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升到二段;后来有人告诉我,如此打打杀杀也不是人生。我当时想想也有道理。那么,到底人生是什么呢?
我一直寻找人生的快乐到底是啥?后来也去报名参加演员的考试,报名三千多人,只录取六十名。在考试过程中,先读一段国语,再问我的专长,我告诉他们,自己懂得一点跆拳,他们还叫人出来印证一下武功。然后,观察貌相,再看表情,最后因我长得太矮而遭封杀。
在看表情时,必须演哭与笑,令我突然觉得演艺人员其实也有辛酸的一面,也不快乐。
到了读大学时,参加佛学研究。本来我有志考哲学系,但因各种因缘考入水利系;念水利系时,加入了佛学研究社。记得当时听一位办杂志的居士讲经,他第一句话就说:“世间是痛苦的,无常就是痛苦,你在追求什么?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因为是错误的,因而产生了严重的错误观念。正因为追求的东西错误,而不能得到快乐,引来了无尽的痛苦。”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时常生活在掌声之下的人,是不堪一击的人。”因为他已建立了强烈的荣誉感与自尊心,他的内心里面是脆弱的。
人因为太强烈的自尊心及保护心理,产生个人主观现象,这就是为什么一般人都受不了批评。因此,如果一个人要想更坚强,应该接受逆境的折腾;顺境不一定就好,逆境也不一定不好。
佛陀告诉我们:“十方三世一切佛皆以苦为良师。”没有苦不可能成道。就这样,我才开始意会到,这是自己内心想追求的方向。
禅师也讲:“能够触景会心皆是近道,不可逐境迷心一味向外求。”
人须要活在现实生活中,又要超越现实的社会;必须在任何境界中观察自己的心,不必看别人。所以,佛陀开示:“众生都是愚痴的。长两个眼睛要看自己的缺点,不要老是挑剔别人。”
佛陀告诉我们:“人总是自我的,对于自己的缺陷始终像猎人隐藏在树后,不愿意被人家发现。而我们两眼一直注视别人,就完全没有时间检讨自我,回光返照。”因此,禅师教我们要“触景会心”,遇到任何境界显现,就必须想到回归自心,要原谅别人、宽恕别人。
佛陀有一弟子,要到远方去讲经(弘法),佛陀告诉他:“那个地方都是不讲道理的人,你到了那儿,他们说不定会骂你,若骂你时怎么办呢?”弟子说:“他若骂我,我就想说他还没打我;他打我时,我会想他还没拿刀砍杀我;若砍我时,我会想还没有置我于死地;若将我杀死了,我会感激他,成就我的忍辱,帮我解脱。”所以,圣人的心是宽恕众生的,他可以把生命都献给众生,达到一种“无我”的精神境界。
今天我们还有生、死的问题,是因为“有我”,有一种强烈主观的“自我”,“我”就是起心动念的根本。“有我”就产生痛苦;认为“这是我的儿子、我的太太、我的爸爸、妈妈......”你所疼爱的就只是自己家庭周围的人。不能如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普渡众生”是因为我们存有“我相”,我相就是一种束缚,如乌云蒙蔽了太阳。
有自私的心理,就不能像圣贤一般。因为我们有“我相”才会向外去追求;为了追求自己的快乐,必须牺牲别人,就产生了弱肉强食的现象。
比如说:我妈妈杀鸡,我就劝她:“妈妈不要杀鸡,鸡是有灵性的。”妈妈却说:“鸡本来就是给人吃的,不杀怎么可以,让鸡到处走是不好的。”竟然有这样的理由,这就是“弱肉强食”。
有些修密宗的人更荒唐,鸡腿大口地吃著,竟然还说:“吃鸡度鸡、吃鸭度鸭、吃鹅度鹅,吃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
我说:“功夫那么好,蛆虫也是众生,怎不捞起来吃呢?还有蟑螂、壁虎都是众生,怎么不吃呢?”只找这些山珍海味来吃,不然就是各种海产之类的生物。
有的人甚至羡慕杀猪、杀鸡的人,赚了许多钱;其实杀生的果报到临命终就知道。杀鸡的人变鸡脸,杀蛇的人变蛇脸,杀鳗变鳗面。那么,有人会说:“杀人是不是变人脸?”我说:“不是,杀人变成地狱脸。”所以,我们的心是“有相”的,一味向外追求,以前我也是一直追求,却找不到人生到底活著有什么意义?
