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知相分第叁
譯文
所知法的依止,已經講過了,所知相又如何可見呢
這簡略來說有叁種:一、依他起相,二、遍計所執相,叁、圓成實相。
此中什麼是依他起相呢
其因緣是阿賴耶爲種子,其自性是虛妄分別所攝,其別相是各個識。這是爲什麼呢
即身識、身者識、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趣惡趣死生識。這裏所說的身識、身者識、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這些都是由名言熏習種子現起的。假若是自他差別識,這是由我見熏習種子現起的。假若是善趣惡趣死生識,這是由有支熏習種子現起的。由於這些各種識,一切叁界、六趣雜染所攝的依他起相的虛妄分別,都可以顯現出來。這些各類識,都屬於虛妄分別,以唯識爲其屬性,是無所有的,是非真實意義顯現所依的,這就稱爲依他起相。
這裏什麼是遍計所執相呢
在這唯識無境當中,有各種各樣似是而非的分別相在顯現。
這裏什麼是圓成實相呢
在那依他起相上,由於那種似是而非的東西,永遠沒有自性。
原典
所知相分第叁①
已說所知依②,所知相複雲何應觀③
此略有叁種:一、依他起相,二、徧計所執相,叁、圓成實相。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
謂阿賴耶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此複雲何
謂身④、身者⑤、受者識⑥、彼所受識⑦、彼能受識⑧、世識⑨、數識⑩、處識⑾、言說識⑿、自他差別識⒀、善趣惡趣死生識⒁。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此由名言熏習種子⒂。若自他差別識,此由我見熏習種子。若善趣惡趣死生識,此由有支熏習種子。由此諸識,一切界、趣雜染所攝依他起相虛妄分別,皆得顯現。如此諸識,皆是虛妄分別所攝,唯識⒃爲性,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依,如是名爲依他起相。
此中何者徧計所執相
謂於無義唯有識中似義顯現。
此中何者圓成實相
謂即於彼依他起相,由似義相永無有性。
注釋
①所知相分第叁,《藏要》本校注稱:「以下魏本不分品,陳本作應知勝相第二;隋本作應知勝相勝語第二,又分四章,此相章第一。」
②已說所知依,《藏要》本校注稱:「以下藏本第二卷,末題所知相品第二,但前後文皆不分品,獨題此品,未詳何以。」
③觀,《藏要》本根據藏文本、無性釋、世親釋改爲見。
④身:即身識,包括五色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⑤身者:即身者識,相當於染汙末那識。
⑥受者識:即無間滅意,是六識生起所依的無間滅意根。
⑦彼所受識:即所取的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
⑧彼能受識:即能取的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⑨世識:即相續不斷的時間。
⑩數識:即數目。
⑾處識:意謂有情衆生的住處。
⑿言說識:即依據見、聞、覺、知而起的語言。
⒀自他差別識:有情衆生之間的自他差別。
⒁善趣惡趣死生識:善趣是六趣中的天、人、阿修羅,惡趣是六趣中的畜生、餓鬼、地獄。善趣惡趣死生識是有情衆生在善趣惡趣中的生死流轉。
⒂此由名言熏習種子,《藏要》本校注稱:「藏本此語雲種子而生故。叁本均同,次二句例知。」這裏的叁本是指:元魏·佛陀扇多譯本、陳·真谛譯本和隋·笈多等翻譯的世親著《攝大乘論釋論》。
⒃唯識:意謂世界上只有識,除識以外,別無其他。世間一切都是識變現的,心法是識的自體,心所法是識的相應,色法是識所變,心不相應行法是識的分位,無爲法是識的實性。
譯文
這裏所說的身識、身者識、受者識,應當知道,這些就是眼等六內界。彼所受識,應當知道,這就是色塵等六外界。彼能受識,應當知道,這就是眼識等六識界。世識等其余各識,應當知道,只是這身識等各識的差別之相。
而且,上述各個識,都是只有識,都是無境義的。這裏以什麼譬喻來說明這個問題呢
應當知道,以夢等譬喻來說明這個問題。因爲夢中境界,是無其義而唯有識的,在夢中雖然見到各種各樣的色、聲、香、味、觸,以及房舍、樹林、大地、高山,似乎是有義相影現,而於此中都沒有境義。由這夢喻的顯示,應當隨即了知一切時、一切處都是只有識。由於上述夢喻等言說,應當知道還有幻诳、鹿愛、翳眩等譬喻。
假若在覺的時候,一切時、一切處都如夢中物等一樣,只有識,如果從夢中覺醒過來,便會覺得夢中都只有識,何故現在覺的時候,不能轉生這樣的認識呢
生起真實智覺的時候,也能轉起這樣的認識。如果在夢中不能轉生這樣的認識,從夢中覺醒的時候,這種覺悟就可以轉起。這樣,在還沒有得到真智覺的時候,這種覺悟不能轉起,得到真智覺的時候,這種覺悟才能轉起。
原典
