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所知相分第叁▪P5

  ..續本文上一頁㈣喜覺支,由於覺悟了佛教善法,而使心生歡喜,㈤猗覺支,又稱爲輕安覺支,因爲修止觀,斷除煩惱粗重,使身心輕松安適愉快;㈥定覺支,心專注一境而不散亂,思悟佛法,使貪欲憂患滅除;㈦舍覺支,又稱爲行舍覺支,舍除一切妄謬,舍除一切虛妄分別,以佛教正法平等看待一切事物,心無偏邪。

  ⑨波羅蜜多:梵文Paramita的音譯,意譯爲度。共六種,意謂六度、六度無極、六到彼岸,是六種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徑,是大乘佛教徒修行的主要內容。六度如下:㈠布施,梵文Dana的意譯,音譯檀那。包括叁種:財施、法施、無畏施;㈡持戒,梵文Sila的意譯,音譯屍羅;(叁)忍,梵文Ksanti的意譯,音譯羼提;㈣精進,梵文Virya的意譯,音譯毗梨耶,意謂努力不懈;㈤定,Dhyana的意譯,音譯禅那;㈥智慧,梵文Prajna的意譯,音譯般若。

  ⑩四清淨:即前文所說的自性清淨、離垢清淨、得此道清淨、生此境清淨。

  譯文

  再者,經中爲什麼以幻等譬喻來說明依他起性呢

  爲了破除人們對於依他起自性虛妄法的疑惑。人們爲什麼對依他起自性的虛妄法,産生疑惑呢

  因爲人們對於依他起自性的虛妄法,有這樣的疑惑:依他起自性,實際上沒有境義,爲什麼成爲心法和心所法的所行境界呢

  爲了消除這樣的疑惑,所以要說幻事譬喻。如果依他起自性,沒有真實的境義,爲什麼心法、心所法依之而起呢

  爲了消除這種疑惑,所以要說陽焰喻。假若依他起自性,沒有實際境義,爲什麼會有愛、非愛的受用差別呢

  爲了消除這種疑惑,就說所夢喻。假若依他起自性,沒有實際的境義,爲什麼會有淨業、不淨業所招感的愛果、非愛果的差別而生呢

  爲了消除這種疑惑,就說影像譬喻。假若依他起自性,沒有實際境義,爲什麼會有各種各樣的識轉變而生呢

  爲了消除這種疑惑,所以說光影譬喻。假若依他起自性,沒有實際境義,爲什麼會有各種各樣的戲論言說轉起呢

  爲了消除這種疑惑,所以要說谷響喻。假若依他起自性,沒有實際境義,爲什麼會有真實可取的各種叁摩地所行境界轉起呢

  爲了消除這種疑惑,就說水月譬喻。假若依他起自性,沒有實際境義,爲什麼諸菩薩,以無顛倒的正心,爲了成辦有情衆生的利樂事業,故思於受生呢

  爲了消除這種疑惑,所以說變化的譬喻。

  原典

  複次,何緣如經所說於依他起自性說幻等喻

  於依他起自性爲除他虛妄疑故①。他複雲何於依他起自性有虛妄疑

  由他於此有如是疑:雲何實無有義而成所行境界

  爲除此疑,說幻事喻。雲何無義心、心法轉

  爲除此疑,說陽焰喻。雲何無義有愛、非愛受用差別

  爲除此疑,說所夢喻。雲何無義淨、不淨業愛、非愛果差別而生

  爲除此疑,說影像喻。雲何無義種種識轉

  爲除此疑,說光彩喻。雲何無義種種戲論言說而轉

  爲除此疑,說谷響喻。雲何無義而有實取諸叁摩地所行境轉

  爲除此疑,說水月喻。雲何無義有諸菩薩無頭倒心,爲辦有情諸利樂事,故思受生

  爲除此疑,說變化喻。

  注釋

  ①虛妄疑故,《藏要》本校注稱:「藏本此語作於虛妄疑惑,與無性合。」

  譯文

  佛世尊爲什麼以密意在《梵問經》中說: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呢

  在依他起自性中,依據遍計所執自性和圓成實自性,生死和涅槃沒有差別密意。爲什麼呢

  就是依他起自性,由於遍計所執自性分成生死,由於圓成實自性分成涅槃。

  在《阿毗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這樣說:法有叁種:一、雜染分,二、清淨分,叁、雜染、清淨二分。依據什麼這樣說呢

  在依他起自性中,遍計所執自性是雜染分,圓成實自性是清淨分,就是說,依他起自性是雜染、清淨二分。依這種密意而這樣說。在這種意思中,以什麼譬喻來說明呢

  以金礦爲譬喻來說明。譬如世間金礦中有叁種東西:一地界,二、土,叁、金。在地界中,土並非真實而有,但現時可得。金是真實而有,但不可得。當用火燒鏈的時候,土相就不顯現了,金相顯現出來。

  而且,這地界土顯現的時候,是虛妄顯現。金顯現的時候,是真實顯現,所以說地界是雜染、清淨二分。識也是這樣,當無分別智之火還沒有燒煉的時候,在此識中,所有虛妄的遍計所執自性顯現出來,所有真實的圓成實自性不能顯現出來。假若此識被無分別智燒煉的時候,在此識中所有真實的圓成實自性顯現出來,所有虛妄的遍計所執自性不顯現出來。所以說,這種虛妄的分別識依他起自性有雜染、清淨二分,如金礦中所有的地界。

