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8

  这里有一个小的故事,我讲一讲。有一个婆罗门,不相信有善恶果报这件事,但是他和很多人,那个经上说有五百人,和五百人合作到远的地方去做生意,那么中途经过一个大山,就是迷路了,那么带的这个食粮都吃光了,就没有饭吃了,连续饿了三天,大家都很苦。但是看见前面有树、有树林,认为那里可能是有人家吧,他们就是走到那里,到那里去。到那里去看,也没有人家,于是乎大家在那哭,没有饭吃,恐怕要饿死了。但是那个树,我们佛教是说有树神,这个树神看见这么多人来哭什么呢?就现出身相来,就问这些人,你们哭什么呢?他们也就如是如是地说:我们迷路了,没有饭吃,已经饿了三天了,我们本来认为这里有人家,看是没有人家,我们失望了,所以心里面感觉很恐怖!不要哭!不要哭!我给你们饭吃,那么这个树神手这么一扬,从手里面就出来饮食,出来很多的饭,我们现在说,有很多面包,很多的好东西吃,也有水,就出来,这五百人吃得很好,还有马,大家都吃饱了。

  

  那么这个人就感觉到奇怪,我们没有看见这个人,怎么一伸手,这手能出来这么多东西呢?你怎么回事?你有这种本事呢?他就告诉他说:我呀!我以前是在迦叶佛时代,我是个贫穷的人,我在城市里边一个街角那里做小生意,我在那里做生意,有出家人从那边走过来要乞食,不知道这个情形嘛,我就这个手指指,说那个地方是个有钱的人,你到那去托钵乞食!他常做这件事,我今生这个手就是有这种功德,我一伸手要黄金就出来黄金,要面包就有面包,要水就有水,就是这样子。哦!这些人讲:前生的行为,后来有果报的!于是乎相信有善恶果报。

  

  这地方说:自行檀那波罗蜜,教人行檀那波罗蜜,赞檀那波罗蜜法,亦欢喜赞叹行檀那波罗蜜者」,佛法上说不可以偷盗,但是佛又赞叹布施这件事,这看出来一件事是什么呢?贫苦的人,你要好好的去找一个职业,去谋生活;但是有财富的人要同情贫苦的人,应该要发慈悲心,救护这贫苦的人,贫苦的人呢,你自己不要放逸,释迦牟尼佛的思想是这样的。

  

  「自行尸罗波罗蜜,教人行尸罗波罗蜜,赞尸罗波罗蜜法,亦欢喜赞叹行尸罗波罗蜜者」:这个「尸罗」翻到中国话是戒,就是对他人有损害的事情,都不要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对他人有伤害,都不要做,那么就叫做戒;你若做这些恶事,那么就是犯戒了,这也分这么四种不同。

  

  「自行羼提波罗蜜,教人行羼提波罗蜜,赞羼提波罗蜜法,亦欢喜赞叹行羼提波罗蜜者」:这个「羼提」翻到中国话就是忍辱,忍受羞辱,这个忍受羞辱这个事也是很难的,别人毁辱你,你心里面不动瞋心,这个很难,很不容易。

  

  在这个经上说,说释提桓因这个人,欲界有六天,由下向上数,四天王天这是第一层,第二层就是忉利天,释提桓因就是忉利天的王,所以翻个天主。这个人是爱好和平的,但是说爱好和平这句话,也还是有问题。

  

  须弥山这个地方原来是阿修罗在那住的。释提桓因这些天他们来了,也到须弥山这儿来,《大毗婆沙论》说这件事呢,这个天上的人,这个天人有大威德境界,就是大福德境界,阿修罗也是有福德,但是和天不能比,这个天上的人就说,手指这个阿修罗:汝非我类、汝非我类,那么阿修罗就是向后退,就把须弥山让给天人住,阿修罗跑到大海里住,然后天上的人和阿修罗说:我们爱好和平,不要有战争!这件事真是,我感觉到也是,这句话是好听的话,爱好和平,但是你把人家的地盘占领了以后,讲和平,你看这个事情。那么这件事就是有冲突嘛,所以阿修罗常常和诸天、和释提桓因作战,你讲和平是骗我们,他们有作战的。诸天呢,当然性格是比较和平一点的,但是这个阿修罗就是凶猛一点,就是和诸天作战,作战之前,见面就是骂,骂这个释提桓因,恶骂。骂的时候,释提桓因不骂,你骂我,我不骂你。

  

  那么释提桓因还有周围有些为释提桓因做事的人,说是:你为什么这样子忍受他的毁辱呢?释提桓因说:我们不要和愚痴人一般见识,我们应该修这忍辱法。说是你说你忍辱,但是他不说你忍辱,他说你怕他呀!释提桓因说:愚痴的人就会说我怕他,但是有智慧的人就会赞叹我忍辱;愚痴人说我怕他,这愚痴人说我怕他,有智慧人说赞叹,这两件事,你取那一个呢?我宁可取智慧人赞叹我是真实的,愚痴人说话不能做准的。那么释提桓因拿出这么个理由,人是应该忍辱的。

  

  佛教也是主张忍辱,主张忍辱就是,我头几天说过这件事,这些毁辱我们,容易使令我们愤怒的事情,我们佛教徒修忍辱,心里不愤怒,心里不要愤怒,心里面用智慧去解决彼此的冲突,你愤怒,不能解决问题的,佛法是这样说。并且修学般若波罗蜜的人观一切法空,当然心里面是不动心的,自然是能忍辱;若是我们不能观一切法空,那当然这件事很困难,我受他的气,这个事很难。佛法里面讲,行菩萨道的人是应该修忍辱波罗蜜的,也是分这么四种。

