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7

  若人欲得实际、不可思议性二相者,是人为欲得般若波罗蜜二相。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可思议性,无二无别。

  

  这一段文,还是说譬喻的意思。「若人欲得实际、不可思议性二相者」:这句话应该分成两句话来读。若人欲得实际、若人欲得不可思议性,这算是一句话;第二句话就是,若人欲得实际二相者、若人欲得不可思议性二相者。应该这样读。

  

  前面的文是说「若人欲得法性二相者」,这下面说,若人欲得实际二相者。这个「实际」这句话,也就是法性;实际用白话来说,就是真实的境界。真实的境界,是对虚妄的境界说的。譬如说,我们现在这个身体,我们的身体,如果对实际来说,它就是虚妄的境界,它不真实。这个不真实,怎么解释呢?就是它不坚固、可破坏,这个身体有老病死的问题。其他的或者我们不说,就说人。人从学校毕业以后,就去希求,努力地去希求荣华富贵,就是求这件事。而对于我们的身体的老病死这个问题,好像不大注意,不大注意这个问题。但是佛法里边告诉我们的,开示我们的,要注意这件事,而这件事和这个实际正好是相对的。当然,我们若是不学习佛法,我们可能始终也还是不大觉悟这件事。我们希求荣华富贵,也不能说不对,求荣华富贵应该说是对吧?就算是成功了,而这个身体寿命到了,就结束了,你求得的荣华富贵就要分离了,自己满意吧?我看,心情不满意,心情不同意这件事。不同意又奈之何呢?也是无可奈何的,就走了。如果不去再深入地思惟,就糊糊涂涂地走了;若深入地思惟,你心里面感觉到痛苦。我认为人是会这样想的。愈成功的人,命终的时候愈痛苦。

  

  现在,佛菩萨的慈悲智慧,教我们求实际,就是真实的境界,不老病死,你看好不好呢!应该是这样子想喔!这样想呢,我们对于佛法的学习会勇猛一点,可能会勇猛一点,因为感觉到有真实的意义,我们会这样子。你若想到这里呢,也应该很明显地感觉到现在这个身体靠不住,很明显地感觉到这件事。那么,我们会勇猛地、更努力地去求这个实际,求实际的事情。

  

  我们姑且这样说,从这个静坐这件事来说。静坐的时候,我们不说这个静坐失败的人,说有一点成就的人来说。静坐有一点成就,初开始有一点成就的,就是欲界定。欲界定分九个阶段,我们说最后的这个阶段。最后的这个阶段,心就能够明静而住,没有杂乱的思想,心里面不昏沈,也不散乱。不散乱,就是寂静;不昏沈,心里面明了。明了而寂静住。我们假设是盘腿,盘上腿以后,数数地忆念所缘境的时候,这明静而住的境界就现前了,当然是说有一点成就的。这个明静而住的境界现前以后,不失掉。第二剎那、第三剎那,第二分钟,乃至一个钟头,明静而住,这个境界能继续地存在。这个时候,我们初开始学习静坐的人,能够有这样的境界,你应该知足了,你应该满意了,不容易,不是容易的。可能在这个境界里边呢,还有其他的满意的事情。我的意思应该到此为止,把这件事就讲到这里为止,但是我又有妄想。

  

  我们看《虚云老和尚年谱》,他在禅堂里面静坐的时候,当然这不是现时代,那个时代可能还没有电灯。他在禅堂里静坐,他也没睁开眼睛,但是就看见有人到厕所去了,不是心里想的,不是!他就是看见,看见这个人到厕所去。有人说,啊!虚云老和尚得天眼通了,这是胡说八道!这是什么境界?是欲界定的境界,怎么能说是得天眼通呢?这是不对的,实在就是欲界定的一种境界。另外还有欲界定的境界,不是说夜间,白天大太阳的时候,你在禅堂里静坐,也没有睁开眼睛,就看见天上的星辰,有这个境界。当然我们更是容易认为这个人有了天眼通了,实在不是,这也是欲界定的境界。而这个境界是什么?这不是好境界,实在不是好境界;可是也可以说是好境界。什么理由呢?表示你没有徒劳。你静坐的时候有一点成就了,表示你成就了欲界定,表示这个意思。我这一段话就是说到这里为止。

  

