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將會發現,它們不具有一絲一毫的真實。它們除了空虛之外,一無所有。
真正的涅槃是由本初智慧不可言喻的無限功德所構成。這些功德是本俱於心的,不需要去發明或去創造。在修道的過程中,“了悟”把這些功德顯露出來。從究竟的角度來看,連這些功德也是空性。
因此輪回和涅槃皆是空性。於是,沒有人可以說輪回或涅槃是好是壞。當你了悟心的本質,你就從拒斥輪回和追求涅槃的需求中解脫。用一個稚子單純無染的眼光去看世界,你就能夠超脫美醜善惡的概念,不再淪爲受製於貪愛或嗔恨等負面習性的獵物。
何必爲了日常生活中的起伏而庸人自擾,如同一個孩子爲了堆築沙堡而欣喜,爲了沙堡的崩塌而哭泣?看看人們是如何爲了獲得他們想要的事物,棄絕他們厭惡的事物,而把自己投入痛苦折磨之中,仿如飛蛾撲火!永遠放下如夢的執迷重擔,不是比較好嗎?
74、
你對外在世界的見解源自於心,
聽瑞的人們啊,
讓堅硬的冰融化成水。
湖泊河川在冬天會凍結成冰,水面變得如此堅硬,以致於人畜和車輛能夠在其上來回行走。當春天近了,地面溫度回暖,凍結成冰的湖泊河川開始融解。那時,堅硬的冰還剩下什麼?水是柔軟而流動的,冰是堅硬而銳利的。我們既不能說和冰一模一樣,也不能說它們是相異的--冰只是凍結的水,而水只是融化的冰。
我們對外在世界的覺知也是如此。執著於現象的真實存在、被貪愛的嗔恨折磨、執迷於世間八法,是導致心凍結的原因。融解你的概念之冰,如此一來,自在覺知(free perception)之水就能順暢流動。
75、
無明如同一片牧草地上噴湧不絕的泉水,
聽瑞的人們啊,
它無法用堵塞的方式來阻斷。
在無量累世中,你一直持有一個頑固的信念,認爲自己和一切現象是真實存在的。你如此強烈地執守這樣的信念,以致於無法藉由否定這些實體的真實存在,來使自己從這個信念中解脫。你所需要的是,清楚且直接地了悟“我”和現象都不具有任何真實的存在。
如果你嘗試用手或一塊石頭來阻斷泉水的水流,那麼水壓會在幾秒鍾之內讓你前功盡棄。同樣的,嘗試去遏止經常在禅修時生起的念頭巨流,可能功敗垂成,甚至可能會面臨心理問題的風險。你嘗試去壓製念頭和情緒,將在你禅修時再度浮現,成爲你的敵人。
正確的方法是去認清,你的念頭從不真正的存在,因此也不會停留在存在的狀態或止滅。無論念頭有多少,如果你知道如何在念頭生起的那一刻釋放它們,念頭就不會帶來傷害。你的禅修既不會被生起的念頭破壞,也不會因爲念頭的不存在而有所增長。
旅人從火車車窗看到的鄉村和城鎮,不會減緩火車的速度,而火車也不會對它們造成影響。兩者互不侵擾。當你禅修時,這應該是你看待通過你的心的念頭的方式。
76、
輪回和涅槃的迷妄,如同和敵人正面交鋒,
聽瑞的人們啊,
把修持善行當做你的盟友。
你或許認爲,輪回是你不計任何代價都要排拒的事物,而涅槃是你竭力要取得的事物。然而事實上,這種分別的見解是錯誤的。它們是迷妄的産物,而迷妄則源自於無明。
消除迷妄如同俘虜一支敵軍的將軍,將軍被擄獲之後,以其爲首的軍隊很快就會投降。然而,爲了擄獲這個將軍,你需要盟友--心靈上師和善行。唯有他們的協助,你才能夠清淨並發展出證悟的潛能。而事實上,這種潛能是與生俱來的。
77、
五身之本然明性,如同黃金大陸的廣袤無垠,
聽瑞的人們啊,
不要有希望或恐懼,貪愛或嗔恨。
成佛的狀態是由五“身“(kayas)或證悟的層面所構成:化身、報身、法身、自性身和不變金剛身。向外去尋找五身是沒有益處的,因爲它們和我們的心是無二無別的。一旦你認清了它們的存在,迷妄將會消失,你也將沒有必要到他處去尋求證悟。在一個完全由黃金構成的島嶼上登陸的探險家,即便四處搜尋,也不會找到尋常的石頭。你必須了解,成佛的功德一直存在你的心中。
去擔憂修道的進展緩慢,去想證悟是遙不可及、只會發生在遙遠的未來而感到挫折沮喪,是毫無用處的。這種態度將增加你的焦慮不安,減損你用平靜沈穩的心來修行的能力。一如密勒日巴尊者所說:“切勿對成佛失去耐心。你要持續修行,直到最後一口氣。”
放下所有的希望和恐懼,安住在金剛般的不變狀態之中;在這種狀態之中,明覺的本然離戲即是成佛本身。那即是圓滿無暇的至極大樂;在這種大樂之中,所有證悟的功德都將毫不費力地蓬勃發展。
78、
由於人身之暇滿,人身如同一座充滿寶藏的島嶼,
聽瑞的人們啊,
切勿空手而返。
一個發現一座寶島的探險家,可以把船只滿載黃金、鑽石、藍寶石、紅寶石和翡翠。然而,他的好運無法和人身比擬。人身給予我們遠比任何黃金和寶石珍貴的事物--思惟和修持佛法的機會,以及賦予人生意義的機會。而聲聞乘、大乘和金剛乘所提供的各種法教,則是我們必須選取的寶藏。
