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出现的,它才是「波罗蜜」;如果没有般若波罗蜜的话,那些它不是出世间圣道,不是的。
「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亦依般若波罗蜜得生」:「四念处」,就是身受心法,也就是三十七道品之一,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这个地方就没有提;「乃至一切种智」,在佛的一切种智。这么多的圣道,「亦依般若波罗蜜得生」,也是要依靠般若波罗蜜,观一切法是缘起的,缘起都是自性空,要依它这个智慧,才能成就圣道。这个「一切种智」,是果,就是佛的无上菩提,它也是要依这个智慧,才能出现的。
这是前面这一段,前面阿难尊者提出一个疑,然后佛为他解释这个疑惑。下面第三段,就是结束这一段。
以是故,阿难!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为尊导。
结束这一段文。「为尊导」,所以赞叹般若波罗蜜,是这样意思。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佛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者,功德未尽。
这是前面说般若波罗蜜为尊导,这下面第二科「重明二世功德」,就是我们若学习这个般若波罗蜜,我们有二世的功德,就是现在世和未来世,都是有功德的、有利益的。这一科里分四科,第一科是「天主明受持般若功德」,这个天主是佛的弟子;不是天主教、基督教的那个天主,不是。天主教说的那个,他是万物的创造者,按佛法的态度来说,根本没有这个人;世间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我们众生自己创造的,不是天主给我们的,不是。这个孔夫子有这个思想,孔夫子有一点天主教、基督教的思想,但是这个「天」是不是说的是一样?这个事不知道,因为在我们读孔夫子的书,这个《论语》、《孟子》这些书里面说到天,但是「天」怎么回事,没有明白的…说得不够明白。我们简单地这么讲呢,譬如说是《中庸》说:「天命之谓性」,这句话就有一点天主教的思想,「天命之谓性」。明白一点说是就是这个「性」,你看朱熹他的解释,我不同意;要我的解释呢,「天命之谓性」这个「性」是什么东西?「性」就是我们的心,天命之谓性。这个心,我们这一念心从那里来的?「天命」,就是天老爷给的,天老爷给我们的心,你读那个《中庸》那个文,你读《论语》,它就有这个意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合」:「喜怒哀乐之未发」,有未发、已发,从那里发?就是从这个「性」里头发出来的,就是从心嘛!心有喜怒哀乐嘛!这前后文这样就合。这样说,我们的心,也就是我们的身体嘛!身体以心为主,是天老爷给我们的,孔夫子,儒家有这样的思想,有这样的思想;这和佛法是不合的,佛教是你自己创造的,不是天老爷给你的。
那么现在说这个「天主」也更不是天主教的那个天主,这个是谁呢?是欲界天那个三十三天的主,其中,须弥山上有东西南北,每一方有八个天,四八三十二,这个中间有释提桓因就是「天主」,是三十三天。而这个呢,他是有生有死的缘起的,而不是所谓上帝的,按佛法来讲,根本没有那件事。
所以这个「天主」,就是释提桓因「明受持般若功德」,他是佛教徒,学习过佛法,说他在法会大众里面说明受持般若的功德,我们学习般若,不会白学习的,会有功德成就的,这个意思。这又分两科,第一科是「总标」,总标他的功德。
「释提桓因白佛言」,就是这个天主他对佛说:「世尊!佛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者」,佛曾经这样开示我们,曾经这样教授我们。说「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字怎么讲呢?就是受三皈五戒的人,名之为善,这个人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他还能够受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修十善法,这个人是善。如果这个人没有归依相信佛法,而这个人又杀生、又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这个人能称之为善吗?所以最低限度是受了三皈五戒的,对于佛法有信心,说这叫做「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者」,就是有三皈五戒的基础这个人,他再来学习般若波罗蜜,学习呢,是有个次第的,在这个地方简单说就是有三个次第:一个「受持」,「乃至」就是中间还有经过一段,就是读诵,受持、读诵、正忆念,就是三个阶段。三个阶段,这个读诵和受持有什么差别?这个「受持」是有两个解释:第一个解释就是温习的意思,我读诵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文句,我读、我还可以诵,能背它,这个受持呢,还不断地温习,这是一个解释。第二个解释呢,这个「读诵」是读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文,「受持」是受持文里面的义;读诵它的文、而受持它的义,就是你读诵这个文的时候,你不可以只是读诵它的文,你还要通达它的义,而这个义在你心里面能受持不失掉,是这个意思。读诵其文、受持其义,受持其义而不失掉,常常能忆念不失掉。