  得到成就了欲界定以后,你继续地静坐,如果很顺利的话,你就成就了未到地定。未到地定的时候,和欲界定不同。有什么不同呢?它有两个相貌,和欲界定不同。第一个相貌是什么呢?不感觉到有身体的存在,只感觉到这个明了性的心单独地在那里,不感觉有这个身体在这里,只是有这一念的明了性在那里,只感觉这个境界。这是唯物论者不能明白的事情。那这种境界是唯心,唯独是心,唯独你的明了性在这里湛然而住、明静而住,不感觉到另外有个心肝脾肺肾这件事,和欲界定完全不同。欲界定,你若是心里明静而住的时候,还感觉有身体在这里,这个感觉不一样,不一样的。而这个未到地定这个明静而住,第一个相貌,就是唯独感觉到这个明了性的心在这里,唯我独尊,唯独这个明了性在这里,这个境界;另外还有一个境界,还有轻安乐。这两个境界不一定是同时的。也可能是单独地有轻安乐,还感觉有身体存在;也可能是单独的没有轻安乐,感觉到只是心,只是明了性的心在这里寂静住,也不昏沈、也不散乱。你若是静坐的时候,有这样的境界现前的时候,你怎么样观察你的生命?你怎么样思想这件事?我希望我的身体,心肝脾肺肾各部分都是健康的,你有这个想法吗?我看没有!没有这个想法。只是一念心在那里,健康地、明静地、相续地在那里,只有这样的境界。我们的心情,就不感觉到身体这里有病痛、那里有病痛,要去看医生,没有这个需要,没有这个感觉。没有这样的感觉的时候,如果你很顺利地这样子坐下去,那么你也可能我这个境界能继续地保持下去;但是如果你若是懈怠的时候,这个境界就失掉了,又感觉到有五百磅重的身体在这里,那就是退了,退下去。退下去,这表示什么意思呢?这个境界还不真实,它会失掉,无常了,不能常住,那就是它还是有问题,那不能名之为实际。这实际,就是真实的境界,是不可破坏的;没有老病死、无常的问题,没有这个问题。

  

  从我们自己能够静坐这里面,有小小成就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满意,但是忽然间若失掉了呢,我们又迷惑了,这怎么回事儿呢?可能要继续读书了,读这个禅坐的书,才能明白这件事。现在我们继续向前说。

  

  未到地定成就以后,你若能够精进不懈怠,不要有大的烦恼,那么它可能不失掉,继续地维持,还能向前进;向前进,那么就应该是得初禅了。得到初禅以后,里边有什么境界呢?这就是又开始说到前边这未到地定。未到地定,我们说它的优点,就是明静而住,不感觉到有这个臭皮囊在这里,没有臭皮囊,这是个境界,还有轻安乐,这是它的优点。但是另外它还有缺点,有的时候,心里面还会乱的,还会有欲的问题。这未到地定的人还有这个问题,这就是他的缺点了。若到了初禅以上的时候,没有欲的问题,他心里面寂静住,就是寂静住,不会再起变化。而且这个时候,这个明静而住的境界也是有更殊胜的轻安乐。这时候,他和未到地定不同的地方,就是不容易失掉,也没有欲的问题。那么,得到这个定的人,他的满意度要超过未到地定。我们快点说喔。

  

  初禅、二禅、三禅、到四禅的时候,那是更殊胜了,那个异能也特别强了。刚才说,这欲界定,闭上眼睛,在没有光明的境界里边,能看见人到厕所去,有这个境界。有光明的境界的时候,有太阳的时候,能看见星辰,这个是不容易的。但是到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那个异能是更高了。我们一般的人,我们若没有学习般若波罗蜜,我们可能和一般人都差不多,愿意有神通的事情,感觉神通微妙,但是神通实在还不如般若波罗蜜的重要。这也不算是题外的话。这个时候,你静坐的功夫是更高了,我一坐七天都可以,我没有吃饭的问题,我要出定要吃饭,那个时候没有这个问题。当然或者说是你得到了无色界的四空定,那这个定力是更高了。定力的深浅也就是来决定异能的多少的。这个时候,自己可能更满意了。

  

  我们说相信佛法的人,我们没有什么异能,平平常常的,我们感觉很多的事情不如意,那么我们可能还愿意相信佛法。若是得到色界定以后,还能不能相信佛法?那不一定,他不一定能相信佛法。得到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定这个时候,他的境界,他可能说:我就是佛!就可能会有这个事情。说什么是佛法,他不相信,有这个问题。若能相信,那是力量是更强了,但是可能不相信佛法。但是这个时候是不是实际?还不是!他虽然有了这么高深的禅定,他心里面贪瞋痴的这件事,还在那里隐藏在那里的,还是有烦恼的。他这个定的力量,还是有时间性的,到了时间的时候,就破坏了,就没有了。我们人吧,我们这个身体,我们的寿命就是那么长,到时候就非死不可,医生也无可奈何的。现在你成就了色界定,成就了无色界的定力的时候,寿命当然是更长,那是以劫来计算的,可以有八万大劫的寿命,到时候就是要死,所以那也不能名之为实际,不能。什么时候才能成为实际呢?就是佛教徒相信了般若波罗蜜以后,由般若波罗蜜的力量,使令我们心里边的贪瞋痴的这些种子,贪瞋痴的能力完全消除了。消除了以后,你成就了无漏的、无分别的智慧,和这个毕竟空寂的理性相应了。这个时候是大自在、是无尽期的,不可破坏,是名为「实际」,这叫做实际。永久不会再被破坏,永久地相续下去,所以叫做实际。这是真实的境界,不可破坏的。阿罗汉也成就了这个境界,得无生法忍的大菩萨也成就这个境界,但是最圆满的就是佛,佛也成就了这个境界。得到成佛以后这个实际的境界呢,因为里面还有大悲心,他也可以发生作用,来到人间教化众生,也能做这件事。阿罗汉呢,没有大悲心,他不做这件事,他就自己休息了,这个小乘和大乘的差别在这里;都得到实际,再不会有老病死的事情,再没有这件事。所以「若人欲得实际」,就…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