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没有修行,那就知道你程度可有问题啊。所以佛法这一件事就是不得了,有成就还没有高慢心,这和社会上的人完全不一样,这个地方完全不同,不一样。
「无作无起法故、不入不出法故、不增不损法故、不取不舍法故,以俗法故,非第一义」,说是有生无相,无相是对有相,由有相而无相,由生而灭、由垢而净、由作而起、由入而出、由增而损;或者是由增损达到不增不损,这样讲达到一个极点的时候就不增不损,或者是有取有舍,这都是约世俗谛来讲;约因缘生法来说的话,约因缘生法的时候,你肯这样做呢,你肯这样努力呢,你就会通达无相法,也通达无生无灭法、通达无垢无净法、通达无作无起、不入不出、不增不损、不取不舍法,会通达的。「非第一义」不是约第一义说的,是这个意思。这个「第一」:第一,就是最殊胜的,其他的一切事情都不能超过它,它能超越其他的,所以玄奘法师的翻译就是胜义,不翻做第一义,翻做胜义。现在我们读这个经是鸠摩罗什法师翻的,他翻个第一义,但是玄奘法师翻个胜,也是和第一义是一样。
「何以故」,说这是按照世俗法说,无相法故、无生无灭这么讲,那怎么样才叫做「第一义」呢?「是般若波罗蜜非此、非彼,非高、非下,非等、非不等,非相、非无相,非世间、非出世间,非有漏、非无漏,非有为、非无为,非善、非不善,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这是约第一义说。
前面第一个「非此、非彼」,譬如说我们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就是「此」;到那个无我相、人相、众生相,那就是「彼」。现在说此也不可得、彼也不可得,「非此非彼」。下面这一句话也是通于下面「无生无灭」,生灭是此、无生无灭就是彼;「垢净」是此、「无垢无净」就是彼;或者是「垢」是此,「净」是彼;这个「无作无起」、「不入不出」都这样解释。所以「非此非彼、非高非下」,譬如说是有相,我们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就是凡夫;你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那就是圣人,那就是高,那就是高。「无生无灭」:「生灭」那就是相,「无生灭」就是高了;或者说是「垢」就是下、「净」就是高;「无垢无净」那就是「非高非下」,「无作无起、不入不出」都是这么说。
「非等、非不等」,譬如说「有生有灭」就是不等,「无生无灭」就是等,现在「非等也非不等」,「相」和「无相」这都是约世俗法说的,「非相、非不相」那么就是约第一义谛说的。「非世间、非出世间」,也是一样,你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就是世间;你若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超越世间了,这是约世俗法说。约第一义说呢,「非世间、非出世间」是这样的意思。
说「非有漏、非无漏」:有漏,是凡夫境界,譬如说,垢那就是「有漏」,净那就是「无漏」,说是有垢有净是世俗法,无垢无净是第一义谛我们这么讲,但是这上说「非有漏、非无漏」,超越了这个境界。
「非有为、非无为」,就是「有为」和「无为」是相对的,对有为说无为;对无为说有为,现在是有为不可得、无为也是不可得,是「非有为、非无为」。
「非善、非不善」:我们修出世间的圣道是「善」,世间上的事情都是有漏法,都有取相都有烦恼,是「不善」。现在说善也不可得、不善也不可得。
「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就是有时间性的,你是过去得阿罗汉、这个人是现在得阿罗汉、那个人是未来得阿罗汉,这些都是有时间性的,现在说「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这是第一义了。「何以故?憍尸迦,般若波罗蜜不取声闻、辟支佛法,亦不舍凡人法」,这个前文我们曾经讲过,所以得到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于一切法不取不舍。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知一切众生心,亦不得众生、乃至知者见者,亦不得是菩萨,不得色、不得受想行识,不得眼乃至意,不得色乃至法,不得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不得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得诸佛法,不得佛。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为得法故出。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性无所有不可得,所用法不可得,处亦不可得。佛告释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如汝所说,菩萨摩诃萨长夜行般若波罗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得,何况菩萨及菩萨法。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知一切众生心,亦不得众生」,下边是第二科「叹行般若人」,前边第一科是赞叹般若,前面是赞叹般若的功德广大,这下面是赞叹修行般若法的人,赞叹这个人是这样。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的时候,「知一切众生心」,当然这是可以约两个意思解释:一个是他用般若波罗蜜观察一切众生的心都是不可得,那么这叫做「知一切众生心」,这是这么讲;或者说呢,菩萨学习般若波罗蜜有了神通,有了他心通,知道你心里怎么分别,那也叫「知众生心」。但是在这里不像是这个意思,就是般若波罗蜜观一切众生的分别心是毕竟空寂的,这叫做「知众生心」。「亦不得众生」,「知一切众生心」观众生心不可得,这是法空;「亦不得众生」这是我空,这样意思。
