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所知相分第叁▪P2

  ..續本文上一頁於一切識中,應當通過推理知道,都只是有識,沒有離心的境界。而且,在這樣的青瘀等之中,並不是憶持識見到所緣的外境,現前安住於心中。聞、思所成的二憶持識,也以過去爲所緣,所現的影像,就可以成立唯識理論。由於這樣的推理,菩薩雖然還沒有得到真智覺悟,在唯識理論中應當通過推理而知。

  原典

  即由此教,理亦顯現。所以者何

  於定①心中,隨所觀見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無別青瘀等事,但見自心。由此道理,菩薩於其一切識中,應可比②知皆唯有識,無有境界。又於如是青瘀等中,非憶持識見所緣境,現前住故。聞、思所成二憶持識,亦以過去爲所緣故,所現影像得成唯識。由此比量,菩薩雖未得真智覺,於唯識中應可比知。

  注釋

  ①定:禅定之略,心專注一境而不散亂。

  ②比:比量之略,因明術語,即以現量爲基礎的推理活動。

  譯文

  就這樣已經說過各種各樣的識,如夢等譬喻,就在這裏所講的眼識等六識,可以成立唯識理論,眼等六識既然是有色法,也只是有識,怎麼見得呢

  這也像前文所引的聖教及比量道理。

  假若這根塵各識,其體性也是識的話,爲什麼是似於色性的狀態而顯現呢

  爲什麼是一類堅住,相續而轉呢

  這是爲顛倒等各種雜染法爲所依處的。假若不是這樣的話,在非義中生起義的顛倒,應該是不存在的。這假若沒有的話,煩惱、所知二障的雜染就應當是不會有。這假若是沒有的話,各種清淨法也應當是沒有。所以根、塵各識應當這樣轉起。這裏有這樣一個偈頌:

  亂相和亂體,應當承認是色識和非色識,假若沒有色識的亂相,其余非色識的亂體也沒有。

  爲什麼身識、身者識、受者識、所受識、能受識,在一切身中同時具有和合而轉呢

  因爲圓滿受生,由受用所顯現。爲什麼說世識等各識差別而轉呢

  因爲從無始以來,生死流轉沒有斷絕的緣故,各個有情界無數無量的緣故,各種器世界無數無量的緣故,各種所作事展轉言說無數無量的緣故,各別攝取各自的根身,受用境界的差別無數無量的緣故,各種愛非愛業果異熟,受用苦樂的差別無數無量的緣故,所受種種生死差別,無數無量的緣故。

  原典

  如是已說種種諸識,如夢等喻,即於此中眼識①等識可成唯識,眼等諸識既是有色,亦唯有識,雲何可見

  此亦如前由教及理。

  若此諸識亦體是識,何故乃似色性顯現

  一類堅住,相續而轉

  ②與顛倒等諸雜染法爲依處故。若不爾者,於非義中起義顛倒,應不得有。此若無者,煩惱、所知二障雜染應不得有。此若無者,諸清淨法亦應無有。是故諸識應如是轉。此中有頌:

  亂相③及亂體,應許爲色識,及與非色識,若無④余亦無。

  何故身、身者、受者識、所受識、能受識,於一切身中俱有和合轉

  能圓滿生受用所顯故。⑤何故如說世等諸識差別而轉

  無始時來生死流轉⑥無斷絕故,諸有情界無數量故,諸器世界無數量故,諸所作事展轉言說無數量故,各別攝取受用差別無數量故,諸愛非愛業果異熟受用差別無數量故,所受死生種種差別無數量故。

  注釋

  ①識,《藏要》本校注稱:「藏本此字亦作識,下等識之識則作了別,後文眼識識身識識等,均同此例。」

  ②上述內容是外人提出的疑問。

  ③相,《藏要》本校注稱:「藏本此句作因,陳、隋本同。」

  ④若無,《藏要》本校注稱:「藏本此二字作色無,陳本同,與二釋合。」

  ⑤關於上述內容,《藏要》本校注稱:「以下隋本第二品內差別章第二,魏本缺此問答二句。」

  ⑥流轉:梵文Samsara的意譯,「流」意謂相續,「轉」意謂生起。有情衆生作善業、惡業,得苦樂果報,在六趣輪回不息。《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二稱:「諸行因果相續不斷性,是謂流轉。」

  譯文

  再者,如何安立這樣的各識而成唯識性呢

  簡略來說,由叁相成立唯識性:一、由於唯識理論,而無境義;二、由於相識、見識二性,有相、有見二識之別;叁、由於多種多樣,有種種行相生起。爲什麼呢

  這一切諸識沒有實義,所以能夠成立唯識道理。因爲有相、見同時現前,所以能夠成立二種,假若眼等前五識,以色等識爲相,以眼識識爲見,乃至以身識識爲見。假若是意識,以一切法,從最初的眼,到最後的法,以十二識爲相,以意識識爲見。因爲這意識有分別作用,好像是一切識都生起了。這裏有這樣一個偈頌:

  唯識、二性、種種的叁相,觀行人由觀察唯識、二性、種種的叁相之意而能悟入唯心,那種虛妄分別心的依他相,也能壓伏本心,離卻法執。

  原典

  複次,雲何安立如是諸識成唯識性

  略由叁相:一、由唯識,無有義故;二、由二性,有相、有見二識別故:叁、由種種,種種行相而生起故。所以者何

  此一切識無有義故,得成唯識①。有相、見故,得成二種,若眼等識,以色等識爲相,以眼識識爲見,乃至以身識識爲見。若意識,以一切眼爲最初,法爲最後,諸識爲相,以意識識爲見。由此意識有分別故,似②一切識而生起故。此中有頌:

