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们大乘佛教的这个地方来弘扬佛法,小乘佛法好,不是不好,是好,也能令人得圣道;但是他若毁谤大乘佛教,那有罪过,是有罪过的,有过失,是有过失的。
而我们汉文佛教里面的人,也感觉到小乘佛法好,那么就是退大取小;退大取小也可以,你愿意这样子就这样子,但是你若说你有一个理由,因为大乘佛法怎么怎么不好,这个话你不应该说;如果说,我有言论自由,我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也可以,你这样说也可以,但是有个条件,你努力地把小乘佛法好好学一学,把大乘佛法也好好的、深入的、认真的学一学,然后你再发表意见,好一点。你对于大乘佛法也没有怎么学习,一知半解的,然后就人云亦云的批评大乘佛教,你有罪过,你有罪过的,下文还有解释这个意思的。
「以菩萨因缘故,有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便有诸佛出现于世」,这又说到这几句话,就是全面地来讲解菩萨的功德。「以菩萨因缘故」,发无上菩提心,学习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不离萨婆若心」,他能行菩萨道广度众生的,他能成就众生,能成就众生的圣道、能令众生得解脱。「净佛国土」,就是清净佛的国土,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成佛的时候,这国土是清净的。成佛的时候,国土是清净,这句话是什么呢?就是成佛的时候,他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所教化的这一切众生,因为和他以前结过缘,都来到他成佛的这个世界,他成佛的这个世界,很多很多人都有善根,都能接受这个佛陀的教化,大家都能得圣道,这就是清净的佛世界,是这样意思;当然也可以说七宝庄严,那也可以说是净佛世界,但是那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所有的众生都能得圣道,那叫做「净佛国土」。
「便有诸佛出现于世」,因为菩萨广度众生,劝一切众生发无上菩提心,发无上菩提心的人,终究有一天也成佛了,不会就一个人成佛的,所以有很多佛出现世间的,都是这样子。
「便有转*轮」,佛出现世间呢,当然就是佛宣扬真理,真理就是圣道,佛能够把这个圣道安排放你的心里面,叫做「转*轮」,就是佛的这个法,佛说这个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六波罗蜜,能灭你心里面的烦恼,使令你心里面得无漏的智慧,这叫做「转*轮」,那么世间上就有这样事。那么用个白话说呢,佛在世间成道以后,宣扬佛法呢,就有很多的众生修学圣道的意思,修学圣道,当然就有成就了。
「知有佛宝、法宝、比丘僧宝」,这个转*轮以后,当然就知道,成道,在菩提树下得无上菩提的这是「佛宝」;佛宣扬的佛法就是「法宝」,这个地方再解释一下。「法宝」,我们所见的这个语言文字、白纸黑字的这个经论,这个书,当然这也是法宝,但是这是一个方便的法宝,不是真实;真实的法宝就是佛的第一义谛,这是「法宝」。但是我们凡夫这个心就是贪瞋痴的境界,你不能够无因缘地就能觉悟这个第一义谛,一定要白纸黑字的经书、语言文字的经书,你听佛说法的语言文字,要读这白纸黑字的经书,从这里开始慢慢地、慢慢地,你才能见第一义谛的法宝,所以第一义谛的法宝就是涅槃,涅槃是法宝,是真实的法宝!是这样意思。
这个「比丘僧宝」,也包括比丘尼在内,也包括优婆塞、优婆夷在内,你学习了佛法以后,修学四念处,得圣道了,名之为宝;如果你没得圣道,说是僧可以,这个宝字还是不能说,宝这个字是不能说的;因为你没得圣道,那就表示你就是贪瞋痴,贪瞋痴怎么能说是宝呢?你若是得了圣道,心里面没有贪瞋痴了,这个人,他也是色受想行识,但是色受想行识里面有圣道,所以称之为宝,应该这么说,应该是这样说的。这个时候,这个世界上有佛宝、有法宝、有比丘僧宝了,这都是菩萨因缘才出现的。
