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以不二法回向萨婆若布施,是名檀波罗蜜;乃至以不二法回向萨婆若智慧,是名般若波罗蜜?
这是阿难尊者问。下边「佛告阿难」回答。
佛告阿难:以色不二法故,受想行识不二法故,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二法故。
这是回答这个问题。
世尊!云何色不二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二法?佛言:色、色相空。何以故?檀波罗蜜、色,不二不别,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檀波罗蜜,不二不别;五波罗蜜亦如是。
从这里开讲。佛回答阿难尊者的问题。「色、色相空」,就是我们佛教徒学习佛法以后,愿意转凡成圣,有这样的愿,我不愿意有老病死苦的这个凡夫境界,不高兴这一件事,我现在愿意成为圣人。有了这样的愿以后,能够发心修学圣道。修学圣道,其中一件事呢,就是「色、色相空」,就是在奢摩他里面做如是观,修这样的止观。
修这止观的时候,也修止、也修观。修止的情形呢,也可能是才开始修止,修这个叫奢摩他的止,也可能修学很久的时间了,有多少成就了,也可能是这样子。不管是才开始修止,或者是止有成就了,其中也都可以修观的。
修观呢,修两种观:第一个就是观这个色是因缘生起的;这个色,主要是自己的身体,我们这个身体,就是色成就的,其中也有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这五种,做我们的所缘境。但是观察的时候,分两部分,先观察色是因缘有的,就是缘起观。缘起观呢,就是有的人身体高大,为什么我的身体矮小,他的高大呢?就是因缘有。我为什么是女人?因缘有的。你为什么是男子大丈夫?因缘有的。就是缘起的,不是自然的就是女人,不是自然的就是男人,不是的,都是因缘有的。那么现在先观察我自己这个身体,不管是高大也好、是矮小也好、是非常的美妙也好、或者丑陋也好,都是因缘有的,这个色这个地方就是观因缘有,这是第一个观。
第二个观呢,「色相空」。这因缘有的色,它是自性空的,也就是自相空,或者自性也可以、自相也可以;自性空,观察它自相空无所有的,就是没有因缘的时候,这个色的体性、相是没有的,就是这样观察。
「何以故?」什么因缘,我们要这样观,这样观有什么事情呢?「檀波罗蜜、色,不二不别」,这样观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你布施的时候,这个檀波罗蜜也是因缘有、自性空,色也是因缘有、自性空,在自性空上檀波罗蜜和色没有差别,「不二不别」,不是两件事,它们这两件事是无差别的,都是空无所有的,这样观察。
「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檀波罗蜜,不二不别」,这其中呢,有受想行识;受想行识也是都是缘起的,缘起的也就是自性空。这个地方,我们尤其是欢喜看话头的人,你要注意,注意这件事;注意什么事情呢?譬如说:色缘起有,然后色相空就是自性空,受也是这样子,想行识,我们这个明了性的心,它也是因缘有,它也是自性空。这个和我们看话头的人,不学习经论的人,他们去静坐的时候,心里不一样的、不一样的。我们不学习经论的人,他也会静坐,有的时候他心里有个想法,就是:我现在这个心没有一切虚妄分别,什么都不想,也没有贪、瞋、痴,什么都不想,就是明静而住,就会出现这件事。我们不修行的人,心里很多的妄想;等到修行久了,你看话头,或者是其他的方法,当然多数是不修观,只是修止,就会出现这件事;出现这件事,感觉我这一念心啊,明静而住,没有杂念、没有妄想。这时候,这一念心是什么?我们自己会怎么想?这不是我的真心吗?不是我的常住真心吗?就会这么想。
但是现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呢,它告诉我们自相空,你这一念明了性的心是缘起的,是自性空的,这就是不同。我们不学习经论的人,就是看话头这个人,或者是没有看话头,你只是修一点不净观,或者修一个制心止,或者修什么止,就是让这个心寂静住,就会出现这件事,我虚妄分别,那是妄心,我现在心里面离一切虚妄分别,我这是真心,这是我的真心,就会有这件事,会这样想。这样想,这件事对不对呢?这件事对不对?