这个「不失掉」,什么叫做失掉?什么叫做不失掉?就是譬如说有人赞叹我好,我就执着这个赞叹好,忘掉了《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义,这个义忘掉了。如果你没忘掉呢,这个赞叹我这句话,里面的义都是因缘有,是自性空的,不为他赞叹所动。譬如说这个人骂我、毁辱我,或者是真实的有错误,或者是没有真实、他冤枉我,你就生了忿怒起来了,那就是忘了,忘了《般若经》的义了。譬如说没有忘呢,就是这也是因缘所生法,它就是自性空的,自性空里面,这个骂我这个事没有,没有这个事。你若能这样思惟、观察呢,那就是受持,没有失掉,《般若经》的义没有失掉,有这个意思。
所以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中间还有读诵。这个「正忆念」呢,那和前面的受持、读诵又不同了,什么不同呢?这个人修止观了。前面受持、读诵是散乱心,还是各式各样的分别境界;若是正忆念的时候,去打坐了,打坐,在心里面修止、修观,这个时候叫「正忆念」,是那么意思。
「正忆念」这个「正」这个字,就是心里面不打妄想,心里面寂静住,在寂静住这里正住,这个正住的时候就是在定里面的时候,而心里面还忆念般若的义,就是修观了;「正」是止,「忆念」就是观,是这样。
这是分三个次第:一个是读诵、一个受持、一个是正忆念,这三个次第。在学习佛法的次第,读诵是属于闻慧,受持就是思慧,正忆念就是修慧。这有什么不同呢?这三个阶段有什么不同?我们只是读一读这个经的文,读诵这个经文,这是闻慧;闻慧就是知道这件事,但是不能发生作用,不能调伏烦恼,我们照样还是贪瞋痴。但是若是受持,时时地忆念,时时地思惟这个道理,它就作用大一点,就是有可能会没有忘,人家骂你的时候,或者是赞叹你的时候,给你占便宜的时候,你可能不忘这个般若波罗蜜的义,这就有一点多少能调伏一点烦恼,多少能调伏一点。这个正忆念呢,是得了禅定,在禅定里面能够深入般若波罗蜜经的义,就有可能会得圣道了。那个时候,你才尝到了般若波罗蜜经的味道,你可能会由凡而圣了。我们今天的佛教徒,《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个名字都不容易听到,就是听到了,只念一念就算了,若肯学习啊,不容易;你想要学习这部经,还不容易。说我听说《大智度论》是它的注解,但是听说就算了,你想要读一读《大智度论》吗?也不容易,也不是容易的。
但是现在,佛菩萨是慈悲告诉我们,「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者」,能这样按照这个次第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功德未尽」啊!佛说,这样的次第地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功德是很多的,得到的利益是很多很多的,但是刚才前面说的,没有说完,它的功德你没有完全说出来。这是「总标」,就是把这个大意例出来。
下面第二科呢「释有五种功德」,就是这个天主,佛的弟子这个天主,他解释受持、读诵、正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有五种功德,所以分成五段。第一就是「明由受持般若即受持三世诸佛道」,这是第一个。
何以故?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则受三世诸佛无上道。所以者何?欲得萨婆若,当从般若波罗蜜中求;欲得般若波罗蜜,当从萨婆若中求。
「何以故?」前面说「功德未尽」,怎么知道呢?「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如果这个善男子善女人肯这样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话,「则受三世诸佛无上道」,这个「受」在这里就是能得、能获得,你若这样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就能成就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的「无上道」。「无上道」是什么?就是佛的智慧。这个「道」应该说是无障碍,譬如这里有条道路,没有障碍,能通、能达到、能到你到的地方去,中间没有障碍,那么这就叫做「道」。现在是说我们凡夫修学圣道,能到佛的境界去,中间没有障碍,那么这叫做「道」。这个「道」呢,全部的说,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是有无障碍的,能达到佛的无上菩提到那里去,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般若为尊导,般若是无上道,它能成就佛的无上道。
这是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得到的功德,下面再加以解释。
「所以者何?」什么理由这么说呢?「欲得萨婆若,当从般若波罗蜜中求」:「欲得萨婆若」,「萨婆若」就是佛的智慧,就是无上道,你想要成就佛的无上道,「当从般若波罗蜜中求」,你要学习般若波罗蜜,才能成就的。这样说呢,这个「萨婆若」这是果,般若波罗蜜就是因,由因而得果。
「欲得般若波罗蜜,当从萨婆若中求」,那么得无上菩提,要从般若波罗蜜中求;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我们才能够得无上道。这个般若波罗蜜从那里中求呢?到什么地方去求这个般若波罗蜜呢?所以欲得般若波罗蜜的因,「当从萨婆若中求」,从这个佛的智慧告诉我们,就是佛的大…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