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0

  「以菩萨因缘故,便有十善道出世间」,前边这是说解决了苦恼的问题,下边才说什么因缘解决了这个问题呢?能不到三恶道去呢?「以菩萨因缘故,便有十善道出世间」,问题在这里。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他有大悲心的关系,他这个大悲心从佛法里面得到了智慧,在世间上真是传福人,可以用这个福人这两个字说了。「便有十善道」,就是不可以做五逆、做恶事,不做恶事,也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修学十善道,所以断三恶道,这三恶道没有了,就不到三恶道去了。为什么能够断天人贫,能生到天上、人间呢?因为你修学十善法了。你修学十善法,那么你就在……,这个果报失掉了、结束了,我们就到人间、到天上去。

  

  所以佛法的道理呢,你的遭遇就是你的思想、行为的结果,不是另外有一个力量叫你到三恶道、另外有一个力量叫你到天上去,不是!是你自己创造的,就是有十善道出现世间。十善道出现世间呢,就是菩萨常常宣扬这件事,劝我们修十善法。当然佛教里面,佛教徒当然是受三皈五戒,其实在受五戒呢,就应该修这个十善法,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知邪见,这十善法,常常修这十善法,就是你三业清净了。三业清净了,你将来得果报,就令你一切一切都是如意的。

  

  我们人间的人,你要常常有工作,然后你才能维持你的生活;这天上的人不工作的,天上的人不生产,衣食住都是现成的,所以修学善法,将来会得这种果报,而且这个身体不老还不病,你看有多好,但是问题还要死亡,天上的人还要死亡,所以世间善法还是令人不是完全满意的。

  

  「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这个是色界天上的事情,或者是在欲里面生活的人,受到了很多很多的苦恼,那么他就放弃了欲,肯修学禅定;或者是没有遭受到欲的苦恼,但是他看出来欲会有苦恼,那么他就会放弃了欲,然后多静坐,多静坐,就得到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得四无量心。这个四无量心是世间的四无量心,这个四无量心也是慈悲喜舍,那么修学成就了,可以在初禅做梵天王,可以这样。「四无色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非想定,四无色定,那么这是世间的善法。

  

  「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就是布施,这个布施要有慈悲心,有慈悲心来救护一切人,是这样意思。当然这里边,佛法是重视智慧的,这个檀那波罗蜜要有智慧,布施,其中要有智慧,这也是不是容易的事情。「尸罗波罗蜜」就是持戒,戒里面也要有智慧的,这个戒,当然有在家居士戒、有出家人的戒。「羼提波罗蜜」就是忍辱波罗蜜,忍辱,这个忍辱波罗蜜使令我们佛教徒有的时候也有些误会,我们佛教徒,如果你修这个忍辱波罗蜜,只是心里面不愤怒,问题还是要解决的,不是说我一定听你的,不是这个意思!这个佛教徒,你学习了般若波罗蜜,你会知道这件事怎么怎么,但是不烦恼,不和你生烦恼,是要用智慧解决一切问题,你怎么样的非理,我不烦恼,其实烦恼没有用,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嘛,还是要用智慧来解决问题的,是这样意思。

  

  「毗梨耶波罗蜜」是精进,做事情有始有终,要把它完全做成,不能中道就停下来了,不可以这样。「禅那波罗蜜」,就是前面这个四禅,四禅里面有般若波罗蜜呢,那就是佛法的四禅,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就是我们头几天讲的这个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的这个智慧,这个智慧普遍于前五个波罗蜜的。

  

  这个「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就是般若波罗蜜分成十八种智慧,就是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乃至到无法有法空,这十八空。「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四念处」就是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三十七道品。这个六波罗蜜是菩萨法门,菩萨道。四念处呢,或者说它就是声闻乘的法门,但是也共于菩萨,菩萨也一样修四念处,四念处就是般若波罗蜜;就是你发无上菩提心,修四念处,四念处就是菩萨道;你发出离心修四念处,四念处就是声闻乘,就是声闻法,就是看你的动机来决定,来做差别的。「乃至一切种智」,这是佛的境界,成佛了,修六波罗蜜圆满,得无上菩提,就是一切种智。这些事情都呢,都是「以菩萨因缘故」,才有这些事情的。

  

  「以菩萨因缘故,世间便有生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诸王及转轮圣王」,前面这个十善道是因,这底下说是果。因为以菩萨的因缘,因为有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弘扬佛法,宣扬十善道,那么世间上的人,有的人相信了,那么他能修学十善道,修得很好,「便有生剎利大姓」。这个「剎利大姓」就是田主,翻成中国话是田主,就是统治阶级,就是王族,当然不是每一人都是王,但是他和王,他们是同一个种类的人,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就是读书人,印度的那个读书人,但是他有宗教信仰,相信上帝的、相信梵天的这种人。「居士大家」呢,「居士」就是有财富的人,有广大的财富的人,有大的财富,那么也是大家。「诸王及转轮圣王」,你修学十善道得圆满了,就会做国王,能在世间上做王。我们看《造像量度经》上看,这个频婆娑罗王什么因缘做国王呢?他宿世造一个菩萨像,造一个菩萨像,大家恭敬、礼拜,今生得的果报就是做王了。频婆娑罗王见佛闻法得了初果了,是这样子,做王。「及转轮圣王」,你这个十善道修得特别的圆满,那就能做转轮圣王,就是大国王了,我们不要说那么多。

