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唯發願⑤,便得往生⑥極樂世界⑦;叁、別義意趣,謂如說言:若已逢事爾所殑伽⑧河沙等佛,於大乘法方能解義;四、補特伽羅⑨意樂意趣,謂如爲一補特伽羅先贊布施,後還毀訾。如於布拖,如是屍羅⑩及一分修,當知亦爾。如是名爲四種意趣。
注釋
①勝觀:梵文Vipasyin的意譯,另譯種種觀、種種見等,音譯昆婆屍、昆鉢屍、微缽屍、鞟婆屍、昆婆沙、維衛等,過去七佛(昆婆屍佛、屍棄佛、昆舍婆佛、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的第一佛。又稱爲弗沙或底沙。釋迦菩薩第叁阿僧只僧滿時,遭此佛初修百大劫種相之福,以爲七佛之首。又由於贊其佛之精力,超九劫而成佛,由此可知此佛出世,在九十一大劫之前。
②正等覺:諸佛的無上正智稱爲正等覺。「覺」意謂覺知各種事物的智慧。其智沒有偏邪,稱爲正。無偏稱焉等。《七佛經》稱:「昆婆屍佛應正等覺。」
③多寶如來:東方寶淨世界之佛,因無人請而入涅槃,入滅後發誓以其全身舍利和七寶塔證說《法華經》。《大智度論》卷七稱:「有諸佛無人請者,便入涅槃而不說法。如《法華經》中多寶世尊,無人請故,便入涅槃,後化佛身及七寶塔證說《法華經》故,一時出現。」
④無上正等菩提:梵文Anuttara-samyak-sambodhi的意譯,另譯無上正遍知、無上正遍道、無上正等正覺等,音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佛智的名稱。指真正遍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
⑤願:梵文pranidhana的意譯,音譯尼底,意謂志求滿足。《法界次第》稱:「自製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滿足,故雲願也。」
⑥往生:去娑婆世界,往彌陀如來之極樂淨土,稱之爲往,化生於彼土蓮華中,稱之爲生。「往生」雖然通於各種受生,但是一船指生於極樂世界。
⑦極樂世界:梵文Sukhavati的意譯,音譯蘇诃啭帝、須摩提、須阿提等。又稱焉西方淨土、極樂國土、安養淨土等。即阿彌陀佛的淨土。據稱,從人世間經過十萬億佛土,即爲極樂世界,生於此者,享受各種快樂,如佛那樣具叁十二相,並具神通,心中舒暢清涼,心中聞法,供養佛陀,即得開悟。
⑧殑伽:梵文Ganga的音譯,另譯強伽、瓊伽、恒伽、恒架等,意譯天堂來、恒河等。印度東北部的大河,發源於雪山南部。
⑨補特伽羅:梵文Pudgala的音譯,意譯爲人我。又音譯爲富特伽羅、福伽羅、補伽羅、富咖羅、——咖羅、富特迦耶等,又意譯爲衆生、數取趣,意謂在六趣中一再輪迴。
⑩屍羅:梵文sila的音譯,意譯爲戒,即佛教徒應當遵守的戒律。
譯文
聽說的四秘密如下:一、令入秘密,於聲聞乘中或大乘中,依據世俗谛的道理,說有補特伽羅,並說有各種事物的自性差別:二、相秘密,在這裏說明各種事物的相狀時,顯明叁自性;叁、對治秘密,佛在這裏針對有情衆生的煩惱行,說對治的八萬四千法門;四、轉變秘密,即在這裏以其別的意思,說諸法諸字,就在這所說的字句中,顯示另一種意義。比如有的偈頌這樣說:
覺了這不堅的調柔定爲堅,善住於顛倒錯誤之中,被極煩惱所惱,就可以證得最上菩提。
原典
四秘密者:一、令人秘密,謂聲聞乘中或大乘中,依世俗谛①理說有補特伽羅及有諾法自性差別:二、相秘密,謂於是處說諸法相②,顯叁自性;叁、對治秘密,謂於是處說行,封治八萬四千③;四、轉變秘密,謂於是處以其別義,諾言諸甯即顯別義。如有頌言:
覺不堅爲堅,善住於顛倒,極煩惱所惱,得最上菩提。
注釋
①世俗谛:二谛(俗谛、真谛)之一,又稱爲世谛或俗谛,即對俗人聽講的真理,
②法相:泛指事物的相狀、性質、名詞、概念及其含義等,《大乘義章》卷二稱:「一切世谛有爲無爲,通名法相。」
③八萬四千:即八萬四千法門。有情衆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法中有八萬四千對治法門,就能诠之教稱爲法藏,就所诠之義稱爲法門。
譯文
假若有人想造大乘法教的解釋,簡略來說,應當由叁相造其解釋:一者、由說緣起:二者、由說從緣所産生的法相;叁者、由所說言語的意思。這裏所說的緣起,比如說:
從名言熏習所産生的各種事物,這種名言熏習又從那一切事物的熏習而成。所以,異熟阿賴耶識與轉識,展轉更互爲緣而生。
原典
若有欲造大乘法釋,略由叁相應造其釋:一者、由說緣起;二者、由說從緣所生法相:叁者、由說語義。此中說緣起者,如說:
言熏習所生,諸法此從彼,異熟與轉識,更互爲緣生。
譯文
再者,從那阿賴耶識爲種子所生起的轉識相法,有相分、有見分,相分和見分都以識爲其自性。而且,遍計所執性和圓成實性都以依他起性爲其所依,以依處爲相。以能遍計的所執爲相,圓成實性以法性爲相,由此顯示叁自性的相。如偈頌所說的「從有相分、有見分,應當知道叁自性的相」。
再次,應當怎樣解釋那叁相呢
逼計所執相,在依他起相中實際上是無所有的,圓成實相在依他起相中是實有的。由於遍計所執相的非有和圓成實相的有二種,在還沒有見到真理的同一時問,逼計所執的非有是可得的,圓成實自性的有是不可得的。在已經見到真理的同時,遍計所執性的非有是不可得的,圓成實性的有是可得的。就是說,在依他起自性中,沒有遞計所執自性,有圓成實自性。所以,在依他起自性中,隨染隨淨而轉的時候,假若凡夫得到了那種遍計所執自性,就不能得到這圓成實性了。假若聖者得到了這圓成實自性,就得不到那種遍計所執自性了。如偈頌中這樣說 在依他起自性中,遍計所執自性是沒有的,圓成實自性在依他起自性中是有的,所以有得、不得兩種情況,在依他起自性中,凡夫和聖人二者是平等的。
