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所知相分第三▪P7

  ..续本文上一页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善行家德,名为功德。」

  ②最清净觉:因为佛的这种觉悟,超出世间凡夫、声闻、独觉和菩萨的觉悟,所以称为最清净觉。

  ③不二现行:对於所知一向无障转的功德,即佛一向无障碍智,对於一切事物的品类差别无著无碍,不像声闻等那样有处有障、有处无障二种现行,故称为不二现行。

  ④趣无相法:无相法即真如,因为真如远离有相、无相、非有相非无相。这种智慧能入,所以称为趣·超过声闻、缘觉二乘和菩萨,所以是最胜。断离烦恼、所知二障 ,所以称为清净。这样趣入,称为最胜清净功德,所以称为最清净觉。

  ⑤住於佛住:即无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住」意天住、梵住、圣住。於天住四静虑中,佛永远住於四静虑。梵住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佛永远住於悲。圣住即空相、无相、无愿,佛永远住於空,这就是佛住。在佛住中即使不作功用,也利於有情,对有情众生的功德,永不间断。不像声闻那样要作功用,才能利於有情,所以称为最清净觉。

  ⑥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即於法身中所依意乐作业无差别功德。诸佛平等性,就是以清净智为所依,都有利於安乐一切有情众生的殊胜意乐,都以受用身、变化身作利他事业,法身、受用身、变化身三无差别,所以称为逮得一切佛平等性。

  ⑦到无障处:就是修对治一切障的功德,已经修习对治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圣道,一切种智的自在性,已经到了永离一切习气的所依趣处。

  ⑧不可转法:就是降伏一切外道的功德,即教、证二法都不能为他所能动转,胜过摧伏各种外道。

  ⑨所行无碍:即生於世间,不为世间所碍的功德。

  ⑩其所安立不可思议:即安立正法的功德。这种安立无量甚深,出世後得正智所起,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是不可思议的。

  ⑾游於三世平等法性:即授记功德。观过去、未来等事平等,都如现在所作事,所以能够预言未来各种各样的事情而授记。

  ⑿其身流布一切世界:即於一切世界示现受用身和变化身的功德。

  ⒀於一切法智无疑滞:即断疑功德。於一切境自善决定,普遍断除一切疑惑。

  ⒁於一切行成就大觉:即令入种种行的功德。教授教诫有情众生,使之入种种正行。

  ⒂於诸法智无有疑惑:即断疑功德。

  ⒃凡所现身不可分别:如其胜解示现功德。一佛身,随顺他对於有情来生的胜解,示现形色大小种种不同的化身。

  ⒄一切菩萨等所求智:即无量所依调伏有情加行功德。佛智圆满,成就调伏有情加行功德,所以是无量有情的所依,这样的智慧是诸菩萨等的所求,所以称为一切菩萨等的祈求智。

  ⒅得佛无二住胜彼岸:即平等法身波罗蜜多成满功德。波罗蜜多圆满成就,所以称为住胜彼岸。因为已经超过十地菩萨的波罗蜜多,所以称为住胜彼岸,如是成就诸佛无二平等法身。

  ⒆不相闲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即随其胜解,示现差别佛土功德。佛观众生胜解差别,现金、银等种种佛土,不相间杂。佛对於众生所乐,无不了知,所以称为如来解脱妙智究竟。

  ⒇证无中边佛地平等:即三种佛身方处无分限功德。诸佛的三身等周遍十方世界,没有分限,所以称为无中边。身所依名地,身遍十方,无有分限,所以佛地平等,没有中边。

  (21)极於法界:即穷生死际常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功德。极此清净法界,对於来世一切有情众生,常作利益安乐之事。

  (22)尽虚空性:即无尽功德。就像虚空那样无边无际,无增无减,无生无灭,没有变易:永远容受一切质碍。法身也是这样,永远作有利於来生的事情。

  (23)穷未来际:即究竟功德。未来无际,佛穷其无际,永远作有利於众生的事业。这种功德永无断绝,所以称为最清净觉。

  (24)外道: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哲学派别。

  (25)受用:即受用身,三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之一。受用身有二种:㈠自受用,指佛累劫积累功德,所得之永恒不灭、能使自己受用广大法乐的色身;㈡他受用,佛为住於十地的菩萨现大神通,使他们受用大乘法乐的功德身,相当於报身。

  (26)变化身:相当於应身。佛为了度脱世间众生,随顺三界:六道的不同状况和需要而现之身。或指释迦车尼的生身,或指变现混迹於世间的天、人、鬼、龙等。

  (27)三种佛身:即法身、报身、应身,或是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或是法身、化身、应身、