  原典

  世尊依何密意①於《梵問經》②中說:如來不得生死③,不得涅槃

  於依他起自性中,依徧計所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生死、涅槃無差別密意。何以故

  即此依他起自性,由徧計所執分成生死,由圓成實分成涅槃故。

  《阿毗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說:法有叁種:一、雜染分,二、清淨分,叁、彼二分。依何密意作如是說

  於依他起自性中,徧計所執自性是雜染分,圓成實自性是清淨分,即依他起是彼二分。依此密意作如是說。於此義中以何喻顯

  以金土藏爲喻顯示。譬如世間金土藏中叁法可得:一、地界④,二、土,叁、金。於地界中土非實有,而現可得。金是實有,而不可得。火燒煉時,土相不現,金相顯現。

  又此地界,土顯現時虛妄顯現,金顯現時真實顯現,是故地界是彼二分。識亦如是,無分別智火未燒時,於此識中,所有虛妄徧計所執自性顯現,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不顯現。此識若爲無分別智火所燒時,於此識中,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顯現,所有虛妄徧計所執自性不顯現。是故,此虛妄分別識依他起自性有彼二分,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

  注釋

  ①密意:於佛意有所隱藏,而且,佛意深密,一般人難以測知,所以稱爲密意。

  ②梵問經:全稱《思益梵天所問經》,四卷,姚秦·鸠摩羅什譯,「思益」是梵天之名。本經的內容是說大乘實義,破除小乘偏執。

  ③生死:有情衆生,生了死,死了生,不斷受苦。

  ④地界:四大(地、水、火、風)之一的地大,因爲和其他叁大有區別,所以稱爲地大。其屬性是堅,其作用是能持。

  譯文

  世尊在有的地方說一切事物是永恒的,在有的地方說一切事物是非永恒的,在有的地方說一切事物是非永恒非不永恒的,依據什麼密意這樣說呢

  因爲依他起自性中,由於圓成實自性,所以世尊說一切事物是永恒的。又由於遍計所執自性,所以又說一切事物是非永恒的。又由於遍計所執、圓成實二分,所以又說一切事物是非永恒的非不永恒的。只是依此叁自性的一自性密意,才這樣說的。如常、無常無二,如是苦、樂無二,淨、不淨無二,空、不空無二,我、無我無二,寂靜、不寂靜無二,有自性、無自性無二,生、不生無二,滅、不滅無二,本來寂靜、非本來寂靜無二,自性涅槃、非自性涅槃無二,生死、涅槃無二,也是這樣。如是等類差別,都是一切諸佛的密意語言。由叁自性的見解,都應他所說的,而給以抉擇明了,如前文所說的永恒、非永恒等門類一樣。這裏有多個偈頌:

  如果事物的實性非有,如果顯現的不是一種,這就是非法非非法,所以說是無二的意思。

  依據依他起自性中的染、淨一分開示顯現,或者是有,或者是非有。依據染、淨二分而說,是非有非非有。

  如果顯現非有,所以說爲無。由於這樣的顯現,所以說爲有。

  自然無,自體無,自性不堅住,如執取不有,所以應當承認沒有自性。

  由於沒有自性,前前即爲後後所依止,沒有生滅,本來寂靜,所以各種事物的自性本來就是般涅槃。

  原典

  世尊有處說一切法常,有處說一切法無常,有處說一切法非常非無常,依何密意作如是說

  謂依他起自性,由圓成實性分是常,由徧計所執性分是無常,由彼二分非常非無常。依此密意作如是說。如常、無常無二①,如是苦、樂無二,淨、不淨無二,空、不空無二,我、無我無二,寂靜、不寂靜無二,有自性、無自性無二,生、不生無二,滅、不滅無二,本來寂靜、非本來寂靜無二,自性涅槃、非自性涅槃無二,生死、涅槃無二,亦爾。如是等差別,一切諸佛密意語言,由叁自性應隨決了,如前說常、無常等門。此中有多頌:

  如法實不有,如現非一種,非法②非非法,故說無二義。

  依一分開顯,或有或非有,依二分說言,非有非非有。

  如顯現非有,是故說爲無。由如是顯現,是故說爲有。

  自然自體無,自性不堅住③,如執取不有,故許無自性。

  由無性故成,後後所依止,無生滅本寂,自性般涅槃。

  注釋

  ①無二:即非常非非常。

  ②非法,《藏要》本校注稱:「藏本此句雲如是法非法。結成上二句,魏本同。」

  ③住,《碛砂藏》本原作「位」,《藏要》本根據藏文本和《高麗藏》本改。

  譯文

  又有四種意趣、四種秘密,對於佛所說的一切話,都應當隨他所說而給以抉擇了別。所說的四意趣如下:一、平等意趣,比如這樣說:從前,我曾經在那個時候那個地方,就稱爲勝觀正等覺者;二、別時意趣,比如這樣說:如果多多讀誦鄉寶如來名號者,就肯定能夠得到無上菩提;又比如這樣說:只是由於發大誓願,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叁、別義意趣,比如這樣說:假若已經逢遇、承事、禮拜、供養多如殑伽河沙數的諸佛,對於大乘佛法才能理解其義:四、補特伽羅意樂意趣,比如對某一補特伽羅,佛首先爲他贊歎布施,後來佛又毀訾布施;如果對於布施,對於戒律及一分修的世間禅定,應當知道,也是這樣先贊後毀。這樣,就稱爲四種意趣。

  原典

  複有四種意趣、四種秘密,一切佛言應隨決了。四意趣者:一、平等意趣,謂如說言:我昔曾於彼時彼分,即名勝觀①正等覺②者;二、別時意趣,謂如說言:若誦多寶如來③名者,便於無上正等菩提④已得決定;又如說言:由…

《攝大乘論 所知相分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