原典
複次,彼轉識相法,有相①、有見②,識爲自性。又彼以依處爲相,徧計所執爲相,法性③爲相,由此顯示叁自性相。如說:從有相有見,應知彼叁相。
複次,雲何應釋彼相
謂徧計所執相,於依他起相中實無所有,圓成實相於中實有。由此二種非有及有,非得及得,末見已見,真者同時。謂於依他起自性中,無徧計所執故,有圓成實故。於此轉時,若得彼即不得此,若得此即不得彼。如說:
依他所執無,成實於中有,故得及不得,其中二平等。
注釋
①有相:意謂有似所取的相,即相分,是識所變的影像。
②有見:意謂有似能取的見分,相分相當於客觀,見分相當於主觀。
③法性:梵文Dharmadhatu的意譯,與真如、實相等同義,特指現象的本質、本體。
《成唯識論述記》卷九稱:「性者體義,一切法體,故名法性。」
譯文
關於語義問題,是先說初句爲總綱,然後以其余各句分別說明第一句的意思。或由德意趣,或由義意起。關於由德處的問題,是說佛的功德。最清淨覺是初句的總標,以不二現行到窮生死際等二十一句進行解釋,即不二現行、趣無相法、住於佛住、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到無障處、不可轉法、所行無礙、其所安立不可思議、遊於叁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於一切法智無疑滯、於一切行成就大覺、於諸法智無有疑惑、凡所現身不可分別、一切菩薩等所求智、得佛無二住勝彼岸、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證無中邊佛地平等、極於法界、盡虛空性、窮未來際。
關於最清淨覺的問題,應當知道,這一句是由各句分別說明,這樣才能夠成爲善說法性。最清淨覺者,就是世尊最清淨的覺悟,應當知道,這是佛二十一種功德所統攝。就是於所知一向無障轉的功德,於有、無無二相真如最勝清淨的能人功德,於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住的功德,於法身中所依意樂作業無差別的功德,修一切對治障的功德,降伏一切外道的功德,生於世間不爲世間法所障的功德,安立正法功德,授記功德,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用身、變化身的功德,斷疑功德,令人種種行的功德,對於當來法産生妙智的功德,對其勝解示現的功德,對於無量所依調伏有情衆生的加行功德,使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法身的功德,隨順勝解示現差別佛土的功德,對於叁種佛身方處沒有分限的功德,於窮生死際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衆生的功德,無盡功德等。
原典
說語義者,謂先說初句,後以余句分別顯示。或由德處,或由義處。由德處者,謂說佛功德①:最清淨覺②,不二現行③、趣無相法④、住於佛住⑤、逮得一切佛平等性⑥、到無障處⑦、不可轉法⑧、所行無礙⑨、其所安立不可思議⑩、遊於叁世平等法性⑾、其身流布一切世界⑿、於一切法智無疑滯⒀、於一切行成就大覺⒁、於諸法智無有疑惑⒂、凡所現身不可分別⒃、一切菩薩等所求智⒄、得佛無二住勝彼岸曲、不相閑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⒆、證無中邊佛地平等⒇、極於法界(21)、盡虛空性(22)、窮未來際(23)。
最清淨覺者,應知此句由所余句分別顯示,如是乃成善說法性。最清淨覺者,謂佛世尊最清淨覺,應知是佛二十一種功德所攝。謂於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德,於有、無無二相真如最勝清淨能人功德,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於法身中所依意樂作業無差別功德,修一切障對治功德,降伏一切外道(24)功德,生在世間不爲世法所礙功德,安立正法功德,授記功德,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用(25)、變化身(26)功德,斷疑功德,令人種種行功德,當來法生妙智功德,如其勝解示現功德,無量所依調伏有情加行功德,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德,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叁種佛身(27)方處無分限功德,窮生死際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功德,無盡功德等。
注釋
①功德:「功」意謂福利之功能,功能爲善行之德,所以稱爲功德。而且,「德一意謂得,修功有所得,所以稱爲功德。《大乘義章》卷九稱:「…
《攝大乘論 所知相分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