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知相分第三
译文
所知法的依止,已经讲过了,所知相又如何可见呢
这简略来说有三种:一、依他起相,二、遍计所执相,三、圆成实相。
此中什么是依他起相呢
其因缘是阿赖耶为种子,其自性是虚妄分别所摄,其别相是各个识。这是为什么呢
即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这裏所说的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这些都是由名言熏习种子现起的。假若是自他差别识,这是由我见熏习种子现起的。假若是善趣恶趣死生识,这是由有支熏习种子现起的。由於这些各种识,一切三界、六趣杂染所摄的依他起相的虚妄分别,都可以显现出来。这些各类识,都属於虚妄分别,以唯识为其属性,是无所有的,是非真实意义显现所依的,这就称为依他起相。
这裏什么是遍计所执相呢
在这唯识无境当中,有各种各样似是而非的分别相在显现。
这裏什么是圆成实相呢
在那依他起相上,由於那种似是而非的东西,永远没有自性。
原典
所知相分第三①
已说所知依②,所知相复云何应观③
此略有三种:一、依他起相,二、徧计所执相,三、圆成实相。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
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此复云何
谓身④、身者⑤、受者识⑥、彼所受识⑦、彼能受识⑧、世识⑨、数识⑩、处识⑾、言说识⑿、自他差别识⒀、善趣恶趣死生识⒁。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此由名言熏习种子⒂。若自他差别识,此由我见熏习种子。若善趣恶趣死生识,此由有支熏习种子。由此诸识,一切界、趣杂染所摄依他起相虚妄分别,皆得显现。如此诸识,皆是虚妄分别所摄,唯识⒃为性,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依,如是名为依他起相。
此中何者徧计所执相
谓於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
此中何者圆成实相
谓即於彼依他起相,由似义相永无有性。
注释
①所知相分第三,《藏要》本校注称:「以下魏本不分品,陈本作应知胜相第二;隋本作应知胜相胜语第二,又分四章,此相章第一。」
②已说所知依,《藏要》本校注称:「以下藏本第二卷,末题所知相品第二,但前後文皆不分品,独题此品,未详何以。」
③观,《藏要》本根据藏文本、无性释、世亲释改为见。
④身:即身识,包括五色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⑤身者:即身者识,相当於染污末那识。
⑥受者识:即无间灭意,是六识生起所依的无间灭意根。
⑦彼所受识:即所取的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⑧彼能受识:即能取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⑨世识:即相续不断的时间。
⑩数识:即数目。
⑾处识:意谓有情众生的住处。
⑿言说识:即依据见、闻、觉、知而起的语言。
⒀自他差别识:有情众生之间的自他差别。
⒁善趣恶趣死生识:善趣是六趣中的天、人、阿修罗,恶趣是六趣中的畜生、饿鬼、地狱。善趣恶趣死生识是有情众生在善趣恶趣中的生死流转。
⒂此由名言熏习种子,《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语云种子而生故。三本均同,次二句例知。」这裏的三本是指:元魏·佛陀扇多译本、陈·真谛译本和隋·笈多等翻译的世亲著《摄大乘论释论》。
⒃唯识:意谓世界上只有识,除识以外,别无其他。世间一切都是识变现的,心法是识的自体,心所法是识的相应,色法是识所变,心不相应行法是识的分位,无为法是识的实性。
译文
这裏所说的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当知道,这些就是眼等六内界。彼所受识,应当知道,这就是色尘等六外界。彼能受识,应当知道,这就是眼识等六识界。世识等其余各识,应当知道,只是这身识等各识的差别之相。
而且,上述各个识,都是只有识,都是无境义的。这裏以什么譬喻来说明这个问题呢
应当知道,以梦等譬喻来说明这个问题。因为梦中境界,是无其义而唯有识的,在梦中虽然见到各种各样的色、声、香、味、触,以及房舍、树林、大地、高山,似乎是有义相影现,而於此中都没有境义。由这梦喻的显示,应当随即了知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只有识。由於上述梦喻等言说,应当知道还有幻诳、鹿爱、翳眩等譬喻。
假若在觉的时候,一切时、一切处都如梦中物等一样,只有识,如果从梦中觉醒过来,便会觉得梦中都只有识,何故现在觉的时候,不能转生这样的认识呢
生起真实智觉的时候,也能转起这样的认识。如果在梦中不能转生这样的认识,从梦中觉醒的时候,这种觉悟就可以转起。这样,在还没有得到真智觉的时候,这种觉悟不能转起,得到真智觉的时候,这种觉悟才能转起。
原典
此中身、身者、受者识,应知即是眼等六内界①。彼所受识,应知即是色等六外界②。彼能受识,应知即是眼等六识界③。其余诸识,应知是此诸识差别。
