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死亡的艺术 (慧律法师讲述)▪P3

  ..续本文上一页岁时又是一张脸,是有所改变的,鬼道的脸都不会改变。

  因此,我们要知道,人凡是自杀死亡者,都极为惨苦,很难解脱。所以,无论生命如何悲凄,也不能以自杀来了结生命,会自杀的人就是对死亡不了解。

  也有人忌讳谈死亡,一听到死就产生排斥心理,觉得很不吉祥,其实“好生者焉能长生?怕死者焉能不死?”怕死就能免去死吗?人什么时候死是难以预料的。

  所以不必怕谈死。

  有人说:“佛教是一种怕死的宗教,只教人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忽略现实,逃避现实。”其实,佛教是最面对现实的。什么叫现实呢?

  现实的问题不只是吃饭穿衣,而是生、老、病、死的问题,现在实际存在的问题叫作现实。

  今天我们一般人都不愿面对现实,一味逃避现实,找跳舞、唱歌、求刺激为娱乐,如此怎能解脱呢?你可以看到这些跳舞的人,仍然有贪心、嫉妒心存在;跳舞时只求暂时忘了自我,寻找一种刺激而已,跳完后仍然烦恼,并不会解脱。

  这种解脱方式是不究竟的,究竟的解脱必须从心地上下手。所以我们寻求快乐的方法是完全错误的,佛告诉我们:“人生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人都以为一切物质的现象可以满足我们的现况,以为就此可以解脱;但却忽略了精神上的解脱。

  我们一切的享受都是暂时的东西,唯有究竟的解脱才是永恒的。所以,必须从“心”下手,若没从心下手,就无法解脱。

  众生都乐于听好话,逢年过节逢人必说:“保庇你大赚钱。”遇到女孩嘴巴甜一点:“小姐你好漂亮喔!做人很慈悲。”她就听得飘飘然,好像地心没有引力似的。若你告诉她:“小姐你很丑,丑到火车都不让你坐。”那么,她回去就寝食难安。

  另一方面来说,众生就是如此“好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喜欢他就恨不得他活长一点,讨厌他就希望他早一点死。所以,众生都活在强烈得失与对立法的分别中。

  是故人要修行,首先要达到无分别心,也就是“中道”、“实相”。

  一切不求回馈,破除得失观念,以合乎中道的精神。

  当然,要达到此境界是相当困难的。

  就连许多学佛的人也并不真的了解佛法,他们都活在有所求之中。假如有所求,金刚经就不会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有所为的法都是虚妄,没有一种是真实的;既然没有一种真实的,世间事也该是虚幻的,那么,人到底“为谁辛苦?为谁忙?”一天到晚究竟为何奔波?为什么不对人生的生、老、病、死深入地了解呢?而为什么有生、死?就是有强烈俱生的意识形态,这意识形态是一种执著性的东西。如何才能达到无分别心的解脱呢?也就是说能够“虽分别而不作分别想”。

  比如说:今天有佛教法会,来到会场就产生分别心,这会场是否合适?法师谈的内容好不好?这怎么可算修行呢?

  首先,我们必须把一切的观念全部放下。你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想想,比如说:今天有初次来听法的人,可能临场的感觉很不错,除了听经之外,还有歌曲可欣赏。如此一来,对初基的人而言可说是一种入道的因缘,这也是一种好处啊!所有的事都往好的方面想就好了。

  持戒是持自己的,不需要看不起别人;只要衡量自己,不必去衡量别人,才能解脱,否则会痛苦。

  有一次,一位交通大学的同学问我“无分别心”的问题,他说:“我有一个同学,脚踏车没气,拿一支打气筒来打气,当他打完气,一看打错了别人的车子。像这件事情来说,是否可算无分别心?”我说:“这叫作不清不楚!好比吃青菜,把空心菜说成白菜,这怎能算无分别心呢?

  所谓“无分别心”该是说,对外境看得相当清楚,而不会因外境引起内心的情绪起伏。就如镜子一般,虽照得很清楚,但是镜子“影来不执著,影去不留影”,人心必须要有镜子的境界,不执著于物,如此就解脱了。”

  所以说:“凡一切相皆是虚妄。”

  各位大德,我们的眼睛如果老是看事情皆不顺眼,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全世界哪一样事情会看得顺眼?所以,必须学习到任何事情都能看得习惯,才能解脱。

  还有,其实我们有一些痛苦,都是因为活在别人的观念当中,受别人观念的困扰而产生的。人的生命,为什么要如此无知呢?为什么都要活在别人的批判中,因而导致痛苦或快乐呢?这样永远寻不到清净的自性,永远找不到自己。

  所以记得要“放下”,不要因外在的好坏,而产生内在的痛苦。

  一些学佛的人,经典虽然听得很多,但仍然执著性重。比如:以我妈妈来说,我常劝她念佛,她总是说:“你常常叫我念佛,但我没钱,念佛就能有钱吗?”有一次,她随我去嘉义,听我演讲,当我谈到“往生被”的事情,鼓励嘉义的信众请“往生被”回去供养,一件只几百块而已。有许多人想请“往生被”回去,我姑姑也要买回去,我妈却在台下扯后腿说:“不要买这种被,这种被褥是死后才用的。”我听了差点晕倒,我在台上讲“往生被”的好处,我妈妈竟然在台下扯后腿。她虽然也拜佛、念佛,但看到“往生被”却会怕,这就是不了解佛法所造成的,只是贪生怕死怎能解脱呢?因此,面对“死亡”,我要请问诸位几个问题:

  “在座各位不会死亡的人请举手?”

