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6▪P2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修行,那就知道你程度可有問題啊。所以佛法這一件事就是不得了,有成就還沒有高慢心,這和社會上的人完全不一樣,這個地方完全不同,不一樣。

  

  「無作無起法故、不入不出法故、不增不損法故、不取不舍法故,以俗法故,非第一義」,說是有生無相,無相是對有相,由有相而無相,由生而滅、由垢而淨、由作而起、由入而出、由增而損;或者是由增損達到不增不損,這樣講達到一個極點的時候就不增不損,或者是有取有舍,這都是約世俗谛來講;約因緣生法來說的話,約因緣生法的時候,你肯這樣做呢,你肯這樣努力呢,你就會通達無相法,也通達無生無滅法、通達無垢無淨法、通達無作無起、不入不出、不增不損、不取不舍法,會通達的。「非第一義」不是約第一義說的,是這個意思。這個「第一」:第一,就是最殊勝的,其他的一切事情都不能超過它,它能超越其他的,所以玄奘法師的翻譯就是勝義,不翻做第一義,翻做勝義。現在我們讀這個經是鸠摩羅什法師翻的,他翻個第一義,但是玄奘法師翻個勝,也是和第一義是一樣。

  

  「何以故」,說這是按照世俗法說,無相法故、無生無滅這麼講,那怎麼樣才叫做「第一義」呢?「是般若波羅蜜非此、非彼,非高、非下,非等、非不等,非相、非無相,非世間、非出世間,非有漏、非無漏,非有爲、非無爲,非善、非不善,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這是約第一義說。

  

  前面第一個「非此、非彼」,譬如說我們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這就是「此」;到那個無我相、人相、衆生相,那就是「彼」。現在說此也不可得、彼也不可得,「非此非彼」。下面這一句話也是通于下面「無生無滅」,生滅是此、無生無滅就是彼;「垢淨」是此、「無垢無淨」就是彼;或者是「垢」是此,「淨」是彼;這個「無作無起」、「不入不出」都這樣解釋。所以「非此非彼、非高非下」,譬如說是有相,我們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那就是凡夫;你能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那就是聖人,那就是高,那就是高。「無生無滅」:「生滅」那就是相,「無生滅」就是高了;或者說是「垢」就是下、「淨」就是高;「無垢無淨」那就是「非高非下」,「無作無起、不入不出」都是這麼說。

  

  「非等、非不等」,譬如說「有生有滅」就是不等,「無生無滅」就是等,現在「非等也非不等」,「相」和「無相」這都是約世俗法說的,「非相、非不相」那麼就是約第一義谛說的。「非世間、非出世間」,也是一樣,你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那就是世間;你若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就超越世間了,這是約世俗法說。約第一義說呢,「非世間、非出世間」是這樣的意思。

  

  說「非有漏、非無漏」:有漏,是凡夫境界,譬如說,垢那就是「有漏」,淨那就是「無漏」,說是有垢有淨是世俗法,無垢無淨是第一義谛我們這麼講,但是這上說「非有漏、非無漏」,超越了這個境界。

  

  「非有爲、非無爲」,就是「有爲」和「無爲」是相對的,對有爲說無爲;對無爲說有爲,現在是有爲不可得、無爲也是不可得,是「非有爲、非無爲」。

  

  「非善、非不善」:我們修出世間的聖道是「善」,世間上的事情都是有漏法,都有取相都有煩惱,是「不善」。現在說善也不可得、不善也不可得。

  

  「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就是有時間性的,你是過去得阿羅漢、這個人是現在得阿羅漢、那個人是未來得阿羅漢,這些都是有時間性的,現在說「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這是第一義了。「何以故?憍屍迦,般若波羅蜜不取聲聞、辟支佛法,亦不舍凡人法」,這個前文我們曾經講過,所以得到般若波羅蜜的時候,于一切法不取不舍。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知一切衆生心,亦不得衆生、乃至知者見者,亦不得是菩薩,不得色、不得受想行識,不得眼乃至意,不得色乃至法,不得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不得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得諸佛法,不得佛。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不爲得法故出。何以故?般若波羅蜜性無所有不可得,所用法不可得,處亦不可得。佛告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屍迦!如汝所說,菩薩摩诃薩長夜行般若波羅蜜,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可得,何況菩薩及菩薩法。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知一切衆生心,亦不得衆生」,下邊是第二科「歎行般若人」,前邊第一科是贊歎般若,前面是贊歎般若的功德廣大,這下面是贊歎修行般若法的人,贊歎這個人是這樣。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的時候,「知一切衆生心」,當然這是可以約兩個意思解釋:一個是他用般若波羅蜜觀察一切衆生的心都是不可得,那麼這叫做「知一切衆生心」,這是這麼講;或者說呢,菩薩學習般若波羅蜜有了神通,有了他心通,知道你心裏怎麼分別,那也叫「知衆生心」。但是在這裏不像是這個意思,就是般若波羅蜜觀一切衆生的分別心是畢竟空寂的,這叫做「知衆生心」。「亦不得衆生」,「知一切衆生心」觀衆生心不可得,這是法空;「亦不得衆生」這是我空,這樣意思。

