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現滅诤品 10

  「以菩薩因緣故,便有十善道出世間」,前邊這是說解決了苦惱的問題,下邊才說什麼因緣解決了這個問題呢?能不到叁惡道去呢?「以菩薩因緣故,便有十善道出世間」,問題在這裏。因爲菩薩的大悲心,他有大悲心的關系,他這個大悲心從佛法裏面得到了智慧,在世間上真是傳福人,可以用這個福人這兩個字說了。「便有十善道」,就是不可以做五逆、做惡事,不做惡事,也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修學十善道,所以斷叁惡道,這叁惡道沒有了,就不到叁惡道去了。爲什麼能夠斷天人貧,能生到天上、人間呢?因爲你修學十善法了。你修學十善法,那麼你就在……,這個果報失掉了、結束了,我們就到人間、到天上去。

  

  所以佛法的道理呢,你的遭遇就是你的思想、行爲的結果,不是另外有一個力量叫你到叁惡道、另外有一個力量叫你到天上去,不是!是你自己創造的,就是有十善道出現世間。十善道出現世間呢,就是菩薩常常宣揚這件事,勸我們修十善法。當然佛教裏面,佛教徒當然是受叁皈五戒,其實在受五戒呢,就應該修這個十善法,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知邪見,這十善法,常常修這十善法,就是你叁業清淨了。叁業清淨了,你將來得果報,就令你一切一切都是如意的。

  

  我們人間的人,你要常常有工作,然後你才能維持你的生活;這天上的人不工作的,天上的人不生産,衣食住都是現成的,所以修學善法,將來會得這種果報,而且這個身體不老還不病,你看有多好,但是問題還要死亡,天上的人還要死亡,所以世間善法還是令人不是完全滿意的。

  

  「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這個是色界天上的事情,或者是在欲裏面生活的人,受到了很多很多的苦惱,那麼他就放棄了欲,肯修學禅定;或者是沒有遭受到欲的苦惱,但是他看出來欲會有苦惱,那麼他就會放棄了欲,然後多靜坐,多靜坐,就得到了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得四無量心。這個四無量心是世間的四無量心,這個四無量心也是慈悲喜舍,那麼修學成就了,可以在初禅做梵天王,可以這樣。「四無色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非想定,四無色定,那麼這是世間的善法。

  

  「檀那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檀那波羅蜜」就是布施,這個布施要有慈悲心,有慈悲心來救護一切人,是這樣意思。當然這裏邊,佛法是重視智慧的,這個檀那波羅蜜要有智慧,布施,其中要有智慧,這也是不是容易的事情。「屍羅波羅蜜」就是持戒,戒裏面也要有智慧的,這個戒,當然有在家居士戒、有出家人的戒。「羼提波羅蜜」就是忍辱波羅蜜,忍辱,這個忍辱波羅蜜使令我們佛教徒有的時候也有些誤會,我們佛教徒,如果你修這個忍辱波羅蜜,只是心裏面不憤怒,問題還是要解決的,不是說我一定聽你的,不是這個意思!這個佛教徒,你學習了般若波羅蜜,你會知道這件事怎麼怎麼,但是不煩惱,不和你生煩惱,是要用智慧解決一切問題,你怎麼樣的非理,我不煩惱,其實煩惱沒有用,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嘛,還是要用智慧來解決問題的,是這樣意思。

  

  「毗梨耶波羅蜜」是精進,做事情有始有終,要把它完全做成,不能中道就停下來了,不可以這樣。「禅那波羅蜜」,就是前面這個四禅,四禅裏面有般若波羅蜜呢,那就是佛法的四禅,禅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就是我們頭幾天講的這個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的這個智慧,這個智慧普遍于前五個波羅蜜的。

  

  這個「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就是般若波羅蜜分成十八種智慧,就是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爲空、無爲空,乃至到無法有法空,這十八空。「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四念處」就是叁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叁十七道品。這個六波羅蜜是菩薩法門,菩薩道。四念處呢,或者說它就是聲聞乘的法門,但是也共于菩薩,菩薩也一樣修四念處,四念處就是般若波羅蜜;就是你發無上菩提心,修四念處,四念處就是菩薩道;你發出離心修四念處,四念處就是聲聞乘,就是聲聞法,就是看你的動機來決定,來做差別的。「乃至一切種智」,這是佛的境界,成佛了,修六波羅蜜圓滿,得無上菩提,就是一切種智。這些事情都呢,都是「以菩薩因緣故」,才有這些事情的。

  

  「以菩薩因緣故,世間便有生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諸王及轉輪聖王」,前面這個十善道是因,這底下說是果。因爲以菩薩的因緣,因爲有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弘揚佛法,宣揚十善道,那麼世間上的人,有的人相信了,那麼他能修學十善道,修得很好,「便有生剎利大姓」。這個「剎利大姓」就是田主,翻成中國話是田主,就是統治階級,就是王族,當然不是每一人都是王,但是他和王,他們是同一個種類的人,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就是讀書人,印度的那個讀書人,但是他有宗教信仰,相信上帝的、相信梵天的這種人。「居士大家」呢,「居士」就是有財富的人,有廣大的財富的人,有大的財富,那麼也是大家。「諸王及轉輪聖王」,你修學十善道得圓滿了,就會做國王,能在世間上做王。我們看《造像量度經》上看,這個頻婆娑羅王什麼因緣做國王呢?他宿世造一個菩薩像,造一個菩薩像,大家恭敬、禮拜,今生得的果報就是做王了。頻婆娑羅王見佛聞法得了初果了,是這樣子,做王。「及轉輪聖王」,你這個十善道修得特別的圓滿,那就能做轉輪聖王,就是大國王了,我們不要說那麼多。

