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心的活动如同天空中的云朵,会自行消失,
听瑞的人们啊,
在心中没有任何的参考点(reference points)。
当云朵在天空聚集时,天空的本质没有被削弱。当云朵消散之后,天空的本质也没有增益。天空既没有变得更广大或纯净,也没有变小。它丝毫没有被改变,也没有被影响。心的本质也正是如此。心既不会被念头的生起所改变,也不会被念头的消失所改变。
空性是心的真实本质。明晰是心的自然展现。为了达到描述的目的,我们可以区别心的这两个层面,但在本质上,空性和明晰是无二无别的。单单固著於空性或明晰的概念,仿佛它们是两个独立的实体,是错误的。心的究竟本质超越所有的概念、定义和偏颇的见解。
一个孩子或许会想:“我可以在云端上漫步!”事实上,如果他真的在云朵之上,他会发现自己没有立足之地。同样的,你的念头看似坚实,但等你检视念头之后,你会发现其实不然--念头不具任何实体。这即是我们所谓的“万事万物的俱生显空”。
62、
没有执著,念头像风一样无拘无束,
听瑞的人们啊,
像风一样从不缠附於任何对境。
风吹过天际,飞越各洲,从不停驻在任何处所。它扫过虚空,不留下任何痕迹。让念头用同样的方式穿过你的心,不留下任何业的残渣,从不改变你对本然离戏(innate simplicity)的了悟。
63、
纯然明觉如同天空的彩虹一般没有固著,
听瑞的人们啊,
觉受的生起是畅行无阻的。
纯然明觉,也就是证悟的心,纯粹是心离於所有的迷妄,超越存在或不存在的概念。
“若有执著,即非正见”。这是伟大的萨迦派祖师札巴·嘉岑尊者(Jetsun Trakpa Gyaltsen)在一次净观中亲见智慧菩萨文殊师利,从其口中听闻的教授。我们无法说“证悟”是存在的,因为连诸佛都不曾见过它。我们也不能说“证悟”是不存在的,因为它是轮回和涅槃的根源。只要持有存在或不存在的概念,你就无法证悟心的真实本质。
天空中的彩虹虽然可以被称为是天空的一种展现,但事实上,它即是天空。同样的,禅修时在心中生起的觉受--使你相信你已经获致证悟的良好觉受,以及让你感到挫折的不良觉受--它们本身都不真实存在。俗话说:“被禅观的觉受蒙骗的禅修者,如同被彩虹引诱的孩童。”不要去重视这般的觉受,如此一来,它们将无法带你偏离正道。
64、
了悟究竟本质,如同一个哑巴所做的梦,
听瑞的人们啊
它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对一个无法言语的人来说,即使他清晰记得自己所做的一场美梦,也无法形诸於言语。同样的,心的本质是超越任何形述的;没有语言文字能够定义心的究竟本质--法身。你可以说心是存在的,但是除了空性之外,你无法展现心的任何面貌。或者你可以说心是不存在的,但你又如何解释心的无数化现?心的究竟本质超越所有的描述,更非散漫的念头所能掌握。
65、
“了悟”如同一个青春少女所拥有的欢悦,
听瑞的人们啊,
那种欢悦和喜乐是无法言喻的。
当了悟的黎明来临时,心变得全然地自由、自在、圆满、浩瀚而宁静。然而,这种证悟如同青春少女的喜悦,是无法言传的。
66、
明晰和空性双运,如同月亮映照在水面之上,
听瑞的人们啊,
没有什么是要去执著的,也没有什么是要去阻挠的。
我们觉察的每一件事--轮回和涅槃中的所有现象--的生起,纯粹是心的本然创造力演出的戏码。心的“明性”--我们所觉知的现象之清晰显现--乃是心之空性的展现。空性是明性的本质,明性是空性的展现。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心如同映照在静止湖面上的月亮一般灿烂明晰,但你无法捉住水面上的月影。它是如此生动鲜明地显现,同时又无可触及。由於空性和明性之不可分割是心的本质,因此没有什么能够阻挠遮蔽它,它也无法阻挠遮蔽任何事物。它不像岩石等坚硬物体具有实体、占据空间,并排拒其他物体。在本质上,心不具实体,无所不在。
67、
无二无别的明晰和空性,如同虚空,
听瑞的人们啊,
心既没有中心,也没有外围。
心可以理解形状、声音及其他现象,可以体验快乐和痛苦。然而,外显世界从来不存在於心中。当你分析心的时候,心只有空性。如同一个空无的宇宙,提供了一个可以容纳所有天体的空间一般,心的空性本质也为它自己的示现提供了空间。正如一个既没有中心,也没有边际的无垠宇宙,心也没有时间和空间的起始或结束。
68、
没有念头、没有散漫的心,如同一面有著美人映像的镜子,
听瑞的人们啊,
心是离於任何理论的。
