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将会发现,它们不具有一丝一毫的真实。它们除了空虚之外,一无所有。
真正的涅槃是由本初智慧不可言喻的无限功德所构成。这些功德是本俱於心的,不需要去发明或去创造。在修道的过程中,“了悟”把这些功德显露出来。从究竟的角度来看,连这些功德也是空性。
因此轮回和涅槃皆是空性。於是,没有人可以说轮回或涅槃是好是坏。当你了悟心的本质,你就从拒斥轮回和追求涅槃的需求中解脱。用一个稚子单纯无染的眼光去看世界,你就能够超脱美丑善恶的概念,不再沦为受制於贪爱或嗔恨等负面习性的猎物。
何必为了日常生活中的起伏而庸人自扰,如同一个孩子为了堆筑沙堡而欣喜,为了沙堡的崩塌而哭泣?看看人们是如何为了获得他们想要的事物,弃绝他们厌恶的事物,而把自己投入痛苦折磨之中,仿如飞蛾扑火!永远放下如梦的执迷重担,不是比较好吗?
74、
你对外在世界的见解源自於心,
听瑞的人们啊,
让坚硬的冰融化成水。
湖泊河川在冬天会冻结成冰,水面变得如此坚硬,以致於人畜和车辆能够在其上来回行走。当春天近了,地面温度回暖,冻结成冰的湖泊河川开始融解。那时,坚硬的冰还剩下什么?水是柔软而流动的,冰是坚硬而锐利的。我们既不能说和冰一模一样,也不能说它们是相异的--冰只是冻结的水,而水只是融化的冰。
我们对外在世界的觉知也是如此。执著於现象的真实存在、被贪爱的嗔恨折磨、执迷於世间八法,是导致心冻结的原因。融解你的概念之冰,如此一来,自在觉知(free perception)之水就能顺畅流动。
75、
无明如同一片牧草地上喷涌不绝的泉水,
听瑞的人们啊,
它无法用堵塞的方式来阻断。
在无量累世中,你一直持有一个顽固的信念,认为自己和一切现象是真实存在的。你如此强烈地执守这样的信念,以致於无法藉由否定这些实体的真实存在,来使自己从这个信念中解脱。你所需要的是,清楚且直接地了悟“我”和现象都不具有任何真实的存在。
如果你尝试用手或一块石头来阻断泉水的水流,那么水压会在几秒钟之内让你前功尽弃。同样的,尝试去遏止经常在禅修时生起的念头巨流,可能功败垂成,甚至可能会面临心理问题的风险。你尝试去压制念头和情绪,将在你禅修时再度浮现,成为你的敌人。
正确的方法是去认清,你的念头从不真正的存在,因此也不会停留在存在的状态或止灭。无论念头有多少,如果你知道如何在念头生起的那一刻释放它们,念头就不会带来伤害。你的禅修既不会被生起的念头破坏,也不会因为念头的不存在而有所增长。
旅人从火车车窗看到的乡村和城镇,不会减缓火车的速度,而火车也不会对它们造成影响。两者互不侵扰。当你禅修时,这应该是你看待通过你的心的念头的方式。
76、
轮回和涅槃的迷妄,如同和敌人正面交锋,
听瑞的人们啊,
把修持善行当做你的盟友。
你或许认为,轮回是你不计任何代价都要排拒的事物,而涅槃是你竭力要取得的事物。然而事实上,这种分别的见解是错误的。它们是迷妄的产物,而迷妄则源自於无明。
消除迷妄如同俘虏一支敌军的将军,将军被掳获之后,以其为首的军队很快就会投降。然而,为了掳获这个将军,你需要盟友--心灵上师和善行。唯有他们的协助,你才能够清净并发展出证悟的潜能。而事实上,这种潜能是与生俱来的。
77、
五身之本然明性,如同黄金大陆的广袤无垠,
听瑞的人们啊,
不要有希望或恐惧,贪爱或嗔恨。
成佛的状态是由五“身“(kayas)或证悟的层面所构成:化身、报身、法身、自性身和不变金刚身。向外去寻找五身是没有益处的,因为它们和我们的心是无二无别的。一旦你认清了它们的存在,迷妄将会消失,你也将没有必要到他处去寻求证悟。在一个完全由黄金构成的岛屿上登陆的探险家,即便四处搜寻,也不会找到寻常的石头。你必须了解,成佛的功德一直存在你的心中。
去担忧修道的进展缓慢,去想证悟是遥不可及、只会发生在遥远的未来而感到挫折沮丧,是毫无用处的。这种态度将增加你的焦虑不安,减损你用平静沉稳的心来修行的能力。一如密勒日巴尊者所说:“切勿对成佛失去耐心。你要持续修行,直到最后一口气。”
放下所有的希望和恐惧,安住在金刚般的不变状态之中;在这种状态之中,明觉的本然离戏即是成佛本身。那即是圆满无暇的至极大乐;在这种大乐之中,所有证悟的功德都将毫不费力地蓬勃发展。
78、
由於人身之暇满,人身如同一座充满宝藏的岛屿,
听瑞的人们啊,
切勿空手而返。
一个发现一座宝岛的探险家,可以把船只满载黄金、钻石、蓝宝石、红宝石和翡翠。然而,他的好运无法和人身比拟。人身给予我们远比任何黄金和宝石珍贵的事物--思惟和修持佛法的机会,以及赋予人生意义的机会。而声闻乘、大乘和金刚乘所提供的各种法教,则是我们必须选取的宝藏。
