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大乘佛教的這個地方來弘揚佛法,小乘佛法好,不是不好,是好,也能令人得聖道;但是他若毀謗大乘佛教,那有罪過,是有罪過的,有過失,是有過失的。
而我們漢文佛教裏面的人,也感覺到小乘佛法好,那麼就是退大取小;退大取小也可以,你願意這樣子就這樣子,但是你若說你有一個理由,因爲大乘佛法怎麼怎麼不好,這個話你不應該說;如果說,我有言論自由,我願意怎麼說就怎麼說,也可以,你這樣說也可以,但是有個條件,你努力地把小乘佛法好好學一學,把大乘佛法也好好的、深入的、認真的學一學,然後你再發表意見,好一點。你對于大乘佛法也沒有怎麼學習,一知半解的,然後就人雲亦雲的批評大乘佛教,你有罪過,你有罪過的,下文還有解釋這個意思的。
「以菩薩因緣故,有成就衆生,淨佛國土,便有諸佛出現于世」,這又說到這幾句話,就是全面地來講解菩薩的功德。「以菩薩因緣故」,發無上菩提心,學習般若波羅蜜多的法門,「不離薩婆若心」,他能行菩薩道廣度衆生的,他能成就衆生,能成就衆生的聖道、能令衆生得解脫。「淨佛國土」,就是清淨佛的國土,這話什麼意思呢?就是成佛的時候,這國土是清淨的。成佛的時候,國土是清淨,這句話是什麼呢?就是成佛的時候,他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他所教化的這一切衆生,因爲和他以前結過緣,都來到他成佛的這個世界,他成佛的這個世界,很多很多人都有善根,都能接受這個佛陀的教化,大家都能得聖道,這就是清淨的佛世界,是這樣意思;當然也可以說七寶莊嚴,那也可以說是淨佛世界,但是那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所有的衆生都能得聖道,那叫做「淨佛國土」。
「便有諸佛出現于世」,因爲菩薩廣度衆生,勸一切衆生發無上菩提心,發無上菩提心的人,終究有一天也成佛了,不會就一個人成佛的,所以有很多佛出現世間的,都是這樣子。
「便有轉*輪」,佛出現世間呢,當然就是佛宣揚真理,真理就是聖道,佛能夠把這個聖道安排放你的心裏面,叫做「轉*輪」,就是佛的這個法,佛說這個八正道、叁十七道品、四念處,六波羅蜜,能滅你心裏面的煩惱,使令你心裏面得無漏的智慧,這叫做「轉*輪」,那麼世間上就有這樣事。那麼用個白話說呢,佛在世間成道以後,宣揚佛法呢,就有很多的衆生修學聖道的意思,修學聖道,當然就有成就了。
「知有佛寶、法寶、比丘僧寶」,這個轉*輪以後,當然就知道,成道,在菩提樹下得無上菩提的這是「佛寶」;佛宣揚的佛法就是「法寶」,這個地方再解釋一下。「法寶」,我們所見的這個語言文字、白紙黑字的這個經論,這個書,當然這也是法寶,但是這是一個方便的法寶,不是真實;真實的法寶就是佛的第一義谛,這是「法寶」。但是我們凡夫這個心就是貪瞋癡的境界,你不能夠無因緣地就能覺悟這個第一義谛,一定要白紙黑字的經書、語言文字的經書,你聽佛說法的語言文字,要讀這白紙黑字的經書,從這裏開始慢慢地、慢慢地,你才能見第一義谛的法寶,所以第一義谛的法寶就是涅槃,涅槃是法寶,是真實的法寶!是這樣意思。
這個「比丘僧寶」,也包括比丘尼在內,也包括優婆塞、優婆夷在內,你學習了佛法以後,修學四念處,得聖道了,名之爲寶;如果你沒得聖道,說是僧可以,這個寶字還是不能說,寶這個字是不能說的;因爲你沒得聖道,那就表示你就是貪瞋癡,貪瞋癡怎麼能說是寶呢?你若是得了聖道,心裏面沒有貪瞋癡了,這個人,他也是色受想行識,但是色受想行識裏面有聖道,所以稱之爲寶,應該這麼說,應該是這樣說的。這個時候,這個世界上有佛寶、有法寶、有比丘僧寶了,這都是菩薩因緣才出現的。
