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情到深处人孤独 (黄威南居士著)▪P7

  ..续本文上一页“同修”;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把友人当做是“同修”......同修—就是“一起修行的同伴”;也就是“彼此互相勉励,一起修正改善自己的言语、思想及行为,使人格不断提升、朝向完美、健全人格而共同努力的伙伴。”

  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我们只以在各种感情关系中最为纠缠不清,兼且引起种种悲剧、苦果的爱情为例,进行较具体的讨论。同时,引用中国前总理周恩来及邓颖超夫妇所提出的夫妻之间“八互”,来说明在感情中共同成长。虽然,这“八互”是为夫妻关系而提出的,却也同样适用于其他人际关系中。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何谓“八互”?

  ◆风雨同舟。一路同行

  “八互”就是:1、互敬2、互爱3、互信4、互勉5、互帮6、互让7、互谅8、互慰。

  两个人同在一起共处的首要准则就是“互相尊重”。少了这一点,也就可以不必再谈人际关系了,何况是必须朝夕相对的夫妻呢?唯有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之下,才有彼此沟通的可能。俗语说:“人心隔肚皮”。我们既没有神通或超能力,也没有可以看到别人内心所思所想的“透视眼”,一旦缺乏沟通,该如何使步伐共同、目标一致?脚步不一样、目标不一致,争执、口角在所难免,那时将会变成互相伤害、彼此拖累,还谈什么“同修”?

  “互敬”,可以说是在给自己和对方留一个空间;一个彼此都可以自由思想、自由生活,并且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向往和理想的空间。这个空间使得彼此可以自在交流、沟通,听听对方心里的声音,也让对方听听自己心中的话。继而,才有可能通过这种心灵对话而达到彼此拥有共同的意愿,而其余“七互”也才有可能实行。

  由于“互敬”而达到心灵的交流之后,我们体会到对方和自己一样,有著人格上的优点,也有著人性上的缺点;对方也和自己一样,深切期望并且正在努力提升自己。因此,真实地感受到对方也是一个这样有血有肉、有哭有笑的人,一个真诚、良善的好人,达到了“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要求,也就是“互爱”—即“互相关怀”。这样的“互相关怀”也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彼此相爱”。

  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真正的相爱应该是在互相欣赏、互相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生。如果只是单纯的男追女、女追男,或者你死抓住我不放,我也死缠著你不走的话,与其说这是“相爱”,还不如说是“相害”;与其说是“爱情”,倒不如说是“爱欲”。

  所以,真正的感情自然会令双方“互相信任”。若不,那岂不是彼此猜疑、嫉妒,哪有宁静?这样一来,不仅不能相互成为“彼此各自完成健全人格的同伴”,反倒还要变成“彼此怀疑、仇恨,各自破坏自己原有良好人格的毒药”了!

  无可否认,我们之所以需要感情,需要相依相存,那正是因为我们凡夫俗子每个人总有他所“不能”做到的一些事情,他脆弱的一面。这时,我们不免需要一些来自他人的、外在的助力或辅导。这也正是“八互”中提出“互勉”、“互帮”的理由。我们可以将这二者如此分类:“互勉”,是精神的,是心灵上的,通常总是通过一些关切的语言、表情或动作来表达。譬如:说一些激励人心的话,用力握握对方的手或拍拍他的肩头以示“我在你身边给你打气、支持”,诸如此类,使人恢复斗志的勉励。

  “互帮”则是生活上的相互提携,是一些具体的行动。譬如:代做家务或者共同劳作,协助对方完成一些必须赶时间完成的工作或能力不足的事务,从中使对方也学会并具备这些能力。而且,更可以在互相帮助中更增进彼此间的关怀、信任与尊重。

  “互”相忍“让”更是两个人相处时必具的条件。要知道,两个平凡的人自然各有自己性格上的缺点,如坏牌气、缺乏耐心等。这些都是需要时间来改进、成长的。如果不能做到互相忍让,彼此都给对方一点时间来调整彼此性格上的缺点或者生活上的坏习惯的话,反而互相嫌弃、厌恶,那么又何苦还要相处?套用一首华语老歌的歌名:“还不如早点分离”!

  要真正做到“互让”就必须也做到“互谅”—即“互”相体“谅”;“互”相“谅”解。体谅什么?谅解什么?体谅对方也正在学习、正在努力;谅解对方的处境,相信他并不是有意要暴露他的缺点来为难自己,使自己难堪;由于他的无法及时控制贪心、愤怒或迷糊而犯下了错失,因为彼此互相了解,所以也就知道并且相信对方此时此刻也正为了他自己的过失而沮丧、懊恼;由于对他的关怀,而且感激他曾给你的关怀(互爱),也就因为这种感同身受而原谅了他,不去厌恶、嫌弃他,也不去怒骂、指斥他;反过来,却还以温和、关切的语气来慰问他、勉励他;在行动上,也具体、实际地尽己所能去帮助、辅导他。

  在对方有错失时还能够体谅、慰勉他,这才是两个人在一起,相亲相爱的真义所在。要不,那便只是欲望的须索,纯粹是由很大、很多的痛苦所集合成的“地狱生涯”了!

