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修养,是说明这些鬼真的有,出家人在他们超度的时候,感受他们的业障,饿鬼、畜生的业障。我们有时候稍微正念不足,就被他们这个感染,就所谓所讲的:度鬼没度去,反被鬼来度。我们要度他的,结果力量不到,而被他度去了。我们是要感染他,还是他来感染我们,这还不一定。你不认认真真,不一心一意的,在这个三心两意之间,反而被鬼所感染,这个力量是很强的。
包括我每次做,我有时候也感觉到一阵一阵的袭击。这股力量过来,我强打起来精神来,忆念三宝。我们平时念佛堂里、禅堂里,平时这些善知识开示的时候,平时打坐修行的时候,证悟得最高的、领会佛经典最好的,这时候你做两堂功课的时候,你要把这个带进去的。所以唱颂,你也要把这个意境带进去的。这时候作为我们来说,就超越生灭法之上了、超越这个浓浓业障之上了。三恶道众生,他那个气息很厉害的。就像一般性人,我们一般性敏感一点的人,你面对一个生癌症的人,你身体就受不了,不要说你面对一个,如果现在面对五个,你坐当中,五个生癌症的人,把你围在当中,你马上觉得身心疲惫。为什么我在哪边都要禁烟呢,而且我这个人,不喜欢跟抽烟的人来往。他在我面前纵使不抽,到对面一坐,马上我的喉咙卡住,我的肺好像烟锅一样熏的。这就是人与人之间,他是要交流的。你碰到好的人,近朱者赤;你碰到不好的人,近墨者黑。你就靠近他,你就已经被他染污了。那反过来说,我们是念佛的佛教徒,我们天天念经典,礼拜三宝、供养修行者,那我们是不是变成社会上人的这种福报啊?
我们出家人,也就是世间的福田一样,就是这个道理。有我们在,我们也能感染对方的。所以平时我们在做佛事时,深有感触的:我们要提起精神来,像地藏菩萨手拿锡杖一样。锡杖是什么?度众生的法器!遇到境界的时候,震锡杖以腾空,锡杖一震,这就进入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识”,都是这样。就超越出这个境界,高高在上。否则的话,你没有这样子的能力,你想度众生啊?谁度谁还不一定的!
所以说这个里面,目犍连尊者,他自己有这个能耐了,能超越人和鬼之间的界限,直接就来到母亲跟前,“往向其母”,马上就把饭交给母亲。母亲得到这个钵饭了之后,她知道目犍连是她儿子吗?不一定知道的。这时候看到这个饭,管他是谁送的,赶快拿过来。左手还遮着,这不是唱戏里面的遮着喝茶。她这个遮着是不让别人看,我们出家人这样遮着喝茶,是为了有威仪,不让你们看到我们的牙,喝得咕咚咕咚的,那个是文雅。她这个“以左手障钵”,是生怕别的鬼看到了来跟她抢,这个手遮住,这个手抓那个饭。
印度人吃饭他不是用筷子的,他就是拿手捏巴捏巴,手一伴弄一个团子,然后这个手大拇指,手指就像机器一样往前一推就进嘴了,这就叫“以手团饭”。印度就是这样吃法,以手团饭。这个手这样团了之后,还没有送到口里,这个饭马上已经变成火炭了,当下就变成火炭了。这样变成火炭,就不能吃了么,叫“遂不得食”。
所以这时候目犍连就看着这样子,眼看着这样把饭送到母亲的手上,她母亲却吃不到嘴里,所以“目连大叫,悲号涕泣”。这个哭啊,哭出声音来,大叫。而且不单单有声音,还流泪。有的人光哭没泪,我们民间就叫“光打雷不下雨”,声音挺大,眼泪水没有的。目犍连尊者,声音又大,眼泪鼻涕一大把,“目连大叫悲号涕泣”。
作为一个圣者,大目犍连尊者,一位大阿罗汉,有没有感情?很深厚的感情哦!很深的感情。不是说出家人不讲感情,只不过目犍连在未成大阿罗汉之前,能不能这时候儿女情长?可不可以?所以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在没证圣道之前,离开家乡远,不跟这些人不去结缘,不去攀缘,这是一种方法的问题,叫方法论,这是一个人学习进步的方法,它不是因此断章取义的,说这个人没有感情啊,不需要甚啊,对国家不忠啊,不能这样说。
作为一个眼光远大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从长计议。比如我们现在小孩子七岁了,让他学习了,那肯定要让他好好学习、专心学习的,你不可能让他一边打工一边学习的,这样还犯法的,因为劳动法里面都规定,不能用小孩子当劳动力,就是因为要保护他们,能够一心一意地学习。
同样,我们出家人、精进勇猛修行的在家人,那都可以这段时间,放下万缘一心修持,这个是智慧的表现,这是一种理智的方法。社会上有很多人,我们在家出家,存在很多的疑惑:为什么修行要出家?为什么修行甚至要闭关?为什么修行,要把这个感情那么淡化?甚至是父母亲,我们都最好是不要联系,就联系的话也多劝念佛。就像我们弘一大师,他在虎跑出家,他的妻子怎么样子来敲门、在门前哭,他就是不开门。大家当电视里看到这个镜头时,内心里都都怜悯他的那个妻子,都心里面都有一点想:弘一大师,你怎么心这么狠呢,好象弘一大师没感情。是不是?不是。作为一个追求真理修行的人,还要有一种最基本的功夫。如果这点基本功没有,很难修行。这个也不能完成、不能着道,就达不到思恩总报的效用。只有当你证果得道了之后,国土恩、众生恩、父母恩、师长恩都能报了。在这个之前,我请问诸位:你们能报吗?国土恩、众生恩、父母恩、师长恩,哪个恩能报?一个报不了!生老病死为枷锁!见祸烦恼如深坑哦!一个一个都在坑里面呢。纵然是一个老虎,掉在一个大坑里面,生老病死还是跳不出来。
