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死亡的藝術 (慧律法師講述)▪P3

  ..續本文上一頁歲時又是一張臉,是有所改變的,鬼道的臉都不會改變。

  因此,我們要知道,人凡是自殺死亡者,都極爲慘苦,很難解脫。所以,無論生命如何悲淒,也不能以自殺來了結生命,會自殺的人就是對死亡不了解。

  也有人忌諱談死亡,一聽到死就産生排斥心理,覺得很不吉祥,其實“好生者焉能長生?怕死者焉能不死?”怕死就能免去死嗎?人什麼時候死是難以預料的。

  所以不必怕談死。

  有人說:“佛教是一種怕死的宗教,只教人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忽略現實,逃避現實。”其實,佛教是最面對現實的。什麼叫現實呢?

  現實的問題不只是吃飯穿衣,而是生、老、病、死的問題,現在實際存在的問題叫作現實。

  今天我們一般人都不願面對現實,一味逃避現實,找跳舞、唱歌、求刺激爲娛樂,如此怎能解脫呢?你可以看到這些跳舞的人,仍然有貪心、嫉妒心存在;跳舞時只求暫時忘了自我,尋找一種刺激而已,跳完後仍然煩惱,並不會解脫。

  這種解脫方式是不究竟的,究竟的解脫必須從心地上下手。所以我們尋求快樂的方法是完全錯誤的,佛告訴我們:“人生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

  人都以爲一切物質的現象可以滿足我們的現況,以爲就此可以解脫;但卻忽略了精神上的解脫。

  我們一切的享受都是暫時的東西,唯有究竟的解脫才是永恒的。所以,必須從“心”下手,若沒從心下手,就無法解脫。

  衆生都樂于聽好話,逢年過節逢人必說:“保庇你大賺錢。”遇到女孩嘴巴甜一點:“小姐你好漂亮喔!做人很慈悲。”她就聽得飄飄然,好像地心沒有引力似的。若你告訴她:“小姐你很醜,醜到火車都不讓你坐。”那麼,她回去就寢食難安。

  另一方面來說,衆生就是如此“好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喜歡他就恨不得他活長一點,討厭他就希望他早一點死。所以,衆生都活在強烈得失與對立法的分別中。

  是故人要修行,首先要達到無分別心,也就是“中道”、“實相”。

  一切不求回饋,破除得失觀念,以合乎中道的精神。

  當然,要達到此境界是相當困難的。

  就連許多學佛的人也並不真的了解佛法,他們都活在有所求之中。假如有所求,金剛經就不會講“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所爲的法都是虛妄,沒有一種是真實的;既然沒有一種真實的,世間事也該是虛幻的,那麼,人到底“爲誰辛苦?爲誰忙?”一天到晚究竟爲何奔波?爲什麼不對人生的生、老、病、死深入地了解呢?而爲什麼有生、死?就是有強烈俱生的意識形態,這意識形態是一種執著性的東西。如何才能達到無分別心的解脫呢?也就是說能夠“雖分別而不作分別想”。

  比如說:今天有佛教法會,來到會場就産生分別心,這會場是否合適?法師談的內容好不好?這怎麼可算修行呢?

  首先,我們必須把一切的觀念全部放下。你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想想,比如說:今天有初次來聽法的人,可能臨場的感覺很不錯,除了聽經之外,還有歌曲可欣賞。如此一來,對初基的人而言可說是一種入道的因緣,這也是一種好處啊!所有的事都往好的方面想就好了。

  持戒是持自己的,不需要看不起別人;只要衡量自己,不必去衡量別人,才能解脫,否則會痛苦。

  有一次,一位交通大學的同學問我“無分別心”的問題,他說:“我有一個同學,腳踏車沒氣,拿一支打氣筒來打氣,當他打完氣,一看打錯了別人的車子。像這件事情來說,是否可算無分別心?”我說:“這叫作不清不楚!好比吃青菜,把空心菜說成白菜,這怎能算無分別心呢?

  所謂“無分別心”該是說,對外境看得相當清楚,而不會因外境引起內心的情緒起伏。就如鏡子一般,雖照得很清楚,但是鏡子“影來不執著,影去不留影”,人心必須要有鏡子的境界,不執著于物,如此就解脫了。”

  所以說:“凡一切相皆是虛妄。”

  各位大德,我們的眼睛如果老是看事情皆不順眼,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全世界哪一樣事情會看得順眼?所以,必須學習到任何事情都能看得習慣,才能解脫。

  還有,其實我們有一些痛苦,都是因爲活在別人的觀念當中,受別人觀念的困擾而産生的。人的生命,爲什麼要如此無知呢?爲什麼都要活在別人的批判中,因而導致痛苦或快樂呢?這樣永遠尋不到清淨的自性,永遠找不到自己。

  所以記得要“放下”,不要因外在的好壞,而産生內在的痛苦。

  一些學佛的人,經典雖然聽得很多,但仍然執著性重。比如:以我媽媽來說,我常勸她念佛,她總是說:“你常常叫我念佛,但我沒錢,念佛就能有錢嗎?”有一次,她隨我去嘉義,聽我演講,當我談到“往生被”的事情,鼓勵嘉義的信衆請“往生被”回去供養,一件只幾百塊而已。有許多人想請“往生被”回去,我姑姑也要買回去,我媽卻在臺下扯後腿說:“不要買這種被,這種被褥是死後才用的。”我聽了差點暈倒,我在臺上講“往生被”的好處,我媽媽竟然在臺下扯後腿。她雖然也拜佛、念佛,但看到“往生被”卻會怕,這就是不了解佛法所造成的,只是貪生怕死怎能解脫呢?因此,面對“死亡”,我要請問諸位幾個問題:

  “在座各位不會死亡的人請舉手?”

