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7

  若人欲得實際、不可思議性二相者,是人爲欲得般若波羅蜜二相。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不可思議性,無二無別。

  

  這一段文,還是說譬喻的意思。「若人欲得實際、不可思議性二相者」:這句話應該分成兩句話來讀。若人欲得實際、若人欲得不可思議性,這算是一句話;第二句話就是,若人欲得實際二相者、若人欲得不可思議性二相者。應該這樣讀。

  

  前面的文是說「若人欲得法性二相者」,這下面說,若人欲得實際二相者。這個「實際」這句話,也就是法性;實際用白話來說,就是真實的境界。真實的境界,是對虛妄的境界說的。譬如說,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我們的身體,如果對實際來說,它就是虛妄的境界,它不真實。這個不真實,怎麼解釋呢?就是它不堅固、可破壞,這個身體有老病死的問題。其他的或者我們不說,就說人。人從學校畢業以後,就去希求,努力地去希求榮華富貴,就是求這件事。而對于我們的身體的老病死這個問題,好像不大注意,不大注意這個問題。但是佛法裏邊告訴我們的,開示我們的,要注意這件事,而這件事和這個實際正好是相對的。當然,我們若是不學習佛法,我們可能始終也還是不大覺悟這件事。我們希求榮華富貴,也不能說不對,求榮華富貴應該說是對吧?就算是成功了,而這個身體壽命到了,就結束了,你求得的榮華富貴就要分離了,自己滿意吧?我看,心情不滿意,心情不同意這件事。不同意又奈之何呢?也是無可奈何的,就走了。如果不去再深入地思惟,就糊糊塗塗地走了;若深入地思惟,你心裏面感覺到痛苦。我認爲人是會這樣想的。愈成功的人,命終的時候愈痛苦。

  

  現在,佛菩薩的慈悲智慧,教我們求實際,就是真實的境界,不老病死,你看好不好呢!應該是這樣子想喔!這樣想呢,我們對于佛法的學習會勇猛一點,可能會勇猛一點,因爲感覺到有真實的意義,我們會這樣子。你若想到這裏呢,也應該很明顯地感覺到現在這個身體靠不住,很明顯地感覺到這件事。那麼,我們會勇猛地、更努力地去求這個實際,求實際的事情。

  

  我們姑且這樣說,從這個靜坐這件事來說。靜坐的時候,我們不說這個靜坐失敗的人,說有一點成就的人來說。靜坐有一點成就,初開始有一點成就的,就是欲界定。欲界定分九個階段,我們說最後的這個階段。最後的這個階段,心就能夠明靜而住,沒有雜亂的思想,心裏面不昏沈,也不散亂。不散亂,就是寂靜;不昏沈,心裏面明了。明了而寂靜住。我們假設是盤腿,盤上腿以後,數數地憶念所緣境的時候,這明靜而住的境界就現前了,當然是說有一點成就的。這個明靜而住的境界現前以後,不失掉。第二剎那、第叁剎那,第二分鍾,乃至一個鍾頭,明靜而住,這個境界能繼續地存在。這個時候,我們初開始學習靜坐的人,能夠有這樣的境界,你應該知足了,你應該滿意了,不容易,不是容易的。可能在這個境界裏邊呢,還有其他的滿意的事情。我的意思應該到此爲止,把這件事就講到這裏爲止,但是我又有妄想。

  

  我們看《虛雲老和尚年譜》,他在禅堂裏面靜坐的時候,當然這不是現時代,那個時代可能還沒有電燈。他在禅堂裏靜坐,他也沒睜開眼睛,但是就看見有人到廁所去了,不是心裏想的,不是!他就是看見,看見這個人到廁所去。有人說,啊!虛雲老和尚得天眼通了,這是胡說八道!這是什麼境界?是欲界定的境界,怎麼能說是得天眼通呢?這是不對的,實在就是欲界定的一種境界。另外還有欲界定的境界,不是說夜間,白天大太陽的時候,你在禅堂裏靜坐,也沒有睜開眼睛,就看見天上的星辰,有這個境界。當然我們更是容易認爲這個人有了天眼通了,實在不是,這也是欲界定的境界。而這個境界是什麼?這不是好境界,實在不是好境界;可是也可以說是好境界。什麼理由呢?表示你沒有徒勞。你靜坐的時候有一點成就了,表示你成就了欲界定,表示這個意思。我這一段話就是說到這裏爲止。

  