此时此刻,当你享有暇满人身的所有顺缘之际,你拥有修持佛法的自由。忽视如此的良机,如同拾起一颗宝石的乞丐,却把宝石视为玻璃,重新扔进尘土之中。然而更糟糕的是,我们了解人身的重要与价值,却明知故犯地把心思分散在其他事物之上。追求世俗的成就。而浪费了人身。这是迷妄的缩影。如果探险家进入宝岛却空手而返,那么他就白白横渡重洋了,切勿犯下如此的错误。
79、
大乘的修持法门如同一个如意宝,
听瑞的人们啊,
无论你如何努力地寻找,都将难以再寻。
被称为“如意宝”的神奇宝石,具有实现所有渴望和抱负的力量,并且能够驱除整个国家的苦难。用如意宝来比拟大乘恰如其分。大乘具有减缓一切众生之痛苦的力量。
在今生今世,你遇见了一位上师,领受了大乘的法教。如此的遭遇不是机缘之故,而在许多过去世追求灵修生活的结果。
一个具格的上师及其法教,一如蓝色莲花“乌巴拉”(Udumvara)般珍贵稀有;它的花蕾在佛出世的时候生成,它的花在佛证悟的时候方开,并在佛圆寂之时凋萎。
佛陀曾经示现於世间;他曾经转*轮,而他的法教一直留存至今。你已从一个真正的上师处领受了佛陀的法教,并已准备就绪,要把法教付诸实修。与其把人生浪费在无益的追求之上,你难道不应该为自己的幸运感到惊讶,并把全副精神投入於佛法,不要浪费片刻时间?
80、
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今生你都将有足够的衣食,
听瑞的人们啊,
把你所拥有的每一件事物用於修持佛法。
即使你的食橱和衣橱是盈满的,你仍然一次只能吃一餐饭,穿一件衣服。事实上,你所需要的只是足以维生的养分,以及足以保护你免受自然天候侵袭的衣物。关於衣食这两种生活必需品,你无须担忧:佛陀承诺,没有任何一个出离者会死於饥寒,也没有人会找到这种出离者的尸骨。何必为了担忧你将没有足够的食物可吃,没有衣服可穿,以及没有地方可以睡觉而犹豫不决?修持佛法是善用人生的最佳方式,这是毫无疑问的。
81、
趁年轻努力且严格地修行,
听瑞的人们啊,
一旦你年老,身体将经不起这样的修行。
当你年轻的时候,你应该善用青春活力来修持佛法。在这个时候,闻、思、修佛法所需要的心智能力处於颠峰状态,也拥有忍受刻苦修行所需要的体力。如果你能够趁年轻,尽最大的努力来修行,那么之后当你年纪较长,你将拥有足够的稳定力来持续修行,不费任何力气。
如果你延迟修行,任凭时光流逝,你视力将减弱,听力将衰退,记忆力将丧失,并且容易疲劳和生病。届时才开始修持佛法,为时已晚。善用你的青春年少,待你年老之时,将无悔恨。
82、
烦恼生起时,用方法来对治,
听瑞的人们啊,
让一切概念回归它们的本来自性。
一个穿越盗贼出没的森林的商人,会随身备妥武器。一个行经瘟疫蔓延的国家的旅人,会随身携带各种药物。同样的,生活在贪、嗔、慢、疑及其他许多烦恼的常时威胁之下,你应该随时准备就绪,用适当的对治方法来击退它们。时时刻刻保持警觉,是一个认真的修行者的目标。事事顺遂时,你或许知道如何修行,但是如果你屈服第一个袭击你的烦恼,你的修行就几乎没有用处。
修行者的良莠,可以从他们面对可能激起潜在烦恼的困境所做出的反应看出来。那些能够立即用正确的对治方法来因应的修行者,将能够毫无问题地克服障碍。
尤其如果他们知道如何超越做者与受者的概念,他们的念头将自行释放,如同一条蛇从绑缚於身上的绳结中挣脱出来,不费任何力气或不需任何协助。当你追踪所有的念头和概念,回到它们的来处,你将认清,它们都拥有相同的真实本质--与般若智慧无二无别的空性。
83、
时时思量轮回的所有过患,
听瑞的人们啊,
此举将使你的信心更加清晰明确。
你一定会碰到怠惰、欲望高涨和不满不平的困境,而使你希望情况有所不同。当你无法专注於修行的时候,思量轮回的苦难和悲惨。清楚地提醒自己轮回充满痛苦,将重振你的信念,重新确立你对法教的信心。
84、
此时时刻,勤勉精进,脚踏实地,
听瑞的人们啊,
当你死亡时,它将引领你走上修行之道。
当弹药充足的军队首领看到敌军向前进发时,会保持冷静沉著。同样的,修行证量臻至稳定不变的行者在面对死亡时,将会保持冷静。现在是发展这种稳定力的时候了。
明智的旅人在出发之前,会备妥每一件所需物品:粮食、金钱、药物、地图和罗盘。你迟早都必须踏上来世的漫长旅程,因此最好现在就开始准备,接受上师的忠告,谨慎地把上师的教导付诸实修。
85、
如果现在没有空闲,你要到何时才有空闲?
听瑞的人们啊,
你享用佛法美馔的机会是千载难逢的。…
《《修行百颂》(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