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7▪P2

  ..續本文上一頁是相信佛法的人,從經律論上得到這個消息,哦!是那樣的,那我也可以,我發心學習這個法門,我將來得到這個實際,我不再去爲這個身體,把所有的光陰、時間都放在身體,爲身體服務,不再做這件事,小小的爲這身體,盡一點心是可以,不能全部的時間都放在這上。「若人欲得實際」,就是這樣意思。

  

  「若人欲得不可思議性」,這個不可思議性,其實就是實際。或者這樣講,這個「思議」就是內心裏面思惟,他還可以把所思惟的內容表達出來,就叫做議。說話就是議了,只是內心的思惟呢,叫做思。這是兩方面加起來,叫做思議。但是思議是一個有條件的,沒有了這個條件,你心裏不能思,也不能議。什麼條件呢?就是名,就是名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都是字,一個字一個字的連起來;「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這是一個字一個字的,這就是叫做名句。若你心裏面有了名句的時候,你就可以思惟,你才能夠思惟,你嘴才會說話。現在說「不可思議」,就是沒有名句。什麼是沒有名句的呢?就是前面說那個法性,也就是那個實際,就是諸法畢竟空性,那裏面沒有名言,沒有文句,沒有這些事情。沒有這些事情,不可思議。這個不可思議,我曾經說過,是什麼呢?因爲它是實際,說是最後也可以,是我們最圓滿的安身立命的地方。我們成就了這件事,我們就是大事已畢,因爲這個時候,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完全解決了,所以可以說是大事已畢,可以安住在那裏。那麼我們不需要再去要讀什麼書,要打什麼主意,這些事都停下來了,再不希望什麼,所以「不可思議」。可是,你想要到那去呢,還是得要思議,用思議的方法爲方便,到不思議那裏去。我們昨天、前面也說到這件事,這就是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還是這個次第。這個「不可思議性」,還是那個「實際」的那句話,但是它從另一個方面來介紹這件事,來表述這件事。「若人欲得不可思議性」,就是得那個法性,得那個真實性。這是一句話。

  

  第二句話呢,「若人欲得實際二相者,若人欲得不可思議二相者」,這個實際那個地方,沒有差別相;不可思議性那個地方,也沒有差別相。但是我們可以爲了容易明白,我們說有二相。我們說實際那個地方有二相,說不可思議那個地方有二相,那二相呢?一個是能覺知實際的、能覺知不可思議性的,是般若波羅蜜。一個能覺知,那個實際不可思議性就是所覺知,這有一個能相、一個所相,有這二個相。有這二個相的時候,「哦!是的」,我們比較容易明白一點;如果這個地方說沒有差別相,我們可能會有點困難。但是還是說沒有二相,就是這個能覺悟實際的、能覺悟不可思議的這個智慧,智慧是因緣有,因緣有,它就是自性空,自性空是沒有二相的,所以還是無二相的。它契合了這個不可思議性,契合了這個實際,但是它不做如是分別,所以是沒有差別相。這個沒有差別相,但是你現在「欲得實際二相者,欲得不可思議二相者,是人爲欲得般若波羅蜜二相」,那你就是要執著,認爲般若波羅蜜有二相,這是不對的,那就是有分別了。有分別的,有分別的不真實。若能夠契合了諸法的實際、不可思議性,心裏是離一切分別的,那個才叫做般若波羅蜜。你現在認爲般若波羅蜜有二相,你還沒能成就般若波羅蜜。所以說,若欲得實際二相、不可思議二相者,是人爲欲得般若波羅蜜二相,這樣是不對的,這樣你就沒能成就實際、不可思議性,你還沒能夠圓滿的達到最後的成功。

  