此時此刻,當你享有暇滿人身的所有順緣之際,你擁有修持佛法的自由。忽視如此的良機,如同拾起一顆寶石的乞丐,卻把寶石視爲玻璃,重新扔進塵土之中。然而更糟糕的是,我們了解人身的重要與價值,卻明知故犯地把心思分散在其他事物之上。追求世俗的成就。而浪費了人身。這是迷妄的縮影。如果探險家進入寶島卻空手而返,那麼他就白白橫渡重洋了,切勿犯下如此的錯誤。
79、
大乘的修持法門如同一個如意寶,
聽瑞的人們啊,
無論你如何努力地尋找,都將難以再尋。
被稱爲“如意寶”的神奇寶石,具有實現所有渴望和抱負的力量,並且能夠驅除整個國家的苦難。用如意寶來比擬大乘恰如其分。大乘具有減緩一切衆生之痛苦的力量。
在今生今世,你遇見了一位上師,領受了大乘的法教。如此的遭遇不是機緣之故,而在許多過去世追求靈修生活的結果。
一個具格的上師及其法教,一如藍色蓮花“烏巴拉”(Udumvara)般珍貴稀有;它的花蕾在佛出世的時候生成,它的花在佛證悟的時候方開,並在佛圓寂之時凋萎。
佛陀曾經示現於世間;他曾經轉*輪,而他的法教一直留存至今。你已從一個真正的上師處領受了佛陀的法教,並已准備就緒,要把法教付諸實修。與其把人生浪費在無益的追求之上,你難道不應該爲自己的幸運感到驚訝,並把全副精神投入於佛法,不要浪費片刻時間?
80、
不管發生什麼事情,今生你都將有足夠的衣食,
聽瑞的人們啊,
把你所擁有的每一件事物用於修持佛法。
即使你的食櫥和衣櫥是盈滿的,你仍然一次只能吃一餐飯,穿一件衣服。事實上,你所需要的只是足以維生的養分,以及足以保護你免受自然天候侵襲的衣物。關於衣食這兩種生活必需品,你無須擔憂:佛陀承諾,沒有任何一個出離者會死於饑寒,也沒有人會找到這種出離者的屍骨。何必爲了擔憂你將沒有足夠的食物可吃,沒有衣服可穿,以及沒有地方可以睡覺而猶豫不決?修持佛法是善用人生的最佳方式,這是毫無疑問的。
81、
趁年輕努力且嚴格地修行,
聽瑞的人們啊,
一旦你年老,身體將經不起這樣的修行。
當你年輕的時候,你應該善用青春活力來修持佛法。在這個時候,聞、思、修佛法所需要的心智能力處於顛峰狀態,也擁有忍受刻苦修行所需要的體力。如果你能夠趁年輕,盡最大的努力來修行,那麼之後當你年紀較長,你將擁有足夠的穩定力來持續修行,不費任何力氣。
如果你延遲修行,任憑時光流逝,你視力將減弱,聽力將衰退,記憶力將喪失,並且容易疲勞和生病。屆時才開始修持佛法,爲時已晚。善用你的青春年少,待你年老之時,將無悔恨。
82、
煩惱生起時,用方法來對治,
聽瑞的人們啊,
讓一切概念回歸它們的本來自性。
一個穿越盜賊出沒的森林的商人,會隨身備妥武器。一個行經瘟疫蔓延的國家的旅人,會隨身攜帶各種藥物。同樣的,生活在貪、嗔、慢、疑及其他許多煩惱的常時威脅之下,你應該隨時准備就緒,用適當的對治方法來擊退它們。時時刻刻保持警覺,是一個認真的修行者的目標。事事順遂時,你或許知道如何修行,但是如果你屈服第一個襲擊你的煩惱,你的修行就幾乎沒有用處。
修行者的良莠,可以從他們面對可能激起潛在煩惱的困境所做出的反應看出來。那些能夠立即用正確的對治方法來因應的修行者,將能夠毫無問題地克服障礙。
尤其如果他們知道如何超越做者與受者的概念,他們的念頭將自行釋放,如同一條蛇從綁縛於身上的繩結中掙脫出來,不費任何力氣或不需任何協助。當你追蹤所有的念頭和概念,回到它們的來處,你將認清,它們都擁有相同的真實本質--與般若智慧無二無別的空性。
83、
時時思量輪回的所有過患,
聽瑞的人們啊,
此舉將使你的信心更加清晰明確。
你一定會碰到怠惰、欲望高漲和不滿不平的困境,而使你希望情況有所不同。當你無法專注於修行的時候,思量輪回的苦難和悲慘。清楚地提醒自己輪回充滿痛苦,將重振你的信念,重新確立你對法教的信心。
84、
此時時刻,勤勉精進,腳踏實地,
聽瑞的人們啊,
當你死亡時,它將引領你走上修行之道。
當彈藥充足的軍隊首領看到敵軍向前進發時,會保持冷靜沈著。同樣的,修行證量臻至穩定不變的行者在面對死亡時,將會保持冷靜。現在是發展這種穩定力的時候了。
明智的旅人在出發之前,會備妥每一件所需物品:糧食、金錢、藥物、地圖和羅盤。你遲早都必須踏上來世的漫長旅程,因此最好現在就開始准備,接受上師的忠告,謹慎地把上師的教導付諸實修。
85、
如果現在沒有空閑,你要到何時才有空閑?
聽瑞的人們啊,
你享用佛法美馔的機會是千載難逢的。…
《《修行百頌》(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