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善种子。无受尽相者,谓名言熏习种子,无始时来种种戏论⑤流转种子⑥故。此若无者,已作已作善、恶二业与果受尽,应不得成。又新名言熏习生起,应不得成。
注释
①复有别颂,《藏要》本校注称:「藏本缺此句并次颂,魏本同,疑此别颂,亦是别传之论本也,但陈、隋本有文,仅缺对前所引至『皆得成立』一句。」
②有情世间:又作假名世间、众生世间、众生世。为三种世间之一。指能居之正报,亦即指五阴所成之一切众生,亦指一切有情众生。
③轻安:梵文Prasrabdhi的意译,唯识宗的善法之一,使身心轻适安稳的精神作用。《成唯识论》卷六称:「安谓轻安,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对治惛沈,转依为业。谓此伏除能障定法,令所依止转安适故。」
④善法:五戒、十善是世间善法,三学、六度是出世间善法,深浅虽然不同,都是顺理益己之法,所以称为善法。
⑤戏论:梵文Prapanca的意译,佛教把错误无益的言论,称为戏论。《中观论疏》卷一本,把戏论分为二种:㈠爱论,由贪爱心引起的种种言论;㈡见论,对一切事物的固执见解。
⑥流转种子,《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语作所起种子,陈、隋本同。」
译文
又有譬喻相,说这种阿赖耶识,以幻、焰、梦、翳为譬喻。假若没有这种譬喻相,由不真实的遍计所执种子而现起的颠倒缘相,应当是不得成立。
又有具足相、不具足相。各种具缚的凡夫,称为具足相。世间离欲的外道,称为损减相。有学的声闻和见道的诸菩萨,称为一分永拔相。阿罗汉、独觉和诸如来,称为烦恼障全永拔相,和烦恼、所知二障全永拔相,与其相应。假若没有这种具足相、不具足相,有情的杂染,次第到还灭的阶段,就不应当成立。
由於什么因缘,善、不善法能感异熟
异熟果识为什么是无覆无记呢
因为异熟果体是无覆无记,与善、不善互不违逆,善与不善是互相违逆的。假若异熟果是善的,杂染就不能成立。假若异熟果是不善的,清净还灭也不能成立,所以异熟识只是无覆无记性。
原典
复有譬喻相,谓此阿赖耶识,幻①、焰②、梦③、翳④为譬喻故。此若无者,由不实徧计⑤种子故,颠倒⑥缘相应不得成。
复有具足相、不具足相。谓诸具缚者,名具足相。世间离欲⑦者,名损减相。有学⑧声闻及诸菩萨,名一分永拔相。阿罗汉、独觉及诸如来,名烦恼障⑨全永拔相,及烦恼、所知障⑩全永拔相,如其所应。此若无者,如是次第杂染还灭应不得成。
何因缘故善不善法能感异热
其异熟果无覆无记⑾
由异热果无覆无记,与善不善互不相违,善与不善互相违故。若异熟果善不善性,杂染还灭应不得成。是故异熟识唯无覆无记。
注释
①幻:空法十喻之一,幻喻有二种:譬喻所现似有非实的东西,或者譬喻能幻者,如幻师能积草木,幻化为象、马等。《演密钞》卷四称:「幻者化也,无而忽有之谓也。先无形质,假因缘有,名为幻化。又幻者诈也,或以不实事惑人眼目,故曰幻也。」
②焰:空法十喻之一,即阳焰,渴鹿见阳焰以为是水,譬喻虚假不实。
③梦:空法十喻之一,说明世间万物如梦中物一般,是虚幻不实的。
④翳:即眼翳,空法十喻之一,因为眼有眚翳,妄见发毛、火轮、空花等。
⑤徧计:即遍计所执性,又称遍计所执自性、普观察性等,人们普遍认为客观世界实有,佛教认为:这是不真实的,这种认识是谬误的。
⑥颠倒: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错误的认识。《瑜伽师地论》卷八认为有七颠倒:想倒、见倒、心倒、於无常常倒、於苦乐倒、於不净净倒、於无我我倒。
⑦欲:梵文Rajas的意译,音译刺者。意谓希求尘境。《成唯识论》卷五称:「云何为欲
於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
⑧有学:梵文Siksa的意译,小乘佛教四果的圣者当中,前三果称为有学,第四果称为无学,因为前三果还有可修学之道。《法华玄赞》卷一称:「戒、定、慧三,正为学体,进趣修学,名为有学;进趣圆满,止息修习,名为无学。」
⑨烦恼障:二障之一,对於所知障而言,一百二十八种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恼乱有情众生的身心,能障涅槃,所以称为烦恼障。《成唯识论》卷九称:「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
⑩所知障:二障之一,一切贪、瞋、痴等诸惑,是愚痴迷闇,不能了知各种事物的实相,所以称为智障,又称为所知障。
⑾无覆无记:与有覆无记相对,是无所谓染净的无记性,如阿赖耶识及内五根、山河草木等。其中又分为四种:㈠异熟无记,由前世业因决定的身心果报;(二)威仪无记,发起行、住、坐、卧等威仪之心;㈢工巧无记,从事图画雕刻等工巧事业之心;㈣通果无记,发起神通变化时之心。
《摄大乘论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