  译文

  而且,由於义处,如说:假若各种菩萨成就三十二法,才能够成为菩萨。就是对於一切有情众生的利益安乐事生起增上意乐,因为令人一切智智,自知我今何假智,摧伏慢,坚牢胜意乐,非假怜愍,於亲非亲平等心。永作善友乃至涅槃为後边,应量而语,含笑先言,无限大悲,於所受事无退弱,无厌倦意,闻义无厌,於自作罪深见过,於他作罪不瞠而诲,於一切威仪中恒修治菩提心,不希异熟而行施,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於诸有情无有恚碍而行忍,为欲摄受一切善法勤精进,舍无色界而修静虑,方便相应修般若,由四摄事摄方便,於持戒破戒善友无二,以殷重心听闻正法,以殷重心住阿兰若,於世杂事不爱乐,於下劣乘曾不欣乐,大乘中深见功德,远离恶友,亲近善友,永远修治四梵住,常游戏於五神通,依趣之智,对於住正行不住正行各类有情众生不弃舍,言决定,重谛实,永远以大菩提心为首。上述各句,应当知道,都是第一句的差别,这就是对於一切有情众生的利益安乐、生起增上意乐。

  这种「利益安乐、增上意乐」一句,应当知道,有十六业差别:一、展转加行业。二、无颠倒业。三、不待他请自然加行业。四、不动坏业。五、无求染业,应当知道,这裏有三句差别,因为是无染系,於恩非恩没有爱恚,於生生中永恒随转。六、相称语、身业,应当知道,这裏有二句差别。七、於乐於苦於无二中平等业。八、无下劣业。九、无退转业。十、摄方便业。十一、厌恶所治业,应当知道,这裏有二句差别。十二、无间作意业。十三、胜进行业,应当知道,这裏有七句差别,因为六波罗蜜多正加行和四摄事正加行。十四、成满加行业,应当知道,这裏有六句差别,因为亲近善士,听闻正法,住阿兰若,离恶寻思,作意功德。应当知道,这裏又有二句差别,因为助伴功德。应当知道,这裏又有二句差别。十五、成满业,应当知道,这裏又有三句差别,因为无量清净,得大威力,证得功德。十六、安立彼业,应当知道,这裏有四句差别,因为御众功德,决定无疑教授教诫,财法摄一,无杂染心。应当知道,这样的各句,都是初句差别。如偈颂这样说:

  由於最初一句,再以其余各句来分别显示别德的种类。由於最初的一句,然後一句一句地分别说明其义——即利益差别。

  原典

  复次,由义处者,如说:若诸菩萨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萨。谓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故,令人一切智智故,自知我今何假智故①,摧伏慢②故,坚牢胜意乐故③,非假怜愍故,於亲非亲平等心故,永作善友乃至涅槃为後边故,应量而语故,含笑先言故,无限大悲故④,於所受事无退弱故⑤,无厌倦意故,闻义无厌故,於自作罪深见过故,於他作罪不瞠而诲故,於一切威仪⑥中恒修治菩提心故,不悕异热而行施故,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於诸有情无有志碍而行忍故,为欲摄受一切善法勤精进⑦故,舍无色界修静虑故,方便相应修般若故,由四摄事⑧摄方便⑨故,於持戒破戒善友无二故,以般重心听闻正法故,以殷重心住阿练若⑩故,於世维事不爱乐故,於下劣乘曾不欣乐故,於大乘中深见功德故,远离恶友故,亲近善友故,恒修治四梵住⑾故,常游戏五神通⑿故,依趣智⒀故,於住正行不住正行诸有情类不弃舍故,言决定故,重谛实故,大菩提心恒为首故。如是诸句,应知皆是初句差别,谓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

  此利益安乐、增上意乐句,有十六业差别,应知此中十六业者:一、展转加行业。二、无颠倒业。三、不侍他请自然加行业。四、不劲坏业。五、无求染业。此有三句差别应知,谓无染系故,於恩非恩无爱志故,於生生中恒随转故。六、相称语、身业,此有二句差别应知。七、於乐於苦於无二中平等业。八、无下劣业。九、无退转业。十、摄方便业。十一、厌恶所治业,此有二句差别应知。十二、无闲作意业。十三、胜进行业,此有七句差别应知,谓六波罗蜜多正加行故,及四摄事正加行故。十四、成满加行业,此有六句差别应加,谓亲近善士故,听闻正法故,住阿练若故,离恶寻思故,作意功德故,此复有二句差别应知,助伴功德故,此复有二句差别;应知。十五、成满业,此有三句差别应知,谓无量清净故,得大威力故,证得功德故。十六、安立彼业,此有四句差别应知,谓御众功德故,决定无疑教授教诫故,财法摄一故,无杂染心故。如是诸句应知皆是初句差别。如说:

