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下 1▪P2

  ..續本文上一頁察一切法畢竟空,生也不可得、滅也不可得,我也不可得、我所也不可得,這是《金剛經》上的一個道理。我想我們漢文佛教徒多數是讀《金剛經》,《金剛經》應該是熟悉的,我們應該修這樣的觀。

  

  現在我們在修四念住,在打禅七的時候,只是略略地提一提,應該在打禅七之前,對于這個四念住就是應該學習好了,然後才坐禅打禅七的,這個次第應該是這樣。所以四念住我就簡單講這麼多。

  

  我剛才講的是觀。「觀」,就是觀察、思惟的意思。不能只修觀,還要修止的。這個「止」怎麼修呢?就是把我們現在這一念心,安住在一個地方不要動,不動者,就是不要分別的意思,不要東想西想,一切的妄想雜念都停下來,專一地安住在所緣境上不動,那麼這就叫做「止」。但是這個所緣境是各有不同,就隨各人的意,在這個經論上佛菩薩開示我們,第一個是用息作所緣境,就是我們這口氣,出息、入息,以息爲所緣境。就是知道這個息是出,知道這個息是入。但是在《瑜伽師地論》上它說得詳細,有四種息,譬如我們現在這口氣由這個臍輪,肚臍這裏至鼻,由臍至鼻,這是出息。這個出息,出,出,它就不出了,但是也沒有入息,這個時候中間有一段停止,叫做內出息。我再重說一遍,由臍至鼻,我們這個息,這口氣從這個肚臍這裏開始,它從鼻這裏呼出去,這叫做出息,出入的「出」,休息的「息」,出息。出息過去以後,這個息就不出了,但是也沒有入,中間有一個很短的時間,也不出、也不入,這叫做內出息。這個時間不多,就開始入,開始入是由鼻至臍,這個氣息就吸進來,吸到腹部,吸到這個肚子這裏來,肚子就會膨脹起來,這個時候叫做入息。這個入息過去了以後,入息,按我們這樣用功的人,這個入息時間也是很短,但是入,入,它就不入了,不入以後,它有一段時間也不入、也不出,又有一個息,這叫做內入息。

  

  我再重念一遍,出息、內出息,入息、內入息,就是有四個息。這四個息,你靜坐的時候,你盤腿坐好的時候,你立刻地心裏面作念,不是說出話來,你心裏面作念: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長、知息短,你念這四句話,然後你就注意這個息的出入長短,這就叫以息作所緣境。作所緣境的時候,我年紀大了老了,我的息有長短,就是出息比較長,也就內出息比較長,其它的都比較短。這個年輕的小孩子,兩歲、叁歲、四歲的小孩子,他的內入息長,你們不妨去檢查一下,看這小孩子是不是這樣子。我們壯年人,你們都是壯年人,壯年人是相等的,是無差別,是沒有長短的差別。但是有的時候也會有差別,就是你用功相應的時候,相應的時候,你這個息會變化。說我入息短,可能入息長了,說我出息長,出息可能短了,你一相應的時候,它有變化。

  

  相應的時候,當然也有深淺,有的人功夫深了的時候,由臍至鼻,可能要很多時間才能到,經過這條路至少可能要二十四小時才能到,這個息從肚臍到鼻這裏可能要二十四小時才能到;再由鼻至臍,可能也要二十四小時。我們現在一下子就到了,出入很快,因爲我們沒有功夫,有功夫的人,他就慢,特別地慢,有功夫的人的慢,他知道息現在到那裏了。我們初開始靜坐的人是有息,稍微慢一點,也沒有慢到二十四小時;但是我們心粗,啊,我沒有息了,這是說錯了,你心粗;你若注意,那個息還是有,不可能沒有息。我們現在沒有功夫的人若沒有息,沒有息就死掉了,就不能生存了。只有達到第四禅,初禅、二禅、叁禅還都有息,到第四禅才沒有息,我們連欲界定、未到定都沒有,都不及格啊,怎麼能說沒有息呢!爲什麼說自己沒有息呢?就是心粗。所以我希望你們各位在靜坐的時候,你心細一點,就是加強你的注意力,你的心就會細,不可能沒有息的,不可能的,還是有息。我這是說到以息爲所緣境就是這樣子。但是有的時候有效,就是我這樣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長、知息短的時候,心裏面一切的雜念都沒有,只是明明了了的,也不昏沈也不打妄想。不昏沈就是明,不打妄想就是靜,明靜而住。知息長、知息短、知息出、知息入,這四句話的意思,就是叫你注意,注意息的出入、長短,你注意的相貌,就是一切的妄想都沒有了,但是也沒有昏沈,就是明靜而住。這就是止的相貌,這個止裏面也有明、也有靜,就是沒有其他的雜念,也沒有昏沈,就是這麼個境界。說我靜坐的時候修止,修止是什麼樣子呢?就是這個樣子,就是明靜而住。

