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长夜行般若波罗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得」,这个大菩萨,他长夜行般若波罗蜜。「长夜」是有点意思,就是他不是在佛的世界就是在凡夫的世界,在凡夫世界修学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但不是短时间,是长时间修行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得」,最后成功了,得成无上菩提,但是无上菩提不可得。「何况菩萨及菩萨法」,佛法都不可得,何况菩萨和菩萨的法呢?也是毕竟空寂,无有少法可得,他的心不住在一切法上。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但行般若波罗蜜,不行余波罗蜜耶?
前面,赞叹般若波罗蜜的殊胜,那我们佛教徒学习佛法,那就修行般若波罗蜜就对了,就好了吧?不修行六波罗蜜吗?「不行余波罗蜜耶」,余五波罗蜜吗?我们只是学习般若波罗蜜吗?就提出这个问题。下面第二科,是有人提出这个疑问,所以叫释疑,现在佛解释这个疑惑。
佛告释提桓因言:憍尸迦!菩萨尽行六波罗蜜法,以无所得故行檀波罗蜜,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不得财物。行尸罗波罗蜜,不得戒,不得持戒人,不得破戒人。乃至行般若波罗蜜,不得智慧,不得智慧人,不得无智慧人。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布施时,般若波罗蜜为作明导,能具足檀波罗蜜。菩萨摩诃萨行持戒时,般若波罗蜜为作明导,能具足尸罗波罗蜜。菩萨摩诃萨行忍辱时,般若波罗蜜为作明导,能具足羼提波罗蜜。菩萨摩诃萨行精进时,般若波罗蜜为作明导,能具足毗梨耶波罗蜜。菩萨摩诃萨行禅那时,般若波罗蜜为作明导,能具足禅波罗蜜。菩萨摩诃萨观诸法时,般若波罗蜜为作明导,能具足般若波罗蜜。一切法以无所得故,所谓色乃至一切种智。
「佛告释提桓因言:憍尸迦!菩萨尽行六波罗蜜法」,不只是行般若波罗蜜,其余波罗蜜和般若波罗蜜和合起来,也是一样的要用功修行的,这样讲的意思。这个《大智度论》说个譬喻,譬如说我们做的菜加上一点酱、加上一点盐,我们吃这味道就合乎口味;如果我们没有菜、单独吃盐,那味道就不好了。说是你不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你单学习般若波罗蜜也是不对的,所以应该是和前五波罗蜜和合起来,那个时候那味道才好,应该这样修行,这样意思。所以「佛告释提桓因言」「菩萨尽行六波罗蜜法」。「以无所得故」,这尽行六波罗蜜的时候,那怎么样有般若波罗蜜在里边呢?就是「无所得」,就是无所得,这底下讲这个无所得的道理。「行檀波罗蜜,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不得财物」,这就叫做般若波罗蜜,你修行这个布施波罗蜜得时候,不得施者,观察自己是施主,观察自己,我不可得,那么谁布施,这个布施者不可得,那叫「不得施者」,也应该修我空观;「不得受者」,接受你布施的人,你观察他也是我不可得;「不得财物」,你布施你是用财物布施,这财物你观察它是因缘生法也是毕竟空的,那就也是不可得,这就叫做般若波罗蜜,也叫做檀波罗蜜。
「行尸罗波罗蜜」的时候,「尸罗」翻个戒。「不得戒」,这个戒法是佛陀所制订的,也是因缘有也是自性空的,「不得戒」。「不得持戒人」,是我空;「不得破戒人」,也是我空的,所以若是有般若波罗蜜和一切法和合起来的时候会这样做观。「乃至行般若波罗蜜,不得智慧」,我们修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智慧,但是观察这个般若的智慧也是不可得的。「不得智慧人」,这就是我空观;「不得无智慧人」,也是我空观。「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布施时,般若波罗蜜为作明导」,我们修布施的时候,要有般若的智慧做个领导者,智慧的领导者所以叫「明导」。如果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明导,那就不是佛法了,就是世间的功德,不是出世间的功德。「能具足檀波罗蜜」,有般若波罗蜜做智慧的指导者呢,那就叫做「檀波罗蜜」;如果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明导,那只是「檀」,而不是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行持戒时,般若波罗蜜为作明导,能具足尸罗波罗蜜」,他都能观察这一切法心里面无所得,无所得就不取着了,不取着就与第一义相应了,这样意思。
「菩萨摩诃萨行忍辱时,般若波罗蜜为作明导,能具足羼提波罗蜜」,你这样子观察、思惟的时候,你心里面能够不动,心不动;如果你没有般若波罗蜜的观察,你就瞋恨心会起来,那就不叫忍辱波罗蜜了。
「菩萨摩诃萨行精进时,般若波罗蜜为作明导,能具足毗梨耶波罗蜜」,你努力的用功修行,也观察这一切都是毕竟空寂的,那就是精进波罗蜜了。
「菩萨摩诃萨行禅那时」,就是修禅定的时候,「般若波罗蜜为作明导,能具足禅波罗蜜」,你修禅定你用般若的智慧去观察的时候,观察这一念心不可得,谁修禅定啊?什么叫做禅定?是毕竟空寂的,所以也就不会有执着心,也不会起增上慢的这些问题,「能具足禅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观察诸法时,般若波罗蜜为作明导,能具足般若波罗蜜」,观察前五波罗蜜和其他的一切法的时候,心里面都是在无所得中,不取着的境界里面活动「能具足般若波罗蜜」。「一切法以无所得故,所谓色乃至一切种智」,这一切法都是因缘生法,都是毕竟空寂的,心里面不取着。
这个文上,就是这样子讲解,但是你若用功的时候,你若是不厌其烦地,思惟一切法是因缘有,毕竟空的,要这样思惟才可以,不是念这一遍就是修行了。
憍尸迦!譬如阎浮提诸树,种种叶、种种华、种种果、种种色,其阴无差别。