  沒有人舉手,就表示大家都會死,既然大家都會死亡,那麼“死後要往哪裏去呢?”也沒有人知道,人生也真是渺渺茫茫!所以,我就是要教各位死亡,讓各位對死亡沒有恐懼感,讓各位對死亡産生解脫的認同。

  上次我談生,今天要論死的解析。但對于“死亡”這件事,不是胡扯一番人家就會相信。

  現在我必須透過科學方法來講。有一次我到中原大學去演講,一位同學拿一本原文書送給我,是有關“禅與靈”的問題探討,書中談及人的腦部結構,分成左腦與右腦,所以,我們走路會左腳踏出,右手甩出,相互交叉,可見左腦控製右邊身體,右腦控製左邊身體——這是一般的看法。

  把一個沒修禅的人,以儀器測試腦波,其腦波跳動曲線起伏甚大,這證明一般衆生,心無禅定功夫其腦波跳動相差很大;若以一位修瑜伽術的人來測試,當其打坐入定時,其左右腦波呈平行狀況,非常和諧。

  腦波若強烈跳動就表示心情非常紊亂,把這種人焚化之後,絕無舍利子産生。所以念佛也必須入定境才能産生舍利子。假如你在專心念“阿彌陀佛......”時,突然有人告訴你家裏失火了,而你仍能一心不亂地念著,不管火勢如何,依然念佛入定,這種人焚化後,保證有舍利子的産生。

  念佛必須能把一切放下,期待佛陀來接引,一切現象顯現都絲毫不動信心,漸漸增進功夫,往生才有希望。

  如果,你散心念佛絲毫沒有定的功夫,甚至一面欣賞歌仔戲,一面念佛;到臨終時來接引的人,不是佛陀而是楊麗花,那就糟了。

  所以,我常奉勸各位,不要多看電視,若想看要挑選有意義的節目。

  當我們討論到生命的叁世輪轉,就一定會談到人的精神作用;但是佛教既不是“唯物主義”馬克斯的思想,也不是“唯心論”,更不是王陽明所講的“心物合一論”。佛教認爲:身、心都是幻象,身體也是一種假體,暫時性的東西,只供心識暫時休息、居住,有一天壞了,就必須再搬遷了,時間到了就得離開。所以,我們說身體之中有個無形無相的心識存在,一般說的“靈”是用肉眼看不到的東西,但不得不承認它的作用存在。

  大家憑良心說,哪一個人沒有作過夢?夢有沒有辦法從睡覺中抽離掉呢?我想沒有辦法的。這可以證明,在我們心中存在一種無形的精神作用,而精神會産生幻象;所以,不是只靠藥物,打針就可醫治一切的病症,若藥能醫治一切病,到精神醫院去走一趟看看,那些精神病患怎無法以藥物來控製呢?頂多只能用鎮定劑控製其病情,而不能痊愈。

  “精神分裂症”也是如此,藥物只能控製。所以說:“身體病了還有救,但心智病了就難醫了。”所以,要解脫煩惱必須從精神層面下手,不要只在外境中一味地追求享受,那是沒有辦法解脫的。

  (八)

  佛告訴我們說:“運用五官去尋找的刺激,是卑劣的快樂,只圖五欲的感官享受,那是一種卑劣的追求。一個人真正的解脫該從真正的本性、真理去獲得升華自我的內在,才是真正解脫。”

  今天,我們不是如此,有空就跑去看電影、聽歌,這些事情只是暫時的刺激而已,沒辦法獲得永久性的解脫;心若不改變,再看多少電影也無法改變內心的貪、嗔、癡叁毒,照常脾氣暴燥。

  如果,我們活得很痛苦,活得很煩惱,是否可以把腦袋剖開,把煩惱取出,可以嗎?動手術把煩惱取出,可能嗎?這是不可能的。而煩惱是一種無形的東西,找也找不出來,我們就因這股力量感到麻煩。

  今天,如果我們死後一了百了樣樣都好,那倒沒關系,然而就是有這種心識作用的存在。

  再舉個例子:英國的牛津大學,有一個科系爲靈魂學系,專門研究靈魂。現在各國對靈魂存在與否均在研究,因爲科學研究不能解決人的精神問題,所以,轉向靈魂的研究。把即將斷氣的人,送入一間暗室,然後利用特殊的攝影技巧,利用電腦的方式控製,測試脈搏的跳動,當脈搏停止跳動時,就有一道白色的光,在銀幕出現,左右地飄。然後他們發出一種不規則的,如同打破玻璃的破碎聲,白色的光就産生顫動而慢慢沈下、沈下......。這種現象與我們佛教所說的一致,當人臨命終時,哭聲也是一樣的;所以,人將命終,神識將離之際,不能哭泣,必須助念“阿彌陀佛”。

  這種試驗,一而再地試驗。現在找一個信仰基督的人,當他要斷氣時,找來基督徒的朋友追思、哀悼、唱聖歌;其聖歌唱起來很莊嚴、令人感動而有規則性,使神識一直起來......,唱到一半時喊停,再以噪音擾亂,銀幕上的白光就同樣地開始顫動。

  所以,人在臨命終時,若受到強烈的幹擾,意識會産生很大的執著。因此,作晚輩的若是孝…

《死亡的藝術 (慧律法師講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