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7▪P2

  ..续本文上一页是相信佛法的人,从经律论上得到这个消息,哦!是那样的,那我也可以,我发心学习这个法门,我将来得到这个实际,我不再去为这个身体,把所有的光阴、时间都放在身体,为身体服务,不再做这件事,小小的为这身体,尽一点心是可以,不能全部的时间都放在这上。「若人欲得实际」,就是这样意思。

  

  「若人欲得不可思议性」,这个不可思议性,其实就是实际。或者这样讲,这个「思议」就是内心里面思惟,他还可以把所思惟的内容表达出来,就叫做议。说话就是议了,只是内心的思惟呢,叫做思。这是两方面加起来,叫做思议。但是思议是一个有条件的,没有了这个条件,你心里不能思,也不能议。什么条件呢?就是名,就是名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都是字,一个字一个字的连起来;「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这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这就是叫做名句。若你心里面有了名句的时候,你就可以思惟,你才能够思惟,你嘴才会说话。现在说「不可思议」,就是没有名句。什么是没有名句的呢?就是前面说那个法性,也就是那个实际,就是诸法毕竟空性,那里面没有名言,没有文句,没有这些事情。没有这些事情,不可思议。这个不可思议,我曾经说过,是什么呢?因为它是实际,说是最后也可以,是我们最圆满的安身立命的地方。我们成就了这件事,我们就是大事已毕,因为这个时候,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完全解决了,所以可以说是大事已毕,可以安住在那里。那么我们不需要再去要读什么书,要打什么主意,这些事都停下来了,再不希望什么,所以「不可思议」。可是,你想要到那去呢,还是得要思议,用思议的方法为方便,到不思议那里去。我们昨天、前面也说到这件事,这就是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还是这个次第。这个「不可思议性」,还是那个「实际」的那句话,但是它从另一个方面来介绍这件事,来表述这件事。「若人欲得不可思议性」,就是得那个法性,得那个真实性。这是一句话。

  

  第二句话呢,「若人欲得实际二相者,若人欲得不可思议二相者」,这个实际那个地方,没有差别相;不可思议性那个地方,也没有差别相。但是我们可以为了容易明白,我们说有二相。我们说实际那个地方有二相,说不可思议那个地方有二相,那二相呢?一个是能觉知实际的、能觉知不可思议性的,是般若波罗蜜。一个能觉知,那个实际不可思议性就是所觉知,这有一个能相、一个所相,有这二个相。有这二个相的时候,「哦!是的」,我们比较容易明白一点;如果这个地方说没有差别相,我们可能会有点困难。但是还是说没有二相,就是这个能觉悟实际的、能觉悟不可思议的这个智慧,智慧是因缘有,因缘有,它就是自性空,自性空是没有二相的,所以还是无二相的。它契合了这个不可思议性,契合了这个实际,但是它不做如是分别,所以是没有差别相。这个没有差别相,但是你现在「欲得实际二相者,欲得不可思议二相者,是人为欲得般若波罗蜜二相」,那你就是要执着,认为般若波罗蜜有二相,这是不对的,那就是有分别了。有分别的,有分别的不真实。若能够契合了诸法的实际、不可思议性,心里是离一切分别的,那个才叫做般若波罗蜜。你现在认为般若波罗蜜有二相,你还没能成就般若波罗蜜。所以说,若欲得实际二相、不可思议二相者,是人为欲得般若波罗蜜二相,这样是不对的,这样你就没能成就实际、不可思议性,你还没能够圆满的达到最后的成功。

  

