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唯发愿⑤,便得往生⑥极乐世界⑦;三、别义意趣,谓如说言:若已逢事尔所殑伽⑧河沙等佛,於大乘法方能解义;四、补特伽罗⑨意乐意趣,谓如为一补特伽罗先赞布施,後还毁訾。如於布拖,如是尸罗⑩及一分修,当知亦尔。如是名为四种意趣。
注释
①胜观:梵文Vipasyin的意译,另译种种观、种种见等,音译昆婆尸、昆鉢尸、微钵尸、鞟婆尸、昆婆沙、维卫等,过去七佛(昆婆尸佛、尸弃佛、昆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的第一佛。又称为弗沙或底沙。释迦菩萨第三阿僧只僧满时,遭此佛初修百大劫种相之福,以为七佛之首。又由於赞其佛之精力,超九劫而成佛,由此可知此佛出世,在九十一大劫之前。
②正等觉:诸佛的无上正智称为正等觉。「觉」意谓觉知各种事物的智慧。其智没有偏邪,称为正。无偏称焉等。《七佛经》称:「昆婆尸佛应正等觉。」
③多宝如来:东方宝净世界之佛,因无人请而入涅槃,入灭後发誓以其全身舍利和七宝塔证说《法华经》。《大智度论》卷七称:「有诸佛无人请者,便入涅槃而不说法。如《法华经》中多宝世尊,无人请故,便入涅槃,後化佛身及七宝塔证说《法华经》故,一时出现。」
④无上正等菩提:梵文Anuttara-samyak-sambodhi的意译,另译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无上正等正觉等,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智的名称。指真正遍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⑤愿:梵文pranidhana的意译,音译尼底,意谓志求满足。《法界次第》称:「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故云愿也。」
⑥往生: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称之为往,化生於彼土莲华中,称之为生。「往生」虽然通於各种受生,但是一船指生於极乐世界。
⑦极乐世界:梵文Sukhavati的意译,音译苏诃啭帝、须摩提、须阿提等。又称焉西方净土、极乐国土、安养净土等。即阿弥陀佛的净土。据称,从人世间经过十万亿佛土,即为极乐世界,生於此者,享受各种快乐,如佛那样具三十二相,并具神通,心中舒畅清凉,心中闻法,供养佛陀,即得开悟。
⑧殑伽:梵文Ganga的音译,另译强伽、琼伽、恒伽、恒架等,意译天堂来、恒河等。印度东北部的大河,发源於雪山南部。
⑨补特伽罗:梵文Pudgala的音译,意译为人我。又音译为富特伽罗、福伽罗、补伽罗、富咖罗、——咖罗、富特迦耶等,又意译为众生、数取趣,意谓在六趣中一再轮迴。
⑩尸罗:梵文sila的音译,意译为戒,即佛教徒应当遵守的戒律。
译文
听说的四秘密如下:一、令入秘密,於声闻乘中或大乘中,依据世俗谛的道理,说有补特伽罗,并说有各种事物的自性差别:二、相秘密,在这裏说明各种事物的相状时,显明三自性;三、对治秘密,佛在这裏针对有情众生的烦恼行,说对治的八万四千法门;四、转变秘密,即在这裏以其别的意思,说诸法诸字,就在这所说的字句中,显示另一种意义。比如有的偈颂这样说:
觉了这不坚的调柔定为坚,善住於颠倒错误之中,被极烦恼所恼,就可以证得最上菩提。
原典
四秘密者:一、令人秘密,谓声闻乘中或大乘中,依世俗谛①理说有补特伽罗及有诺法自性差别:二、相秘密,谓於是处说诸法相②,显三自性;三、对治秘密,谓於是处说行,封治八万四千③;四、转变秘密,谓於是处以其别义,诺言诸宁即显别义。如有颂言:
觉不坚为坚,善住於颠倒,极烦恼所恼,得最上菩提。
注释
①世俗谛:二谛(俗谛、真谛)之一,又称为世谛或俗谛,即对俗人听讲的真理,
②法相:泛指事物的相状、性质、名词、概念及其含义等,《大乘义章》卷二称:「一切世谛有为无为,通名法相。」
③八万四千:即八万四千法门。有情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法中有八万四千对治法门,就能诠之教称为法藏,就所诠之义称为法门。
译文
假若有人想造大乘法教的解释,简略来说,应当由三相造其解释:一者、由说缘起:二者、由说从缘所产生的法相;三者、由所说言语的意思。这裏所说的缘起,比如说:
从名言熏习所产生的各种事物,这种名言熏习又从那一切事物的熏习而成。所以,异熟阿赖耶识与转识,展转更互为缘而生。
原典
若有欲造大乘法释,略由三相应造其释:一者、由说缘起;二者、由说从缘所生法相:三者、由说语义。此中说缘起者,如说:
言熏习所生,诸法此从彼,异熟与转识,更互为缘生。
译文
再者,从那阿赖耶识为种子所生起的转识相法,有相分、有见分,相分和见分都以识为其自性。而且,遍计所执性和圆成实性都以依他起性为其所依,以依处为相。以能遍计的所执为相,圆成实性以法性为相,由此显示三自性的相。如偈颂所说的「从有相分、有见分,应当知道三自性的相」。
再次,应当怎样解释那三相呢