  

  「四天王天」,那麼這是欲界的第一層天,四天王天、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都是修五戒十善圓滿而得生天。空居天,有多少欲界定的功夫。「乃至阿迦尼咤天」,這是色究竟天,那麼就是修四禅,你就生到色界天上去了;你修四無色定成功了,就會生到無色界天去。

  

  「以菩薩因緣故,有須陀洹、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阿羅漢果」,前面這都是屬于世間的,善法的因果,這下邊說出世間的聖道的因果。這個出世間的聖道的因果,也是由菩薩的因緣才出現世間的。有什麼不同呢?「須陀洹、須陀洹果」,這個「須陀洹果」就是斷這個見煩惱,就是斷除身見、戒取、疑,斷這叁種煩惱,斷這叁種煩惱圓滿了,就是須陀洹果。前面這個須陀洹呢,就是還沒有圓滿。這在《俱舍論》上來說呢,是暖、頂、忍、世第一,世第一這一個位子的人,只有一剎那間就向前進了,向前進,就是入了聖位,世第一還不是聖人,他這一剎那向前進一步就是聖人。聖人,一共有十六剎那,就是從第一剎那到第十五剎那是須陀洹;到十六剎那是須陀洹果,是這樣。這是在《俱舍論》說一切有部這麼說。

  

  在《成實論》上又不同,《成實論》的意思,如果你有暖、頂、忍、世第一,那就是向須陀洹果,那也可以說是須陀洹,那它說得就寬了一點。「乃至阿羅漢」,這中間有向二果、二果、向叁果、叁果、向阿羅漢果、阿羅漢果,就是這樣子,「乃至阿羅漢、阿羅漢果」。這個「阿羅漢」就是叁果聖人再進一步的修學四念處,那就是叫做阿羅漢,就是超過了叁果,向阿羅漢去了,叫做「阿羅漢」,到把叁界的煩惱,愛煩惱、見煩惱完全消滅了,就是阿羅漢果。那麼這些事情也是菩薩的關系,世間上才有這樣的聖人出現。

  

  辟支佛呢?「辟支佛、辟支佛道」,也是菩薩的因緣,因爲菩薩他的大慈悲,宣揚佛法,爲你種善根,你再繼續努力地種善根,你的善根多了,那麼你就得辟支佛道,這樣意思。這個「辟支佛」就是在向辟支佛的因,叫做「辟支佛」,「辟支佛道」就是成就了辟支佛。「道」這個字,是無障礙的意思,就是得到這個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智慧,于一切法無障礙。像我們遇見什麼事情,看見有毒蛇來,心裏恐怖,這就是有障礙;我們看見可意的事情,心裏有愛煩惱,這也是有障礙。這個辟支佛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智慧成就了,見一切法無障礙,沒有一切虛妄分別,那就叫做「道」。

  

  這裏面有一點事情,下邊也有說,我在這裏簡單說。我們現在,我們中國佛教有一種說法:這個大乘佛法是由小乘佛法裏邊演變出來的,有這種說法,但是我們現在看這段文呢,不是!小乘佛教的學者是由大乘佛法的菩薩的教導而成就的。那這樣說呢,就是小乘佛法是由大乘佛法裏面出來的,這段文是這樣意思。「以菩薩因緣故,有須陀洹、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阿羅漢果、辟支佛、辟支佛道」。

  

  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問題,你有什麼理由這樣說?我有個理由,我有理由說這件事,什麼理由?阿羅漢的確是聖人,是不得了的聖人,的確是我們要恭敬、禮拜;但是他有一個問題,他要入無余涅槃,得了阿羅漢果,他要入無余涅槃;入無余涅槃以後,這《阿含經》說得很明白,他再不和人有關系了!假設你的哥哥、你的弟弟得了阿羅漢果,他沒有入無余涅槃的時候,你求他的事情是可以,他能幫你忙,他若入無余涅槃以後,你再求他,沒有感應了,他不管你的事情了。

  

  這樣說,得了阿羅漢的人都入無余涅槃了,以後這個世間上誰來這裏弘揚佛法?只有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來這裏弘揚佛法;因爲阿羅漢他入涅槃了,他不再來人間這個世界上來了,所以這個世界上若有佛法,一定是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這樣的菩薩在這裏弘揚佛法,你是小乘根性的人,給你說小乘佛法,你是大乘根性,給你說大乘佛法,你沒有出世間的因緣,給你說人天的善法;所以世間上又有人天的善法、也有小乘佛法、也有大乘佛法了,這是因爲菩薩來的;你說是大乘佛法由小乘佛法來,在這個地方來講有點問題,有點問題的。所以我在臺灣,我們在討論佛法的時候,我也是這樣講。

  

  現在因爲南傳佛教來到我…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現滅诤品 1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