  

  這個明靜而住有一個條件,就是你要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長、知息短,要這樣子。如果你不注意這個息的出入、長短,你不是妄想,你就是昏沈,因爲我們打妄想習慣了,昏沈也習慣了,到了時候就要睡覺,不睡覺不行,打妄想,也是非打妄想不可,不打妄想不可以,我們習慣了這樣子。現在靜坐的時候修止,和我們的習慣相反,也不打妄想、也不昏沈,心裏明明了了的,很明白地寂靜住,這叫做止。有可能就這樣你就能夠明靜而住了,但是有的時候無效,你是想要明靜而住,他偏要有妄想,那怎麼辦呢?你可以計數,計數的時候,怎麼計法呢?你注意你的腹部,腹部這口氣一吸進來的時候,這肚子就膨脹起來;這口氣呼出去以後,這肚子就落下來。所以知息出、知息入的時候,也就是你要注意你的腹部有起、有落,就是這樣子。這樣的時候,你就數這個起和落,肚子膨脹起來的時候,你若願意都數也可以,這個起也數;落下來,這個氣呼出去,這個肚子又落,也可以計數。這兩個相貌,一個是膨脹起來、一個是落下來,你都可以計數。或者只計一個,譬如說肚子落下來,你就數一,再落的時候就數二,再落就數叁,這樣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這樣數這個數。

  

  有一件事情要注意,這個息的出入是自然地出入,不是你叫它出,你叫它入,那就錯了,你不可以下命令叫它出入的,它要出就出,它要入就入,你不要去控製它,你不要去推動它。你若控製它,你推動它,你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的,容易有病痛,所以你要聽其自然的出入,這樣子辦法。這個自然的出入,如果你不能停止自己的妄想,你就數數,數這個腹部的起落,你不要注意鼻子,不要說是這個息從鼻子出去了,喔,你數一、二、叁、四、五,不要這樣子。你注意肚子這裏的起落,你計這個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要這樣子。這件事你熟能生巧,你熟了的時候,其中還可以變化的,也是可以變化的運用。現在不說,就說到這裏。這樣就叫做修止,這樣叫做修止。假設你這個止你修不好的話,有的人一注意這個息的出入就緊張了,那你就不要這樣子,就是另外想一個方法。另外想一個方法,我們現在是坐在地面上,你不妨就是農曆每一個月的十五,十五的時候這個月亮是圓的,你把月圓的相貌記在心裏面,記在心裏面,你這兩個手,左手放在右手上面,肘這個手放在腿上面,然後你心裏面想這個手裏面有一個圓的月,也就是圓光,圓的光明在手上,在手上,你在這裏就注意這個圓光,心裏面不要動。如果注意圓光,我注意一會它就有妄想,注意一會就打妄想,你還是可以數數,就在那個圓光上面現出來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的字,在那個光明上現出來一,你就注意這個一,然後一沒有了,你就注意二,其實一、二有沒有都是自己的妄想,但是這個妄想是不得已不這樣子。在圓光上現出個一來,過一會兒,一沒有了,現出二來,二又沒有了,現出叁來,一直現到十,以後再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也能夠幫助你明靜而住,不打妄想,也是能的,這個止我就說到這裏。

  