逼计所执相,在依他起相中实际上是无所有的,圆成实相在依他起相中是实有的。由於遍计所执相的非有和圆成实相的有二种,在还没有见到真理的同一时问,逼计所执的非有是可得的,圆成实自性的有是不可得的。在已经见到真理的同时,遍计所执性的非有是不可得的,圆成实性的有是可得的。就是说,在依他起自性中,没有递计所执自性,有圆成实自性。所以,在依他起自性中,随染随净而转的时候,假若凡夫得到了那种遍计所执自性,就不能得到这圆成实性了。假若圣者得到了这圆成实自性,就得不到那种遍计所执自性了。如偈颂中这样说 在依他起自性中,遍计所执自性是没有的,圆成实自性在依他起自性中是有的,所以有得、不得两种情况,在依他起自性中,凡夫和圣人二者是平等的。
原典
复次,彼转识相法,有相①、有见②,识为自性。又彼以依处为相,徧计所执为相,法性③为相,由此显示三自性相。如说:从有相有见,应知彼三相。
复次,云何应释彼相
谓徧计所执相,於依他起相中实无所有,圆成实相於中实有。由此二种非有及有,非得及得,末见已见,真者同时。谓於依他起自性中,无徧计所执故,有圆成实故。於此转时,若得彼即不得此,若得此即不得彼。如说:
依他所执无,成实於中有,故得及不得,其中二平等。
注释
①有相:意谓有似所取的相,即相分,是识所变的影像。
②有见:意谓有似能取的见分,相分相当於客观,见分相当於主观。
③法性:梵文Dharmadhatu的意译,与真如、实相等同义,特指现象的本质、本体。
《成唯识论述记》卷九称:「性者体义,一切法体,故名法性。」
译文
关於语义问题,是先说初句为总纲,然後以其余各句分别说明第一句的意思。或由德意趣,或由义意起。关於由德处的问题,是说佛的功德。最清净觉是初句的总标,以不二现行到穷生死际等二十一句进行解释,即不二现行、趣无相法、住於佛住、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到无障处、不可转法、所行无碍、其所安立不可思议、游於三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於一切法智无疑滞、於一切行成就大觉、於诸法智无有疑惑、凡所现身不可分别、一切菩萨等所求智、得佛无二住胜彼岸、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证无中边佛地平等、极於法界、尽虚空性、穷未来际。
关於最清净觉的问题,应当知道,这一句是由各句分别说明,这样才能够成为善说法性。最清净觉者,就是世尊最清净的觉悟,应当知道,这是佛二十一种功德所统摄。就是於所知一向无障转的功德,於有、无无二相真如最胜清净的能人功德,於无功用佛事不休息住的功德,於法身中所依意乐作业无差别的功德,修一切对治障的功德,降伏一切外道的功德,生於世间不为世间法所障的功德,安立正法功德,授记功德,於一切世界示现受用身、变化身的功德,断疑功德,令人种种行的功德,对於当来法产生妙智的功德,对其胜解示现的功德,对於无量所依调伏有情众生的加行功德,使平等法身波罗蜜多成满法身的功德,随顺胜解示现差别佛土的功德,对於三种佛身方处没有分限的功德,於穷生死际常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众生的功德,无尽功德等。
原典
说语义者,谓先说初句,後以余句分别显示。或由德处,或由义处。由德处者,谓说佛功德①:最清净觉②,不二现行③、趣无相法④、住於佛住⑤、逮得一切佛平等性⑥、到无障处⑦、不可转法⑧、所行无碍⑨、其所安立不可思议⑩、游於三世平等法性⑾、其身流布一切世界⑿、於一切法智无疑滞⒀、於一切行成就大觉⒁、於诸法智无有疑惑⒂、凡所现身不可分别⒃、一切菩萨等所求智⒄、得佛无二住胜彼岸曲、不相闲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⒆、证无中边佛地平等⒇、极於法界(21)、尽虚空性(22)、穷未来际(23)。
最清净觉者,应知此句由所余句分别显示,如是乃成善说法性。最清净觉者,谓佛世尊最清净觉,应知是佛二十一种功德所摄。谓於所知一向无障转功德,於有、无无二相真如最胜清净能人功德,无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於法身中所依意乐作业无差别功德,修一切障对治功德,降伏一切外道(24)功德,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碍功德,安立正法功德,授记功德,於一切世界示现受用(25)、变化身(26)功德,断疑功德,令人种种行功德,当来法生妙智功德,如其胜解示现功德,无量所依调伏有情加行功德,平等法身波罗蜜多成满功德,随其胜解示现差别佛土功德,三种佛身(27)方处无分限功德,穷生死际常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功德,无尽功德等。
注释
①功德:「功」意谓福利之功能,功能为善行之德,所以称为功德。而且,「德一意谓得,修功有所得,所以称为功德。《大乘义章》卷九称:「…
《摄大乘论 所知相分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