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入所知相分第四

  入所知相分第四

  

  譯文

  這樣,就已經講完了所知相,人所知相如何應見呢

  它是鄉聞熏習所依,並不是由阿賴耶識所統攝,如阿賴耶識成爲清淨的所依種子,這是如理作意所統攝,似法似義産生似所取的境事,有能認識能觀察的見,這就是如理作意所統攝的現觀意言。

  這裏誰能悟入所應知相呢

  大乘的多聞熏習。或心相續的阿賴耶識中,已得逢事無量諸佛出現於世,已得一向堅固決定的勝解,已經很好地積集了各種善根,已經很好地准備了福德智慧資糧的菩薩。

  由什麼地方悟入呢

  即於那有見所現的似法似境義之言,是從聽聞大乘法相等所生起的。在勝解行地的時候,隨於所聽聞的教法以及一切事物只有識性的道理,引生勝解,在見道位如理通達,在修道位對治一切障,在究竟道中遠離一切障。

  原典

  入所知相分①第四

  如是已說所知相,人所知相雲何應見

  多聞熏習所依,非阿賴耶識所攝,如阿賴耶識成種子,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義而生似所取事,有見意言。

  此中誰能悟人所應知相

  大乘多聞熏習相續,已得逢事無量諸佛出現於世,已得一向決定勝解,已善積集諸善根故,善備輻智資糧②菩薩。

  何處能人

  謂即於彼有見似法似義意言,大乘法相等所生起。勝解行地,見道③、修道④、究竟道⑤中,於一切法唯有識性,隨聞勝解故,如理通達故,治一切障故,離一切障故。

  注釋

  ①入所知相分,《藏要》本校注稱:「以下藏本第叁卷,不分品,魏本同,陳本作應知入勝相第叁,隋本作入應知勝相勝語第叁。」

  ②資糧:「資」爲資助,「糧」爲食糧,如人遠行,必須攜帶食糧,資助自己的身體。要想得到叁乘證果,也應當以善根功德之糧,資益自己的身體。

  ③見道:又稱爲見谛道,與修道、無學道合稱叁道。以無漏智現觀四谛。見道之前屬於凡夫位,所得智慧是有漏慧。見道俊屬於聖位,所得智慧是無漏慧。

  ④修道:在見道領悟四谛後,反複修習以斷修惑之位。小乘佛教說一切有部認爲:在現觀四谛産生的十六心中,前十五心屬見道,後一心屬修道。大乘菩薩從二地以上至十地前,統稱爲修道。

  ⑤究竟道:即無學道,已經斷盡叁界煩惱,已達最高覺悟,小乘佛教以阿羅漢爲究竟道,大乘以第十地最後所得佛果爲究竟道。

  譯文

  由於什麼而能悟入呢

  由善根力所任持,即叁種相練磨心,斷四處,由於緣法義境是恒常而無間斷的、是殷重恭敬的、是加行而無放逸的,去實踐止觀妙行。在無量的諸世界中,每個世界都有無量的人趣有情,每一刹那中,他們都在證覺無上正等菩提,這是第一練磨其心。由於這種意樂,就能行施等波羅蜜多。我只要是已經能夠獲得這樣的意樂,我由這意樂,只要是少少用些功力去修習施等波羅蜜多,就應當是得到圓滿,這是第二練磨其心。假若有成就有障的十善,命終時便可受一切自體圓滿的人、天果報而生。我有妙善及無障礙善,此時怎能不應當獲得一切圓滿呢

  這是第叁練磨其心。此中有這樣的偈頌:

  人趣中的各個有情衆生,處、數都是無量的,每一念都在證得等覺,所以不應當退屈。

  各種淨心意樂,能修行布施等,此勝者菩薩已得淨心意樂,所以能夠修行布施等

  善者於死的時候,得隨自己所愛樂的自體圓滿果報。勝善菩薩,由於永斷障礙,圓滿佛果怎能會沒有呢

  原典

  由何能人

  由善根力所任持故,謂叁種相練磨心故,斷四處①故,緣法義境止觀②恒常、殷重、加行無放逸③故。無量諸世界,無量人有情,刹那刹那證覺無上正等菩提,是爲第一練磨其心。由此意樂,能行施等波羅蜜多。我已獲得如是意樂,我由此故少用功力修習施等波羅蜜多,當得圓滿,是爲第二練磨其心。若有成就諸有障善,於命終時即便可愛一切自體圓滿而生。我有妙善無障礙善,雲何爾時不當獲得一切圓滿

  是名第叁練磨其心。此中有頌:

  人趣諸有情,處數皆無量,念念證等覺,故不應退屈。

  諸淨心意樂,能修行施等,此勝者已得,故能修施等,

  善者於死時,得隨樂自滿,勝善由永斷,圓滿雲何無

  注釋

  ①斷四處:有四處是悟入所知的障礙,應當首先斷除:㈠斷作意,即斷除小乘佛教的作意;㈡永斷異慧疑,即斷除不如理的見解和對於大乘教理的疑惑;㈢斷法執;㈣斷分別。

  ②止觀:止是梵文Samatha的意譯,另譯止寂、禅定,音譯奢摩他。觀是梵文vipasyana的意譯,音譯昆婆舍那。聽以止觀是定、慧並稱。

  ③放逸:梵文Pramada的意譯,說一切有部的大煩惱地法之一,唯識宗的隨煩惱之一,與不放逸相對,意謂離善放縱,不修善法。《俱舍論》卷四稱:「逸謂放逸,不修諸善,是修諸善所對治法。」

