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下 1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舍利品第三十七(下)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我们非常地因缘殊胜,蒙文戒老法师的慈悲,能集会在这里学习禅,我们的确是应该生难遭难遇的这样的思惟、观察。现在我简单地介绍我们功课的这个次第,这上面早晨是四点一刻钟起板,到五点钟开始经行,到五点一刻我们第一支香开始静坐。静坐这件事,我们现在,我刚才用的这个词句,来学习禅,我和各位一样的在这里学习禅,是用这个字。学习禅,我的想法,我们学习如来禅,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开示我们的禅,释迦牟尼佛叫我们这样做,我们就这样做。释迦牟尼佛开示我们的禅是怎么个情形呢?我们若是阅读这个经律论,我们会知道,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这个禅是明明白白的,说得清清楚楚的,我们这样学习也是明明白白的去修行,不是说是起疑情,我还不明白,不是这样的,这是我们要注意的一点。

  

  其次,释迦牟尼佛开示我们的这个禅,简单地说有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断烦恼。我们心里面有贪心,有贪欲心、有瞋恨心、有愚痴心、有邪知邪见的,有各式各样的烦恼,所以我们是凡夫。我们现在学习佛说的禅,就是要断这个烦恼,我们就不做凡夫了,这是第一件事;学习这个禅是断烦恼的,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呢,学习禅是开智慧,能见真理,能见到第一义谛,就是圣人了。所以我们在这里学习禅,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这个禅,明明白白地,我们这样学习、这样修行,是断烦恼、见到真理,简单是这样意思。

  

  怎么样能够断烦恼见真理呢?就是佛说的这个四念处的法门。这个旧的翻译翻做「四念处」,玄奘法师翻个「四念住」,这个里边的含义无差别。翻个「四念住」,这个住,就是把我们现前这一念分别心住在这四个地方:身、受、心、法这四个地方。我们平常不静坐的时候,不修习禅的时候,不用功的时候,我们这个心住在那里呢?就住在色、声、香、味、触,再加个法,住在这里活动;在这里的活动的情况,不是贪、就是瞋、再就是愚痴,各式各样的烦恼的活动。现在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住在身、受、心、法,作如理的观察,就不起烦恼了,烦恼就不活动。我们年轻人,小孩子不懂事,我们年纪大的人多数会知道,我们心里面在这个欲的境界上,色声香味触法上,引起很多的贪欲、瞋恨,各式各样的烦恼,所以我们受了很多的苦。非佛教不听闻佛法,因为自己起烦恼,受了很多的苦,自己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们学习了佛法,应该明白了,因为有烦恼,所以有苦。所以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去掉这些痛苦,就不要起烦恼。但是不是口说不起烦恼会有效的,一定要有个方法,修这个四念住的方法,这个烦恼才能不动。

  

  这个「四念住」:第一个就是身念住,第二个是受念住,第三个是心念住,第四个是法念住。这个「身念住」,就是我们现前的生命体,这个身体。这个身体,我们在这个身体上引起很多的烦恼。第一个,只要是凡夫,多数都有欲,引起很多欲的烦恼。现在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观察这个身体是臭皮囊,是不清净的。那么在《大智度论》里面有九想观,有九种观察,观察它是不净;还有五种不净的观察,这样就能破除我们的欲心,就直接地能破除这个欲心,这是一个很明白的事情。静坐的时候就是要这样子思惟,思惟这个身体是不清净的,修这个不净观,这是一。

  

  第二个是「受念住」,受念住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不是苦受、就是乐受、再不然就是不苦不乐受。我们常听闻佛法,应该会明白这件事。现在修四念住的时候,就是观察苦受是苦,是我们所厌离的、不高兴的。乐受也是苦,就这样思惟,观受是苦。乐受怎么是苦呢?我们希求有快乐的享受,感觉到心情快乐,我们得到了这种享受的时候,心情快乐,为什么说它是苦呢?我看年纪稍大一点的人都会知道;因为你要去求这个乐受,我们欢喜乐的觉受,乐的感觉、乐的享受,是我们所希求的,我们就要去求这个受,求这个受很辛苦。少数人希求这个乐的感觉,很顺利;但是多数人都很辛苦,而且还有很多的危险。我不知道你们同意不同意这个说法,你自己或者没有这个经验,你看看报纸就会知道,因为要希求乐受,把自己的生命都丢掉了。所以你去求这个乐受是个苦,你求到了以后还有危险的,你还害怕这个乐受被别人抢去了,你要时常保护这个乐受,也很辛苦;有可能还保护不住,被别人拿去了,心里很辛苦。而失掉了乐受,不得了,也是辛苦啊。

  

