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下 1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舍利品第叁十七(下)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我們非常地因緣殊勝,蒙文戒老法師的慈悲,能集會在這裏學習禅,我們的確是應該生難遭難遇的這樣的思惟、觀察。現在我簡單地介紹我們功課的這個次第,這上面早晨是四點一刻鍾起板,到五點鍾開始經行,到五點一刻我們第一支香開始靜坐。靜坐這件事,我們現在,我剛才用的這個詞句,來學習禅,我和各位一樣的在這裏學習禅,是用這個字。學習禅,我的想法,我們學習如來禅,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開示我們的禅,釋迦牟尼佛叫我們這樣做,我們就這樣做。釋迦牟尼佛開示我們的禅是怎麼個情形呢?我們若是閱讀這個經律論,我們會知道,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這個禅是明明白白的,說得清清楚楚的,我們這樣學習也是明明白白的去修行,不是說是起疑情,我還不明白,不是這樣的,這是我們要注意的一點。

  

  其次,釋迦牟尼佛開示我們的這個禅,簡單地說有兩件事:第一件事是斷煩惱。我們心裏面有貪心,有貪欲心、有瞋恨心、有愚癡心、有邪知邪見的,有各式各樣的煩惱,所以我們是凡夫。我們現在學習佛說的禅,就是要斷這個煩惱,我們就不做凡夫了,這是第一件事;學習這個禅是斷煩惱的,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呢,學習禅是開智慧,能見真理,能見到第一義谛,就是聖人了。所以我們在這裏學習禅,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這個禅,明明白白地,我們這樣學習、這樣修行,是斷煩惱、見到真理,簡單是這樣意思。

  

  怎麼樣能夠斷煩惱見真理呢?就是佛說的這個四念處的法門。這個舊的翻譯翻做「四念處」,玄奘法師翻個「四念住」,這個裏邊的含義無差別。翻個「四念住」,這個住,就是把我們現前這一念分別心住在這四個地方:身、受、心、法這四個地方。我們平常不靜坐的時候,不修習禅的時候,不用功的時候,我們這個心住在那裏呢?就住在色、聲、香、味、觸,再加個法,住在這裏活動;在這裏的活動的情況,不是貪、就是瞋、再就是愚癡,各式各樣的煩惱的活動。現在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住在身、受、心、法,作如理的觀察,就不起煩惱了,煩惱就不活動。我們年輕人,小孩子不懂事,我們年紀大的人多數會知道,我們心裏面在這個欲的境界上,色聲香味觸法上,引起很多的貪欲、瞋恨,各式各樣的煩惱,所以我們受了很多的苦。非佛教不聽聞佛法,因爲自己起煩惱,受了很多的苦,自己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我們學習了佛法,應該明白了,因爲有煩惱,所以有苦。所以我們學習佛法,就是要去掉這些痛苦,就不要起煩惱。但是不是口說不起煩惱會有效的,一定要有個方法,修這個四念住的方法,這個煩惱才能不動。

  

  這個「四念住」:第一個就是身念住,第二個是受念住,第叁個是心念住,第四個是法念住。這個「身念住」,就是我們現前的生命體,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我們在這個身體上引起很多的煩惱。第一個,只要是凡夫,多數都有欲,引起很多欲的煩惱。現在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觀察這個身體是臭皮囊,是不清淨的。那麼在《大智度論》裏面有九想觀,有九種觀察,觀察它是不淨;還有五種不淨的觀察,這樣就能破除我們的欲心,就直接地能破除這個欲心,這是一個很明白的事情。靜坐的時候就是要這樣子思惟,思惟這個身體是不清淨的,修這個不淨觀,這是一。

  

  第二個是「受念住」,受念住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不是苦受、就是樂受、再不然就是不苦不樂受。我們常聽聞佛法,應該會明白這件事。現在修四念住的時候,就是觀察苦受是苦,是我們所厭離的、不高興的。樂受也是苦,就這樣思惟,觀受是苦。樂受怎麼是苦呢?我們希求有快樂的享受,感覺到心情快樂,我們得到了這種享受的時候,心情快樂,爲什麼說它是苦呢?我看年紀稍大一點的人都會知道;因爲你要去求這個樂受,我們歡喜樂的覺受,樂的感覺、樂的享受,是我們所希求的,我們就要去求這個受,求這個受很辛苦。少數人希求這個樂的感覺,很順利;但是多數人都很辛苦,而且還有很多的危險。我不知道你們同意不同意這個說法,你自己或者沒有這個經驗,你看看報紙就會知道,因爲要希求樂受,把自己的生命都丟掉了。所以你去求這個樂受是個苦,你求到了以後還有危險的,你還害怕這個樂受被別人搶去了,你要時常保護這個樂受,也很辛苦;有可能還保護不住,被別人拿去了,心裏很辛苦。而失掉了樂受,不得了,也是辛苦啊。

  