  這下面說,「何以故?」這說明它的理由。「般若波羅蜜不可思議性,無二無別」,它們是無差別的,是沒有二相的,那才成就了般若波羅蜜,你才成就了不可思議性。如果你得二相,那還是沒有成就。這是告訴我們用功修行的時候,由思議入不思議的時候,是無差別相的,是這樣子。這是第四科,下面是第五科。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人及諸天、阿修羅,應禮拜供養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諸菩薩摩诃薩般若波羅蜜中學,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這下面是第五科,它的大意是「天主領解廣明優劣更舉五義」,就說這個釋提桓因就是天主,他覺悟了這個道理。「廣明」,就是說得更多了,說得更詳細了。說般若波羅蜜、和般若波羅蜜的經卷、和佛的舍利,它們對比起來的優劣,告訴我們這件事。「更舉五義」,就是再說了五段文來表明這件事。說五義,第一義是「勸供養般若爲本故取經卷」,般若是根本,我們歡喜供養佛舍利也是好,但是般若是更重要,我們應該學習這般若波羅蜜,我們應該尊重般若經卷、學習佛法,是這個意思。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人及諸天、阿修羅」,這是我們佛法裏面說六道輪回的叁種善道,人也是善道、諸天也是善道、阿修羅也算是善道,這叁善道;另外有叁惡道,就是地獄、惡鬼、畜生。這釋提桓因對佛說:一切世間的善人、及諸天和阿修羅,這是叁善道的衆生,「應禮拜供養般若波羅蜜」,應該這樣做。「何以故?」什麼理由,我們要尊重、禮拜、供養般若波羅蜜呢?「諸菩薩摩诃薩般若波羅蜜中學,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理由就是在這裏。我們在這裏學,我們會得無上菩提,會能成佛、得大智慧。若是我們去禮拜供養佛的舍利,是得福德;得福德,就是沒得智慧。我們人的所有的問題,所有的問題要有智慧才能解決,沒有般若的智慧,這問題不能解決。所以要學習般若波羅蜜,就是開智慧了;開智慧的時候,我們才能解決這個愚癡的問題,才能解決這個問題。不然的話,我們只是去供養舍利、去修福報,修福報是得到很多安樂,但是內心的愚癡沒解決。沒有解決的時候,你那不如意的事情還會來的,還會來苦惱你的。所以應該禮拜、供養般若波羅蜜。「諸菩薩摩诃薩般若波羅蜜中學,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學習佛法,這是從最高的、最圓滿的那個地方說呢,我們得無上菩提,就是得佛智慧,是這樣意思。

  

  世尊!我常在善法堂上坐,若我不在座時,諸天子來供養我故,爲我坐處作禮,繞竟還去。諸天子作是念:釋提桓因在是處坐,爲諸叁十叁天說法故。

  

  「世尊,我常在善法堂上坐」,前邊這是正面的告訴我們,應該尊重、禮拜、供養般若波羅蜜,應該學習這件事,才能解決老病死的問題。這下面說個譬喻,「我常在善法堂上坐」,釋提桓因他還有個大講堂,因爲在那裏常常的爲諸天說善法,所以叫做「善法堂上坐」。「若我不在座時,諸天子來供養我故」,這個諸天子,這個釋提桓因這個人,他的福報大、威德大,他比其余的諸天身量高。同是叁十叁天這個天上的人,但他的身量高、智慧也高。在《阿含經》上說呢,他是得須陀洹果了,這個人。那麼他在善法堂上坐,若我不在坐的時候,諸天也很忙的,也和人間……可能和人間一樣的忙,也有事情。我們人間的人,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專業,還有其他的事情一直是在忙。諸天呢,他們應該說沒有專業,就是享福,福報是自然的來的,就去享福的。也安排了很多很多的節目,一直地去享福,各式各樣的享受的境界,所以也是很忙。

  

  佛在世的時候,這些諸比丘也有的時候會有病。有病呢,這個目犍連尊者就說我們常常有病,就是要請醫生,原來在人間,是目犍連尊者的皈依弟子,是個大醫生。這醫生死掉了,就生到天上去。生到天上去,他就是……,若是我們一般人就是無可奈何了,但是他有神通,他就到天上再來找這個醫生。找這個醫生,去一看,去的時候,很多的天坐著寶車,都安排好了節目,就是排著隊,到那去享受去。別的天不認識目犍連尊者,也可能會看一看,就不睬他了。但是這個醫生,原來在人間做醫生的那個,他認識目犍連尊者,那不能不睬他嘛,就舉舉手,就這樣招呼招呼。就沒有說這兩個手合掌,都沒有,就一個手招呼招呼。當然,目犍連尊者看見了這件事,我來是要來見你有事,你不能走的啊!若是我們也無可奈何,但是目犍連尊者有神通,用神通叫他這個車不能動了,他就不能走了。不能走,他就明白了,知道這個目犍連尊者有神通,他只好下車來,這時候向目犍連尊者行禮。然後這位醫生就說:你知道,我們天上的人很忙啊!你看這麼多的天,誰睬你?只有我和你打打招呼,就是太忙了,你知道嗎?目犍連尊者說:我知道你是很忙的,但是現在有事情找你。什麼事情?就是人間的這個比丘,常常的有病,這件事怎麼辦呢?說這件事。那這個醫生就說:出家人有病,就是減食爲良藥。說這件事。諸天也是很忙很忙的,很忙這個忙啊,和人間人的忙心情不同。人間人的忙,去求著發財,心情沒有把握,心裏還有點不安;諸天沒有這件事,沒有心不安的這件事。他們只是,福報是現成的,就是怎麼樣享受,就只此而已。所以這上面說:「若我不在座時」,就是他有其它的事情,所以他就不在座。