我们这个身体,现在年纪轻的时候,还能工作、还能谈恋爱、还能生儿育女。我们出家人也是,年纪轻的时候,很文雅的把那个长杉一撩,往上面一坐,姿势很优美。到老之后,牙齿哪一天不小心掉落了,再装也装不上去了;走路也由不得自己了,本来两条腿,后来变“三条腿”了——拐杖,要用拐杖了;甚至长杉自己也撩不了了,待者撩;往那边坐的时候,两个人没一拉,就“空嗵”就坐下去了,坐下去的时候挺简单的,爬都爬不起来。所以说,这身体就够你交待的了,够受了,还报什么父母恩、国土恩。
所以说在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目犍连尊者,这时候是有多么深的情感:看到母亲在做饿鬼道,这样的悲哀,马上送饭进去,看到饭吃不进去变火炭,这个时候伤心到“大叫、悲号、涕泣”的程度。涕,是鼻涕;泣,是眼泪。泣是一边流着泪,还一边抽泣。这个就是说一边哭,一边还抽泣这种。
“驰还白佛”。非常快的速度。弛是比宝马、比奔驰还快,这个“驰”,很快速的,以他的神足,就来到佛的面前。“白佛”,下级向上级叫“白”,禀报,告诉给佛,“具陈如此”:就是所有的这个过程,全部都讲出来,讲出来回报给佛,把这些全部报告给世尊。
世尊怎么讲?“佛言,汝母罪根深结”。佛陀这里面,也不会来拐弯什么的。首先就是这么定论,“你的妈妈罪根深结”,结,打结。是这样牵着的,为什么到恶鬼道里?罪根结住,牵缠进去。平时我讲那个道理,就是说我们父母也好、子女也好、隔壁邻居、好朋友也好,如果他不愿意信佛,他还是这样子,以自己的低智慧来指挥自己的生命,将会迷失在这个生命的大海当中,将直堕入三恶趣当中去。所以佛陀也在这边,直接就讲出他母亲的症结所在,是由什么而造成的,怎么样救她呢?
你这样想救她,“非汝一人力所奈何”。你一个人,虽然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但是这个力,比起众生的定业来说,两个都不可思议:你阿罗汉的力量也不可思议,但众生的定业的力量,也是不可思议的,你奈何不了它。直接就指出她的罪,再说出你一个人想救她,力量还不够。“汝虽孝顺”,从你的心来说,是很孝顺的,哭声震动天地。但是他说,你虽然孝顺,哭声这么大,这哭声这么大能救他妈妈吗?
能救吗?那现在人死掉了,哭也不会哭了,有听说出两个钞票请两个人来哭。现在怎么什么行档都有,还有专门给别人来哭的,哭得还有腔有调的。阿罗汉哭都救不了,更何况凡夫,所以说那这是没有用的。
不仅如此,就是“天神、地祗、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天神”,是在天上的,那些比较大的这些神仙,福报大的;“地祇”,这是指土地神、路神、桥神,这些力量比较小的、福报比较小的;“邪魔”,是各种各样的,树、草、虫子、老鼠、黄鼠狼、蛇、狐狸,他们有方法修持的,但是不知道来修心的缘故,所以他拥有很大的力量,却黑白不分。他是有力量的,就是有时候被称为邪魔。还有一种“外道”,不一定指的是人,其他也有外道。他也承认说比如有轮回,有三恶道、有人天,他们也按照一般的这种修,但是不究竟、不了义。“道士”,他这个道士,是修道之士却没有证得圣果的。外道道士呢,就是修道的人,乃至四天王神,四天王天的天王,乃至他手下的各路天大将军,这些天神们,“亦不能奈何”。
就是你阿罗汉,你这么有孝心,你这么哭、哭得这么响,你不能救她,乃至这些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怎么样?直接就把答案给出来了,很直接了当的,“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这样才能解脱他的母亲的这个罪业。
“吾今当说救济之法”,我今天给你讲这个详细的救度的方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这句话非常要紧。我们读的时候,因为《盂兰盆经》,我们重点是在供盂兰盆,回向现在父母、七世父母、历生父母,我们平时因此,都是只注重在这一方面的。其实在这个里面,佛陀告诉我们,我们依靠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依靠这个不单单能令他的饿鬼的母亲得到解脱,也能“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比如说,我现在不是救父母亲,我现在自己烦恼很重,我来供僧,有用吗?也可以,有用的。供僧能得决定报。烦恼重,能把烦恼去除。我身体如果不好,我年纪轻轻的,想早点恢复健康,我供僧来回向,有用吗?有用。我想孩子读书聪明一点,来供僧回向孩子聪明,有用吗?有用。这样子理解,叫“令一切难皆离忧苦”。这也是万试万灵的如意宝珠。这个方法,他是总的先这样说,不单单救父母,能让父母得到解脱,这是也能令一切难皆离忧苦。所以供僧这个方法,是佛在世的时候,而且是在佛还很年轻、只有三十多岁的时候,因目犍连的缘故,而讲解的这个方法。我们平时很多人喜欢做佛事,这个佛事是佛陀亲自讲的,虽然我们现在很多的佛事,也是像佛一样的这些大祖师们集结的,来告诉给我们的,但是这个方法,是佛在早年的时候亲自讲的。我们可以想像,佛在三十多岁,就讲了这个方法。在以后每一年的七月十五,都供盂兰盆,一直供到佛涅槃,佛涅槃之后,弟子们还是每一个七月十五都供,一直供了几千年,供到我们现在,你说这个方法、这个积累,积累到现在这个用处,你说多大吧!
《《佛说盂兰盆释经》浅释(上)》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