  那麼我們靜坐的時候,我們先經行,經行的時候,你不要打妄想,你還是可以注意你的足的起落,這個腳在走路的時候一起、一落,其實是叁個相貌:起、進、落,這個腳在走路的時候,有這叁個相貌。你就注意腳的起、進、落,注意。經行的時候,心裏面注意腳的起、進、落,也就是在修奢摩他的止,也是在修止,說我這時候我不願意修止,不願意修止,你修觀也可以,思惟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的道理,也可以這樣思惟。經行過去了,坐下來,坐下來的時候,你還是心裏面先修止,修止的時間你自己酌量,原則上說,時間多一點。假設你修十五分鍾的止,如果你們打過禅七,你的止的力量強的話,你修半小時的止也可以,如果你的止的力量強,這一支香都修止也是可以;但是第二支香你要修觀,不要不修觀,因爲觀也是非常重要的,要修觀。修觀的時間稍微短一點,不要修的時間很長,然後再修止,修止完了再修觀,就止而後觀,觀而後止這樣修。你能修得相應了,一支香是一個鍾頭,你有叁十分鍾相應,你身體就感覺到舒服,而這個舒服,是其他的事情得不到的一種舒服,這還是很殊勝的境界。你的這個寂靜住,止觀的功夫愈深,這個身體的舒服也繼續地增長,也會增長的。這止觀兩個字,我就簡單講到這裏。

  

  其次我再告訴你們一件事,有的時候不自主的修止的時候,或者修觀的時候,有其他的事情出現,出現在心裏面,就是你並沒有想那件事,但是那件事在心裏面就現出來了,會有這種事情。會有這種事情,你怎麼辦呢?你把它排除去,不要想它。這個靜坐的時候,有一件事你自己要決定,就是我自己要這樣子就這樣子,我不同意的事情通通取消,你要把握住這一點。我的意思就是止和觀、觀和止,另外其他的事情我都不同意;不同意,但是它會出現,出現,我一定取消它,我不接受,你一定要這樣子做。如果你有不是屬于止、也不屬于觀的事情出現了的時候,我感覺這個事情我很歡喜,哎呀!我有功夫了,我看見什麼好的境界了,你隨它去,對你不利,對你有危險,我告訴你這件事你要知道。我再重說一遍,你在這裏打禅七,你舉心動念,都要自己同意的事情,你保護它,不同意的事情,就取消,你不要隨它去,你不可以隨它去。

  

  這個止觀,第一支香五點一刻開始到六點一刻,是一個小時;經行的時候也是止觀,盤腿坐還是止觀,就是要這樣用功。如果你學過佛法,在佛法裏面有其它的殊勝的觀法,是屬于經論裏面說的,都是可以的,你願意修唯心識觀也是可以,你願意修一心叁觀也可以,或者是次第叁觀都可以,只要是佛法裏面經律論說的都可以,不是佛法說的,你不要去打那個妄想,都排斥出去,這是一件事情。那麼到六點一刻,我們就開靜了。這個地方我說一下,我們止靜的時候,打叁下木魚,開靜的時候,打一下木魚。但是我在香港的時候,看他們金山、高旻、還有天童寺,那些坐禅的人,在香港打禅七我參加過,他們有一個情形,早晨這一支香,他用引磬開靜,他不用木魚,用引磬開靜,那也可以。早晨這一支香,止靜的時候,打叁下木魚,開靜的時候,打一下引磬,也可以這樣子;但是你若願意打一下木魚開靜,也可以,這是一件事。六點一刻到六點半,還是經行;六點半到七點的時候早齋,這裏的老法師文戒老法師,他說我們不過齋堂,我們吃圓桌,吃圓桌的時候,我們就在吃圓桌的時候,我們就念供,念供的時候,念完供以後,我們立刻就結齋,結齋那個「飯食已訖」,改爲「供佛已訖」,因爲我們還沒有吃,不是飯食已訖,我們改爲供佛已訖,其他的都照我們平常的這個習慣這麼做。這樣供佛也完了,也結齋了,然後我們開始吃,開始吃的時候,就是隨各人意,你願意快吃你就快吃,你願意慢吃你就慢吃,誰先吃完了,你就自己自動就可以離開,這裏的主人告訴我這樣做,我們就這樣做,吃完了你自動離開,那麼有人不習慣吃得快,你願意慢吃,你就慢吃,也可以,但是你不可以太慢。這兒的功課表上說是半小時,我們再多開一刻鍾,你最慢不要超過叁刻鍾,你應該吃完了。因爲人家廚房裏的人、護七的人還要打理,你吃得太慢怎麼辦呢,這是一件事。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下 1》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