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临终备览(慧律法师讲述·编撰)▪P15

  ..续本文上一页烈焰焚尸,必生剧痛;二者,人既亡故,复以火焚,岂非又死一次。殊不知神识既已离体,色身仅为躯壳,不复感受疼痛。且火葬符合卫生原则,不若土葬者,遗体遭虫蚁咬啮,其窘况非如火化,可一举解决。历代高僧,多行火化,以人之烦恼,系由我执身见为根本,乃至淫欲等大患,皆由此起。欲了生脱死,求神识得所,不拘僧俗,均当火化。焚之,则知此非我而不复耽著。

  日本、西藏,亦行火化。西藏复有火化修法。视遗体为亡者之罪业,藉烈火净化其染污,转化为智慧之光。印度、尼泊尔等国,亡者不入棺,裹以薄布,以肩舆(小轿)送至火葬场。

  火葬既毋须讲求地理、风水,又省时节约,兼有益于亡者神识之超升。家属可将火化遗骨安置寺院,由出家众诵经超度,兼以早、晚课之薰习,尚能聊种善根,复以讲经、打七及诸法会功德回向之,令消宿业,培植冥福,终至成佛。

  火化后,倘遗骨呈黑色,有二种可能:一为亡者久病,长期施打药物所致;二为恶业过重,助念无效。若为后者,当多做功德、行善布施,回向亡者。

  目下灾祸频仍,客死异乡、溺毙、失踪、空难等,时有所闻。倘因意外,未寻获尸体,应于寺院设牌位超度之。

  基本原则

  生死事大,每值丧事,亲友辄来献策。囿于宗教、风俗互异,所提建议南辕北辙,令丧家无所适从。世风日下,无奇不有,甚或于送葬时,聘清凉歌舞团,大跳艳舞。邪风至此,令人匪夷所思。家属最应把握者,为临终及断气后十六小时内之助念及注意事项,余者虽不免随顺世俗,但宜从简。避免铺张浪费、虚排场面,可将丧葬费用,转作弘法利生、救济贫困之事,以培亡者冥福。

  丧葬事宜,应合情合理,可恭请出家净众指导,或委托代办佛教仪式之葬仪社筹办。一切仪节但求庄严肃穆、简单隆重,于死亡应有正确认识,庶几不致迷信妄为。治丧毕,经书、佛像等当妥善处理,若不用,可与人结缘。

  第十一章 僧伽临终及善后

  病危

  同参道友应悉心照料,如法供应饮食、汤药。病室应保持整洁,焚香以杜绝臭秽。垫褥宜柔软暖和、空气畅通,以减轻病僧痛苦。令其面西坐卧,设弥陀像或三圣像供瞻视。勿与之闲谈他事,应恳切劝其万缘放下,念佛求生西方。

  倘病僧住院,见其病情严重,即尽速出院返寺,准备助念。以免院方无法配合临终处理,致遗体遭搬动,益增亡者痛苦。

  病僧倘有后事交代,宜预先备妥遗嘱,交人保管,俾助念时可专心致志而无挂碍。

  助念

  勿悲哀喧哗、沐浴更衣、移动盘腿等。唯轻鸣引磬,助其念佛。速度快慢可先征询病者意愿,利其随念。将舍报时,加鸣无常磬(即大磬),至断气乃止。倘亡僧为方丈和尚、长老上座、上座法师或他寺退居方丈来驻锡者,应鸣大钟。倘无大钟,则代之以大磬。何故?缘钟磬声可引生正念。

  一切施为应俟助念毕,方始进行。注意事项,前已述及。总之,临终至气绝后十六小时,甚为紧要,此际不务他事,唯念佛助其往生而已!

  入殓

  纵比丘病重,仍禁止女众入寮房,须俟殓毕,方可随喜助念,反之亦然。

  不宜厚殓,应衣以洁净旧服,新衣布施他人,以增亡者之福。一切以简约为原则,不尚奢华,棺柩不宜过好。殓后至少停放七日,轮班助念不绝,此时可用引磬、小木鱼,一律念四字佛号。

  停龛、停棺期间设灵堂,灵桌上铺黄布,供鲜花、灯烛、茶果(每日更换)。晨、午供饭菜,然应于午前供,晚间不供,以合过午不食之旨。即使晚间施食,亡僧灵前仍不供饭菜。

  殡葬

  出殡仪式切忌铺张。

  送葬起灵时,弟子为报师恩,当为师抬龛或抬棺上灵车。倘有多位弟子,可一人捧遗像,余为抬棺、龛。若仅弟子一名,则捧遗像随灵而行。阖寺僧众,送至葬所。

  出家僧众多以火葬为主,禅宗则有荼毗、全身入塔二种方式。

  若为火化,收取灵骨时,可细心检寻,倘有舍利,可取出供养,标明亡僧法号暨生卒日期,以志其修持。

  禅宗之葬法,倘亡僧为住持,则由法缘或邻山尊宿为主丧者,并行入龛、移龛、锁龛、挂真、对灵小参、起龛、奠茶、奠汤及秉炬等九项佛事。

  遗物

  就戒律而言,亡故之比丘僧尼系属十方僧,其遗物任何人皆不可擅取。因其为十方僧,既取自于十方,亦应用之于十方。所遗之物,须做僧羯磨,再行处理。否则,纵令私交甚笃而擅取之,即犯根本大戒。

  出家僧众所遗衣物,究应如何处置,《阿含经》及大乘经典,皆未述及。依笔者主张,海青可火化,袈裟留下,以资纪念,俟残破毁损,再行火化。倘尚堪使用,亦可留给其他法师。

  追荐

  因亡者于中阴时期,罪福未定,可烧香、燃灯续明于塔寺中,七七日内,为其修福,最为有效。逢七应营斋追荐,或诵经礼忏,此谓“斋七”。此后,逢年节、周年亦当追荐,以尽弟子或晚辈之义,不可谓其已得解脱,即毋须追荐。

