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於一切识中,应当通过推理知道,都只是有识,没有离心的境界。而且,在这样的青瘀等之中,并不是忆持识见到所缘的外境,现前安住於心中。闻、思所成的二忆持识,也以过去为所缘,所现的影像,就可以成立唯识理论。由於这样的推理,菩萨虽然还没有得到真智觉悟,在唯识理论中应当通过推理而知。
原典
即由此教,理亦显现。所以者何
於定①心中,随所观见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无别青瘀等事,但见自心。由此道理,菩萨於其一切识中,应可比②知皆唯有识,无有境界。又於如是青瘀等中,非忆持识见所缘境,现前住故。闻、思所成二忆持识,亦以过去为所缘故,所现影像得成唯识。由此比量,菩萨虽未得真智觉,於唯识中应可比知。
注释
①定:禅定之略,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
②比:比量之略,因明术语,即以现量为基础的推理活动。
译文
就这样已经说过各种各样的识,如梦等譬喻,就在这裏所讲的眼识等六识,可以成立唯识理论,眼等六识既然是有色法,也只是有识,怎么见得呢
这也像前文所引的圣教及比量道理。
假若这根尘各识,其体性也是识的话,为什么是似於色性的状态而显现呢
为什么是一类坚住,相续而转呢
这是为颠倒等各种杂染法为所依处的。假若不是这样的话,在非义中生起义的颠倒,应该是不存在的。这假若没有的话,烦恼、所知二障的杂染就应当是不会有。这假若是没有的话,各种清净法也应当是没有。所以根、尘各识应当这样转起。这裏有这样一个偈颂:
乱相和乱体,应当承认是色识和非色识,假若没有色识的乱相,其余非色识的乱体也没有。
为什么身识、身者识、受者识、所受识、能受识,在一切身中同时具有和合而转呢
因为圆满受生,由受用所显现。为什么说世识等各识差别而转呢
因为从无始以来,生死流转没有断绝的缘故,各个有情界无数无量的缘故,各种器世界无数无量的缘故,各种所作事展转言说无数无量的缘故,各别摄取各自的根身,受用境界的差别无数无量的缘故,各种爱非爱业果异熟,受用苦乐的差别无数无量的缘故,所受种种生死差别,无数无量的缘故。
原典
如是已说种种诸识,如梦等喻,即於此中眼识①等识可成唯识,眼等诸识既是有色,亦唯有识,云何可见
此亦如前由教及理。
若此诸识亦体是识,何故乃似色性显现
一类坚住,相续而转
②与颠倒等诸杂染法为依处故。若不尔者,於非义中起义颠倒,应不得有。此若无者,烦恼、所知二障杂染应不得有。此若无者,诸清净法亦应无有。是故诸识应如是转。此中有颂:
乱相③及乱体,应许为色识,及与非色识,若无④余亦无。
何故身、身者、受者识、所受识、能受识,於一切身中俱有和合转
能圆满生受用所显故。⑤何故如说世等诸识差别而转
无始时来生死流转⑥无断绝故,诸有情界无数量故,诸器世界无数量故,诸所作事展转言说无数量故,各别摄取受用差别无数量故,诸爱非爱业果异熟受用差别无数量故,所受死生种种差别无数量故。
注释
①识,《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字亦作识,下等识之识则作了别,後文眼识识身识识等,均同此例。」
②上述内容是外人提出的疑问。
③相,《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句作因,陈、隋本同。」
④若无,《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二字作色无,陈本同,与二释合。」
⑤关於上述内容,《藏要》本校注称:「以下隋本第二品内差别章第二,魏本缺此问答二句。」
⑥流转:梵文Samsara的意译,「流」意谓相续,「转」意谓生起。有情众生作善业、恶业,得苦乐果报,在六趣轮回不息。《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二称:「诸行因果相续不断性,是谓流转。」
译文
再者,如何安立这样的各识而成唯识性呢
简略来说,由三相成立唯识性:一、由於唯识理论,而无境义;二、由於相识、见识二性,有相、有见二识之别;三、由於多种多样,有种种行相生起。为什么呢
这一切诸识没有实义,所以能够成立唯识道理。因为有相、见同时现前,所以能够成立二种,假若眼等前五识,以色等识为相,以眼识识为见,乃至以身识识为见。假若是意识,以一切法,从最初的眼,到最後的法,以十二识为相,以意识识为见。因为这意识有分别作用,好像是一切识都生起了。这裏有这样一个偈颂:
唯识、二性、种种的三相,观行人由观察唯识、二性、种种的三相之意而能悟入唯心,那种虚妄分别心的依他相,也能压伏本心,离却法执。
原典
复次,云何安立如是诸识成唯识性
略由三相:一、由唯识,无有义故;二、由二性,有相、有见二识别故:三、由种种,种种行相而生起故。所以者何
此一切识无有义故,得成唯识①。有相、见故,得成二种,若眼等识,以色等识为相,以眼识识为见,乃至以身识识为见。若意识,以一切眼为最初,法为最後,诸识为相,以意识识为见。由此意识有分别故,似②一切识而生起故。此中有颂:
