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長夜行般若波羅蜜,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可得」,這個大菩薩,他長夜行般若波羅蜜。「長夜」是有點意思,就是他不是在佛的世界就是在凡夫的世界,在凡夫世界修學般若波羅蜜的時候,但不是短時間,是長時間修行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可得」,最後成功了,得成無上菩提,但是無上菩提不可得。「何況菩薩及菩薩法」,佛法都不可得,何況菩薩和菩薩的法呢?也是畢竟空寂,無有少法可得,他的心不住在一切法上。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诃薩但行般若波羅蜜,不行余波羅蜜耶?
前面,贊歎般若波羅蜜的殊勝,那我們佛教徒學習佛法,那就修行般若波羅蜜就對了,就好了吧?不修行六波羅蜜嗎?「不行余波羅蜜耶」,余五波羅蜜嗎?我們只是學習般若波羅蜜嗎?就提出這個問題。下面第二科,是有人提出這個疑問,所以叫釋疑,現在佛解釋這個疑惑。
佛告釋提桓因言:憍屍迦!菩薩盡行六波羅蜜法,以無所得故行檀波羅蜜,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不得財物。行屍羅波羅蜜,不得戒,不得持戒人,不得破戒人。乃至行般若波羅蜜,不得智慧,不得智慧人,不得無智慧人。憍屍迦!菩薩摩诃薩行布施時,般若波羅蜜爲作明導,能具足檀波羅蜜。菩薩摩诃薩行持戒時,般若波羅蜜爲作明導,能具足屍羅波羅蜜。菩薩摩诃薩行忍辱時,般若波羅蜜爲作明導,能具足羼提波羅蜜。菩薩摩诃薩行精進時,般若波羅蜜爲作明導,能具足毗梨耶波羅蜜。菩薩摩诃薩行禅那時,般若波羅蜜爲作明導,能具足禅波羅蜜。菩薩摩诃薩觀諸法時,般若波羅蜜爲作明導,能具足般若波羅蜜。一切法以無所得故,所謂色乃至一切種智。
「佛告釋提桓因言:憍屍迦!菩薩盡行六波羅蜜法」,不只是行般若波羅蜜,其余波羅蜜和般若波羅蜜和合起來,也是一樣的要用功修行的,這樣講的意思。這個《大智度論》說個譬喻,譬如說我們做的菜加上一點醬、加上一點鹽,我們吃這味道就合乎口味;如果我們沒有菜、單獨吃鹽,那味道就不好了。說是你不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你單學習般若波羅蜜也是不對的,所以應該是和前五波羅蜜和合起來,那個時候那味道才好,應該這樣修行,這樣意思。所以「佛告釋提桓因言」「菩薩盡行六波羅蜜法」。「以無所得故」,這盡行六波羅蜜的時候,那怎麼樣有般若波羅蜜在裏邊呢?就是「無所得」,就是無所得,這底下講這個無所得的道理。「行檀波羅蜜,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不得財物」,這就叫做般若波羅蜜,你修行這個布施波羅蜜得時候,不得施者,觀察自己是施主,觀察自己,我不可得,那麼誰布施,這個布施者不可得,那叫「不得施者」,也應該修我空觀;「不得受者」,接受你布施的人,你觀察他也是我不可得;「不得財物」,你布施你是用財物布施,這財物你觀察它是因緣生法也是畢竟空的,那就也是不可得,這就叫做般若波羅蜜,也叫做檀波羅蜜。
「行屍羅波羅蜜」的時候,「屍羅」翻個戒。「不得戒」,這個戒法是佛陀所製訂的,也是因緣有也是自性空的,「不得戒」。「不得持戒人」,是我空;「不得破戒人」,也是我空的,所以若是有般若波羅蜜和一切法和合起來的時候會這樣做觀。「乃至行般若波羅蜜,不得智慧」,我們修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智慧,但是觀察這個般若的智慧也是不可得的。「不得智慧人」,這就是我空觀;「不得無智慧人」,也是我空觀。「憍屍迦!菩薩摩诃薩行布施時,般若波羅蜜爲作明導」,我們修布施的時候,要有般若的智慧做個領導者,智慧的領導者所以叫「明導」。如果沒有般若波羅蜜的明導,那就不是佛法了,就是世間的功德,不是出世間的功德。「能具足檀波羅蜜」,有般若波羅蜜做智慧的指導者呢,那就叫做「檀波羅蜜」;如果沒有般若波羅蜜的明導,那只是「檀」,而不是波羅蜜。
「菩薩摩诃薩行持戒時,般若波羅蜜爲作明導,能具足屍羅波羅蜜」,他都能觀察這一切法心裏面無所得,無所得就不取著了,不取著就與第一義相應了,這樣意思。
「菩薩摩诃薩行忍辱時,般若波羅蜜爲作明導,能具足羼提波羅蜜」,你這樣子觀察、思惟的時候,你心裏面能夠不動,心不動;如果你沒有般若波羅蜜的觀察,你就瞋恨心會起來,那就不叫忍辱波羅蜜了。
「菩薩摩诃薩行精進時,般若波羅蜜爲作明導,能具足毗梨耶波羅蜜」,你努力的用功修行,也觀察這一切都是畢竟空寂的,那就是精進波羅蜜了。
「菩薩摩诃薩行禅那時」,就是修禅定的時候,「般若波羅蜜爲作明導,能具足禅波羅蜜」,你修禅定你用般若的智慧去觀察的時候,觀察這一念心不可得,誰修禅定啊?什麼叫做禅定?是畢竟空寂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執著心,也不會起增上慢的這些問題,「能具足禅波羅蜜」。
「菩薩摩诃薩觀察諸法時,般若波羅蜜爲作明導,能具足般若波羅蜜」,觀察前五波羅蜜和其他的一切法的時候,心裏面都是在無所得中,不取著的境界裏面活動「能具足般若波羅蜜」。「一切法以無所得故,所謂色乃至一切種智」,這一切法都是因緣生法,都是畢竟空寂的,心裏面不取著。
這個文上,就是這樣子講解,但是你若用功的時候,你若是不厭其煩地,思惟一切法是因緣有,畢竟空的,要這樣思惟才可以,不是念這一遍就是修行了。