  上面简略地说明了“八互”的意义和活用它的方式。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与“认识无常”这件事情毫无瓜葛,事实上却大大不然。

  一个对无常有所认识的人,将会更能做到上面所说的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帮、互让、互谅、互慰。不是吗?如果你知道生死无常、人命短促的话,你必会知道有缘相聚,诚属不易,也就会加倍感恩、珍惜于眼前的一切因缘,因此而真心互敬、互爱。如果你知道无常正是一种成长、茁壮的可能,是使一切可以变得更好的演变的话,你也就不会再固执地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从而也就愿意付出更多的宽容去互信、互勉、互慰。如果你知道无常的演变正是源于因缘产生适当的变化的话,你一定乐于互帮、互谅。如果你知道对方虽然因为一时的忿怒而对你恶言相向,严词厉色,但这一切终将变迁,成为过往云烟,那么你也就会更从容地忍让、迁就,彼此共勉,达到互让的美行。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八互”的美德,建基于对无常的体认。

  ◆忘了我自己

  从以前到现在,有不少情歌都以“忘找”来作为情到浓时的形容,比如“忘了我自己”或者几年前曾流行一时的“忘了你,忘了我”。其实要想真正能够做到在无常中洒脱地从容相爱,秘诀正在于:“忘了我自己”。

  只不过,一般情歌里所谓的“忘了我自己”是指失去了理智,这在佛法中认为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事情。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理智,便会做出许多伤天害理、杀人放火的事情。失去理智,小则可以害己害人于一时,大至一失足成千古恨也不足为奇,所以这里所说的“忘了我自己”并不是这个意思。

  这里的“忘了我自己”指的是:“不自私”。

  不自私的美德可以对无常、因缘和合的如实观察中建立起来。现在,就让我们回到“第一章:如实观察无常”去—

  在第一章的讨论中,我们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1、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元素(地、水、火、风:固体、液体、温度、气体)所组成的组合体。

  2、喜怒哀乐等种种感受和情绪,是由五官和外境种种事务接触后所领纳的刺激而生起的。

  3、时间只是一种“假设”;实际上,它只是一连串的生灭、生灭......的过程。我们把这样的“一串生灭”称为一天,或一月、一年......

  4、思考、意志、判断和经验等心理作用,和我们的身体或感受一样,是会随著外在的环境和条件以及个人各别不同的情况而改变的。

  5、由上面四个例子可以得知:一切的物质和感受、思考、意志、认识等心理作用都是会随著因(主观因素)缘(客观因素)的和合或离散而变易无常的。

  6、因此可知,所有认为“事物会永久保持不变”的见解(对“常”的执著)都是不恰当而且不可以被依赖的。所以,一切没有针对眼前此刻的因缘和情况的见解,也同样是不可以被依赖的,因为它们都是不确实的、不恰当的。

  7、那么,不管我们是把物质身体的或者是思想、感受等任何一种变化无常的现象,来当作是一个可以一直被依赖的,永久不会改变的主体—“我”,都是不确实而不恰当的。

  复习了上面几个要点之后,接下来再让我们对“自私”这种行为作一番分析。所谓“自私”,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态或行为?是如何生起的呢?

  自私,就是以“我”为出发点,强烈地要把一切都变成“是我的”的一种心态,或因这种心态而造作的各种行为。所谓的“我”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有人说:“我”,不就是这个会走、会动、会跑、会跳的身体吗?它会哭、会笑,活生生地存在于这个世间,明明白白地被“看”到—

  也有人说:“我”,就是具有个人特色、风格的思想、见解,通过言语、行为而表达在外,清清楚楚地被听到、感觉到—

  于是,人就依赖这个被认为是“我”的身体:感官及它所生起的种种感觉,向外争取、索求能够满足官能刺激的,种种“美好”的感受—从而引发种种自私的行为。

  或者,有些人则依赖个人的思想、见解,强烈地用“我想......”或“我认为......”来判断对错,因而忽略了相依相存的因缘关系,以“自我”的思想、见解为中心,构成“自私”的心态和行为。

  归根究底,就是依赖或执持某种物质(如身体及它所生起的种种感受)或某种思想、见解来判断、经验周围的一切事物,产生偏差。这种偏差,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私”。

  认识、体察无常的人,便可破除自私。

  我们已经知道:感受也好,思想、见解也罢,都会随著时空、环境等因缘的和合或散离而变易、转换,并不足以作为依赖的对象,是不可、不应被依恃的。

  我们应该做的是:针对每一个现在;也就是:以“现在”面对现在。不被“过去的情绪”—对往事的回忆、眷恋,也不被“未来的情绪”—对未来的期盼、幻想,所牵引、限制;以“现在心”处理“现在事”。记住:不向过去攀缘,也不向未来伸手,活在眼前、稳在当下。也就是说…

《情到深处人孤独 (黄威南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