  由最初句故,句别德种类,由最初句故,句别义差别。

  注释

  ①自知我今何假智故:认为有实我而作利於他人的事,虽行布施而不离相,所以是颠倒。现在知道「我」是虚假的,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由於这种智慧,凡所作事,没有颠倒。

  ②慢:梵文Mana的意译,唯识宗的烦恼法之一,意谓傲慢自负。据《俱舍论》卷十九等载,有七慢:㈠慢,对劣於己者或等於己者认为自己胜、自己等,自负傲慢;㈡过慢,对与己等者说自己胜,对比己胜者说自己等;㈢慢过慢,对比己胜者说自己胜;㈣我慢,不认识「我」是五蕴和合而成,而认为有我、我所;㈤增上慢,尚未修行证得果位而自以为证得;㈥卑慢,认为和胜过自己很多的人差不多;㈦邪慢,自己无德而自称为有德。

  ③坚牢胜意乐故:这是第四不动坏业、誓处无边生死大海,不为条苦所动坏,菩提悲愿转增胜。有情众生的邪行,也不能动坏菩萨利益安乐增上意乐的坚固之心。

  ④无限大悲故:这是第七於乐於苦於无中的平等业,於苦有情愍其苦苦,於乐有情愍其坏苦。於不苦不乐有情愍其行苦,平等观察一切有情都随逐其生死众苦,平等怜愍,没有差别。

  ⑤於所受事无退弱故:这是第八无下劣业,各个有情众生罪苦重担而自负荷,没有退弱,不像下劣声闻只求自度,於度他事生退弱心。

  ⑥威仪:意谓动作行为有威德,有仪则。称符合佛教戒律的行、住、坐、卧为四威仪,也是戒律的别称,据说在具足戒之外,比丘还有三千威仪:六万细行。比丘尼则有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小乘比丘有三千威仪,大乘菩萨则有八万威仪。

  ⑦精进:梵文Virya的意译,音译昆梨耶,另译为勤。意谓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的修行过程中,不懈怠地努力。《百法明门论忠疏》称:「云何精进

  於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能治懈怠,满善为业。勇表胜进,拣诸染法。悍表精纯,拣净为性。即显精进,唯善性摄。」

  ⑧四摄事:梵文Catursangrahavastu的意译,往往略称为四摄,又称为四摄法、四事摄法等。菩萨为了摄受来生,使生亲爱之心,归依佛道,应当作的四件事:㈠布施摄;㈡爱语摄;㈢利行摄,做有利於众生的各种事情;㈣同事摄,与众生同处,随机软化。

  ⑨方便:梵文Upaya的意译,另译善权、变谋等,音译沤和。全称方便善巧、方便胜智。意谓菩萨在弘法、度脱众生时所采取的灵活方便手法

  ⑩阿练若:梵文Aranya的音译,寺院的总名,比丘的住处。又称为阿兰那、阿兰攘、阿兰若迦等,意译无诤声、闲寂、迷离处。是比丘修行的寂静地方,一般离人里五百弓。

  ⑾四梵住: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又称为四梵堂。这四法能感大梵果报,为梵天所住。

  ⑿五神通:梵文Abhijna的意译,另译神通力、神力、通力等。指修四根本静虑所得五种超自然之能力。神,乃指不可思议之意;通为自由自在之意。佛、菩萨、罗汉 等,通过修练禅定所得到的一种神通力。五神通如下:㈠神足通,又称为神境智证通、神境通、身如意通、身通等。其身能飞天入地,出入三界,变化自在;㈡天眼通,又称为天眼智证通、天眼智通。能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苦乐境况,能见一切世间种种形色;㈢天耳通,又称为天耳智证通、天耳智通。能够听见六道众土苦乐忧喜语言及世间种种声音;㈣他心通,又称为他心智证通、知他心通等。能知别人的心理活动;㈤宿命通,又称不宿命智证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宿住智通、识宿命通、能知自身一世乃至百千万世的宿命,并知六道众生的宿命及所作之事。

  ⒀依趣智:诸菩萨以四无量心圆满清净,永远修治四种梵住,所以他们定依智而不依识,所有三业都是功德,成满之相,称为满业。

  

  

《摄大乘论 所知相分第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