憍屍迦!譬如閻浮提諸樹,種種葉、種種華、種種果、種種色,其陰無差別。
「憍屍迦!譬如閻浮提諸樹」,下面這第二科是譬喻。「譬如閻浮提諸樹,種種葉、種種華、種種果、種種色,其陰無差別」,這個樹、葉、花、果,太陽一照的時候他會出來一個影,這個影呢是無差別的,都是遮住光,遮蔽了光明現出一個影來,都是這樣的意思,所以是無差別的,這是個譬喻。
諸波羅蜜入般若波羅蜜中,至薩婆若,無差別亦如是,以無所得故。
「亦如是以無所得故」,就是我們心用功修行的時候,不管是遇見什麼境界都觀察他是因緣有是自性空的,心裏無所得,在這樣的道理上一切法是無差別的。下面第叁科「天主領解稱歎」。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羅蜜大功德成就。世尊!般若波羅蜜一切功德成就。世尊!般若波羅蜜無量功德成就,無邊功德成就,無等功德成就。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羅蜜大功德成就」,這前面贊歎般若波羅蜜「大功德成就」,使令一切法都能向于第一義谛,使令我們所有的煩惱都不現起了,滅一切煩惱「般若波羅蜜大功德成就」。「世尊!般若波羅蜜一切功德成就」,這個「大功德成就」,能得聖道,能令你由凡而聖,所以是「大功德」。「世尊!般若波羅蜜一切功德成就」,這是布施也變成了第一義谛,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切一切的境界都變成第一義谛了,所以是「一切功德成就」。「世尊!般若波羅蜜無量功德成就,無邊功德成就,無等功德成就」,這是總相的再說般若波羅蜜成就了很多很多的功德。
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書是般若波羅蜜經卷,恭敬、供養、尊重、贊歎,華香乃至旛蓋,如般若波羅蜜所說正憶念。複有善男子、善女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與他人,其福何所爲多?
「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書是般若波羅蜜經卷,恭敬、供養、尊重、贊歎,華香乃至旛蓋,如般若波羅蜜所說正憶念」,這下面是舉這個經卷施他,用般若波羅蜜的經卷布施給他人。「格量自受持正憶念」,和自己用功修行來對比,是那一個功德大,是這樣意思。這裏分四科,第一科是「天主舉般若自行施他爲問」,這是第一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書」寫這「般若波羅蜜經卷」,按現在說就是印刷,印刷很多的《摩诃般若波羅蜜》的經卷。「恭敬」,對于這件事就是要恭敬,對他有恭敬心,「供養、尊重、贊歎」這樣子。用什麼供養呢?「華香乃至旛蓋,如般若波羅蜜所說正憶念」,這前面是自己做這件事,同時也修止觀叫「正憶念」。「複有善男子、善女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與他人,其福何所爲多」,這兩個人得到的福德,那個得的多呢?這樣子說,這下面第二科,就是佛來回答這個問題,但是從反面回答的。
佛告釋提桓因:憍屍迦!我還問汝,隨汝意報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諸佛舍利,恭敬、尊重、贊歎,華香乃至旛蓋;若複有人分舍利如芥子許與他人,令供養、恭敬、尊重、贊歎,華香乃至旛蓋,其福何所爲多?
「佛告釋提桓因:憍屍迦!我還問汝,隨汝意報我」,我問你,隨你意來回答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諸佛舍利,恭敬、尊重、贊歎,華香乃至旛蓋」的供養這個舍利;「若複有人分舍利如芥子許」,很少的那麼一點,「與他人,令供養、恭敬、尊重、贊歎,華香乃至旛蓋,其福何所爲多」,那個人得的多呢?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如我從佛聞法中義,有善男子、善女人自供養舍利乃至旛蓋,若複有人分舍利如芥子許與他人,令供養,其福甚多。世尊!佛見是福利衆生故,入金剛叁昧中,碎金剛身,作末舍利。何以故?有人佛滅度後,供養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許,其福報無邊乃至盡苦。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如我從佛聞法中義」,聽佛所說的法的道理,「有善男子、善女人自供養舍利乃至旛蓋」的供養,「若複有人分舍利如芥子許與他人,令供養,其福甚多」,你自己供養舍利是有功德的,但是分舍利給別人供養,福德是更多了,這個意思,你就是有慈悲心。說我不給你,我不可以叫你有功德,我的功德,就是我自己有功德,你們都不要有功德,你若有這樣的心,你的功德就少了,所以你能護持他人功德是大的。
「世尊!佛見是福利衆生故,入金剛叁昧中,碎金剛身」,佛看見舍利對衆生有大利益,所以佛就入了金剛叁昧中把佛的金剛身,把定的力量、叁昧的力量使令它碎了,碎得一粒一粒的,「作末舍利」,作這微細的舍利。「何以故?有人佛滅度後,供養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許,其福報無邊乃至盡苦」。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6》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