  

  「諸天子來供養我故」,這些諸天子,「諸天子」這個地方也有點事情。諸天不像我們人間,這個人是父母所生,諸天都是化生。那麼,怎麼樣有父子關系呢?他就是或者是在他父親的懷裏頭,或者是在他母親的懷裏頭,忽然間就有一個小孩,諸天是這樣生的。我們人間的人認爲這一定是要胎生,其實不一定。天上的人就是化生,無而忽有,這也是天上人的福報。天上的女人,沒有這件事,沒有這個苦惱事,就是忽然間就有了,那麼這就算是她的兒、或者是她的女。「諸天子作是念,釋提桓因在「是處坐」,現在他不在這裏嘛,但是他曾經在這裏坐過。「爲諸叁十叁天說法故」,爲這叁十叁天說善法,說這十善法。

  

  所以這個地方,「諸天子來供養我故,爲我坐處作禮」,我坐的這個地方,對它也可能有一個禮貌。「繞竟還去」,周圍環繞,然後就走了。說是爲什麼釋提桓因不在這裏,只是空的座位,要對它有禮呢?「諸天子作是念,釋提桓因在是處坐,爲諸叁十叁天說法故」,這叁十叁天,就是四面都有八個天,四、八叁十二,中間還有一個天,叫做叁十叁天。「爲叁十叁天說法故」,所以這個地方也應該尊重,也應該禮拜、恭敬,是這樣意思,這就是個譬喻。怎麼合法呢?這個坐處就譬喻佛的舍利,釋提桓因就譬喻般若。這個舍利得到人的恭敬、禮拜、贊歎,就是因爲般若波羅蜜的熏修故。我們對一個坐處表示恭敬,是因爲釋提桓因在這裏坐,所以我們對他恭敬,這個意思有一點相似,所以用這個做譬喻。

  

  如是,世尊!在所處書是般若波羅蜜經卷,受持、讀誦、爲他演說,是處十方世界中,諸天、龍、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皆來禮拜般若波羅蜜,供養已去。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生諸佛,及生一切衆生樂具故;諸佛舍利,亦是一切種智住處因緣。以是故,世尊!二分中,我取般若波羅蜜。

  

  「如是,世尊!在所處書是般若波羅蜜經卷,受持、讀誦、爲他演說」,這下面還是正面的贊歎般若波羅蜜的重要。「如是」,這個譬喻是這樣子。那麼在佛法,在般若波羅蜜這一方面怎麼說呢?「世尊!在所處」,就是在任何的地方有佛教徒,「書是般若波羅蜜」,書寫般若波羅蜜的這個經卷,那麼就是文字了,書寫這個文字。「受持讀誦,爲他演說」,有佛教徒呢,要受持這個般若波羅蜜。「受持」,就是溫習;「讀誦」,照這個文去讀。讀熟了呢,不照著文,背著本,我可以念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就叫誦。「爲他演說」,這是兩件事:你受持讀誦是自已修行的功德,爲他演說是利益別人,把這個《般若波羅蜜經》的道理開示于人,所以叫做演說。

  

  這個讀誦這個地方,我講個故事,你們聽聽,看看怎麼樣。這《高僧傳》上說,有個見禅師。這個見禅師,他是四川人,也應該有一個地方,這個地的名字我記不住,他在那個地方出家的。出家以後,他就到江浙一帶地方,佛法中來參學,到這來參學。到這參學,這個傳上沒有說詳細,參學了多少年,都跟誰學,都沒有這個記載。他參學了多少年以後,他就回到四川他以前出家的廟,到那裏去了。回到那裏去以後呢,那個地方佛教徒很少,佛教的寺院當然是很少,道教徒特別多。而道教徒也是和佛教相類似,也有廟,中間也是供著老君,供上老君。他們也常常有集會,有這樣事情。這個時候,道教徒特別多啊,忽然間看見一位出家人來了。若一般人,你到那個地方去呢,誰也不是特別敏感,也沒有注意這件事。來了出家人呢,就有點敏感了,哦!有出家人來,這是佛教徒,這是個異教徒,不是我們同一信仰的。但是裏面道教的這些學者,他們要做法會的時候,就寫了一封信,通知了這個見禅師。《高僧傳》上稱他爲禅師,稱這位法師爲禅師。那麼,那個信上他打開一看,是請他去參加他們的法會,是這樣意思。這個法師一想:請我去參加他們的法會,那人家這是表示一種禮貌。向好處說,這也是個尊重的一個態度,我應該去參加去。所以他也就依照他的時間,他也就去了,來到這個道教的廟裏面來。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7》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