「世尊!以是因緣故,一切世間諸天及人、阿修羅應守護是菩薩摩诃薩」,因爲前面這一大段文,菩薩發了無上菩提心、弘揚佛法,有這麼大的功德,衆生依賴他而消除一切苦難,得到一切的安樂,可以得聖道。以是因緣故,一切世間的天、一切世間的人,和一切世間的阿修羅,「應守護是菩薩摩诃薩」,應該保護他,這是釋提桓因說出這種話來贊歎菩薩的重要。
我心裏面還想要講一個故事,我講一個故事。我把底下這一段念一下。「佛語釋提桓因:如是!如是!」前面是釋提桓因說的話,他說得對不對呢?法會大衆可能心裏面有疑惑,但是現在佛對釋提桓因說:「如是!如是!」,你說得對!你說得對!連續說兩個對!「憍屍迦!以菩薩摩诃薩因緣故,斷叁惡道,乃至叁寶出現于世。以是故,諸天及人、阿修羅常應守護,供養恭敬,尊重贊歎是菩薩摩诃薩。憍屍迦!供養恭敬,尊重贊歎是菩薩摩诃薩,即是供養我」,這個學習般若波羅蜜,而能發大悲心,他這樣弘揚佛法、廣度衆生,這個人決定是要成佛的了,所以他現在雖然不是佛,他決定是要成佛了,所以是,供養「即是供養我」,就是供養佛了,就是他現在不是佛,但是他決定是佛了,所以就是「供養我」,這就是佛極力地贊歎這個人,你供養這位菩薩,就是供養佛啊!我們前面看這一段文,知道菩薩在佛法裏面的重要,佛也這樣子支持這件事。「以是故,是諸菩薩摩诃薩、諸天及人、阿修羅常應守護,供養恭敬,尊重贊歎。」就講到這裏。
我講一個故事,有一個婆羅門娶一個太太很美,非常的美,但是家境很貧苦,生了一個女兒,因爲母親很美,這個女兒也非常的美;後來不久,這個婆羅門就死掉了。死掉了,就生到大海裏面,一個很大的鳥,這個鳥,雖然它不是人,但是心和人一樣,也是明明白白的,就想念它的女,想念它的女,它就感覺,哎呀!家裏面生活困難,我這個女兒怎麼辦呢?它就在大海裏邊取到寶,就是每天夜間,它知道他女兒在什麼地方住,就是放在她門口,撿一個寶珠,就是寶,放在它女兒的這個門口。
它女兒的確是生活困難,早晨起來一開門,看外面有個寶珠,哎呀!心裏很歡喜,就把它撿起來了;那麼第二天又開門,又有一個寶,她又拿,就連續多少天,心裏就疑惑,怎麼自然會有這個事情呢?什麼辦法能知道呢?說夜間不要睡覺,就在隱蔽的地方看,注意看,看、看,果然看到夜間的時候,天還沒有亮以前,有個大鳥飛來了,到那裏就放著一個寶珠,大鳥就飛走了。哦!她想:這麼回事情!
那麼它這個女兒……你看,這個鳥由人托生了以後,它還想念他的女,但是它的女就不知道,不知道這個鳥是她前生的父親,不知道。不知道,就感覺這鳥做這個事,那麼抓住這個鳥吧,就在那個地方設了一個網,設在那裏。那麼這天夜間,這個鳥還是照樣飛來了,飛來了,一看有個網,這個鳥它明白了,一轉頭不高興了,就飛走了,再也不來了,這個故事就到此爲止。
《大毗婆沙論》上說,這個虎、狼,或者狐狸、或者是蛇,這一切畜生多數有點他心通的,就是豬,都有的,但是不會說話,多數有點他心通的;現在知道這個鳥,它也是知道過去的事情,知道它女兒的事情,這個父母對兒女的愛是不得了。它前一生已經都……自己本身都已經轉變了,但是還不忘自己的愛,所愛的人,自己的女、自己的兒還是愛,有這件事。現在這個鳥有這個能力,它不只是愛,還有愛的行動,會取來寶來送給它的女兒這裏來,還有這種事情。有這種事情呢,我們就再進一步的想,這個兒女對父母的愛怎麼樣呢?我看有的人對父母也是很愛,但是有的人可差點勁的,差點勁。如果對父母有些不禮貌,這是有罪過了。所以,佛教也是重視孝道的,也是重視這件事。
所以從這裏,我愛我的父母,我也應該愛別人的父母,把自己的愛心推而廣之,慢慢地就有菩薩的味道了。所以我們學習般若波羅蜜,從這些事情上,也會增長智慧的。下文付與來日!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現滅诤品 10》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