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性论 解说▪P2

  ..续本文上一页来藏等佛性实相之论。《佛性论》认为,唯识学的「三性」不仅可以解释「唯识无尘」的现象世界,还可以说明作为本体的佛佛之理,「此三性摄如来性尽,何以故?以此三性通为体故。」(注释:见《佛性论》卷二。)「由此三性,通能成就一切诸馀真谛,……诸真谛不出三性。」(注释:见《佛性论》卷二。)

  「三性」分别指「无相性」、「无生性」、「无真性」的「三无性」,和「分别性」、「依他性」、「真实性」的「三自性」,是印度佛教唯识学派用以组织学说体系的两大支柱之一,《摄大乘论》和《三无性论》对此有更详尽的阐述。在这里主要用以说明对世界的认识程度。一切凡夫,由於不出人、法二种偏执。故其所认识的世界,只是一种假象,并执著这些假象而认其为真实的客观存在,这就叫做「分别性」。此种「分别性」是由於不同的名言概念所幻现出来的,并没有实际的体相,如《佛性论》卷二中所说「随名言假说故立分别性」,又说「但名言所显,自性无相貌故」,所以又叫其为「无相性」。若从圣人的眼光看世界,则世界的一切现象都是没有自性,虚幻无实的,因此圣人所观之世界就叫「无真性」。能窥破世界虚幻无真的本身,即是了达了一种真实的存在,这种存在,就叫「真实性」。作为圣凡「俗智」的共同认识对象名为「依他性」,具体说,「依他性」是说世间一切现象的存在都是假借因缘而有。既然一切现象为因缘而生,这就表明其既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而是各种条件和合而有,所以名之为「无生性」。这种「依他」又分为两种,一指「染浊依他」,即形成作为凡夫认识之境的「分别性」;一指「清净依他」,即形成作为圣人认识之境的「真实性」。所以「依他」既是世间知识的基础,也是出世间圣智的依据。因此,在三性说的中心就是「依他性」,它作为其他二性的依持和枢纽。「依他起」就是指一切法,树立了「依他起」便把一切法都系归於一心。所谓「他」,无非是说一切法都依心识而存在,《佛性论》卷二上说「有似尘识」,「譬如幻化」,也就是把一切法(似尘)看作了(识)所变现的境相。如果把「似尘」的虚假存在执为实有「自性」,即谓之「分别性」或「无相性」;认为「似尘」中,人、法二空,因缘假有,实无「自性」,此即谓之「真实性」或「不真实性」。所以一切法存在於认识中,佛性与魔性,永恒与生灭,快乐与痛苦,都操之於我们心中,只在於我们一念之差,所谓一念向善即是佛土,一念向恶便成地狱。一切修持,必须从自心开始,唯有体认自心之实境,才能找到生命的源头。

  3从「如来藏」上讲「佛性」。「如来藏」原是《胜鬘经》从「四圣谛」中提链出来作为众生「生死涅槃」依据的概念。《佛性论》则用以说明佛性与人、法的关系。具体而言,「如来藏」有以下三义:首先是「所摄义」,以所摄,即一切众生名「如来藏」,这是约一切众生住自性如如,即修道前之凡夫位佛性而言,其义指一切众生虽为迷妄所覆,不能见自本性,但其无论贤愚,本性都同是真如。《佛性论》对「如来藏」作了明确规定,所谓如有「如如智」与「如如境」二义。因其没有妄想,没有颠倒,故名为如如。所谓来,约从自性来,至来至得。因此,「如来」有从众生本有佛性到觉证常住的意味。本来,如来性虽然有在因位名「应得」,在果位名「至得」之说,但二者之体不二,唯有清浊之异。在因位修道前,与人、法二空相违,故起无明,而为烦恼所杂,所以名为染浊。佛性虽然不能即显,但将来必定显现,所以名为应得。若至果位时,与人、法二空相合,不为惑累,烦恼不染,说名为清净。果已显现,故名至得。此修道后之二佛性,是同一真如而非异体。所谓藏,指一切众生悉在如来智内,均为如来之所摄持,称此如来所藏之众生为「如来藏」。此外,「藏」有三种,即正境、正行、正果。这三种都为其他现象所无法比类的,能摄藏一切众生,故名之为「如来藏」。

  其次为「隐覆义」,指如来之性在众生修道之前为烦恼所隐覆,众生不能证见而言。

  再次为「能摄义」,即指如来性虽在修道前的因位为烦恼所覆,但其已经摄尽本有果地一切过恒河沙数功德。

  此外,从真谛译《佛性论》中「如来藏」的特殊意义来看,似乎已暗涵了指《涅槃经》中佛性本、始二有说的进一步解释。《大般涅槃经》传入中土后,佛教学人一般都信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说法,但众生是本来就有佛性,还是将来当有,《涅槃经》并无明确说法,致使佛性本有、始有的争论(或谓「佛性当现」之争)绵延不绝,一直到隋唐也没有定论。《佛性论》讲如来之性的「应得」(即本有)与「至得」(即始有)二者之体不二,唯有清浊、觉迷之异,是对这一问题作折衷圆融的解决,本是很重要的意义,可惜并未引起学人的充分注意。

  关於佛性之「相」,《佛性论》分别从佛性之自体相、因相、果相、事能相、总摄相、分别相、阶位相、遍满相、无变异相、无差别相等十个方面,加以详细分疏。但其要义不外乎从境、行、果三大来组织显现佛性之相,正如《佛性论》卷四所说:「此自性等十相为显三义:一显本有不可思议境界。二显依道理修行可得。三显得已能令无量功德圆满究竟,故造斯论。」