今天我已活了三十年,一位老人活了七十年,他会死,我也会死,死后同样是一具尸骨。美女杨贵妃、貂蝉、王昭君,死后哪一个人还美丽呢?还不是黄土一坏,死后都是一堆白骨,完全一样。
所以,我们要能触景会心,遇到境界要观想,了解一切都是无常,不是真实的。佛说:“我们要开采本性,本性才是永久性的;肉体是暂时性的,会老去、会朽化。”
要找到永生,从佛教中寻找,一定能做到。如果,想要不生死,就要超越念头(惯性)。有的人讲“禅坐”,这样说其实并不够恰当。“禅根本就不是坐,坐根本也未必是禅”,“禅”与“坐”是两种完全不相同的事情,并不是两脚一盘就叫作“禅”。有些人“定功”很深,口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止静后,一会儿就入睡了,还打鼾,鼾声如牛,坐著也可以入“睡眠三昧定”的境界。于是我打醒他们,问他们:“你们为何如此快入定呢?”他们会说:“太累了。”没多久又是鼾声大作。我叫他们起来,他们却说:“师父,我想学坐禅。”我说:“这样不是坐禅,这样叫做休息。”如果要坐著睡,为什么不躺著睡呢?禅与坐是两种不同的事情,所谓禅者超是非、超善恶、超有无、超好坏,一切没有对立的观念,是名禅;内不为烦恼所惑,外不为境界所扰是名禅。
所以,“禅”的后面要是加上“定”就对了;“禅定”才是正确的。不能讲“禅坐”,坐与禅并不一样。
坐也许是坐著休息,而禅是有定,定不见得需要坐。释迦牟尼佛的禅定功夫是不须要坐的;释迦牟尼佛你要杀他,他也不生气,你要害他,他仍然很慈悲,他的心完全放下对立法的东西。
禅是超是非。今天我们为什么不解脱呢?因为是非太多了,全看到别人的错误。打开眼睛,这个也错、那个也错,只有我对;整个宇宙看遍了,就是不顺眼,只有自己是好的。
人太无知了,常对别人说:“我看你不顺眼。”但他没想想看,别人也可能看他不顺眼,这是对立法的存在。
你看人家不顺眼,人家也看你不顺眼,所以,要超是非。
人啊!有是必有非,有对就有错。比如说,当有人赞叹慧律法师时,嫉妒的人绝对会说:“那有什么了不起呢?”这世间都是如此的。
所以,人怎么做都不对,因人看事情的角度都不同。因此,宇宙中不被毁谤的人是蠢才,被毁谤的人是一种反面的赞叹。人为什么会被毁谤呢?因为太好了、太突出了,站在人家的前面,挡住人家的视线。因为长人一截,人家就准备剪掉他。所以,我讲完经就赶快走,有人问我要去那里,我说“不知道”。
所以说要超是非。接著是“超善恶”。本来世间的善与恶也没有一定的标准,唯一可以说的就是:对自己有利对众生有害是恶;对众生有益,对自己有害是善——但这个不是完善,是缺善。对自己有好处,对众生也有好处就是完善。若损人又不利己就是恶。所以,必须“超善恶”。
因此,佛的心中绝对没有憎恨,绝对没有比较心,没有给众生痛苦的心,这就是“超善恶”。
再来,“超有、无”这就是得失的观念,对得失不要看得太重。昨天,我才对诸位讲过一句名言“时间总会过去的。”世间的一切事情,时间会冲淡一切,让时间流走一切的烦恼。
而另一方面来说,任你有万贯家财,也无法挽回时间刹那。再高的权势也会对时间产生无奈。所以,生命的可贵,在于能掌握生命的真实含义,孔夫子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所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能修到这种地步就像圣人一样了。
(十一)
如何“超有”呢?比如:今天你拥有一种名贵的东西,不要太高兴;你娶到一位美丽的夫人,也不必太得意,这个太太或许会带给你终身的痛苦。
在座诸位,你的先生若是一位帅哥,也不必太高兴,帅哥有时很难照顾。所以,拥有任何东西,也不必感到很快乐,你喜欢的东西或许会带给你很大的痛苦。
世界上给你最大恩惠的人,或许,就是你最大的敌人;世界上给你最甜蜜的人,或许就让你产生最大的苦痛。没有得到的东西,你认为他可爱,那是因为你没有时间去发现缺点;如果,你有时间与他相处,你也会发现世间没有一样是圆满的,绝对有缺陷。
所以,“结婚在于能否忍受对方的缺点,而不是在于是否能改变对方。”这是莎士比亚的名言,这就是“超有、无”。得到东西不要太快乐,失去东西也不用太伤心,内在才能时时保有那一份平静。让感情与理智保持平衡。,
众生的心态就是起伏不定,今天好就高兴,不好就生气,老是产生高低潮,那么当然会生活在痛苦之中。如果是有修行的人就不同了,他不迷惑,他知道一切事情都会随著时间消失,没有例外的。
所以,能永远生活在一种高超的宁静之中,这种境界比看电影、吃大餐、玩乐都快乐。
慢慢去体验,最快乐的东西,不是在外面,而是在我们心中,它垂手可得,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心中。
你还向外面追求什么呢?佛告诉我们“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因为往外追求,本身就是缺陷;缺陷——本身不能超越,而想要借助外在的物质现象,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内心有强烈的追求欲,有强烈的需求,这就是本身有缺陷,因此才需要弥补。
人内心若没缺陷,就不须去追求,你说是吗?他还需要什么外在的快乐呢?当下就是快乐,无所求就能“安贫乐道”。
佛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不在于拥有外在的财富,拥有内在的智慧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人,真正的福气或福报,不在于外在的财势;拥有智慧才是最幸福的人。
有人告诉我:“王永庆最有钱。”我说:“不对。应该是我最富有。王永庆拥有的是外面的钱,而我有的是内在的钱。因为我没有欠缺什么嘛!…
《死亡的艺术 (慧律法师讲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