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所知相分第三▪P5

  ..续本文上一页㈣喜觉支,由於觉悟了佛教善法,而使心生欢喜,㈤猗觉支,又称为轻安觉支,因为修止观,断除烦恼粗重,使身心轻松安适愉快;㈥定觉支,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思悟佛法,使贪欲忧患灭除;㈦舍觉支,又称为行舍觉支,舍除一切妄谬,舍除一切虚妄分别,以佛教正法平等看待一切事物,心无偏邪。

  ⑨波罗蜜多:梵文Paramita的音译,意译为度。共六种,意谓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是六种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径,是大乘佛教徒修行的主要内容。六度如下:㈠布施,梵文Dana的意译,音译檀那。包括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㈡持戒,梵文Sila的意译,音译尸罗;(三)忍,梵文Ksanti的意译,音译羼提;㈣精进,梵文Virya的意译,音译毗梨耶,意谓努力不懈;㈤定,Dhyana的意译,音译禅那;㈥智慧,梵文Prajna的意译,音译般若。

  ⑩四清净:即前文所说的自性清净、离垢清净、得此道清净、生此境清净。

  译文

  再者,经中为什么以幻等譬喻来说明依他起性呢

  为了破除人们对於依他起自性虚妄法的疑惑。人们为什么对依他起自性的虚妄法,产生疑惑呢

  因为人们对於依他起自性的虚妄法,有这样的疑惑:依他起自性,实际上没有境义,为什么成为心法和心所法的所行境界呢

  为了消除这样的疑惑,所以要说幻事譬喻。如果依他起自性,没有真实的境义,为什么心法、心所法依之而起呢

  为了消除这种疑惑,所以要说阳焰喻。假若依他起自性,没有实际境义,为什么会有爱、非爱的受用差别呢

  为了消除这种疑惑,就说所梦喻。假若依他起自性,没有实际的境义,为什么会有净业、不净业所招感的爱果、非爱果的差别而生呢

  为了消除这种疑惑,就说影像譬喻。假若依他起自性,没有实际境义,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识转变而生呢

  为了消除这种疑惑,所以说光影譬喻。假若依他起自性,没有实际境义,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戏论言说转起呢

  为了消除这种疑惑,所以要说谷响喻。假若依他起自性,没有实际境义,为什么会有真实可取的各种三摩地所行境界转起呢

  为了消除这种疑惑,就说水月譬喻。假若依他起自性,没有实际境义,为什么诸菩萨,以无颠倒的正心,为了成办有情众生的利乐事业,故思於受生呢

  为了消除这种疑惑,所以说变化的譬喻。

  原典

  复次,何缘如经所说於依他起自性说幻等喻

  於依他起自性为除他虚妄疑故①。他复云何於依他起自性有虚妄疑

  由他於此有如是疑:云何实无有义而成所行境界

  为除此疑,说幻事喻。云何无义心、心法转

  为除此疑,说阳焰喻。云何无义有爱、非爱受用差别

  为除此疑,说所梦喻。云何无义净、不净业爱、非爱果差别而生

  为除此疑,说影像喻。云何无义种种识转

  为除此疑,说光彩喻。云何无义种种戏论言说而转

  为除此疑,说谷响喻。云何无义而有实取诸三摩地所行境转

  为除此疑,说水月喻。云何无义有诸菩萨无头倒心,为办有情诸利乐事,故思受生

  为除此疑,说变化喻。

  注释

  ①虚妄疑故,《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语作於虚妄疑惑,与无性合。」

  译文

  佛世尊为什么以密意在《梵问经》中说:如来不得生死,不得涅槃呢

  在依他起自性中,依据遍计所执自性和圆成实自性,生死和涅槃没有差别密意。为什么呢

  就是依他起自性,由於遍计所执自性分成生死,由於圆成实自性分成涅槃。

  在《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这样说:法有三种:一、杂染分,二、清净分,三、杂染、清净二分。依据什么这样说呢

  在依他起自性中,遍计所执自性是杂染分,圆成实自性是清净分,就是说,依他起自性是杂染、清净二分。依这种密意而这样说。在这种意思中,以什么譬喻来说明呢

  以金矿为譬喻来说明。譬如世间金矿中有三种东西:一地界,二、土,三、金。在地界中,土并非真实而有,但现时可得。金是真实而有,但不可得。当用火烧链的时候,土相就不显现了,金相显现出来。

  而且,这地界土显现的时候,是虚妄显现。金显现的时候,是真实显现,所以说地界是杂染、清净二分。识也是这样,当无分别智之火还没有烧炼的时候,在此识中,所有虚妄的遍计所执自性显现出来,所有真实的圆成实自性不能显现出来。假若此识被无分别智烧炼的时候,在此识中所有真实的圆成实自性显现出来,所有虚妄的遍计所执自性不显现出来。所以说,这种虚妄的分别识依他起自性有杂染、清净二分,如金矿中所有的地界。

  原典

  世尊依何密意①於《梵问经》②中说:如来不得生死③,不得涅槃

  於依他起自性中,依徧计所执自性及圆成实自性,生死、涅槃无差别密意。何以故

  即此依他起自性,由徧计所执分成生死,由圆成实分成涅槃故。

  《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说:法有三种:一、杂染分,二、清净分,三、彼二分。依何密意作如是说

