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有一個小的故事,我講一講。有一個婆羅門,不相信有善惡果報這件事,但是他和很多人,那個經上說有五百人,和五百人合作到遠的地方去做生意,那麼中途經過一個大山,就是迷路了,那麼帶的這個食糧都吃光了,就沒有飯吃了,連續餓了叁天,大家都很苦。但是看見前面有樹、有樹林,認爲那裏可能是有人家吧,他們就是走到那裏,到那裏去。到那裏去看,也沒有人家,于是乎大家在那哭,沒有飯吃,恐怕要餓死了。但是那個樹,我們佛教是說有樹神,這個樹神看見這麼多人來哭什麼呢?就現出身相來,就問這些人,你們哭什麼呢?他們也就如是如是地說:我們迷路了,沒有飯吃,已經餓了叁天了,我們本來認爲這裏有人家,看是沒有人家,我們失望了,所以心裏面感覺很恐怖!不要哭!不要哭!我給你們飯吃,那麼這個樹神手這麼一揚,從手裏面就出來飲食,出來很多的飯,我們現在說,有很多面包,很多的好東西吃,也有水,就出來,這五百人吃得很好,還有馬,大家都吃飽了。
那麼這個人就感覺到奇怪,我們沒有看見這個人,怎麼一伸手,這手能出來這麼多東西呢?你怎麼回事?你有這種本事呢?他就告訴他說:我呀!我以前是在迦葉佛時代,我是個貧窮的人,我在城市裏邊一個街角那裏做小生意,我在那裏做生意,有出家人從那邊走過來要乞食,不知道這個情形嘛,我就這個手指指,說那個地方是個有錢的人,你到那去托缽乞食!他常做這件事,我今生這個手就是有這種功德,我一伸手要黃金就出來黃金,要面包就有面包,要水就有水,就是這樣子。哦!這些人講:前生的行爲,後來有果報的!于是乎相信有善惡果報。
這地方說:自行檀那波羅蜜,教人行檀那波羅蜜,贊檀那波羅蜜法,亦歡喜贊歎行檀那波羅蜜者」,佛法上說不可以偷盜,但是佛又贊歎布施這件事,這看出來一件事是什麼呢?貧苦的人,你要好好的去找一個職業,去謀生活;但是有財富的人要同情貧苦的人,應該要發慈悲心,救護這貧苦的人,貧苦的人呢,你自己不要放逸,釋迦牟尼佛的思想是這樣的。
「自行屍羅波羅蜜,教人行屍羅波羅蜜,贊屍羅波羅蜜法,亦歡喜贊歎行屍羅波羅蜜者」:這個「屍羅」翻到中國話是戒,就是對他人有損害的事情,都不要做;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對他人有傷害,都不要做,那麼就叫做戒;你若做這些惡事,那麼就是犯戒了,這也分這麼四種不同。
「自行羼提波羅蜜,教人行羼提波羅蜜,贊羼提波羅蜜法,亦歡喜贊歎行羼提波羅蜜者」:這個「羼提」翻到中國話就是忍辱,忍受羞辱,這個忍受羞辱這個事也是很難的,別人毀辱你,你心裏面不動瞋心,這個很難,很不容易。
在這個經上說,說釋提桓因這個人,欲界有六天,由下向上數,四天王天這是第一層,第二層就是忉利天,釋提桓因就是忉利天的王,所以翻個天主。這個人是愛好和平的,但是說愛好和平這句話,也還是有問題。
須彌山這個地方原來是阿修羅在那住的。釋提桓因這些天他們來了,也到須彌山這兒來,《大毗婆沙論》說這件事呢,這個天上的人,這個天人有大威德境界,就是大福德境界,阿修羅也是有福德,但是和天不能比,這個天上的人就說,手指這個阿修羅:汝非我類、汝非我類,那麼阿修羅就是向後退,就把須彌山讓給天人住,阿修羅跑到大海裏住,然後天上的人和阿修羅說:我們愛好和平,不要有戰爭!這件事真是,我感覺到也是,這句話是好聽的話,愛好和平,但是你把人家的地盤占領了以後,講和平,你看這個事情。那麼這件事就是有沖突嘛,所以阿修羅常常和諸天、和釋提桓因作戰,你講和平是騙我們,他們有作戰的。諸天呢,當然性格是比較和平一點的,但是這個阿修羅就是凶猛一點,就是和諸天作戰,作戰之前,見面就是罵,罵這個釋提桓因,惡罵。罵的時候,釋提桓因不罵,你罵我,我不罵你。
那麼釋提桓因還有周圍有些爲釋提桓因做事的人,說是:你爲什麼這樣子忍受他的毀辱呢?釋提桓因說:我們不要和愚癡人一般見識,我們應該修這忍辱法。說是你說你忍辱,但是他不說你忍辱,他說你怕他呀!釋提桓因說:愚癡的人就會說我怕他,但是有智慧的人就會贊歎我忍辱;愚癡人說我怕他,這愚癡人說我怕他,有智慧人說贊歎,這兩件事,你取那一個呢?我甯可取智慧人贊歎我是真實的,愚癡人說話不能做准的。那麼釋提桓因拿出這麼個理由,人是應該忍辱的。
佛教也是主張忍辱,主張忍辱就是,我頭幾天說過這件事,這些毀辱我們,容易使令我們憤怒的事情,我們佛教徒修忍辱,心裏不憤怒,心裏不要憤怒,心裏面用智慧去解決彼此的沖突,你憤怒,不能解決問題的,佛法是這樣說。並且修學般若波羅蜜的人觀一切法空,當然心裏面是不動心的,自然是能忍辱;若是我們不能觀一切法空,那當然這件事很困難,我受他的氣,這個事很難。佛法裏面講,行菩薩道的人是應該修忍辱波羅蜜的,也是分這麼四種。
