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4▪P3

  ..续本文上一页智慧为我们讲解《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要从这里求。这话里头可是很有意思啊,就是我们相信佛的话,佛这么告诉我们的,你从这里求般若波罗蜜。你若一个普通的凡夫,说出来的话那靠不住,凡夫说的话靠不住的。但是我们凡夫就有这个问题,不知道要尊重佛,其他的人说的话就变成宝贝了,一直地不放松,而不知道学习佛的法语,这是个问题。

  

  世尊!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十善道现于世间;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乃至十八不共法,现于世间。

  

  「世尊!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十善道现于世间」,这是第二个功德,前面说的那个无上道,那是最殊胜的功德。下面第二科,第二科是从发心开始。

  

  释提桓因他就说:「世尊!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的缘故,「十善道现于世间」,我们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的人,我们会表现出来什么事情呢?就是十善道,就是我们身口意三业,这个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三种善法出现世间;我们不说妄语,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这四种过失都没有,我们说诚实语,这是又四种善法;我们心里面还有贪瞋痴,这是三种罪过,现在也能够消除,这加起来就是十种善法。「十善道现于世间」,这是一种功德。

  

  下面这「四禅、四无量心」;我们一般人修学十善法,有的人也能做到,虽然不静坐我们也能做到,这十种善法能做到,但是也有人可能有困难。下面若加上静坐呢,就有可能十善法容易做到。这「四禅」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色界天的四种定;在这四种定之前,就是还有欲界定、还有未到地定这两种定,这两种定是四禅的前方便,我们若是按照坐禅的方法去做呢,最初是先得欲界定,而后再进一步得到未到地定,得成就了未到地定的时候,得初禅就容易了,得初禅不难;你若是在欲界定的时候,得初禅还是难的,还是不容易。得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时候,有什么特别的境界?就是没有欲了;我们欲界的人都有欲,但是成就色界初禅以后,就欲界的欲没有了,没有欲。没有欲的时候四种禅定成功了,对于世间上的事情都没有看在眼内,都是愿意寂静住,在高山、深山里面住;小小吃一点东西就可以,不用像我们一天吃几碗饭,不须要,他就感觉到很快乐;没有我们人世间的这些烦恼,没有,这些烦恼完全没有。

  

  「四无量心」,四无量心就是在四禅里面有慈悲喜舍,发慈悲心,有喜、有舍,在禅定里面修这个慈三昧,悲、喜、舍,都是三昧,四种三昧,那个功德就是很殊胜了。「四无色定」,这个四无色定就是无色界天,在你成就了色界的四禅之后,在色界第四禅里面修无色界的四空定,那就容易成功;你把色界的四禅修成功了,那无色界的四空定就很容易成功。若是色界的四禅修成功了,如果这个是佛教徒,想要得圣道也容易,也不难。「乃至十八不共法」,中间我们前面说过,就十力、四无所畏这个他没有提,就佛的这个十八不共法也成就了。「现于世间」,如果我们能够受持、读诵,乃至正忆念般若波罗蜜的时候,我们就会有十善道现于世间,会有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乃至十八不共法现于世间,就是这个佛教徒这些功德都成就了,成就了这样的功德。

  

  这个事情呢,也还是这句话,这些都是缘起的,都是因缘生起的。就是我们佛教徒有这样的愿,你肯这样做就成功了,就是这样意思。但是我们现在的佛教徒没有这个愿,只是嘴讲一讲,而不肯这样做;不肯做,什么功德也没有,都是平平常常的,我们现在的佛教就是这样子。

  

  这是第二科。下面第三科「受持般若故有人天果报」。

  

  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世间便有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诸天。

  

  这是前边我们修十善道,修十善道那么就是因,「世间便有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这是果。这个「剎利大姓」,「剎利」翻个田主,田地的「田」,主人的「主」,田主;下面还有婆罗门,那么这个田主也就是国王、大臣,就是世间的政府执政的这些人,他们都是大姓,为很多人所尊重的人。「婆罗门大姓」,「婆罗门」是相信婆罗门教,但是也是读书人,他们是读很多书的人。「居士大家」,这个「居士」不是我们说的这个居士、那个居士,不是那个意思;他是积集财富的人,就是这个人是大富翁、有钱的人叫做「居士大家」。而这些人呢,就是前面修十善道的人,前一生你修十善道,你这一生得的果报就是这三类说出来「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

  

  「四天王天」也可以包括在内,这是欲界天,也是修学十善道所成就的人;但是,这个四天王天、忉利天,都是地居天,在地面上住的天人,你一定要有十善道的因,五戒十善道的因,才能得到这样的果。那么空居天呢,多少要有点静坐的功夫;你有十善道,同时你还要有静坐,心里面多少能有点寂静住,你就能够生到夜摩天,超过了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呢,要得到未到地定的人才能到这个他化自在天,这是一种。

  

  「乃至阿迦尼咤天」呢,就翻个色究竟天,就是色界天的第四禅,这个天。你若是成就了十善道,同时你还成就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你就生到色界天去了,就是有因才有果的。下面呢,就是四无色定的这个也包括在内了,其他的就不提了。下面第四科。

