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百頌》(1)

  《修行百頌》是十一世紀的偉大學者帕當巴桑傑的心靈證言,由頂果欽哲法王加以論釋。帕當巴停留在西藏和尼泊爾邊境的聽瑞地區很長一段時間,擁有無數個弟子。有一天,一個親近弟子在久違之後,抵達聽瑞,看到上師如此年邁而感到非常悲傷,于是他問:「勝者,當你離開這個世間的時候,毫無疑問的,你將從一個淨土到另一個淨土,但我們將會如何?我們能夠信任誰?」面對熱淚盈眼眶的弟子,帕當巴教導了修行百頌。

  《修行百頌》意義深奧又簡明易懂。誠摯認真的修行者將發現,這些偈頌中的所有教導,都是正統佛法修持不可或缺的精髓。

  --------------------------------------------------

  修行百頌

  向上師頂禮!

  會聚在聽瑞的幸運行者們,聽啊!

  在講授法教之前,帕當巴先向上師頂禮。上師是一切加持之源,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之總集。他認爲聽瑞居民“幸運”,是因爲他們熱切地渴望研習與實修佛法,因而了解如何使生命具有意義。

  如同破爛之舊衣無法恢複原有的新貌,

  一旦你患了不治之症,向醫師求診是無用的。

  你必須離開。

  我們人類活在這個世間,

  如同溪流河川流向海洋般。

  所有衆生都朝向同一個目的地前進。

  如同一件衣物經過多年的使用而變得老舊,最後破爛不堪一般,生命也是分分秒秒、日複一日地枯竭殆盡。沒有任何人事物能夠阻止這個無可避免的過程。在死亡的時刻,諸如土地和錢財等虛幻的財物,完全無用武之地。我們終究免不了孤獨地死去,把所有事物留在身後,如同從一團奶油中抽出的一根毛發,我們抽離於生命中所熟悉的事物。

  除了死亡,我們的生命沒有其他的結局,如同海洋是河流唯一的歸處。在死亡的時刻,修行是我們唯一的依賴,一生所行之善業是我們唯一的朋友。

  此刻,如同一只飛離樹梢的小鳥,

  我也將不會在此地太久;很快地,我必須離開。

  沒有任何事物比一個能夠在死亡時刻協助我們的法教更加必要且珍貴。諸佛與上師以法教的形式傳下生動的智慧話語。這樣的法教與偉大的諸佛上師是無二無別的;它們能使任何用心體悟法教的人,獲得與他們相同的證量,也爲那些渴望進入解脫道的人,提供永不枯竭的啓發之源。

  1、

  如果你們虛度此生,空手離開世間,

  聽瑞的人們啊,

  那麼在未來,人身將非常難尋。

  有些人認爲,他們不必急著遇見一位上師,未來總會有時間修持佛法。這種態度使他們輕佛法而重俗務。

  當播種的時節來臨,農人立刻開始播種,不會拖延到第二天。同樣的,當修持佛法的順緣具足時,我們應該把全副精神用於修行,不要耽擱片刻。

  2、

  把身、語、意全用於實修殊勝的法教。

  聽瑞的人們啊,

  這是你們所能從事的最美好的事物。

  在不變的因果法則之下,我們的行爲(身)、語言(語)和思想(意),決定了日後所要經曆的快樂和痛苦。如果行爲之秤的秤杆傾向不善的那一側,我們將在輪回的下叁道中受苦。如果秤杆傾向善的那一側,我們將能夠從輪回中解脫,並在一個生世內證悟成佛。抉擇顯而易見:讓我們避免痛苦之因,確保獲得安樂。

  如果你在佛法興盛之處投生爲人,遇見一位具有成就的上師,並把上師的教導付諸實修,那麼將使今生及未來的生生世世獲得無限廣大的利益。你將了悟,世俗的紛擾把你執囚在輪回的牢籠中,而生起一股渴望從輪回牢籠中解脫的強烈的欲望。此刻,你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上,一條通往解脫道,另一條則通向輪回六道。

  經典有雲:

  身是能夠引導你渡往解脫彼岸之船,

  身是能夠讓你沈入輪回無底深淵之石,

  身是邪惡的仆役,也是善德的仆役。

  正如一塊清澈透明的水晶會折射其支托的顔色,我們的心意也決定了行爲的善或惡。因此,選擇正確的道路,把我們的行爲、語言、念頭導向佛法是很重要的。

  初學者應該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培養善的串習、消滅不善的串習之上。在佛陀住世期間,婆羅門優波掘多(Brahmin Upagupta)以每日紀錄的方式來提高警覺,測量自己進步的程度:每天傍晚,他把黑色、白色的卵石分成兩堆,每一粒黑卵石代表他在白天生起的每一個惡念或犯下的每一個惡行,每一個白卵石代表他在白天生起的每一個善念或從事的每一個善行。剛開始,黑卵石堆遠高於白卵石堆。但漸漸地,兩個石堆的高度趨於平等。最後,由於他堅持不懈,他達到只有白卵石堆的境界。

  3、

  把今生的身、心、靈獻給叁寶,

  聽瑞的人們啊,

  來自叁寶的加持必會生起。

  對叁寶及總集叁寶於一身的上師所生起的全然信心,將使心如同清澈平靜的湖水,可以清晰地映照加持之月。有了這種信心的力量,我們的心將安住於叁寶所賦予的甯靜沈著之中。如此一來,無論情況是好是壞,對我們又有什麼關系呢?