  没有人举手,就表示大家都会死,既然大家都会死亡,那么“死后要往哪里去呢?”也没有人知道,人生也真是渺渺茫茫!所以,我就是要教各位死亡,让各位对死亡没有恐惧感,让各位对死亡产生解脱的认同。

  上次我谈生,今天要论死的解析。但对于“死亡”这件事,不是胡扯一番人家就会相信。

  现在我必须透过科学方法来讲。有一次我到中原大学去演讲,一位同学拿一本原文书送给我,是有关“禅与灵”的问题探讨,书中谈及人的脑部结构,分成左脑与右脑,所以,我们走路会左脚踏出,右手甩出,相互交叉,可见左脑控制右边身体,右脑控制左边身体——这是一般的看法。

  把一个没修禅的人,以仪器测试脑波,其脑波跳动曲线起伏甚大,这证明一般众生,心无禅定功夫其脑波跳动相差很大;若以一位修瑜伽术的人来测试,当其打坐入定时,其左右脑波呈平行状况,非常和谐。

  脑波若强烈跳动就表示心情非常紊乱,把这种人焚化之后,绝无舍利子产生。所以念佛也必须入定境才能产生舍利子。假如你在专心念“阿弥陀佛......”时,突然有人告诉你家里失火了,而你仍能一心不乱地念著,不管火势如何,依然念佛入定,这种人焚化后,保证有舍利子的产生。

  念佛必须能把一切放下,期待佛陀来接引,一切现象显现都丝毫不动信心,渐渐增进功夫,往生才有希望。

  如果,你散心念佛丝毫没有定的功夫,甚至一面欣赏歌仔戏,一面念佛;到临终时来接引的人,不是佛陀而是杨丽花,那就糟了。

  所以,我常奉劝各位,不要多看电视,若想看要挑选有意义的节目。

  当我们讨论到生命的三世轮转,就一定会谈到人的精神作用;但是佛教既不是“唯物主义”马克斯的思想,也不是“唯心论”,更不是王阳明所讲的“心物合一论”。佛教认为:身、心都是幻象,身体也是一种假体,暂时性的东西,只供心识暂时休息、居住,有一天坏了,就必须再搬迁了,时间到了就得离开。所以,我们说身体之中有个无形无相的心识存在,一般说的“灵”是用肉眼看不到的东西,但不得不承认它的作用存在。

  大家凭良心说,哪一个人没有作过梦?梦有没有办法从睡觉中抽离掉呢?我想没有办法的。这可以证明,在我们心中存在一种无形的精神作用,而精神会产生幻象;所以,不是只靠药物,打针就可医治一切的病症,若药能医治一切病,到精神医院去走一趟看看,那些精神病患怎无法以药物来控制呢?顶多只能用镇定剂控制其病情,而不能痊愈。

  “精神分裂症”也是如此,药物只能控制。所以说:“身体病了还有救,但心智病了就难医了。”所以,要解脱烦恼必须从精神层面下手,不要只在外境中一味地追求享受,那是没有办法解脱的。

  (八)

  佛告诉我们说:“运用五官去寻找的刺激,是卑劣的快乐,只图五欲的感官享受,那是一种卑劣的追求。一个人真正的解脱该从真正的本性、真理去获得升华自我的内在,才是真正解脱。”

  今天,我们不是如此,有空就跑去看电影、听歌,这些事情只是暂时的刺激而已,没办法获得永久性的解脱;心若不改变,再看多少电影也无法改变内心的贪、嗔、痴三毒,照常脾气暴燥。

  如果,我们活得很痛苦,活得很烦恼,是否可以把脑袋剖开,把烦恼取出,可以吗?动手术把烦恼取出,可能吗?这是不可能的。而烦恼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找也找不出来,我们就因这股力量感到麻烦。

  今天,如果我们死后一了百了样样都好,那倒没关系,然而就是有这种心识作用的存在。

  再举个例子:英国的牛津大学,有一个科系为灵魂学系,专门研究灵魂。现在各国对灵魂存在与否均在研究,因为科学研究不能解决人的精神问题,所以,转向灵魂的研究。把即将断气的人,送入一间暗室,然后利用特殊的摄影技巧,利用电脑的方式控制,测试脉搏的跳动,当脉搏停止跳动时,就有一道白色的光,在银幕出现,左右地飘。然后他们发出一种不规则的,如同打破玻璃的破碎声,白色的光就产生颤动而慢慢沉下、沉下......。这种现象与我们佛教所说的一致,当人临命终时,哭声也是一样的;所以,人将命终,神识将离之际,不能哭泣,必须助念“阿弥陀佛”。

  这种试验,一而再地试验。现在找一个信仰基督的人,当他要断气时,找来基督徒的朋友追思、哀悼、唱圣歌;其圣歌唱起来很庄严、令人感动而有规则性,使神识一直起来......,唱到一半时喊停,再以噪音扰乱,银幕上的白光就同样地开始颤动。

  所以,人在临命终时,若受到强烈的干扰,意识会产生很大的执著。因此,作晚辈的若是孝…

《死亡的艺术 (慧律法师讲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