  

  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便有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摩诃萨。

  

  这是出世间的圣道;若是在前面都说世间的凡夫境界。如果我们受持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正忆念,这里面有定、还有慧。如果你得了圣道呢,「便有须陀洹」就是初果,小乘佛法名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就是「阿罗汉」。

  

  「辟支佛」,辟支佛翻到中国话翻个独觉,这个我们在《瑜伽师地论》上的解释呢,这个人高慢,这个人还没有得到辟支佛的时候,他是佛教徒,但是他高慢。什么叫做高慢呢?他要得圣道的时候,没有佛出现世间,他就能得圣道,不须要有老师,他自己就能得圣道,他是有高慢心,所以他发这个愿;但是他一定出在有佛出世的世间,多多地栽培圣道因缘,最后那一生才出在无佛世,他就得圣道了,是这么一种人。阿罗汉呢,一定出在有佛出世的世间,才能够得圣道。

  

  「菩萨摩诃萨」,就是他若能够受持、读诵,乃至正忆念般若波罗蜜,他会成为大菩萨,就是有大悲心。这个「菩萨摩诃萨」,「菩萨」呢翻个觉有情,这个「摩诃萨」翻个大觉有情。一般说是菩萨,按照他的含义来说;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都可以称为菩萨,都是觉有情,按这个义来说应该这么说。但是我们中国佛教、汉传佛教就是简单了,那是阿罗汉、不是菩萨,要发无上菩提心得圣道的人,那叫做菩萨;其实那个就是「菩萨摩诃萨」加个「摩诃萨」,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菩萨,是这个意思,就是他有大悲心。这个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没有大悲心,就有一点差别。

  

  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诸佛出于世间。

  

  这是第五段。就是我们能够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正忆念,诸佛出于世间,就是佛出现世间,能得无上佛道,这样意思。

  

  前面说是「则受三世诸佛无上道」还是因,这地方说「诸佛出于世间」是果了。

  

  打引磬了哦!但是我想,我再讲个故事你们听听喔!

  

  佛在世的时候,在舍卫国的东南部有一条江,这个江的水很深,水也很深、江也很宽,就这么一个地方。这个江的北岸有五百个家人在那里住,但是这五百家人,就是没有听闻过仁义道德的事情,这种智慧的事情,不懂得这些事情,而这些人的性格刚强、虚诳,人都虚伪,常说谎话欺骗别人,那么这样子情形,我们的释迦牟尼佛他的大悲心普度一切众生,这时候想要来这里度化他们,那么就到这儿来。到这儿来的时候,佛就在这个江的边上,一棵大树,坐下来放大光明。这些人看见这个人的相貌庄严,还放大光明,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人,感觉到很奇怪,有很多人也就到这里来,也有对他磕头的,也有对他合掌的,和他谈谈话。

  

  佛这时候就请他们坐下来,佛就为他说法,宣说佛法。宣说的时候,这些人常是说谎话欺骗别人,所以心情……你说话也是在骗我们,并不是真实的,也就不相信佛说的话。那么当然这件事,佛是完全知道的,佛说的话他们不相信,佛是知道的。那么佛这个时候,就化现一个人从江面的南岸,就从这个水面上走过来,走过来了,到佛这边就向佛磕头;磕头的时候,这些当地这些人呢,就感觉到奇怪,这个人从水面上走过来,这是怪嘛!然后就和这个人谈话,就对这个人说:我们在这里住很多年了,我们的祖先也在这里住,久远以来到现在,我们没有听说过有人从水面上走过来,你有什么本事?这个脚踏在水面不掉下去,不沉没下去,能走过来;你有什么本事?有什么道术呢?

  

  这个人说:我是江南的愚痴人,我是一个没有智慧的人,我这心很直、不会拐弯的。我听说江的北岸有佛到这儿来,讲道德说仁义的事情,我很欢喜,所以我愿意来。但是到了江边过不来,过不来了,就是当地那个江的南岸的人,有人在那里,我就问他:说是这个江水有多深啊?几深?几浅?但是当地的人说:这个江水不深,就是这个水就能没到你的脚脖子这么深,没到这里。那么他们这么说,我就相信了,我相信这句话是真实的,那么我就是踏,这个脚踩着水面,就这么走过来了,只此而已啊!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本事啊!

  

  这时候佛说话了;佛说:若对佛法有诚信的话,能度生死深渊,这个数里之江何足为奇呢?就那么宽一个江能走过来,那算什么了不起啊?你若有诚信,你都能够度生死的海,都能过来啊!佛一说这个话,加上那个人从水面上走过来,这些人心里面就很惊奇,喔!这是要诚实啊!有这么大的力量啊!就是心里面特别地相信了佛,佛这时候为他们受三皈五戒,有这些事。

  

  这是,佛是这么说的,从水面上能走过来这个人是佛化现的,但是感动了当地那些虚伪的人。啊!你若相信呢,就能走过来,而不会沉没下去,这是很了不起的,心里很感动,这样子呢,佛就度化他们受了三皈五戒。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4》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