  《佛性论》在阐释佛性十种相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颇有特色,值得我们注意:

  1自觉利他的大乘情怀。《佛性论》在佛性十相之「因相」品中,提到四种修习证道的方法,此四法既有所立,也有所破。其中「信乐大乘」,旨在破除一阐提、凡夫乐著世间生死现象。「无分别般若」,是通过修习般若空观,破除外道说一切法有自性的谬执。「破虚空三昧」与「菩萨大悲」,乃是进一步扬弃对「空观」的执持而升入到「妙有」的境地。即是说,通过般若空观的修习而达到自觉、自悟之后,还要广行摄世化他的大乘情怀。

  《佛性论》在多处破斥了声闻、缘觉等小乘行法只有自利、自觉、自度,而无平等度人的偏执:

  「一声闻人自利修行,但为自度,不为利他。二独觉人於利他心无乐、无事,但起舍心。无乐者,不乐利他。无事者,了无度人之事,唯为自觉自利故。但起舍心者,舍是平等之住心,不愿利人,亦无所损,独自觉悟,故言独觉。」(注释:见《佛性论》卷二。)

  在《佛性论》看来,真正的大乘行法,应是既破凡夫对世间的贪著(俗、有),又破二乘之人对世间的逃遁(真、无),「真俗变观」,实现自常与利他的统一。所谓既不同凡「乐生死有」,又不堕二乘,不乐大悲,而是「具行生死、涅槃平等之道,住无住处。虽行生死而不染,虽行涅槃亦非净。但为大悲故,不舍生死;为般若故,不舍涅槃。」(注释:见《佛性论》卷二。)这才是自在通融,无碍无著的大乘极境,此说与中土儒家所追求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玄旨,殊无二致。

  

  2转依之法与境。转依,指转舍烦恼无明而得真智涅槃。「转依」为唯识学讲修习成道的重要概念,《佛性论》以此来讲证得佛性,显然是采用了唯识学的方法来讲如来藏的学说,就如同上文所说以「三性」来讲佛性一样,表明了《佛性论》义理上的包容性。

  《佛性论》所说转依,可从「法」与「境」二方面来看。其讲转依之法,不离「如理智」与「如量智」二修。所谓「如理智」,指不坏人、法,而契合人、法的本来妙理,即认识到人、法本来妙极而以寂静为性,一切现象从本性层面来观照,都是清净无染,离有离无的。这样就能於现象中体悟真常,不为现象的生与灭所扰惑,当下即是解脱,世间中就能证至涅槃,不执著於境遇的优劣与变迁。「如量智」,又名「后得智」,为顺应诸法事相之俗谛智,其能究竟穷知一切境界。初地菩萨得此二智,能通达遍法界之理,能俱知生死、涅槃二法。

  转依之「依」,通指第八阿赖耶识,问题在於这个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的根本,还是杂染与清净的混合识,历来就有不同说法,真谛译本对这一问题的解释也颇不一致,以致后世学者为此产生许多争议,形成不同的宗说。从《佛性论》的思想来分析,所讲的阿赖耶识还是杂染根本,为一切无明烦恼所依,其卷三中说:「阿黎耶者,依隐为义,是生死本,能生四种末故。」所说「四种末」,即分别指无明、贪爱、业和果报。所以《佛性论》要舍净除的是整个第八识,所谓「拔除阿黎耶」(注释:见《佛性论》卷三。)从这点看,《佛性论》维持了虚妄阿赖耶识的立场,此较合於印度唯识学的原义。

  至於转依之境,也即是证契如来法身。这个法身,《佛性论》分为「有相」与「无相」两种,认为「有相」是方便说法,不是了义说,唯有「无相」是其根本。不过,「无相」又不是凡夫所执的虚无,而是指法身之相虚无,而是指法身之相微细难知,非凡夫所见,唯「无分别圣智」才能契悟。可见,《佛性论》对於各种经说,是有所会通的。

  3三种自性概念。《佛性论》详细讨论了三种自性的概念。所谓三种自性,分别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佛性的内涵。「三种自性者:一者法身,二如如,三佛性。」(注释:见《佛性论》卷四。)「法身」又分为「正得」与「正说」两种。「正得」法身,是无分别智才能证契的佛性本体,此极境乃言语道断,行思路绝,只可证会,不可言表。「正说」法身,与「正得」法身虽无二体,却是从第二义层面,即世俗的,可以言诠的智识层面加以规定的。具体就表现为佛陀所说二乘十二部等种种经典。此经典中,为小乘所说者,其义「粗浅」:为大乘所说者,其义「深妙」。这些经典,我们不可执为法身之本体,却可借此而了达法身真义。佛陀所谓「因指见月」,其「月」为法身之极境,「指」乃言诠之经典。我们切不可「因指见指」,抱著经典而忘了自性反观。

  「如如」有三义,即性无变异、功德无穷和清净无二,其旨在说明自性之体的胜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佛性论》对「佛性」与三身佛关系的诠解,由「佛性」而引出三身佛,可谓此论的一大特点。该论认为,「佛性」可分为「住自性性」和「引出性」两种。由「住自性性」而说有「法身」的存在;由「引出性」而说「应身」和「化身」的存在。

  《佛性论》以「佛性」为主体而广泛论议,几乎同时囊括了印度所传大乘佛教各宗精义,并加以富有新义的组织与阐释,自成系统。可惜由於各种原因,此论在中国佛学史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垂注。这种历史的遗憾,既为我们当今学人对其理解造成不少困难,同时也为我们破除门户之见,不以前人之新意害已意,进行新的诠释与觉解,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佛性论 解说》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