  譯文

  由於遠離聲聞、獨覺作意,這是由於斷作意的緣故。對於這大乘的各種疑惑,一定要離疑,這是由於永遠斷除異慧、疑的緣故。由於離卻所聞所思法中所起的我、我所執,這是斷法執的緣故。由於現前顯現安住的境界與從定心安立的境界,一切相中都無所作意無所分別,這是斷分別的緣故。此中有如下偈頌:

  所緣相顯現在面前,自然地安住於分別心中,所以叫自然住。對於安立的一切外相,智者部不加以分別,這就是獲得最上菩提。

  原典

  由離聲聞、獨覺作意,斷作意故。由於大乘諸疑離疑,以能永斷異慧①、疑故。由離所聞所思法中我、我所執,斷法執②故。由於現前現住安立一切相中,無所作意無所分別,斷分別故。此中有頌:

  現前自然住,安立一切相,智者不分別,得最上菩提。

  注釋

  ①異慧:不如理的見解,異於正理的種種邪見。

  ②法執:二執(我執、法執)之一,固執心外有有爲法和無爲法。小乘佛教只斷我執,不斷法執。大乘佛教斷除二執。

  譯文

  由何而得悟入呢

  雲何而得悟入

  須由聞熏習的種類,即如理作意所統攝的,顯現似法似境義的有見意言。由四尋思,即由名尋思、義尋思、自性假立尋思、差別假立尋思,並由四種如實遍智,即由名如實遍智、事如實遍智、自性假立如實遍智、差別假立如實遍智,這樣都同樣是不可得。因爲諸菩薩,爲了這樣如實地悟入唯識陸,勤修四尋思觀、四如實智的加行,就在似文似境義的意言上進行推求,這似文名的字,只是意言爲性,依此似文和名下所诠之義進行推求,也只是意言爲性。依名義的自性差別進行推求,也只是意識上的假立。假若能夠超過推求的尋思,那時就能證得只有意書,同時也能證知不管是名,還是義,與名義的自性差別,都是假立的自性差別,其義相都是無所有的,都同樣是不可得。由四尋思,並由四如實遍智,於這似文似境義的意言,便能夠悟入只有識性。

  原典

  由何雲何而得悟入

  由聞熏習種類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義有見意言。由四尋思①,謂由名、義、自性、差別假立尋思。及由四種如實徧智②,謂由名、事、自性、差別假立如實徧智,如是皆同不可得故。以諾菩薩如是如實爲人唯識,勃修加行,即於似文似義意言,推求文名唯是意言,推求依此文③、名④之義亦唯意言。推求名、義、自性、差別唯是假立。若時證得唯有意言,爾時證知若名、若義、自性、差別皆是假立,自性、差別義相無故,同不可得。由四尋思及由四種如實徧智,於此似文似義意言,便能悟人唯有識性。

  注釋

  ①四尋思:即四尋思觀,唯識宗認爲在加行位修此觀法,尋思事物的名、義、自性、差別都是假有實無。《成唯識論》卷九稱:「尋思名、義、自性、差別,假有實無

  ②四種如實徧智:由四尋思觀,進而對此四方面的唯識道理,給以明確的印可決定,此稱四如實智。

  ③文:即文身(Vyanjanakaya),小乘佛教說一切有部和大乘唯識宗的心不相應行法之一,指構成名身和句身的梵文字母。

  ④名:即是名身(Namakaya),小乘佛教說一切有部和大乘唯識宗的心不相應行法之一。兩個以上的名稱構成名身。《俱舍論》卷五稱:「名身者,謂色、聲、香等。」

  譯文

  於此悟入唯識性中,什麼是所悟入呢

  如何悟入呢

  悟入唯識性,相、見二性,及各種各樣的性。名有叁種:名、名自性、名差別,義也有叁種:義、義自性、義差別。這名、義的自性差別,都是假立的,這六種義都無所有,所取相、能取見的二性現前,於一時在心中現似種種相義而生起。如在黑暗中的一條繩,顯現似蛇的義相,譬如繩上的蛇相是不真實的,是無所有的。假若已經了知那繩上的蛇義是沒有的,蛇的錯覺雖然滅除了,但繩的覺知還是存在的。假若以微細品類進行分析,便會發現這繩也是虛妄的,以色、香、味、觸爲其體相,以此覺知爲依,那繩的知覺當然就要滅除。這樣,於那似文似義的六相意言,伏除了非實有的六相義的時候,這唯識性覺,猶如蛇覺一樣,也應當遣除,這是由於圓成實自性的覺慧。菩薩就這樣悟入意言似義相顯,所以悟入遍計所執性。悟入這唯識,就悟入了依他起自性。

  如何悟入圓成實自性呢

  假若已經滅除唯識之想,對於意言爲性的,從聞法熏習種類所生的似文、似義、似境、似心的觀想也就滅除了。這時候,菩薩已經遺除了義想,一切似義不可能得生,所以,似唯識的義想也不能得生。由於這種因緣,安住於一切義沒有分別名的法界,於法界中便得現見與法界相應而住。這時候,菩薩平等平等的所緣、能緣無分別智已經生起,由此,菩薩稱爲已經悟入圓成實性了。這裏有如下偈頌:

  法、補特伽羅、法、義、略、廣、性、不淨、淨、究竟,都是名字所行境界的差別。

  菩薩就這樣悟入了唯識性,悟入了所知相,由於悟人了這真如法界,就進入了極喜地,善巧深達法界,生如來家,悟得一切有情衆生的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薩的平等心性,得一切佛的平等心性,這就稱爲菩薩見道…

《攝大乘論 入所知相分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