  这下面说,「何以故?」这说明它的理由。「般若波罗蜜不可思议性,无二无别」,它们是无差别的,是没有二相的,那才成就了般若波罗蜜,你才成就了不可思议性。如果你得二相,那还是没有成就。这是告诉我们用功修行的时候,由思议入不思议的时候,是无差别相的,是这样子。这是第四科,下面是第五科。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人及诸天、阿修罗,应礼拜供养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诸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中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下面是第五科,它的大意是「天主领解广明优劣更举五义」,就说这个释提桓因就是天主,他觉悟了这个道理。「广明」,就是说得更多了,说得更详细了。说般若波罗蜜、和般若波罗蜜的经卷、和佛的舍利,它们对比起来的优劣,告诉我们这件事。「更举五义」,就是再说了五段文来表明这件事。说五义,第一义是「劝供养般若为本故取经卷」,般若是根本,我们欢喜供养佛舍利也是好,但是般若是更重要,我们应该学习这般若波罗蜜,我们应该尊重般若经卷、学习佛法,是这个意思。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人及诸天、阿修罗」,这是我们佛法里面说六道轮回的三种善道,人也是善道、诸天也是善道、阿修罗也算是善道,这三善道;另外有三恶道,就是地狱、恶鬼、畜生。这释提桓因对佛说:一切世间的善人、及诸天和阿修罗,这是三善道的众生,「应礼拜供养般若波罗蜜」,应该这样做。「何以故?」什么理由,我们要尊重、礼拜、供养般若波罗蜜呢?「诸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中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理由就是在这里。我们在这里学,我们会得无上菩提,会能成佛、得大智慧。若是我们去礼拜供养佛的舍利,是得福德;得福德,就是没得智慧。我们人的所有的问题,所有的问题要有智慧才能解决,没有般若的智慧,这问题不能解决。所以要学习般若波罗蜜,就是开智慧了;开智慧的时候,我们才能解决这个愚痴的问题,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不然的话,我们只是去供养舍利、去修福报,修福报是得到很多安乐,但是内心的愚痴没解决。没有解决的时候,你那不如意的事情还会来的,还会来苦恼你的。所以应该礼拜、供养般若波罗蜜。「诸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中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学习佛法,这是从最高的、最圆满的那个地方说呢,我们得无上菩提,就是得佛智慧,是这样意思。

  

  世尊!我常在善法堂上坐,若我不在座时,诸天子来供养我故,为我坐处作礼,绕竟还去。诸天子作是念:释提桓因在是处坐,为诸三十三天说法故。

  

  「世尊,我常在善法堂上坐」,前边这是正面的告诉我们,应该尊重、礼拜、供养般若波罗蜜,应该学习这件事,才能解决老病死的问题。这下面说个譬喻,「我常在善法堂上坐」,释提桓因他还有个大讲堂,因为在那里常常的为诸天说善法,所以叫做「善法堂上坐」。「若我不在座时,诸天子来供养我故」,这个诸天子,这个释提桓因这个人,他的福报大、威德大,他比其余的诸天身量高。同是三十三天这个天上的人,但他的身量高、智慧也高。在《阿含经》上说呢,他是得须陀洹果了,这个人。那么他在善法堂上坐,若我不在坐的时候,诸天也很忙的,也和人间……可能和人间一样的忙,也有事情。我们人间的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专业,还有其他的事情一直是在忙。诸天呢,他们应该说没有专业,就是享福,福报是自然的来的,就去享福的。也安排了很多很多的节目,一直地去享福,各式各样的享受的境界,所以也是很忙。

  

  佛在世的时候,这些诸比丘也有的时候会有病。有病呢,这个目犍连尊者就说我们常常有病,就是要请医生,原来在人间,是目犍连尊者的皈依弟子,是个大医生。这医生死掉了,就生到天上去。生到天上去,他就是……,若是我们一般人就是无可奈何了,但是他有神通,他就到天上再来找这个医生。找这个医生,去一看,去的时候,很多的天坐着宝车,都安排好了节目,就是排着队,到那去享受去。别的天不认识目犍连尊者,也可能会看一看,就不睬他了。但是这个医生,原来在人间做医生的那个,他认识目犍连尊者,那不能不睬他嘛,就举举手,就这样招呼招呼。就没有说这两个手合掌,都没有,就一个手招呼招呼。当然,目犍连尊者看见了这件事,我来是要来见你有事,你不能走的啊!若是我们也无可奈何,但是目犍连尊者有神通,用神通叫他这个车不能动了,他就不能走了。不能走,他就明白了,知道这个目犍连尊者有神通,他只好下车来,这时候向目犍连尊者行礼。然后这位医生就说:你知道,我们天上的人很忙啊!你看这么多的天,谁睬你?只有我和你打打招呼,就是太忙了,你知道吗?目犍连尊者说:我知道你是很忙的,但是现在有事情找你。什么事情?就是人间的这个比丘,常常的有病,这件事怎么办呢?说这件事。那这个医生就说:出家人有病,就是减食为良药。说这件事。诸天也是很忙很忙的,很忙这个忙啊,和人间人的忙心情不同。人间人的忙,去求着发财,心情没有把握,心里还有点不安;诸天没有这件事,没有心不安的这件事。他们只是,福报是现成的,就是怎么样享受,就只此而已。所以这上面说:「若我不在座时」,就是他有其它的事情,所以他就不在座。