  其實我願意簡單地說,但是現在這個地方我多說幾句。在一九七一年、七二年,香港股票跌價的時候,很多人自殺,跳樓自殺,跳到水裏面自殺,或者用其他的辦法,這個生命維持不下去了,要死啊,看到河邊上只有鞋在那裏,那個人不見了。報紙上很多的新聞就說這些事情,這是什麼呢?就是他的樂受失掉了,他原來把自己的住處這個房子在銀行裏押出來多少錢,用錢再去買股票,結果股票完全一跌的時候,自己連住處都沒有了,飯都沒得吃了,這怎麼辦呢?活不下去了,還欠銀行的錢,以後就自殺。這就是自己的樂受失掉了,要自殺。這是舉這麼個例,其實不只于此,還有其他的樂受失掉了,人就不能生存,要死啊!所以樂受就是苦。

  

  我們現在是過去世有一點栽培,得到了人身,還能夠相信佛法,活到今天的時候,還能來參加禅七,這是很不錯了,應該生歡喜心。就是你要觀察樂受是苦,觀察樂受是苦,你貪著樂受的心要重新想一想,這個心要重新想一想,觀受是苦。這兩件事,觀身不淨、觀受是苦,就使令我們對于世間,不要愛著這個世間。愛著世間,這句話說得太含蓄,明白一點說就是不要愛著這個身體,我們借著這個臭皮囊要修行,不得不將就一點,但是不要太辛苦。

  

  所以我們觀身不淨、觀受是苦,就叫我們覺悟,我們這個生命體大家都一樣,誰也不必說嫌誰,自己的身體也是一樣,大家都一樣。說他叁天沒有洗澡,我離他遠一點,你自己身體也是一樣。就是對這件事自己要有正念,要如理作意,不要有愛欲心。當然我說這個話,我們出家人應該這樣修不淨觀,你們在家居士隨你的意,你若不願意修也不勉強。

  

  「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個是見真理的智慧。我們觀身不淨、觀受是苦,是減輕了內心的欲、內心的貪、內心的瞋,這些煩惱都減輕了。減輕了的時候,你內心裏面就容易去修止觀,就容易見到真理。這個真理,第一個,我們的毛病在那裏?就是我見,認爲這個身體裏面有個我。我們的身體只有色受想行識這五樣;佛告訴我們,只有這五個成份組成這個生命體。但是非佛教徒,就是佛在世的時候其他的宗教徒,認爲這個身體裏面還有一個我;那就是色、受、想、行、識、我,就是六個。但釋迦牟尼佛說只是色受想行識五個,另外沒有我。這外道說有我,他也不是簡單地這麼說,他說有一個常恒住、不變異、有真實體性的這麼個東西,這個東西不是因緣有的,是從無始以來本來就是有,有個我的,名之爲我。現在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色是無常的,我們的身體這個地水火風這個組織,是無常、是變壞、要老病死的,所以它不是常住的,也不是我。受想行識也是生滅變異、也是有變化的,所以也不是我;另外也沒有我,就是這樣觀察,觀察色不是我、受想行識也不是我,另外也沒有我。但是我們在說話的時候,有說我、你這樣子,這是假立的名字叫做我,不是真實有體性叫做我,是這樣的意思。

  

  這個阿羅漢,什麼叫做阿羅漢?就是他無我的智慧成就了,所以叫做阿羅漢。初果聖人他得到無我的智慧,但是沒有阿羅漢那麼圓滿。他無我的智慧成就了的時候,他就不怕死了,他有這樣的認識,死的時候,他不怕死這個問題。他觀察色受想行識沒有我的時候,這裏面也沒有生、也沒有死,這個智慧若現前的時候,會有這種境界,不怕死,有這種情形。我們平常是有很多的事情要保護這個我,誰要罵我也不可以,你恭敬我,可以;你毀辱我,不可以,很多很多的事情,就是有這樣的分別。到無我的時候,這些分別都沒有了,他也不因此而有煩惱,他心情就會快樂了。那是聖人的快樂,我們凡夫沒有這種快樂。所以修無我觀也是非常重要,修了無我觀能見到無我的真理,就是聖人。

  

  我們執著有我,多數執著有我是執著什麼地方是我呢?執著這一念心。觀察這一念心它是我,那就是說這個心是常住的,那叫我。現在佛告訴我們,這個心是生住異滅地變化的,它不是常住的,它也是因緣有的,因緣變化的時候,這個心不能不變化,貪心變成瞋心了,瞋心又變成疑惑心了,老是有變化,足見它是不長久的、是不常住的,所以它不是我。「觀法無我」,這個身、受、心也都不是我,除了身受心,一切法也都是沒有我,這個就是總說的。「觀心無常」是別說的,「觀法無我」是總說的。我們人容易執著這一念心是我,現在觀察這一念心是無常的,它不是我。另外一個觀察法,觀察這個心是因緣有的,所以它是畢竟空的,所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就是它沒有真實性。這個了了明明的心還是有,但是它沒有真實性,所以叫做不可得,這是「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觀善法、惡法、不善不惡無記的法、世間法、出世間法,或者是衆生法、心法、佛法,也都是無我的,都是畢竟空寂的,這樣觀察。這樣觀察的時候,這就叫做四念住觀。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把它的深義明白地講解出來,也就是全部的《金剛經》也就是說的這個無我的道理。《金剛經》一開始就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到最後也還是說:「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觀…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下 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