  唯識二種種,觀者意能入,由悟入唯心,彼亦能伏雜。

  注釋

  ①唯識,《藏要》本校注稱:「藏本此二字作唯彼,魏、隋本同,於義更順,今譯改文,次下各段例知。」

  ②似,《碛砂藏》本原作「以」,《藏要》本根據藏本和《高麗藏》本改。

  譯文

  而且,在於此中,有一類論師說只有一個意識,由於彼彼眼等爲所依而轉起時,就得彼彼眼識等名字,如意思業,稱爲身語業。而且,於一切所依轉的時候,有現似種種相的能取、所取的二種影像而轉,這二種影像就是唯義影像和分別影像。而且,在欲界、色界的一切處中,也似現所觸的影像而轉,在有色界中,就是這個意識要依止身根,就像其余的色根依止身一樣。這裏有這樣一個偈頌:

  不管是遠行、獨行,還是無身,都寐於窟內(身體),調伏這難以調伏的心,我說這才是真正的梵志。

  又如經中這樣說:這樣的五根所行境界,意能各個各個領受,意又是那五根的所依。又如佛經中所說的十二處,說六識身都稱爲意處。

  原典

  又於此中,有一類師①說一意識,彼彼依轉得彼彼名,如意思業名身語業。又於一切所依轉時,似種種相二影像轉,謂唯義影像,及分別影像。義一切處亦似所觸影像而轉,有色界②中,即此意識依止身故,如余色根依止於身。此中有頌:

  若遠行③獨行④,無身⑤寐於窟,調此難調心,我說真梵志⑥。

  又如經言:如是五根⑦所行境界,意各能受,意爲彼依。又如所說十二處⑧中,說六識身⑨皆名意處。

  注釋

  ①一類師:此指一意識師,主張只有一個意識,其余各識沒有別體。前五識不能離開意識單獨成立,只是意識多方面活動而已。

  ②有色界:即欲界和色界,因爲這二界不同於無色界,都有物質。

  ③遠行:因爲在一切時、一切處,沒有不隨心而至的,所以把心稱爲遠行。

  ④獨行:每個有情,只有一個意識,所以又把心稱爲獨行。

  ⑤無身:因爲心沒有質礙的色法,所以心又稱爲無身。

  ⑥梵志:梵文Brahmacarin的意譯,婆羅門四期之一。志求梵天之法者稱爲梵志。

  ⑦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⑧十二處: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合稱十二處。

  ⑨六識身: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識。

  譯文

  假若這裏安立阿賴耶識識爲義境之識,應當知道,這裏其余的一切識,是阿賴耶識的相識,假若意識識及所依止的染汙意,是阿賴耶識的見識,因爲由那種相識,是這見識生起的所緣相,當似義現起的時候,能作見識生起的依止事。這就稱爲安立諸識成唯識性。

  原典

  若處安立阿賴耶識識爲義識①,應知此中余一切識是其相識,若意識識及所依止是其見識,由彼相識是此見識生緣相故,似義現時,能作見識生依止事。如是名爲安立諸識成唯識性。

  注釋

  ①義識,《藏要》本校注稱:「勘藏本此是境義,魏本作塵識是也,無性解作因義。」

  譯文

  各種境義現前,分明顯示出來,並非是有,這怎麼見得呢

  如世尊說:假若諸菩薩成就四法,能夠隨之悟入一切唯識,都無境義。一者成就相違識相智,如餓鬼、傍生,及諸天神和人,在同一事物上,各有所見,他們所認識的,大有差別:二者成就無所緣識現可得智,如過去、未來的境界、夢中物、水中月影,在這些所緣中,能夠有所認識,有境界可得;叁者成就應離功用無顛倒智,如果說一切境義都是實有,人們能緣的義識就應當是沒有顛倒的,可以不由功用而知真實;四者成就叁種勝智隨轉妙智。有哪叁種呢

  一、已經獲得心自在的一切菩薩和得靜慮的聲聞、緣覺,隨從勝解力,使各種境義顯現;二、得了奢摩他修法觀者,在他才作意的時候,使各種境義顯現;叁、已經獲得無分別智者,當無分別智現前的時候,所有的一切各種境義都不顯現。由此所說的叁種勝智隨轉妙智,以及前面所說的叁種因緣,各種義境實無的道理,就能夠成立起來。

  原典

  諸義現前,分明顯現,而非是有,雲何可知

  如世尊言:若諸菩薩成就四法,能隨悟入一切唯識都無有義。一者、成就相違識相智,如餓鬼①、傍生②及諸天③、人,同於一事,見彼所識有差別故;二者、成就無所緣識現可得智,如過去、未來、夢、影緣中有所得故;叁者、成就應離功用無顛倒智,如有義中能緣義識應無顛倒,不由功用智真實故;四者、成就叁種勝智隨轉妙智。何等爲叁

  一、得心自在一切菩薩,得靜慮④者,隨勝解力,諸義顯現;二、得奢摩他修法觀者,纔作意時諸義顯現;叁、已得無分別智⑤者,無分別智現在前時,一切諸義皆不顯現。由此所說叁種勝智隨轉妙智,及前所說叁種因緣,諸義無義道理成就。

  注釋

  ①餓鬼…

《攝大乘論 所知相分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