但是现在我们读这《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有龙树菩萨《大智度论》有解释,解释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他告诉你,这一念心是因缘有,是自性空,自性空里面色不可得、受不可得,想、行、识,识不可得,就和那个完全不一样,和那个想法不一样。
我们…这个《大智度论》,如果是学习佛法的人,有可能是学习到这里,也可能还没有学习,只学习过《楞严经》,其他的不学习,这是一个情形。但是古代的,佛法来到中国来,在南北朝的时候,不同。我多说几句哦!这个达摩禅师是禅宗的人所尊重的,他是初祖,尊重他;实在来说,我认为后来的禅宗的人不尊重达摩禅师的,大概要写文章的时候,说达摩禅师是初祖,赞叹几句,但事实上你没有尊重他。因为什么知道呢?因为他告诉我们的华人、汉人学习禅的时候,就是慧可禅师跟他学禅,他告诉他学习《楞伽经》,以《楞伽经》来印心,是这样子。《楞伽经》怎么样说禅呢?《楞伽经》说到「妄想无性」,说到这句话,就是过去的圣人辗转地传到现在来,告诉我们学禅,就是「妄想无性」,说这句话。这句话怎么讲?就是我们打妄想的「妄想」,「无性」是有无的「无」,「性」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妄想无性」。我们这句话怎么讲?我看,你若不学习《楞伽经》,你不学习唯识的道理,你这句话不会讲,你讲不来的。我们很容易就是,就是我这一念心明静而住,那是常住真心,这是我的本来面目,多数就是这么讲,这样感觉讲得很明白了,自己也感觉到欢喜。但是你若学习这个《楞伽经》,《楞伽经》不是这个意思。现在我们学习这《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们在禅宗来说,初祖是达摩,二祖是慧可,第三祖是僧灿,第四祖是道信禅师;你看道信禅师传,他学习禅,他不学习这个《楞伽经》,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学习这部经啊!当然是也没有看话头这件事,都是依据经论来学习禅,学习这个禅,当然我们一定是要读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对它有注解,对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有注解,那一定是要看看龙树菩萨的解释,一定是这样。
但是另外还有一件事,是什么呢?就是在隋唐时代,就是和智者大师同时,和天台智者大师同时,大概比智者大师稍微年轻一点吧,这位法师他是三论宗的大德,他对这部经也有注解,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义疏》,解释这部经叫「义疏」,仁义道德的「义」,疏就疏通的「疏」,就是解释它的道理。这部经呢,在大正藏里没有,在续藏里就有,续藏里有是什么样子呢?残缺了,不全了,就是那一段文还是有,但是那个字就是乱了,你要多用点心,才能知道它什么意思,那个句子前后,有些地方不是原文了;有的地方也还是原文,但是有的地方错乱,有的地方是残缺了。为什么会这样子?就是我们中国佛教不重视这本书,不重视,不重视这本书,使令这本书就是残缺了,这就是看出来我们中国人,我们应该怎么说好?这么宝贵的书,我们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自己读,应该很多地方不大容易懂,有这么一本书来做注解,我们应该尊贵它,宝贵、好好地保护它,怎么会让它残缺了?就是我们中国人不重视这件事,所以,现在总算还有这本书,在藏经里面有,但是不容易读了。如果你好好努力呢,还可以对付,也可以知道多少。这是我们中国人哪…怎么说呢?就是这样子,不知道重视这个宝贝啊!不知道!而使令我们学习佛法的人,不能够体会,不能认识古德对佛法的开示,教…我不知道;我们自己现在这么想是这样子、这样子,可见这件事遗憾不遗憾?我认为非常地遗憾!
所以这上面说「色、色相空」,受想行识,「识」也是自相空,那和我们在那里坐在那里感觉这一念心明静而住,这是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这是我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一样的吗?是一样吗?应该是不同的。不一样。
「何以故?檀波罗蜜、色,不二不别,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檀波罗蜜,不二不别;五波罗蜜亦如是」,也都是这样子,都是缘起的,都是自性空,在自性空里面,一切法无差别相,应该这么去理解。
以是故,阿难!但称誉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为尊导。
而这个你能观察它是缘起,观察它是缘起自性空,不二不别,这完全是般若波罗蜜的力量。这是佛告诉阿难、招呼阿难尊者,所以「但称誉」赞叹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乃至到一切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种智,为尊导,它是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应该这样学习般若波罗蜜。
这前面是法,这下面第二科,是譬喻。
阿难!譬如大地,以种散中,得因缘和合便生,是诸种子依地而生。
佛又招呼阿难尊者说个譬喻。譬如这个大地,「以种散中」,以各式各样的,或者是包米、或者是谷子、或者是高粱、或者是这些植物,散在大地里面。「得因缘和合便生」,散在大地里面,还要得因缘,还要有水、要肥料,各式各样的因缘;这个芽,这个种子才能生芽,才能生出来。「是诸种子依地而生」,各式各样的种子,都是以大地为依止处才能生芽,然后生根、茎、枝、叶、花、果才能生出来。
这是说譬喻,下边合法。
如是,阿难!五波罗蜜依般若波罗蜜得生,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亦依般若波罗蜜得生。
「如是」,就是前面这个譬喻,前面这个法、前面这个譬喻是这样子。佛又招呼阿难,「五波罗蜜依般若波罗蜜得生」,我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它也要以般若波罗蜜为依止处,它才能…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