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隊,有十幾個人排著隊,他好像是在後邊,那些人,當然是有罪,那個獄卒拿著紅色的藥丸,叁粒丸,叫那個人張開嘴,那麼這個藥丸就投進去,投到嘴裏面,一投進去,這個人就變成猛火了,就燃燒,燒了老半天呢,火也滅了,這個人還是個活人,這個人就過去了;第二個、第叁個都是這樣。最後挨到他的班了,挨他的班,人家看,閻王爺就是宣布他的罪狀,你是殺了很多的生命,罪過無邊,好!你把嘴張開!也是這個紅色丸,投進去,投進去不起火,不起火,再投,再投也不起火,連著投叁次不起火!閻王爺把他叫來,究竟你還有做什功德的事?說是:我念《金剛經》,天天念《金剛經》,念了叁千多部,念了叁千部,還是兩千部,喔!原來你有這個功德,好!釋放你,你還是回去了!念《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有這個功德。但是我想各位居士不要誤會,不要說《金剛經》能滅罪,我就光造罪,造了很多惡事,不可以這樣子的。你又不造罪,你又能念《金剛經》,那麼一點過失沒有而有功德,不是更好嗎?
所以般若波羅蜜能夠滅罪,還能夠斷惑證真,使令你轉凡成聖,所以應該學習般若波羅蜜,學習般若波羅蜜是很好。而般若波羅蜜呢,一定要禅波羅蜜的支持,一定是心裏面寂靜,寂靜住,在寂靜住裏面觀一切法空,要這樣才可以;你若一點不學習禅,你是虛妄分別心、散亂心去思惟一切法空,不行!力量不夠。所以應該學習禅,也應該學習般若波羅蜜。自行般若波羅蜜,教人行般若波羅蜜,贊般若波羅蜜法,亦歡喜贊歎行般若波羅蜜者。」
「自修內空,教人修內空,贊內空法,亦歡喜贊歎修內空者」:這個「內」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我們的生命體是內,于我們生命體相對的外邊的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外」。那麼學習般若波羅蜜,觀一切法空,這太廣泛了,你應該先從自己身體開始,觀察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是因緣所有的、是自性空的,應該這樣觀。這樣觀呢,就是你自修內空,也勸別人修內空,贊內空法,也歡喜贊歎修內空者。
「乃至自修無法有法空,教人修無法有法空,贊無法有法空法,亦歡喜贊歎修無法有法空者」,應該這樣子,這樣做。
我這麼思惟這件事,我們凡夫,你不修學聖道,你不修這個四念處,四念處就是般若波羅蜜,你不修學四念處,當然這個貪瞋癡就是活動,貪瞋癡不會自己自動消失的,它就是要活動。那麼你要學習般若波羅蜜,學習這個四念處呢,這個貪瞋癡就會逐漸逐漸地消失了。消失了的時候,你心裏面太平,心裏面就是沒有土匪。心裏面沒有土匪了,心裏面老是寂靜的,你就看見了什麼令人極歡喜的境界,你心裏面還是寂靜,心裏面不動。如果你不修學四念處的時候,說有一條毒蛇來了,你心裏面就是會動,老虎來了,心裏也要動;你看見特別可愛的境界來,你心也是動,你就心隨境轉,表面上,不管你是什麼人,事實上就是這樣子,你不修學聖道,心裏面老是動亂,老是動亂。若修學四念處呢,今天也修,明天也修,慢慢心裏面就寂靜住,心裏面太平。
我昨天曾經說這個嫉妒的事情,其實凡夫都是這樣子,嫉妒實在就是瞋心,遇見事情,心裏面嫉妒,可能自己也知道不應該嫉妒,但是你做不得主,還是要嫉妒,你心裏面也不舒服;若是修般若波羅蜜這個四念處處,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修的時候,心裏面不嫉妒,心裏面寂靜,你看,很舒服嘛!很明顯的,修學般若波羅蜜,是能夠掃除內心的動亂,掃蕩一切的動亂,使令你的內心的世界是太平的、是和平的,這不是很好的事情嗎?所以應該這樣學習。
「自入一切叁昧中,教人入一切叁昧中」,這個叁昧也就是前面那個禅,但是這裏特別說呢,應該是那個叁叁昧,空叁昧、無相叁昧、無願叁昧,這我們第一天曾經解釋過,那就是聖道了。前面那個禅,那還是通于凡夫境界。自己入一切叁昧中,教人入一切叁昧中,「贊一切叁昧法,亦歡喜贊歎入一切叁昧者」。
「自得陀羅尼,教人得陀羅尼,贊陀羅尼法,亦歡喜贊歎得陀羅尼者」,這「陀羅尼」呢,我頭幾天講過,就是記憶力,這個記憶力特別好。這個大福德人,他得到的果報比一般人強,雖然他不一定是信佛的,但是他的記憶力特別好,他記住一件事,永久也不忘,轉輪聖王也有陀羅尼,釋提桓因也會有陀羅尼;當然這些得了聖道的人也有陀羅尼,得無生法忍的大菩薩那更不可思議,這是得了陀羅尼。當然我們現在的人有電子計算機,就會計算;但是佛教裏面修行人,他不需要仰賴外面的東西,他本身有陀羅尼,一切一切都是不忘的,什麼事情隨時都會知道。