  得到成就了欲界定以後,你繼續地靜坐,如果很順利的話,你就成就了未到地定。未到地定的時候,和欲界定不同。有什麼不同呢?它有兩個相貌,和欲界定不同。第一個相貌是什麼呢?不感覺到有身體的存在,只感覺到這個明了性的心單獨地在那裏,不感覺有這個身體在這裏,只是有這一念的明了性在那裏,只感覺這個境界。這是唯物論者不能明白的事情。那這種境界是唯心,唯獨是心,唯獨你的明了性在這裏湛然而住、明靜而住,不感覺到另外有個心肝脾肺腎這件事,和欲界定完全不同。欲界定,你若是心裏明靜而住的時候,還感覺有身體在這裏,這個感覺不一樣,不一樣的。而這個未到地定這個明靜而住,第一個相貌,就是唯獨感覺到這個明了性的心在這裏,唯我獨尊,唯獨這個明了性在這裏,這個境界;另外還有一個境界,還有輕安樂。這兩個境界不一定是同時的。也可能是單獨地有輕安樂,還感覺有身體存在;也可能是單獨的沒有輕安樂,感覺到只是心,只是明了性的心在這裏寂靜住,也不昏沈、也不散亂。你若是靜坐的時候,有這樣的境界現前的時候,你怎麼樣觀察你的生命?你怎麼樣思想這件事?我希望我的身體,心肝脾肺腎各部分都是健康的,你有這個想法嗎?我看沒有!沒有這個想法。只是一念心在那裏,健康地、明靜地、相續地在那裏,只有這樣的境界。我們的心情,就不感覺到身體這裏有病痛、那裏有病痛,要去看醫生,沒有這個需要,沒有這個感覺。沒有這樣的感覺的時候,如果你很順利地這樣子坐下去,那麼你也可能我這個境界能繼續地保持下去;但是如果你若是懈怠的時候,這個境界就失掉了,又感覺到有五百磅重的身體在這裏,那就是退了,退下去。退下去,這表示什麼意思呢?這個境界還不真實,它會失掉,無常了,不能常住,那就是它還是有問題,那不能名之爲實際。這實際,就是真實的境界,是不可破壞的;沒有老病死、無常的問題,沒有這個問題。

  

  從我們自己能夠靜坐這裏面,有小小成就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滿意,但是忽然間若失掉了呢,我們又迷惑了,這怎麼回事兒呢?可能要繼續讀書了,讀這個禅坐的書,才能明白這件事。現在我們繼續向前說。

  

  未到地定成就以後,你若能夠精進不懈怠,不要有大的煩惱,那麼它可能不失掉,繼續地維持,還能向前進;向前進,那麼就應該是得初禅了。得到初禅以後,裏邊有什麼境界呢?這就是又開始說到前邊這未到地定。未到地定,我們說它的優點,就是明靜而住,不感覺到有這個臭皮囊在這裏,沒有臭皮囊,這是個境界,還有輕安樂,這是它的優點。但是另外它還有缺點,有的時候,心裏面還會亂的,還會有欲的問題。這未到地定的人還有這個問題,這就是他的缺點了。若到了初禅以上的時候,沒有欲的問題,他心裏面寂靜住,就是寂靜住,不會再起變化。而且這個時候,這個明靜而住的境界也是有更殊勝的輕安樂。這時候,他和未到地定不同的地方,就是不容易失掉,也沒有欲的問題。那麼,得到這個定的人,他的滿意度要超過未到地定。我們快點說喔。

  

  初禅、二禅、叁禅、到四禅的時候,那是更殊勝了,那個異能也特別強了。剛才說,這欲界定,閉上眼睛,在沒有光明的境界裏邊,能看見人到廁所去,有這個境界。有光明的境界的時候,有太陽的時候,能看見星辰,這個是不容易的。但是到了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那個異能是更高了。我們一般的人,我們若沒有學習般若波羅蜜,我們可能和一般人都差不多,願意有神通的事情,感覺神通微妙,但是神通實在還不如般若波羅蜜的重要。這也不算是題外的話。這個時候,你靜坐的功夫是更高了,我一坐七天都可以,我沒有吃飯的問題,我要出定要吃飯,那個時候沒有這個問題。當然或者說是你得到了無色界的四空定,那這個定力是更高了。定力的深淺也就是來決定異能的多少的。這個時候,自己可能更滿意了。

  

  我們說相信佛法的人,我們沒有什麼異能,平平常常的,我們感覺很多的事情不如意,那麼我們可能還願意相信佛法。若是得到色界定以後,還能不能相信佛法?那不一定,他不一定能相信佛法。得到色界四禅、無色界四空定這個時候,他的境界,他可能說:我就是佛!就可能會有這個事情。說什麼是佛法,他不相信,有這個問題。若能相信,那是力量是更強了,但是可能不相信佛法。但是這個時候是不是實際?還不是!他雖然有了這麼高深的禅定,他心裏面貪瞋癡的這件事,還在那裏隱藏在那裏的,還是有煩惱的。他這個定的力量,還是有時間性的,到了時間的時候,就破壞了,就沒有了。我們人吧,我們這個身體,我們的壽命就是那麼長,到時候就非死不可,醫生也無可奈何的。現在你成就了色界定,成就了無色界的定力的時候,壽命當然是更長,那是以劫來計算的,可以有八萬大劫的壽命,到時候就是要死,所以那也不能名之爲實際,不能。什麼時候才能成爲實際呢?就是佛教徒相信了般若波羅蜜以後,由般若波羅蜜的力量,使令我們心裏邊的貪瞋癡的這些種子,貪瞋癡的能力完全消除了。消除了以後,你成就了無漏的、無分別的智慧,和這個畢竟空寂的理性相應了。這個時候是大自在、是無盡期的,不可破壞,是名爲「實際」,這叫做實際。永久不會再被破壞,永久地相續下去,所以叫做實際。這是真實的境界,不可破壞的。阿羅漢也成就了這個境界,得無生法忍的大菩薩也成就這個境界,但是最圓滿的就是佛,佛也成就了這個境界。得到成佛以後這個實際的境界呢,因爲裏面還有大悲心,他也可以發生作用,來到人間教化衆生,也能做這件事。阿羅漢呢,沒有大悲心,他不做這件事,他就自己休息了,這個小乘和大乘的差別在這裏;都得到實際,再不會有老病死的事情,再沒有這件事。所以「若人欲得實際」,就…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