  

  「乃至知者見者」,這個「不得衆生」,就是我相、人相、衆生相那個衆生,「乃至知者見者」還是那個我,這一共有十六個名字,這底下說出了叁個,這個衆生、知者見者,其他的都略去了。「知者」誰是我?就是知者。念佛是誰?念佛就是你的心念佛嘛,誰能念佛呢。我是誰呢?知者,就是我心裏面那個明了性是我,這樣執著。「見者」,我能見此見彼見這一切事情,這樣執著,能見的是我,就是這個意思。誰是我?衆生是我,是這個意思。現在這說「知一切衆生心」這是法空;「不得衆生,乃至知者見者」這是我空,菩薩修這兩種空觀。「亦不得是菩薩,不得色、不得受想行識」:「不得菩薩」,就是我空;「不得色受想行識」那就是法空。

  

  「不得眼乃至意」,不得眼耳鼻舌身意;「不得色乃至法」,就是色聲香味觸法;「不得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這眼見色的時候,看見這個色看見這個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的這些境界,內心裏面有覺受,有感覺,有感覺到滿意或感覺到不滿意,所以有喜受、有樂受、或者是苦受,各式各樣的覺受。「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眼觸」,是約眼根、眼識所受;這「意觸因緣生受」,這是內心的,通過前五識而第六意識起分別,這時候生受,也都是因緣生法,都是自性空的。我們不修止觀的人呢,我們的分別心就停留在這裏,「眼觸因緣生受、意觸因緣生受」我們的心就在這裏分別。若是修止觀的人呢,就是眼「不得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這些受都是畢竟空寂的,心就超越了這個虛妄的境界,安住在第一義谛這裏,就是這樣子。

  

  我們說第一義谛是無相的,怎麼能夠安住呢?你這麼說是對的呀,但是初開始修止觀的人,你不可以要求這麼講,初開始修止觀的人,就是把自己的心從這個虛妄的境界遷移到、搬家了,遷移到離一切相的境界,就是在這裏住,你就可能逐漸的逐漸的心清淨了。你若說那個地方不可以住,那麼到那去住呢?那麼你怎麼能進步?不容易進步了,所以不要要求那麼圓滿。所以初開始出家的人,你也應該這麼想,你就要求他是聖人,也不應該這麼想,他就是逐漸逐漸的進步,就是這樣子。這個《瑜伽師地論》告訴我們一件事,出家人他就是專心的修學聖道,其他的在家居士對他要有慈悲心,來護持他,這慈悲兩個字包含了很多的意思,就是不要要求太圓滿,他初開始修行,還有一點你要原諒這件事,應該是這麼意思。

  

  所以這上面說「不得眼處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不得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得四念處」,初開始修四念處的法門,在身受心法這裏用功修行,但是四念處也是不可得的,是這樣意思。那麼這個就是般若波羅蜜,大乘佛教的般若波羅蜜,用這般若波羅蜜的時候,四念處不可得。如果南傳佛教呢,那他還是有四念處的,沒有般若法門,「乃至十八不共法」也是不可得的,這是佛境界。

  

  「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了,但是佛觀察這無上的智慧也是不可得。「不得諸佛法,不得佛」:「不得諸佛法」,這一句話總說的,前面「十八不共法,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別說的。「不得諸佛法」是總說的,這是約法說的。下面說「不得佛」,我不可得。

  

  「何以故」爲什麼這樣子呢?「般若波羅蜜不爲得法故出。何以故?般若波羅蜜性無所有不可得」,我們因爲學習般若法門,我們才能夠成就聖道、成就聲聞道、辟支佛道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有所成就;但是般若波羅蜜觀察所成就的都是畢竟空寂的,所以有成就的即是無所成就,所得的即是無所得,不爲這件事出現,觀察般若也是不可得的,是這樣意思。「何以故」,什麼理由這麼講話呢?「般若波羅蜜性無所有不可得」,因爲般若波羅蜜它的體性也是因緣有的,所以它是自性空的,無所得。「所用法不可得」,所用般若波羅蜜不能單獨的做事情,它要其他的衆多的因緣,也還是要吃飯的,穿衣服要有房子住要有地方,要有人護持這件事,這些事情呢「所用法都是不可得」。「處亦不可得」,你在什麼地方用功也不管,觀察那個地方也是畢竟空寂的。

  

  「佛告釋提桓因言:如是如是」,其實釋提桓因是得了聖道的人,所以他會說出來這麼多的佛法,說出佛法,當然我們可能對他沒有信心,「你釋提桓因你有這個智慧會說這個佛法,你說的是佛法嗎?」「佛告釋提桓因:如是如是」,你說的是對的,沒有說錯。「憍屍迦!如汝所說,菩薩摩诃薩…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