  第十二章 往生实例

  往生之征验

  由死时相貌可判断升沈何趣。倘面呈黑色,乃地狱相;青色为畜生相;黄色为饿鬼相;常色为人相;鲜花色为天相。亡故后,由善恶业,其体温后冷之部位,亦各不同。舍报后,通身冷透,热气归顶者,往生圣道;热气至眼、额者,生天道;至心者,生人道;至腹者,生饿鬼道;至膝者,生畜生道;至脚底者,生地狱道。此说固有所据,亦不当坚执全信,平日但能信愿真切,临终正念分明,辅以旁人助念之力,即可证其往生。

  毕生修行,万般放下,无非为求生莲邦。自来往生西方净土者,多有瑞象,诸如:

  1、自知时至。

  2、面容安详,相貌庄严,犹胜生前。

  3、体无恶臭,满室生香。

  4、天乐鸣空。

  5、见佛来迎。

  历来往生者,瑞象不一,唯临终应秉持一原则,即安详最重要。或有荼毗后得舍利者,然以各人修持境界不同,所见舍利颜色亦互异。

  《净土圣贤录易解》详录自古迄今,修习净业得生莲邦之贤哲事迹,堪为净土行人之典范,读者可参阅之,以增净土行愿。

  典型在夙昔

  历来诸祖,深赞净土。身体力行,圆证菩提。幸得人身,当惕励精进,永脱轮回。玆举二例,令众等见贤思齐,当生了办。

  (1)印光大师

  为净宗十三祖。幼随兄读儒书,曾辟佛,病困数载,始悟前非。年方二十一即薙染,于晒经时得读《龙舒净土文》,知念佛往生之净土法门,乃了生脱死之要道,即专心念佛。因念世风日下,非提倡因果报应,不足以挽颓风而正人心。人根陋劣,非实行信愿念佛,决不能了生死而出轮回。故凡请益者,不拘贵贱贤愚,男女老幼,皆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及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实事实理,谆谆启迪,令深生憬悟。归依者不可以数计,依教奉行,得遂生西者,亦难枚举,且化及囹圄异类。常持大悲水米,救诸病危。俭以自奉,厚以待人。凡善信供养,悉代广种福田,捐助急赈,救济饥贫,印赠经书、佛像,中兴净宗,功难思议。二十九年十月集众选任住持,次月初四早一时半起坐云:“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言讫即大声念佛。二时十五分索水洗手毕,起立云:“蒙阿弥陀佛接引,吾去也!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毕,即面西端坐椅上,一心念佛。五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含笑安详西逝,如入禅定。翌日午后三时入龛,仍端身正坐,面色如生。百日荼毗,得五色舍利珠百余颗,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千余粒。齿全存,顶骨裂五瓣如莲花。

  (2)弘一大师

  幼颖异,娴大悲咒及往生咒。甫就学,过目成诵。潜心文艺,擅诗词书画、金石音乐,旁涉戏剧,悉臻神妙,名震一时。卅九岁出家、受具戒,从此尽摒所习,以戒为道本,发心扶律,遍搜中外律藏,校勘南山三大部,重兴律学。虽律绍南山,教宗贤首,而行在弥陀,从不谈玄说妙,惟示人以念佛持戒。暮年色力渐衰,知将迁化,尽力弘法,不辞劳瘁。六十后,息心念佛。后示微疾,拒医药及探问,惟专念佛,写“悲欣交集”一纸,并嘱以“如在助念时,见我流泪,并非留恋世间,挂念亲人,而是悲喜交集之情境所感也。”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而逝。荼毗获舍利一千八百粒,舍利块六百。

  除上述二位外,尚有广钦老和尚、李炳南老居土等当代高僧大德,皆盛赞净土法门并身体力行,念佛往生。平凡如我辈者,得见净土法门之殊胜利益,切莫踌躇,当以诸大德为楷模,精进用功。

  第十三章 结语

  预作准备,早积资粮

  弘一大师尝言:“古人以除夕当死日。盖一岁尽处,犹一生尽处。昔黄檗禅师云:“豫先若不打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你脚忙手乱。”然则正月初一便理会除夕事不为早;初识人事时便理会死日事不为早。哪堪荏荏苒苒,悠悠扬扬,不觉少而壮,壮而老,老而死;况且更有不及壮且老者,岂不重可哀哉?故须将除夕无常,时时警惕,自誓自要,不可依旧蹉跎去也。”

  死亡乃生命必经之历程,亦可谓生命现象之部分。DL喇嘛尝言,忽略死亡抑或正视死亡,皆不能克服死亡,以其为必然发生之事实。吾人每每为诸事预做准备,虽未知死神何时降临,但知其终必来访,焉能不于事前妥帖预备?

  生死乃意识状态之转换,吾人当常作是念:无常随时会降临。纵今日不修行,明日仍须修行;此生不修行,来生仍须修行。今既闻佛法,应透视人生,作心理建设,当知:一切法不可得,世间无一物为我所有。应将金钱化为功德,切莫将之化为恶业。地藏菩萨对大辩长者言:“未来现在善男女等,闻健自修,分分己获。”是以布施放生、印经造像、供养三宝、做诸功德,应趁生前及时行之,倘身后由家属代作,所得利益,七分之中乃获其一,此尚属不幸中之大幸。傥家属不具正信,枉做种种无益铺排,而未能如法利益亡者,岂非徒然!佛道乃独行道,我人一切恶业,须仗由衷至诚以求忏,非何人能取代,是故,与其亡故后由家属代作功德,何若生前精进…

《临终备览(慧律法师讲述·编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