  

  「四天王天」,那么这是欲界的第一层天,四天王天、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都是修五戒十善圆满而得生天。空居天,有多少欲界定的功夫。「乃至阿迦尼咤天」,这是色究竟天,那么就是修四禅,你就生到色界天上去了;你修四无色定成功了,就会生到无色界天去。

  

  「以菩萨因缘故,有须陀洹、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阿罗汉果」,前面这都是属于世间的,善法的因果,这下边说出世间的圣道的因果。这个出世间的圣道的因果,也是由菩萨的因缘才出现世间的。有什么不同呢?「须陀洹、须陀洹果」,这个「须陀洹果」就是断这个见烦恼,就是断除身见、戒取、疑,断这三种烦恼,断这三种烦恼圆满了,就是须陀洹果。前面这个须陀洹呢,就是还没有圆满。这在《俱舍论》上来说呢,是暖、顶、忍、世第一,世第一这一个位子的人,只有一剎那间就向前进了,向前进,就是入了圣位,世第一还不是圣人,他这一剎那向前进一步就是圣人。圣人,一共有十六剎那,就是从第一剎那到第十五剎那是须陀洹;到十六剎那是须陀洹果,是这样。这是在《俱舍论》说一切有部这么说。

  

  在《成实论》上又不同,《成实论》的意思,如果你有暖、顶、忍、世第一,那就是向须陀洹果,那也可以说是须陀洹,那它说得就宽了一点。「乃至阿罗汉」,这中间有向二果、二果、向三果、三果、向阿罗汉果、阿罗汉果,就是这样子,「乃至阿罗汉、阿罗汉果」。这个「阿罗汉」就是三果圣人再进一步的修学四念处,那就是叫做阿罗汉,就是超过了三果,向阿罗汉去了,叫做「阿罗汉」,到把三界的烦恼,爱烦恼、见烦恼完全消灭了,就是阿罗汉果。那么这些事情也是菩萨的关系,世间上才有这样的圣人出现。

  

  辟支佛呢?「辟支佛、辟支佛道」,也是菩萨的因缘,因为菩萨他的大慈悲,宣扬佛法,为你种善根,你再继续努力地种善根,你的善根多了,那么你就得辟支佛道,这样意思。这个「辟支佛」就是在向辟支佛的因,叫做「辟支佛」,「辟支佛道」就是成就了辟支佛。「道」这个字,是无障碍的意思,就是得到这个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智慧,于一切法无障碍。像我们遇见什么事情,看见有毒蛇来,心里恐怖,这就是有障碍;我们看见可意的事情,心里有爱烦恼,这也是有障碍。这个辟支佛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智慧成就了,见一切法无障碍,没有一切虚妄分别,那就叫做「道」。

  

  这里面有一点事情,下边也有说,我在这里简单说。我们现在,我们中国佛教有一种说法:这个大乘佛法是由小乘佛法里边演变出来的,有这种说法,但是我们现在看这段文呢,不是!小乘佛教的学者是由大乘佛法的菩萨的教导而成就的。那这样说呢,就是小乘佛法是由大乘佛法里面出来的,这段文是这样意思。「以菩萨因缘故,有须陀洹、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阿罗汉果、辟支佛、辟支佛道」。

  

  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你有什么理由这样说?我有个理由,我有理由说这件事,什么理由?阿罗汉的确是圣人,是不得了的圣人,的确是我们要恭敬、礼拜;但是他有一个问题,他要入无余涅槃,得了阿罗汉果,他要入无余涅槃;入无余涅槃以后,这《阿含经》说得很明白,他再不和人有关系了!假设你的哥哥、你的弟弟得了阿罗汉果,他没有入无余涅槃的时候,你求他的事情是可以,他能帮你忙,他若入无余涅槃以后,你再求他,没有感应了,他不管你的事情了。

  

  这样说,得了阿罗汉的人都入无余涅槃了,以后这个世间上谁来这里弘扬佛法?只有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来这里弘扬佛法;因为阿罗汉他入涅槃了,他不再来人间这个世界上来了,所以这个世界上若有佛法,一定是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这样的菩萨在这里弘扬佛法,你是小乘根性的人,给你说小乘佛法,你是大乘根性,给你说大乘佛法,你没有出世间的因缘,给你说人天的善法;所以世间上又有人天的善法、也有小乘佛法、也有大乘佛法了,这是因为菩萨来的;你说是大乘佛法由小乘佛法来,在这个地方来讲有点问题,有点问题的。所以我在台湾,我们在讨论佛法的时候,我也是这样讲。

  

  现在因为南传佛教来到我…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0》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