  

  「诸天子来供养我故」,这些诸天子,「诸天子」这个地方也有点事情。诸天不像我们人间,这个人是父母所生,诸天都是化生。那么,怎么样有父子关系呢?他就是或者是在他父亲的怀里头,或者是在他母亲的怀里头,忽然间就有一个小孩,诸天是这样生的。我们人间的人认为这一定是要胎生,其实不一定。天上的人就是化生,无而忽有,这也是天上人的福报。天上的女人,没有这件事,没有这个苦恼事,就是忽然间就有了,那么这就算是她的儿、或者是她的女。「诸天子作是念,释提桓因在「是处坐」,现在他不在这里嘛,但是他曾经在这里坐过。「为诸三十三天说法故」,为这三十三天说善法,说这十善法。

  

  所以这个地方,「诸天子来供养我故,为我坐处作礼」,我坐的这个地方,对它也可能有一个礼貌。「绕竟还去」,周围环绕,然后就走了。说是为什么释提桓因不在这里,只是空的座位,要对它有礼呢?「诸天子作是念,释提桓因在是处坐,为诸三十三天说法故」,这三十三天,就是四面都有八个天,四、八三十二,中间还有一个天,叫做三十三天。「为三十三天说法故」,所以这个地方也应该尊重,也应该礼拜、恭敬,是这样意思,这就是个譬喻。怎么合法呢?这个坐处就譬喻佛的舍利,释提桓因就譬喻般若。这个舍利得到人的恭敬、礼拜、赞叹,就是因为般若波罗蜜的熏修故。我们对一个坐处表示恭敬,是因为释提桓因在这里坐,所以我们对他恭敬,这个意思有一点相似,所以用这个做譬喻。

  

  如是,世尊!在所处书是般若波罗蜜经卷,受持、读诵、为他演说,是处十方世界中,诸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皆来礼拜般若波罗蜜,供养已去。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及生一切众生乐具故;诸佛舍利,亦是一切种智住处因缘。以是故,世尊!二分中,我取般若波罗蜜。

  

  「如是,世尊!在所处书是般若波罗蜜经卷,受持、读诵、为他演说」,这下面还是正面的赞叹般若波罗蜜的重要。「如是」,这个譬喻是这样子。那么在佛法,在般若波罗蜜这一方面怎么说呢?「世尊!在所处」,就是在任何的地方有佛教徒,「书是般若波罗蜜」,书写般若波罗蜜的这个经卷,那么就是文字了,书写这个文字。「受持读诵,为他演说」,有佛教徒呢,要受持这个般若波罗蜜。「受持」,就是温习;「读诵」,照这个文去读。读熟了呢,不照着文,背着本,我可以念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就叫诵。「为他演说」,这是两件事:你受持读诵是自已修行的功德,为他演说是利益别人,把这个《般若波罗蜜经》的道理开示于人,所以叫做演说。

  

  这个读诵这个地方,我讲个故事,你们听听,看看怎么样。这《高僧传》上说,有个见禅师。这个见禅师,他是四川人,也应该有一个地方,这个地的名字我记不住,他在那个地方出家的。出家以后,他就到江浙一带地方,佛法中来参学,到这来参学。到这参学,这个传上没有说详细,参学了多少年,都跟谁学,都没有这个记载。他参学了多少年以后,他就回到四川他以前出家的庙,到那里去了。回到那里去以后呢,那个地方佛教徒很少,佛教的寺院当然是很少,道教徒特别多。而道教徒也是和佛教相类似,也有庙,中间也是供着老君,供上老君。他们也常常有集会,有这样事情。这个时候,道教徒特别多啊,忽然间看见一位出家人来了。若一般人,你到那个地方去呢,谁也不是特别敏感,也没有注意这件事。来了出家人呢,就有点敏感了,哦!有出家人来,这是佛教徒,这是个异教徒,不是我们同一信仰的。但是里面道教的这些学者,他们要做法会的时候,就写了一封信,通知了这个见禅师。《高僧传》上称他为禅师,称这位法师为禅师。那么,那个信上他打开一看,是请他去参加他们的法会,是这样意思。这个法师一想:请我去参加他们的法会,那人家这是表示一种礼貌。向好处说,这也是个尊重的一个态度,我应该去参加去。所以他也就依照他的时间,他也就去了,来到这个道教的庙里面来。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7》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