「乃至知者见者」,这个「不得众生」,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那个众生,「乃至知者见者」还是那个我,这一共有十六个名字,这底下说出了三个,这个众生、知者见者,其他的都略去了。「知者」谁是我?就是知者。念佛是谁?念佛就是你的心念佛嘛,谁能念佛呢。我是谁呢?知者,就是我心里面那个明了性是我,这样执着。「见者」,我能见此见彼见这一切事情,这样执着,能见的是我,就是这个意思。谁是我?众生是我,是这个意思。现在这说「知一切众生心」这是法空;「不得众生,乃至知者见者」这是我空,菩萨修这两种空观。「亦不得是菩萨,不得色、不得受想行识」:「不得菩萨」,就是我空;「不得色受想行识」那就是法空。
「不得眼乃至意」,不得眼耳鼻舌身意;「不得色乃至法」,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不得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这眼见色的时候,看见这个色看见这个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的这些境界,内心里面有觉受,有感觉,有感觉到满意或感觉到不满意,所以有喜受、有乐受、或者是苦受,各式各样的觉受。「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眼触」,是约眼根、眼识所受;这「意触因缘生受」,这是内心的,通过前五识而第六意识起分别,这时候生受,也都是因缘生法,都是自性空的。我们不修止观的人呢,我们的分别心就停留在这里,「眼触因缘生受、意触因缘生受」我们的心就在这里分别。若是修止观的人呢,就是眼「不得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这些受都是毕竟空寂的,心就超越了这个虚妄的境界,安住在第一义谛这里,就是这样子。
我们说第一义谛是无相的,怎么能够安住呢?你这么说是对的呀,但是初开始修止观的人,你不可以要求这么讲,初开始修止观的人,就是把自己的心从这个虚妄的境界迁移到、搬家了,迁移到离一切相的境界,就是在这里住,你就可能逐渐的逐渐的心清净了。你若说那个地方不可以住,那么到那去住呢?那么你怎么能进步?不容易进步了,所以不要要求那么圆满。所以初开始出家的人,你也应该这么想,你就要求他是圣人,也不应该这么想,他就是逐渐逐渐的进步,就是这样子。这个《瑜伽师地论》告诉我们一件事,出家人他就是专心的修学圣道,其他的在家居士对他要有慈悲心,来护持他,这慈悲两个字包含了很多的意思,就是不要要求太圆满,他初开始修行,还有一点你要原谅这件事,应该是这么意思。
所以这上面说「不得眼处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不得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得四念处」,初开始修四念处的法门,在身受心法这里用功修行,但是四念处也是不可得的,是这样意思。那么这个就是般若波罗蜜,大乘佛教的般若波罗蜜,用这般若波罗蜜的时候,四念处不可得。如果南传佛教呢,那他还是有四念处的,没有般若法门,「乃至十八不共法」也是不可得的,这是佛境界。
「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但是佛观察这无上的智慧也是不可得。「不得诸佛法,不得佛」:「不得诸佛法」,这一句话总说的,前面「十八不共法,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别说的。「不得诸佛法」是总说的,这是约法说的。下面说「不得佛」,我不可得。
「何以故」为什么这样子呢?「般若波罗蜜不为得法故出。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性无所有不可得」,我们因为学习般若法门,我们才能够成就圣道、成就声闻道、辟支佛道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有所成就;但是般若波罗蜜观察所成就的都是毕竟空寂的,所以有成就的即是无所成就,所得的即是无所得,不为这件事出现,观察般若也是不可得的,是这样意思。「何以故」,什么理由这么讲话呢?「般若波罗蜜性无所有不可得」,因为般若波罗蜜它的体性也是因缘有的,所以它是自性空的,无所得。「所用法不可得」,所用般若波罗蜜不能单独的做事情,它要其他的众多的因缘,也还是要吃饭的,穿衣服要有房子住要有地方,要有人护持这件事,这些事情呢「所用法都是不可得」。「处亦不可得」,你在什么地方用功也不管,观察那个地方也是毕竟空寂的。
「佛告释提桓因言:如是如是」,其实释提桓因是得了圣道的人,所以他会说出来这么多的佛法,说出佛法,当然我们可能对他没有信心,「你释提桓因你有这个智慧会说这个佛法,你说的是佛法吗?」「佛告释提桓因:如是如是」,你说的是对的,没有说错。「憍尸迦!如汝所说,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