  

  「自行毗梨耶波罗蜜,教人行毗梨耶波罗蜜,赞毗梨耶波罗蜜法,亦欢喜赞叹行毗梨耶波罗蜜者」:「毗梨耶」翻到中国话是精进,玄奘三藏翻个「勤」,精勤的勤,勤惰的勤,不懈怠,勤,就是一直地做功德而不懈怠,那么就叫做「勤」,这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就像人做生意,一直地做,一直地赚钱,也是类似一样;所以我们做功德也是应该这样子,不要就是做一样功德就不做了,懈怠下来;譬如说修止观、坐禅,都是应该精进的。

  

  「自行禅波罗蜜,教人行禅那波罗蜜,赞禅那波罗蜜法,亦欢喜赞叹行禅波罗蜜者」:这个「禅那波罗蜜」,翻到中国话是静虑,寂静的静,思虑的虑,静虑,在寂静中心里面有观察的智慧,那么叫做静虑。这个静虑在这里说,我们从两方面解释它,我们人间的人有欲乐,得到禅定的人有三昧乐,人是愿意离苦得乐,是对的,这个要求是对的。但是人间的欲乐不是太圆满,就是会引起很多苦恼的事情;若是得到三昧乐,就是得禅定以后,有三昧乐,有轻安乐,没有这些苦恼的事情,人间这一切的苦恼都没有;但是如果你没有学习佛法呢,他也会死亡,也还有结束的一天。

  

  禅那波罗蜜里边是有乐,你成就了会有快乐,而得到禅定的人,当然是在人间的人,修学禅定,成功了以后,终究有一天,这个生命体结束了,就会生到天上去,生到色界天、或者是无色界天,到天上的时候,不老也不病,和任何人都是和平的,寿命还是特别长的,不像欲界天,寿命还没那么长。那么在天上享受三昧乐,好过人间很多很多的问题;但是佛教徒若修学禅定,那是又一回事,和世间人、和非佛教徒修禅定又不同了。非佛教徒得到禅定,生到天上去,不老、不病,很快乐的,多少劫的寿命,到时候又死掉了,死掉了以后,可能来到色界天,也可能回到欲界,回到欲界天,也可能来到人间,可能从天上直接跑到地狱去了,也有这种事情的,所以那件事也不是一定圆满。

  

  但是佛教徒若是修学禅定是怎么回事情呢?是为了成就般若波罗蜜,成就般若波罗蜜的。般若波罗蜜,从转凡成圣的态度来说呢,它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能见到诸法实相的真理,能见到真理;第二个作用,能断除烦恼。而这样的作用,要靠禅定才能发出来,你要得了禅定,在禅定里面观一切法空,这件事很容易成就,你若没得到禅定,不行。你心里面分别一切法空,那可以,但是它不能够断惑证真,办不到。

  

  所以佛教徒为什么要修禅定呢?就是为了般若波罗蜜的关系,见到真理、能断烦恼,就成为圣人了。成为圣人以后,你就可以弘扬佛法、广度众生,可以做这件事;如果说是你没有见到真理,你没有断烦恼,你在凡夫的时候,弘扬佛法这件事很勉强;当然也可以做多少,但是很勉强,你不能和圣人相比的。因为得了圣道以后,见到真理、断了烦恼,得了圣道以后,就决定不到三恶道去,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若是你还是凡夫,你没有见到真理,没能成圣道,三恶道是随着你的,你还有可能跑到三恶道去,你说你弘扬佛法,有的时候你会做错事,还会跑到三恶道去,还有这个问题。

  

  所以佛菩萨在经论里面,虽然是也赞叹凡夫学习佛法,也要弘扬佛法,但是就对这件事有点担心,还有顾虑;所以赞叹应该是赶快的修学圣道,得了无生法忍以后,安全了,安全第一,再不到三恶道去受苦了。而且行了菩萨道以后,修般若波罗蜜呢,有力量灭一切罪。你读这个《十六观经》那个下品,《十六观经》有九品往生,那个下品那个地方那个人,当然他可能是佛教徒,做了很多很多的恶事,罪恶多得很,那个三恶道就等着他去的;但是临命终的时候有善知识帮助他念佛,啊!他的正念提起来了,就往生阿弥陀佛国去了;到了阿弥陀佛国,他在娑婆世界做了很多的恶事怎么的呢?这笔帐怎么算法呢?他从莲花化生以后,观世音菩萨来为他说诸法实相来灭罪,这看出来学习般若波罗蜜能灭罪。我在这地方说一个故事。

  

  有一人个欢喜打猎,到山里面打猎,其实就是杀生,也是罪过呀!这种事情。但是在树林子里面,遇见有一个包,这个纸包着一个包,打开一看呢,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当然这个人还是读书的人,哦!他得到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呢,就是捧回家去,天天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天天念,天天念。可能他念到两千多部,假设一天念一部,要念两千部,要念多少时间?他念了很久了。这一天有病了,家里人认为他要死了,好像就是不省人事了,看见他还是喘气,可是你和他说话,他完全都不知道了。过了多少天,他又苏醒过来了,说:你怎么回事情?他说:我就是离开家了,就是有两个人架着我走了,走了,走、走、走,就到地狱去了,到了阎罗王那里去了,到阎罗王那去了。那么就是排…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