「自行毗梨耶波羅蜜,教人行毗梨耶波羅蜜,贊毗梨耶波羅蜜法,亦歡喜贊歎行毗梨耶波羅蜜者」:「毗梨耶」翻到中國話是精進,玄奘叁藏翻個「勤」,精勤的勤,勤惰的勤,不懈怠,勤,就是一直地做功德而不懈怠,那麼就叫做「勤」,這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就像人做生意,一直地做,一直地賺錢,也是類似一樣;所以我們做功德也是應該這樣子,不要就是做一樣功德就不做了,懈怠下來;譬如說修止觀、坐禅,都是應該精進的。
「自行禅波羅蜜,教人行禅那波羅蜜,贊禅那波羅蜜法,亦歡喜贊歎行禅波羅蜜者」:這個「禅那波羅蜜」,翻到中國話是靜慮,寂靜的靜,思慮的慮,靜慮,在寂靜中心裏面有觀察的智慧,那麼叫做靜慮。這個靜慮在這裏說,我們從兩方面解釋它,我們人間的人有欲樂,得到禅定的人有叁昧樂,人是願意離苦得樂,是對的,這個要求是對的。但是人間的欲樂不是太圓滿,就是會引起很多苦惱的事情;若是得到叁昧樂,就是得禅定以後,有叁昧樂,有輕安樂,沒有這些苦惱的事情,人間這一切的苦惱都沒有;但是如果你沒有學習佛法呢,他也會死亡,也還有結束的一天。
禅那波羅蜜裏邊是有樂,你成就了會有快樂,而得到禅定的人,當然是在人間的人,修學禅定,成功了以後,終究有一天,這個生命體結束了,就會生到天上去,生到色界天、或者是無色界天,到天上的時候,不老也不病,和任何人都是和平的,壽命還是特別長的,不像欲界天,壽命還沒那麼長。那麼在天上享受叁昧樂,好過人間很多很多的問題;但是佛教徒若修學禅定,那是又一回事,和世間人、和非佛教徒修禅定又不同了。非佛教徒得到禅定,生到天上去,不老、不病,很快樂的,多少劫的壽命,到時候又死掉了,死掉了以後,可能來到色界天,也可能回到欲界,回到欲界天,也可能來到人間,可能從天上直接跑到地獄去了,也有這種事情的,所以那件事也不是一定圓滿。
但是佛教徒若是修學禅定是怎麼回事情呢?是爲了成就般若波羅蜜,成就般若波羅蜜的。般若波羅蜜,從轉凡成聖的態度來說呢,它有兩個作用:第一個作用,能見到諸法實相的真理,能見到真理;第二個作用,能斷除煩惱。而這樣的作用,要靠禅定才能發出來,你要得了禅定,在禅定裏面觀一切法空,這件事很容易成就,你若沒得到禅定,不行。你心裏面分別一切法空,那可以,但是它不能夠斷惑證真,辦不到。
所以佛教徒爲什麼要修禅定呢?就是爲了般若波羅蜜的關系,見到真理、能斷煩惱,就成爲聖人了。成爲聖人以後,你就可以弘揚佛法、廣度衆生,可以做這件事;如果說是你沒有見到真理,你沒有斷煩惱,你在凡夫的時候,弘揚佛法這件事很勉強;當然也可以做多少,但是很勉強,你不能和聖人相比的。因爲得了聖道以後,見到真理、斷了煩惱,得了聖道以後,就決定不到叁惡道去,把這個問題解決了;若是你還是凡夫,你沒有見到真理,沒能成聖道,叁惡道是隨著你的,你還有可能跑到叁惡道去,你說你弘揚佛法,有的時候你會做錯事,還會跑到叁惡道去,還有這個問題。
所以佛菩薩在經論裏面,雖然是也贊歎凡夫學習佛法,也要弘揚佛法,但是就對這件事有點擔心,還有顧慮;所以贊歎應該是趕快的修學聖道,得了無生法忍以後,安全了,安全第一,再不到叁惡道去受苦了。而且行了菩薩道以後,修般若波羅蜜呢,有力量滅一切罪。你讀這個《十六觀經》那個下品,《十六觀經》有九品往生,那個下品那個地方那個人,當然他可能是佛教徒,做了很多很多的惡事,罪惡多得很,那個叁惡道就等著他去的;但是臨命終的時候有善知識幫助他念佛,啊!他的正念提起來了,就往生阿彌陀佛國去了;到了阿彌陀佛國,他在娑婆世界做了很多的惡事怎麼的呢?這筆帳怎麼算法呢?他從蓮花化生以後,觀世音菩薩來爲他說諸法實相來滅罪,這看出來學習般若波羅蜜能滅罪。我在這地方說一個故事。
有一人個歡喜打獵,到山裏面打獵,其實就是殺生,也是罪過呀!這種事情。但是在樹林子裏面,遇見有一個包,這個紙包著一個包,打開一看呢,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當然這個人還是讀書的人,哦!他得到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呢,就是捧回家去,天天念《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天天念,天天念。可能他念到兩千多部,假設一天念一部,要念兩千部,要念多少時間?他念了很久了。這一天有病了,家裏人認爲他要死了,好像就是不省人事了,看見他還是喘氣,可是你和他說話,他完全都不知道了。過了多少天,他又蘇醒過來了,說:你怎麼回事情?他說:我就是離開家了,就是有兩個人架著我走了,走了,走、走、走,就到地獄去了,到了閻羅王那裏去了,到閻羅王那去了。那麼就是排…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現滅诤品 1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