  4、

  忘卻今生的目標,轉而把焦點集中於來世,

  聽瑞的人們啊,

  那才是最崇高的目標。

  用只顧今生、只追求自己的健康、長壽、舒適的狹隘眼界來修持佛法,是徒勞無益的。相反的,你應該努力思惟自己在所有來世之中,將面臨什麼樣的狀況。你不應該只思及自己的未來,也要考慮所有衆生的未來。無論你做什麼,行爲背後的意圖決定了結果的善惡,如果你要掌控和轉化你的心--畢竟,這是佛法的目標--那麼先檢視那些潛在的意圖和念頭是重要的。你修持佛法究竟是爲了自身的利益,還是爲了他人的利益?

  爲了自己去尋求快樂,避免痛苦,常是我們的第一考量。但是如果你往後退一步。把自己視爲無限有情衆生的一個,那麼你個人的渴望和恐懼就顯得微不足道。正如你渴望獲得快樂一般,所有其他衆生也渴望安樂。然而,在他們追求快樂的過程中,幾乎是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只會爲他們帶來痛苦。如果他們能夠聽聞和遵循深奧的佛法法教,那麼他們將如同盲人恢複視力一般地了解到,只有善行能夠爲自己和他人、爲今生和來世帶來安樂。小心謹慎地從事善行,避免惡行,是從輪回的痛苦中解脫,獲得證悟的永久安樂的唯一途徑。事實上,如果你沒有把這個真理完全融合成爲自己的一部分,那麼你聲稱希望幫助他人,也是徒然。

  這是爲什麼當你遵循法教,並付諸實修的時候,必須如此思惟:“願我獲至證悟,把這些法教傳予一切衆生,引領他們證得佛果。”而不是懷抱著自己將因爲博學多聞而受人敬重或有所回報的想法。

  如果你的心趨向如此正面的目標,那麼可以肯定的是,你所說的話語,你所從事的行爲,將如仆役服從主人的命令一般,會自然而然地朝同一個方向前進。但如果你的心是散漫的,充滿執著、嗔恨和無明,那麼無論你做了幾百萬次大禮拜,或持誦幾百萬次咒語,都形同享用摻雜了毒藥的美食。這不是我們趨近成佛的方法。

  試著在任何情況下,努力持有圓滿純淨的念頭,那麼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行爲,也都能保有它的正面力量直至證悟,如同落入海洋的水滴,能夠和海洋一樣長存。

  5、

  家人如同市集上的人群般短暫,

  聽瑞的人們啊,

  切勿爭鬥阋牆。

  家人之間的聯系如同市集人群的聚合般短暫。在我漫長的一生當中,我不只一次親眼目睹夫妻、親子反目。大家庭往往是強烈執著與嗔恨上演的地點;這些執著與嗔恨經常引發爭執與怨恨。當家庭出現紛爭的時候,光是一些片刻的敵意或成見,就可能導致緊張的場面,而使一些家庭成員仿佛被邪魔附身般,彼此殺害或自殺。

  當男人和女人因業力結合時,他們應該爲了和諧共處而努力。爭吵一點好處也沒有--它們爲每一個陷入爭執的人帶來巨大的痛苦。你應該擔負起這個責任,和顔悅色地對待所有的家庭成員,以身作則地用慈愛一點一滴地讓家人親近佛法。

  在寺院中,許多比丘或比丘尼共同生活在一起,因此讓大家感覺彼此團結一致,持守良好的戒律是重要的。和諧的寺院社群是構成佛法的基礎。

  上師與弟子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如果弟子與上師維持圓滿純淨的關系(這種心靈上的聯系在梵文中稱爲“叁味耶”(samaya),他們在修行道上將不會遭遇任何障礙。

  我們之中有許多人已跨越了金剛乘的門檻,在同一個壇城中心,從同一個上師處接受灌頂,成爲修行道上的兄弟姊妹。因此,我們之間所發生的任何爭執與不睦,都是嚴重的錯誤。如果參加金剛乘竹千(drupchen)大法會的人爆發爭執,那麼在爆發爭端的刹那,整個法會就被糟蹋了,如同一罐被落入老鼠染汙的牛奶,因不潔而無法飲用。

  6、

  錢財如同魔術表演,不過是誘惑與欺騙,

  聽瑞的人們啊,

  切勿被貪欲的繩結系縛捆綁。

  巨大的財富、精致的華服和美食--即使你擁有你所渴望的每一件事物--都無法永久。有所積聚,勢必有所耗盡。無論你積累多少財物,遲早都會用盡。權勢和地位也是如此,有起必有落。沒有人能夠永久占據相同的位階。所有的聚合注定以分離爲收場。在某個時刻,十萬人聚集在一起,但幾個小時之後,他們解散。生命是短暫的,出生無可避免地皆以死亡爲終結。可曾有過任何一個生命逃離死亡?

  某個人在累積了巨大財富之後,或許會心滿意足地回顧自己的成就,並驕傲地想著:“我是一個富有的人。”然而,他也可能如此深刻反思:那些財富有哪些、有多少是靠著謊言、欺騙、犧牲他人的利益而獲取來的。長遠來看,這些負面行爲只招致痛苦。

  只要是以誠實正當的方法來獲致財富,用之於正途,那麼財富本身並不邪惡。財富可以纾難解困,可以供養叁寶,可以資助僧團,以及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那些因善心人士資助而受益的人不可貪婪,應把領受的財物僅僅用於修行。施者與受者雙方都應離於執著,把財産視爲在夢中獲得的虛幻禮物。從究竟的觀點來看,財富本身不具有真實的存在…

《《修行百頌》(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行百頌》(2)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