又此诸识皆唯有识④,都无义故。此中以何为喻显示
应知梦等为喻显示。谓如梦中都无其义,独唯有识,虽种种色⑤、声⑥、香⑦、味⑧、触,舍、林、地、山,似义影现,而於此中都无有义。由此喻显,应随了知一切时、处皆唯有识。由此等言,应知复有幻诳、鹿爱⑨、翳眩等喻。
若於觉时,一切时、处皆如梦等,唯有识者,如从梦觉,便觉梦中皆唯有识,觉时何故不如是转
真智⑩觉时亦如是转。如在梦中此觉不转,从梦觉时此觉乃转。如是末得真智觉时,此觉不转,得真智觉此觉乃转。
注释
①六内界:即眼内界、耳内界、鼻内界、舌内界、身内界、意内界。六内界又称为六根。
②六外界:即色外界、声外界、香外界、味外界、触外界、法外界。六外界又称为六尘或六境
③六识界:即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④又此诸识皆唯有识,《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语文倒云:无义故唯识者。」
⑤色:梵文Rupa的意译,广义的色是物质的总称,相当於五蕴中的色蕴,有质碍、变化等义。狭义的色是眼识所缘的色境,此中用狭义的色。
⑥声:五尘之一,四大所造,属於色法,耳识所缘的外境。声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有情感的有执受大种声和无情感的无执受大种声。
⑦香:梵文Gandha的意译,音译健达。五尘之一,鼻识所缘的外境。一般分为四种:好香、恶香、等香、不等香。
⑧味:五尘之一,舌识所缘的外境。《品类足论》卷一把味分为可意、不可意、顺舍等三种。
⑨鹿爱:即阳焰,因受渴鹿深深爱著,所以称为鹿爱。
⑩真智:又称为圣智。缘真如实相的智慧。
译文
还没有得到真智觉悟的人们,对於唯识道理怎样通过推理而知呢
应当通过圣教和理论的推理而知。
这裏所说的圣教,如《十地经》中,佛世尊这样说:「这样的三界,都只有心。」又在《解深密经》中,佛世尊也这样说,在这部经中,弥勒菩萨问世尊说:「各种禅定中的所行影像,它与能缘心,应当说是有差别呢
还是应当说是没有差别呢
」佛告诉弥勒菩萨说:「应当说是没有差别,为什么呢
因为那种影像只是识的缘故。我说是识所缘,只是识所显现。」弥勒菩萨问:「世尊啊!假若禅定所行影像,与这个心没有差别的话,为什么这个心还能缘取这个心呢
」世尊说:「弥勒菩萨!没有少法能够缘取少法,然而就在这心这样生起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影像显现。如依止自己的面目等本质为缘,在水镜中还能见到自己面目的本质,认为我现在见到影像,并认为离开本质另有所见的影像显现。此心也是这样,在它这样生起的时候,所取的义相,似乎是有区别於心所见的影像在显现。」
原典
其有未得真智觉者,於唯识中云何比知
由教及理应可比知。
此中教者,如《十地经》①薄伽梵说:「如是三界,皆唯有心。」又薄伽梵《解深密经》②亦如是说,谓彼经中慈氏③菩萨问世尊言:「诸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
当言无异
」佛告慈氏:「当言无异,何以故
由彼影像唯是识故。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世尊!若三摩地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取此心
」「慈氏!无有少法能取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如质为缘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於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见影像显现。此心亦尔,如是生时,相似有异所见影现。」
注释
①十地经:梵文Dasabhumika的意译,唐代尸罗达摩译,九卷。异议本是後秦·鸠摩罗什翻译的《十住经》六卷、西晋·竺法护译《渐备一切智德经》五卷,是《华严经·十地品》的别译。本经释论是世亲的《十地经论》十二卷、龙树的《十住毗婆沙论》十七卷。
②解深密经:梵文Sandhinirmocavyuhasutra的意译,唯识宗所依据的六经之一,唐·玄奘译,五卷。异译本有三种: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相续解脱经》一卷、北魏·菩提流支译《深密解脱经》五卷、南朝陈·真谛译《解节经》一卷。
③慈氏:梵文Maitreya的意译,音译弥勒,即未来佛弥勒菩萨。出生於婆罗门家庭,後为佛弟子,先佛入灭,上生於兜率天内院,经四千岁(相当於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应当下生人间,於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广传佛法。中国寺庙里供奉的笑口常开胖弥勒,定五代名叫契此的和尚,因为传说是弥勒的化身,所以後人塑像作为弥勒供奉。
译文
由於上文所引的圣教,在理论上也可以明显出来。为什么呢
在禅定心中,随所观见的种种青瘀等所知影像,实际上所知见的一切,并无心外别物的青瘀等事,只是见到自心。由於这样的道理,菩萨对…
《摄大乘论 所知相分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