「自入初禅,教人入初禅,贊初禅法,亦歡喜贊歎入初禅者;二禅、叁禅、四禅亦如是」,也是這樣子。當然這些事情呢,你都是要其他的事情停下來,當然出家人是最合適,把其他的事情都停下來,專心地學習這個靜坐的方法,然後專心地靜坐,應該容易有成就,這件事,應該是這樣子;但是你若不做,當然是不行。當然這件事,我看,真是很遺憾,很久很久這種事情也不做了。
「自入慈心,教人入慈心,贊入慈心法,亦歡喜贊歎入慈心者;悲喜舍心亦如是」,這是四無量心,我們曾經講過了。
「自入無邊空處,教人入無邊空處,贊無邊空處法,亦歡喜贊歎入無邊空處者」,這是無色界的四空定。第一個就是空無邊處定,這個空無邊處定呢,天臺智者大師說……。我是鄉村的孩子,鄉村裏面有那個篩子,篩子是用鐵絲橫豎織成,有個小孔、一個小孔、一個小孔的,說我們這個身體周身有毛孔,你在色界四禅裏邊,你觀想自己的身體這個毛孔擴大,一開始像那個篩子似的,漸漸擴大、漸漸擴大,完全是空了,這身體沒有了;這是在色界四禅的人,不是我們現在這個人這樣做,當然你若願意這樣修,也不妨試一試,他這樣修成功了,得空無邊處定。而後再修識無邊處定,這個識就是你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過去有無量無邊的識、未來也有無量無邊的識、現在也有無量無邊的識,如果觀這個身體這空無邊處定修成功了,再修識無邊處定,修這個識無邊處定,在八解脫、十遍處裏邊也提到這件事,這裏邊能得到更高深的神通境界的,這是不可思議境界,所以這個無色界的四空定,是聖人還要修習的。「無所有處」,「無邊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亦如是」,也分這麼四種。
「自修四念處,教人修四念處,贊四念處法,亦歡喜贊歎修四念處者」,前面這是色界四禅,四無量心,無色界的四空定,加起來,叁四十二,這是十二門禅。下面四念處呢,這是出世間的聖道。「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亦如是」,也是分這麼四種。
「自修空、無相、無作叁昧,教人修空、無相、無作叁昧,贊空、無相、無作叁昧法,亦歡喜贊歎修空、無相、無作叁昧者」,這是叁叁昧。
「自入八背舍中,教人入八背舍,贊八背舍法,亦歡喜贊歎入八背舍者」:這個「八背舍」,這個「背舍」另有一個翻譯,就是解脫,把這些不清淨的事情都把他解除,就是解脫了。這「八背舍」呢,當然通于未到地定,可是正式來說呢,是得到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非想處定,得了滅盡定,這樣的人修八背舍,是聖人修的法門。聖人修的法門,就是更深刻的修不淨觀,就觀察這個身體都是腫爛了,最後通通都剩了白骨了,頭骨、頸骨、肩骨,乃至到腳趾骨,還剩白骨,然後觀察這個眉間放光,放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的八色光明,這個光明初開始這樣修的時候,還不是那麼滿意,還要繼續地練,使令這個光明清淨,譬如說黃色的光明就是特別的黃,青色的光明,特別的青;初開始修,你觀黃,它偏是黑的,你觀察它是青的,它偏是白的,自己弄得就不安定,成功了的時候,要是黃就是黃;要是青就是青。
我們說是這個,譬如說讀《普門品》的時候,房子失火了,你念觀世音菩薩的時候,忽然間來一陣風,就把火滅了,這個風是怎麼回事?這是觀世音菩薩的八背舍,觀世音菩薩他這一動念,這風就來了,把火滅了,是這麼回事。所以這些功德、這些神通,都是由修行來的,你不修,沒有這回事情。初開始的時候,還有這個骨人,骨頭人,那麼由眉間就放出光明,但是後來把骨人滅了,只是光明,放出光明,無量無邊的,那麼這就是八背舍,我說個大意,不要詳細說了。
「自入九次第定中」:「九次第定」,就是四禅八定加個滅受想定,就是由初禅入二禅、二禅入叁禅,次第的,不超越,最後入了滅受想定;等到超越的時候,由初禅入叁禅、超越了二禅,有的時候由初禅入了滅受想定,這是超,超越了。這些聖人他也是很忙的,要修這麼多的功德;你若求他,他會現神通,那個神通都是由修行來的。
「自入九次第定中,教人入九次第定,贊九次第定法,亦歡喜贊歎入九次第定者」,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下文付與來日。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現滅诤品 18》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