一旦你认请心的本质,你不再需要刻意去思维心的本质,或用各种方法来修饰它。到了那个时候,你甚至不能说心是在“禅定”之中,因为它自然而然安住在宁静无别的状态之中。你不在需要去专注於一个特定观想的细节,例如一个本尊的形相。心将不会陷入散漫和迷妄之中--散漫和迷妄是凡夫的特性,因为心毫不费力地、持续地安住在它的本质之中。
明觉不会受到令人愉快的或令人厌恶的觉知所影响。它仅仅安住於它的本然状态之中,恰如一面映照了一张人脸的镜子,既不会因为镜中人的美丽俊俏而狂喜著迷,也不会因为镜中人的丑陋而触怒。正好一面如实地、毫无分别地映照所有形相的镜子,一个证悟者能够清楚觉知所有的现象,而不会影响他对究竟本质的了悟。
反映在镜子上的影像,既不是镜子的一部分,也不在镜子以外的地方。同样的,我们所察觉认知的现象,既不在我们心中,也不在心以外的地方。事实上,对事物究竟本质的真实了悟,完全超越任何存在或不存在的概念。因此,龙树菩萨在《中观论颂》里说:“既然我没有确认任何事物,因此没有人能够反驳我的论点。”
69、
明觉和空性是无别的,如同镜中倒影,
听瑞的人们啊,
在这面镜子中,无所生也无所灭。
心的空性不是一种茫然迟滞的状态,也不是空无一物。更确切地说,它具有了知的能力,一种自然显现的明性,我们称之为明觉或证悟的心识。空性和明觉是心之本质的两个层面,在本质上是无二无别的,如同一面镜子和反映於其上影像。
念头在空性中生起和消融,如同一张脸的倒影在镜子中显现和消失。由於人脸的倒影从未真正存在於镜子之中,因此当人脸不再反映於其上时,倒影也没有所谓的停止存在。
镜子本身也从未改变。就相对的角度而言,在你展开修行的道路之前,你可能处於被无明控制的轮回不净状态之中。一旦你走上修行的道路,你所经历的不同状态,掺合了无明与了知。在修道的终点,也就是觉醒的时刻,除了明觉之外,一无所有。在修道的所有阶段之中,虽然心看起来产生了一些转化,但心的本质从未改变。在修道之初,心没有堕落腐败;在修道之终,心也没有增善。
70、
大乐和空性是无分别的,如同太阳照亮白雪,
听瑞的人们啊,
在那里,没有什么是可以执取的。
当阳光照射在山峰上的白雪的时候,白雪的洁白变得更加炫目。但是,你能够区分阳光的光辉和白雪的洁白吗?
当你认清心的空性,心固有的至极大乐扩展了。它是全然的自由自在,畅然无阻的大乐。然而,它绝不应该被当做真实的事物来执著。大乐和空性是无二无别的。白雪的灿烂光辉虽然令人目眩,但它不是你能够用手抓取的事物。
71、
迷妄之言将如同回音般消失无踪,
听瑞的人们啊,
在音声之中,没有什么是可以执取的。
我们喜欢听到别人的赞美和恭维。如果有人赞美你,你希望他们多说一些,让整个世界都听到。另一方面,在面对批评或恶毒的流言时,你会千方百计地不让这些话语传到别人耳中,免得人尽皆知。
然而在实相上,赞美和指责只不过是空虚的声响,不值得去投注一丝一毫的注意力。为了这些空虚的声响而感到烦恼不安,一如为了声音碰触悬崖所反响的回声而感到骄傲或触怒一般荒谬可笑。
72、
苦与乐如同鲁特琴的琴身和琴弦发出声响的机械作用,
听瑞的人们啊,
快乐和痛苦是行为结合了必要的因缘所产生的结果。
一块精致的木头被制作成一把鲁特琴的琴身,并安装上琴弦之后,才能拨弹出悦耳动听的琴音。如果缺乏任何必要的零件,鲁特琴就无法发出音乐。同样的,如果你没有适切地聚合得以让快乐生起的基础,那么你就无法享受快乐。快乐和痛苦是我们造作之善业和恶业复杂互动的产物。
正如同精通鲁特琴的琴艺需要勤勉的练习,通晓安乐之道也需要持之以恒地修持佛法--以及有技巧地修持。为了获得满足喜悦,而用一种欠缺训练的纪律的方式来亲近佛法,其功效不会比急切地用笨拙随意的指法来拨弄琴弦所制造出的音乐来得好。
从究竟的观点来看,快乐和痛苦都不具有真实的存在。然而从相对的层次来看,快乐和痛苦仰赖因果的不变法则,正如同音乐遵循和声定律。
再举一个例子。有些菇蕈看起来、尝起来美味可口,但若有人鲁莽尝试,就会遭受致命毒害。同样的,财富、名声和感官的欢悦在一开始似乎非常诱人,但最终会令人感到痛苦失望。相反的,具有治病功效的良药尝起来都非常苦涩,而修行也是如此。虽然在修行的过程中,身心会承受痛苦的折磨,但它会带领我们臻至超越所有痛苦的不变大乐。
因此,去辨别你应该接受什么,应该拒绝什么,并没有任何的差错或模棱两可,是非常重要的。
73、
轮回和涅槃的本然自由,如同一个孩子的游戏,
听瑞的人们啊,
要有一个不带任何目标的心。
我们永无止境地在轮回中游荡,乃是负面情绪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费心去检视这些情绪的本质--我们是如此执迷於这些情绪,而它们也是导致我们深陷轮回的原因--你…
《《修行百颂》(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