「憍尸迦!譬如阎浮提诸树」,下面这第二科是譬喻。「譬如阎浮提诸树,种种叶、种种华、种种果、种种色,其阴无差别」,这个树、叶、花、果,太阳一照的时候他会出来一个影,这个影呢是无差别的,都是遮住光,遮蔽了光明现出一个影来,都是这样的意思,所以是无差别的,这是个譬喻。
诸波罗蜜入般若波罗蜜中,至萨婆若,无差别亦如是,以无所得故。
「亦如是以无所得故」,就是我们心用功修行的时候,不管是遇见什么境界都观察他是因缘有是自性空的,心里无所得,在这样的道理上一切法是无差别的。下面第三科「天主领解称叹」。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大功德成就。世尊!般若波罗蜜一切功德成就。世尊!般若波罗蜜无量功德成就,无边功德成就,无等功德成就。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大功德成就」,这前面赞叹般若波罗蜜「大功德成就」,使令一切法都能向于第一义谛,使令我们所有的烦恼都不现起了,灭一切烦恼「般若波罗蜜大功德成就」。「世尊!般若波罗蜜一切功德成就」,这个「大功德成就」,能得圣道,能令你由凡而圣,所以是「大功德」。「世尊!般若波罗蜜一切功德成就」,这是布施也变成了第一义谛,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切一切的境界都变成第一义谛了,所以是「一切功德成就」。「世尊!般若波罗蜜无量功德成就,无边功德成就,无等功德成就」,这是总相的再说般若波罗蜜成就了很多很多的功德。
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书是般若波罗蜜经卷,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如般若波罗蜜所说正忆念。复有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与他人,其福何所为多?
「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书是般若波罗蜜经卷,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如般若波罗蜜所说正忆念」,这下面是举这个经卷施他,用般若波罗蜜的经卷布施给他人。「格量自受持正忆念」,和自己用功修行来对比,是那一个功德大,是这样意思。这里分四科,第一科是「天主举般若自行施他为问」,这是第一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书」写这「般若波罗蜜经卷」,按现在说就是印刷,印刷很多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的经卷。「恭敬」,对于这件事就是要恭敬,对他有恭敬心,「供养、尊重、赞叹」这样子。用什么供养呢?「华香乃至旛盖,如般若波罗蜜所说正忆念」,这前面是自己做这件事,同时也修止观叫「正忆念」。「复有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与他人,其福何所为多」,这两个人得到的福德,那个得的多呢?这样子说,这下面第二科,就是佛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从反面回答的。
佛告释提桓因:憍尸迦!我还问汝,随汝意报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养诸佛舍利,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若复有人分舍利如芥子许与他人,令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其福何所为多?
「佛告释提桓因:憍尸迦!我还问汝,随汝意报我」,我问你,随你意来回答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养诸佛舍利,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的供养这个舍利;「若复有人分舍利如芥子许」,很少的那么一点,「与他人,令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其福何所为多」,那个人得的多呢?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如我从佛闻法中义,有善男子、善女人自供养舍利乃至旛盖,若复有人分舍利如芥子许与他人,令供养,其福甚多。世尊!佛见是福利众生故,入金刚三昧中,碎金刚身,作末舍利。何以故?有人佛灭度后,供养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许,其福报无边乃至尽苦。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如我从佛闻法中义」,听佛所说的法的道理,「有善男子、善女人自供养舍利乃至旛盖」的供养,「若复有人分舍利如芥子许与他人,令供养,其福甚多」,你自己供养舍利是有功德的,但是分舍利给别人供养,福德是更多了,这个意思,你就是有慈悲心。说我不给你,我不可以叫你有功德,我的功德,就是我自己有功德,你们都不要有功德,你若有这样的心,你的功德就少了,所以你能护持他人功德是大的。
「世尊!佛见是福利众生故,入金刚三昧中,碎金刚身」,佛看见舍利对众生有大利益,所以佛就入了金刚三昧中把佛的金刚身,把定的力量、三昧的力量使令它碎了,碎得一粒一粒的,「作末舍利」,作这微细的舍利。「何以故?有人佛灭度后,供养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许,其福报无边乃至尽苦」。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6》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