「世尊!以是因缘故,一切世间诸天及人、阿修罗应守护是菩萨摩诃萨」,因为前面这一大段文,菩萨发了无上菩提心、弘扬佛法,有这么大的功德,众生依赖他而消除一切苦难,得到一切的安乐,可以得圣道。以是因缘故,一切世间的天、一切世间的人,和一切世间的阿修罗,「应守护是菩萨摩诃萨」,应该保护他,这是释提桓因说出这种话来赞叹菩萨的重要。
我心里面还想要讲一个故事,我讲一个故事。我把底下这一段念一下。「佛语释提桓因:如是!如是!」前面是释提桓因说的话,他说得对不对呢?法会大众可能心里面有疑惑,但是现在佛对释提桓因说:「如是!如是!」,你说得对!你说得对!连续说两个对!「憍尸迦!以菩萨摩诃萨因缘故,断三恶道,乃至三宝出现于世。以是故,诸天及人、阿修罗常应守护,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是菩萨摩诃萨。憍尸迦!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是菩萨摩诃萨,即是供养我」,这个学习般若波罗蜜,而能发大悲心,他这样弘扬佛法、广度众生,这个人决定是要成佛的了,所以他现在虽然不是佛,他决定是要成佛了,所以是,供养「即是供养我」,就是供养佛了,就是他现在不是佛,但是他决定是佛了,所以就是「供养我」,这就是佛极力地赞叹这个人,你供养这位菩萨,就是供养佛啊!我们前面看这一段文,知道菩萨在佛法里面的重要,佛也这样子支持这件事。「以是故,是诸菩萨摩诃萨、诸天及人、阿修罗常应守护,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就讲到这里。
我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婆罗门娶一个太太很美,非常的美,但是家境很贫苦,生了一个女儿,因为母亲很美,这个女儿也非常的美;后来不久,这个婆罗门就死掉了。死掉了,就生到大海里面,一个很大的鸟,这个鸟,虽然它不是人,但是心和人一样,也是明明白白的,就想念它的女,想念它的女,它就感觉,哎呀!家里面生活困难,我这个女儿怎么办呢?它就在大海里边取到宝,就是每天夜间,它知道他女儿在什么地方住,就是放在她门口,捡一个宝珠,就是宝,放在它女儿的这个门口。
它女儿的确是生活困难,早晨起来一开门,看外面有个宝珠,哎呀!心里很欢喜,就把它捡起来了;那么第二天又开门,又有一个宝,她又拿,就连续多少天,心里就疑惑,怎么自然会有这个事情呢?什么办法能知道呢?说夜间不要睡觉,就在隐蔽的地方看,注意看,看、看,果然看到夜间的时候,天还没有亮以前,有个大鸟飞来了,到那里就放着一个宝珠,大鸟就飞走了。哦!她想:这么回事情!
那么它这个女儿……你看,这个鸟由人托生了以后,它还想念他的女,但是它的女就不知道,不知道这个鸟是她前生的父亲,不知道。不知道,就感觉这鸟做这个事,那么抓住这个鸟吧,就在那个地方设了一个网,设在那里。那么这天夜间,这个鸟还是照样飞来了,飞来了,一看有个网,这个鸟它明白了,一转头不高兴了,就飞走了,再也不来了,这个故事就到此为止。
《大毗婆沙论》上说,这个虎、狼,或者狐狸、或者是蛇,这一切畜生多数有点他心通的,就是猪,都有的,但是不会说话,多数有点他心通的;现在知道这个鸟,它也是知道过去的事情,知道它女儿的事情,这个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不得了。它前一生已经都……自己本身都已经转变了,但是还不忘自己的爱,所爱的人,自己的女、自己的儿还是爱,有这件事。现在这个鸟有这个能力,它不只是爱,还有爱的行动,会取来宝来送给它的女儿这里来,还有这种事情。有这种事情呢,我们就再进一步的想,这个儿女对父母的爱怎么样呢?我看有的人对父母也是很爱,但是有的人可差点劲的,差点劲。如果对父母有些不礼貌,这是有罪过了。所以,佛教也是重视孝道的,也是重视这件事。
所以从这里,我爱我的父母,我也应该爱别人的父母,把自己的爱心推而广之,慢慢地就有菩萨的味道了。所以我们学习般若波罗蜜,从这些事情上,也会增长智慧的。下文付与来日!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0》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