此中身、身者、受者識,應知即是眼等六內界①。彼所受識,應知即是色等六外界②。彼能受識,應知即是眼等六識界③。其余諸識,應知是此諸識差別。
又此諸識皆唯有識④,都無義故。此中以何爲喻顯示
應知夢等爲喻顯示。謂如夢中都無其義,獨唯有識,雖種種色⑤、聲⑥、香⑦、味⑧、觸,舍、林、地、山,似義影現,而於此中都無有義。由此喻顯,應隨了知一切時、處皆唯有識。由此等言,應知複有幻诳、鹿愛⑨、翳眩等喻。
若於覺時,一切時、處皆如夢等,唯有識者,如從夢覺,便覺夢中皆唯有識,覺時何故不如是轉
真智⑩覺時亦如是轉。如在夢中此覺不轉,從夢覺時此覺乃轉。如是末得真智覺時,此覺不轉,得真智覺此覺乃轉。
注釋
①六內界:即眼內界、耳內界、鼻內界、舌內界、身內界、意內界。六內界又稱爲六根。
②六外界:即色外界、聲外界、香外界、味外界、觸外界、法外界。六外界又稱爲六塵或六境
③六識界:即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
④又此諸識皆唯有識,《藏要》本校注稱:「藏本此語文倒雲:無義故唯識者。」
⑤色:梵文Rupa的意譯,廣義的色是物質的總稱,相當於五蘊中的色蘊,有質礙、變化等義。狹義的色是眼識所緣的色境,此中用狹義的色。
⑥聲:五塵之一,四大所造,屬於色法,耳識所緣的外境。聲大體上可以分爲兩種:有情感的有執受大種聲和無情感的無執受大種聲。
⑦香:梵文Gandha的意譯,音譯健達。五塵之一,鼻識所緣的外境。一般分爲四種:好香、惡香、等香、不等香。
⑧味:五塵之一,舌識所緣的外境。《品類足論》卷一把味分爲可意、不可意、順舍等叁種。
⑨鹿愛:即陽焰,因受渴鹿深深愛著,所以稱爲鹿愛。
⑩真智:又稱爲聖智。緣真如實相的智慧。
譯文
還沒有得到真智覺悟的人們,對於唯識道理怎樣通過推理而知呢
應當通過聖教和理論的推理而知。
這裏所說的聖教,如《十地經》中,佛世尊這樣說:「這樣的叁界,都只有心。」又在《解深密經》中,佛世尊也這樣說,在這部經中,彌勒菩薩問世尊說:「各種禅定中的所行影像,它與能緣心,應當說是有差別呢
還是應當說是沒有差別呢
」佛告訴彌勒菩薩說:「應當說是沒有差別,爲什麼呢
因爲那種影像只是識的緣故。我說是識所緣,只是識所顯現。」彌勒菩薩問:「世尊啊!假若禅定所行影像,與這個心沒有差別的話,爲什麼這個心還能緣取這個心呢
」世尊說:「彌勒菩薩!沒有少法能夠緣取少法,然而就在這心這樣生起的時候,就有這樣的影像顯現。如依止自己的面目等本質爲緣,在水鏡中還能見到自己面目的本質,認爲我現在見到影像,並認爲離開本質另有所見的影像顯現。此心也是這樣,在它這樣生起的時候,所取的義相,似乎是有區別於心所見的影像在顯現。」
原典
其有未得真智覺者,於唯識中雲何比知
由教及理應可比知。
此中教者,如《十地經》①薄伽梵說:「如是叁界,皆唯有心。」又薄伽梵《解深密經》②亦如是說,謂彼經中慈氏③菩薩問世尊言:「諸叁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
當言無異
」佛告慈氏:「當言無異,何以故
由彼影像唯是識故。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世尊!若叁摩地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雲何此心還取此心
」「慈氏!無有少法能取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如質爲緣還見本質,而謂我今見於影像,及謂離質別有所見影像顯現。此心亦爾,如是生時,相似有異所見影現。」
注釋
①十地經:梵文Dasabhumika的意譯,唐代屍羅達摩譯,九卷。異議本是後秦·鸠摩羅什翻譯的《十住經》六卷、西晉·竺法護譯《漸備一切智德經》五卷,是《華嚴經·十地品》的別譯。本經釋論是世親的《十地經論》十二卷、龍樹的《十住毗婆沙論》十七卷。
②解深密經:梵文Sandhinirmocavyuhasutra的意譯,唯識宗所依據的六經之一,唐·玄奘譯,五卷。異譯本有叁種: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相續解脫經》一卷、北魏·菩提流支譯《深密解脫經》五卷、南朝陳·真谛譯《解節經》一卷。
③慈氏:梵文Maitreya的意譯,音譯彌勒,即未來佛彌勒菩薩。出生於婆羅門家庭,後爲佛弟子,先佛入滅,上生於兜率天內院,經四千歲(相當於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應當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廣傳佛法。中國寺廟裏供奉的笑口常開胖彌勒,定五代名叫契此的和尚,因爲傳說是彌勒的化身,所以後人塑像作爲彌勒供奉。
譯文
由於上文所引的聖教,在理論上也可以明顯出來。爲什麼呢
在禅定心中,隨所觀見的種種青瘀等所知影像,實際上所知見的一切,並無心外別物的青瘀等事,只是見到自心。由於這樣的道理,菩薩對…
《攝大乘論 所知相分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