  其实我愿意简单地说,但是现在这个地方我多说几句。在一九七一年、七二年,香港股票跌价的时候,很多人自杀,跳楼自杀,跳到水里面自杀,或者用其他的办法,这个生命维持不下去了,要死啊,看到河边上只有鞋在那里,那个人不见了。报纸上很多的新闻就说这些事情,这是什么呢?就是他的乐受失掉了,他原来把自己的住处这个房子在银行里押出来多少钱,用钱再去买股票,结果股票完全一跌的时候,自己连住处都没有了,饭都没得吃了,这怎么办呢?活不下去了,还欠银行的钱,以后就自杀。这就是自己的乐受失掉了,要自杀。这是举这么个例,其实不只于此,还有其他的乐受失掉了,人就不能生存,要死啊!所以乐受就是苦。

  

  我们现在是过去世有一点栽培,得到了人身,还能够相信佛法,活到今天的时候,还能来参加禅七,这是很不错了,应该生欢喜心。就是你要观察乐受是苦,观察乐受是苦,你贪着乐受的心要重新想一想,这个心要重新想一想,观受是苦。这两件事,观身不净、观受是苦,就使令我们对于世间,不要爱着这个世间。爱着世间,这句话说得太含蓄,明白一点说就是不要爱着这个身体,我们借着这个臭皮囊要修行,不得不将就一点,但是不要太辛苦。

  

  所以我们观身不净、观受是苦,就叫我们觉悟,我们这个生命体大家都一样,谁也不必说嫌谁,自己的身体也是一样,大家都一样。说他三天没有洗澡,我离他远一点,你自己身体也是一样。就是对这件事自己要有正念,要如理作意,不要有爱欲心。当然我说这个话,我们出家人应该这样修不净观,你们在家居士随你的意,你若不愿意修也不勉强。

  

  「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个是见真理的智慧。我们观身不净、观受是苦,是减轻了内心的欲、内心的贪、内心的瞋,这些烦恼都减轻了。减轻了的时候,你内心里面就容易去修止观,就容易见到真理。这个真理,第一个,我们的毛病在那里?就是我见,认为这个身体里面有个我。我们的身体只有色受想行识这五样;佛告诉我们,只有这五个成份组成这个生命体。但是非佛教徒,就是佛在世的时候其他的宗教徒,认为这个身体里面还有一个我;那就是色、受、想、行、识、我,就是六个。但释迦牟尼佛说只是色受想行识五个,另外没有我。这外道说有我,他也不是简单地这么说,他说有一个常恒住、不变异、有真实体性的这么个东西,这个东西不是因缘有的,是从无始以来本来就是有,有个我的,名之为我。现在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色是无常的,我们的身体这个地水火风这个组织,是无常、是变坏、要老病死的,所以它不是常住的,也不是我。受想行识也是生灭变异、也是有变化的,所以也不是我;另外也没有我,就是这样观察,观察色不是我、受想行识也不是我,另外也没有我。但是我们在说话的时候,有说我、你这样子,这是假立的名字叫做我,不是真实有体性叫做我,是这样的意思。

  

  这个阿罗汉,什么叫做阿罗汉?就是他无我的智慧成就了,所以叫做阿罗汉。初果圣人他得到无我的智慧,但是没有阿罗汉那么圆满。他无我的智慧成就了的时候,他就不怕死了,他有这样的认识,死的时候,他不怕死这个问题。他观察色受想行识没有我的时候,这里面也没有生、也没有死,这个智慧若现前的时候,会有这种境界,不怕死,有这种情形。我们平常是有很多的事情要保护这个我,谁要骂我也不可以,你恭敬我,可以;你毁辱我,不可以,很多很多的事情,就是有这样的分别。到无我的时候,这些分别都没有了,他也不因此而有烦恼,他心情就会快乐了。那是圣人的快乐,我们凡夫没有这种快乐。所以修无我观也是非常重要,修了无我观能见到无我的真理,就是圣人。

  

  我们执着有我,多数执着有我是执着什么地方是我呢?执着这一念心。观察这一念心它是我,那就是说这个心是常住的,那叫我。现在佛告诉我们,这个心是生住异灭地变化的,它不是常住的,它也是因缘有的,因缘变化的时候,这个心不能不变化,贪心变成瞋心了,瞋心又变成疑惑心了,老是有变化,足见它是不长久的、是不常住的,所以它不是我。「观法无我」,这个身、受、心也都不是我,除了身受心,一切法也都是没有我,这个就是总说的。「观心无常」是别说的,「观法无我」是总说的。我们人容易执着这一念心是我,现在观察这一念心是无常的,它不是我。另外一个观察法,观察这个心是因缘有的,所以它是毕竟空的,所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它没有真实性。这个了了明明的心还是有,但是它没有真实性,所以叫做不可得,这是「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观善法、恶法、不善不恶无记的法、世间法、出世间法,或者是众生法、心法、佛法,也都是无我的,都是毕竟空寂的,这样观察。这样观察的时候,这就叫做四念住观。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把它的深义明白地讲解出来,也就是全部的《金刚经》也就是说的这个无我的道理。《金刚经》一开始就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到最后也还是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观…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下 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