能够通畅,能使令帮助你气血流通,那么心情也能好一点。因为常坐在这里,假设你修这个止观修得不合适,或者多数人不愿意修观,只修止,修止又修不大好,这心理上也不快乐,心理上不快乐影响生理,生理又影响心理,就是这么展转地使令这个身体有问题。那么你这一唱念呢,你就能够心理上的毛病也好、生理上的毛病也好,能帮助你疏解,所以唱出声音也好;但是不要太高,太高的时候伤气,你静坐的时候还是不行的,也受影响。所以这个修行的事情,说容易也可以,说不容易也可以。

  

  问:这个要拜就拜一佛,何必拜多佛?

  

  答:我们只拜释迦牟尼佛嘛!没有拜别的佛嘛,其他是菩萨。

  

  问:那么何以拜多佛、多菩萨?

  

  答:其实拜一佛也是可以,也不是不可以,就拜一位菩萨也是可以。我的意思,我们是禅净双修,拜阿弥陀佛、拜观世音菩萨、拜大势至菩萨。但是也不必执着,我拜释迦牟尼佛、拜文殊菩萨、拜普贤菩萨、拜弥勒菩萨,照样可以回向阿弥陀佛国嘛,这也就是禅净双修啊,也不是非要拜阿弥陀佛才是禅净双修,也不必那么执着。

  

  这样子嘛,我们拜文殊菩萨拜三拜。我们凡夫,你说如果我同意,你就拜一位佛、一位菩萨也可以;不拜佛,就拜一位菩萨;或者是就拜佛而不拜菩萨,也都可以。我们现在是拜了五位:拜本师释迦牟尼佛、拜文殊菩萨、拜普贤菩萨、弥勒菩萨、十方菩萨,我们多拜几位也好嘛!也是很好啊!

  

  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在我们中国佛教里面,是地位非常崇高的大菩萨。《法华经》也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华严经》还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所以我们中国佛教来说,不但是观音菩萨和我们有缘,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和我们一样是因缘特别殊胜的。那么我们拜文殊菩萨,然后再拜普贤菩萨,不是很好吗?

  

  那么弥勒菩萨将来成佛,我们更应该礼拜他嘛!将来我们愿生阿弥陀佛国,也可以回来这个世间来拜弥勒佛,也是可以啊!所以多拜也是好。我同意,拜一佛、一菩萨也是可以的。多拜佛,有很多很多的好处,我只是说这么一点。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3》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