  於依他起自性中,徧计所执自性是杂染分,圆成实自性是清净分,即依他起是彼二分。依此密意作如是说。於此义中以何喻显

  以金土藏为喻显示。譬如世间金土藏中三法可得:一、地界④,二、土,三、金。於地界中土非实有,而现可得。金是实有,而不可得。火烧炼时,土相不现,金相显现。

  又此地界,土显现时虚妄显现,金显现时真实显现,是故地界是彼二分。识亦如是,无分别智火未烧时,於此识中,所有虚妄徧计所执自性显现,所有真实圆成实自性不显现。此识若为无分别智火所烧时,於此识中,所有真实圆成实自性显现,所有虚妄徧计所执自性不显现。是故,此虚妄分别识依他起自性有彼二分,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

  注释

  ①密意:於佛意有所隐藏,而且,佛意深密,一般人难以测知,所以称为密意。

  ②梵问经:全称《思益梵天所问经》,四卷,姚秦·鸠摩罗什译,「思益」是梵天之名。本经的内容是说大乘实义,破除小乘偏执。

  ③生死:有情众生,生了死,死了生,不断受苦。

  ④地界:四大(地、水、火、风)之一的地大,因为和其他三大有区别,所以称为地大。其属性是坚,其作用是能持。

  译文

  世尊在有的地方说一切事物是永恒的,在有的地方说一切事物是非永恒的,在有的地方说一切事物是非永恒非不永恒的,依据什么密意这样说呢

  因为依他起自性中,由於圆成实自性,所以世尊说一切事物是永恒的。又由於遍计所执自性,所以又说一切事物是非永恒的。又由於遍计所执、圆成实二分,所以又说一切事物是非永恒的非不永恒的。只是依此三自性的一自性密意,才这样说的。如常、无常无二,如是苦、乐无二,净、不净无二,空、不空无二,我、无我无二,寂静、不寂静无二,有自性、无自性无二,生、不生无二,灭、不灭无二,本来寂静、非本来寂静无二,自性涅槃、非自性涅槃无二,生死、涅槃无二,也是这样。如是等类差别,都是一切诸佛的密意语言。由三自性的见解,都应他所说的,而给以抉择明了,如前文所说的永恒、非永恒等门类一样。这裏有多个偈颂:

  如果事物的实性非有,如果显现的不是一种,这就是非法非非法,所以说是无二的意思。

  依据依他起自性中的染、净一分开示显现,或者是有,或者是非有。依据染、净二分而说,是非有非非有。

  如果显现非有,所以说为无。由於这样的显现,所以说为有。

  自然无,自体无,自性不坚住,如执取不有,所以应当承认没有自性。

  由於没有自性,前前即为後後所依止,没有生灭,本来寂静,所以各种事物的自性本来就是般涅槃。

  原典

  世尊有处说一切法常,有处说一切法无常,有处说一切法非常非无常,依何密意作如是说

  谓依他起自性,由圆成实性分是常,由徧计所执性分是无常,由彼二分非常非无常。依此密意作如是说。如常、无常无二①,如是苦、乐无二,净、不净无二,空、不空无二,我、无我无二,寂静、不寂静无二,有自性、无自性无二,生、不生无二,灭、不灭无二,本来寂静、非本来寂静无二,自性涅槃、非自性涅槃无二,生死、涅槃无二,亦尔。如是等差别,一切诸佛密意语言,由三自性应随决了,如前说常、无常等门。此中有多颂:

  如法实不有,如现非一种,非法②非非法,故说无二义。

  依一分开显,或有或非有,依二分说言,非有非非有。

  如显现非有,是故说为无。由如是显现,是故说为有。

  自然自体无,自性不坚住③,如执取不有,故许无自性。

  由无性故成,後後所依止,无生灭本寂,自性般涅槃。

  注释

  ①无二:即非常非非常。

  ②非法,《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句云如是法非法。结成上二句,魏本同。」

  ③住,《碛砂藏》本原作「位」,《藏要》本根据藏文本和《高丽藏》本改。

  译文

  又有四种意趣、四种秘密,对於佛所说的一切话,都应当随他所说而给以抉择了别。所说的四意趣如下:一、平等意趣,比如这样说:从前,我曾经在那个时候那个地方,就称为胜观正等觉者;二、别时意趣,比如这样说:如果多多读诵乡宝如来名号者,就肯定能够得到无上菩提;又比如这样说:只是由於发大誓愿,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三、别义意趣,比如这样说:假若已经逢遇、承事、礼拜、供养多如殑伽河沙数的诸佛,对於大乘佛法才能理解其义:四、补特伽罗意乐意趣,比如对某一补特伽罗,佛首先为他赞叹布施,後来佛又毁訾布施;如果对於布施,对於戒律及一分修的世间禅定,应当知道,也是这样先赞後毁。这样,就称为四种意趣。

  原典

  复有四种意趣、四种秘密,一切佛言应随决了。四意趣者:一、平等意趣,谓如说言:我昔曾於彼时彼分,即名胜观①正等觉②者;二、别时意趣,谓如说言:若诵多宝如来③名者,便於无上正等菩提④已得决定;又如说言:由…

《摄大乘论 所知相分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