唯识二种种,观者意能入,由悟入唯心,彼亦能伏杂。
注释
①唯识,《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二字作唯彼,魏、隋本同,於义更顺,今译改文,次下各段例知。」
②似,《碛砂藏》本原作「以」,《藏要》本根据藏本和《高丽藏》本改。
译文
而且,在於此中,有一类论师说只有一个意识,由於彼彼眼等为所依而转起时,就得彼彼眼识等名字,如意思业,称为身语业。而且,於一切所依转的时候,有现似种种相的能取、所取的二种影像而转,这二种影像就是唯义影像和分别影像。而且,在欲界、色界的一切处中,也似现所触的影像而转,在有色界中,就是这个意识要依止身根,就像其余的色根依止身一样。这裏有这样一个偈颂:
不管是远行、独行,还是无身,都寐於窟内(身体),调伏这难以调伏的心,我说这才是真正的梵志。
又如经中这样说:这样的五根所行境界,意能各个各个领受,意又是那五根的所依。又如佛经中所说的十二处,说六识身都称为意处。
原典
又於此中,有一类师①说一意识,彼彼依转得彼彼名,如意思业名身语业。又於一切所依转时,似种种相二影像转,谓唯义影像,及分别影像。义一切处亦似所触影像而转,有色界②中,即此意识依止身故,如余色根依止於身。此中有颂:
若远行③独行④,无身⑤寐於窟,调此难调心,我说真梵志⑥。
又如经言:如是五根⑦所行境界,意各能受,意为彼依。又如所说十二处⑧中,说六识身⑨皆名意处。
注释
①一类师:此指一意识师,主张只有一个意识,其余各识没有别体。前五识不能离开意识单独成立,只是意识多方面活动而已。
②有色界:即欲界和色界,因为这二界不同於无色界,都有物质。
③远行:因为在一切时、一切处,没有不随心而至的,所以把心称为远行。
④独行:每个有情,只有一个意识,所以又把心称为独行。
⑤无身:因为心没有质碍的色法,所以心又称为无身。
⑥梵志:梵文Brahmacarin的意译,婆罗门四期之一。志求梵天之法者称为梵志。
⑦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⑧十二处: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合称十二处。
⑨六识身: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译文
假若这裏安立阿赖耶识识为义境之识,应当知道,这裏其余的一切识,是阿赖耶识的相识,假若意识识及所依止的染污意,是阿赖耶识的见识,因为由那种相识,是这见识生起的所缘相,当似义现起的时候,能作见识生起的依止事。这就称为安立诸识成唯识性。
原典
若处安立阿赖耶识识为义识①,应知此中余一切识是其相识,若意识识及所依止是其见识,由彼相识是此见识生缘相故,似义现时,能作见识生依止事。如是名为安立诸识成唯识性。
注释
①义识,《藏要》本校注称:「勘藏本此是境义,魏本作尘识是也,无性解作因义。」
译文
各种境义现前,分明显示出来,并非是有,这怎么见得呢
如世尊说:假若诸菩萨成就四法,能够随之悟入一切唯识,都无境义。一者成就相违识相智,如饿鬼、傍生,及诸天神和人,在同一事物上,各有所见,他们所认识的,大有差别:二者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如过去、未来的境界、梦中物、水中月影,在这些所缘中,能够有所认识,有境界可得;三者成就应离功用无颠倒智,如果说一切境义都是实有,人们能缘的义识就应当是没有颠倒的,可以不由功用而知真实;四者成就三种胜智随转妙智。有哪三种呢
一、已经获得心自在的一切菩萨和得静虑的声闻、缘觉,随从胜解力,使各种境义显现;二、得了奢摩他修法观者,在他才作意的时候,使各种境义显现;三、已经获得无分别智者,当无分别智现前的时候,所有的一切各种境义都不显现。由此所说的三种胜智随转妙智,以及前面所说的三种因缘,各种义境实无的道理,就能够成立起来。
原典
诸义现前,分明显现,而非是有,云何可知
如世尊言:若诸菩萨成就四法,能随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一者、成就相违识相智,如饿鬼①、傍生②及诸天③、人,同於一事,见彼所识有差别故;二者、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如过去、未来、梦、影缘中有所得故;三者、成就应离功用无颠倒智,如有义中能缘义识应无颠倒,不由功用智真实故;四者、成就三种胜智随转妙智。何等为三
一、得心自在一切菩萨,得静虑④者,随胜解力,诸义显现;二、得奢摩他修法观者,纔作意时诸义显现;三、已得无分别智⑤者,无分别智现在前时,一切诸义皆不显现。由此所说三种胜智随转妙智,及前所说三种因缘,诸义无义道理成就。
注释
①饿鬼…
《摄大乘论 所知相分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